福州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以罗星塔公园和马限山公园为主要基础,串联马江海战纪念馆、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和一号船坞遗址等景点。
今天主要介绍罗星塔公园,这是船政文化主题公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福州马尾罗星山,面积2.33公顷。2008年,罗星塔公园被评为第二批“国家重点公园”。
《榕城考古略.卷下》记载:……风涛不测,中有巨石,形如马首,随潮隐见,为行舟患。东下为罗星塔……
罗星塔 在马江中,当省会要冲,砥障奔流,以入海者也。晋严高将迁城,作图以咨郭璞,璞以马江水泻为病,乃更图见此,遂定议。相传宋时有柳七娘者,岭南人,从夫谪戍来闽。夫亡,竭资造塔,以资冥福。闽中文运,由是益兴。岁久而毁,天启中重建。俗呼磨星塔,北岸有山名罗星山。
冶城东望海天遥,谁遣中流一柱标。
地拟瞿塘看滟滪,江同扬子见金焦。
空山积雨无人到,画舫清樽有客招。
宝塔销沉何处问,漫将遗迹说前朝。”
——明 叶向高《登罗星塔》
罗星山位于福州闽江下游三水汇合处的马尾,离福州市区21公里,古时候的地理位置是立在江心中的,俗称磨心岛。山顶屹立一塔,砥柱海天,这便是驰名中外的罗星塔。经历过数百年沧海桑田变化,原本是江心岛屿的罗星山,终于与陆地相连,成为陆地上的一个高阜。
《闽都记》记载:罗星塔始建于南宋……广东一豪强欲夺取年轻漂亮的妇女柳七娘,先诬陷其夫,把他到福建。柳七娘坚贞不屈,随夫来闽。不幸途中夫死,她变卖家产,替亡夫祈求冥福,建塔于此。
福建省情资料网记载,罗星塔,俗称磨心塔,是马尾区惟一的古塔,保存较好,据传为南宋柳七娘始建。七娘系岭南人,因姿容佳丽被乡间豪强看中,设下圈套,诋其夫罪,调入闽苦役。七娘随夫入闽,不久其夫被折磨而死。她变卖财产,在此建造一座塔,为亡夫祈求冥福。为避免其他船只再遭厄运,塔建成之时七娘亲自点油灯于塔顶为过往船只导航。原木塔于明万历间(1573—1620)被台风刮毁,此时福州对外贸易发达,港口极需要一个标志。天启四年(1624年)经著名学者徐渤等人倡议,在原塔座上重建。改用石砌,楼阁式结构,七层八角,花岗石结构,楼阁式,空心,内外均设神龛,须弥座,一层朝西设门,中砌石阶,登至二层外廊,层层通连至顶。高31米,塔座直径8.60米,檐角上镇有八方佛和铃铎、泻水檐,塔尖嵌有空心塔刹,塔刹石桌式,上放一灯,引导航船。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在这里开战,石塔损伤多处,战后,在塔顶安装一颗铁球以代替被炮火所毁之塔刹。
罗星塔地处险要,《福建通纪》中这样记述:“重山环抱,层层锁钥,固七省(从辽宁至广东)形势最胜之区。”
罗星塔原为古代港口航海灯塔的标志,早在明初就绘入《郑和航海图》中,以后又收入《航海针经图册》里,也是国际公认的海上重要航标之一,世界邮政地名称为“塔锚地(Pagoda Anchorage)”,过去几百年中,从世界各地邮到马尾的信,只要写上“中国塔”就可寄达。罗星塔作为闽江门户的标志,外国海轮只要望见高耸的罗星塔,就知道到了中国,因而称其为“中国塔”。
1961年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灌浆加固,增设护栏,加固铁球顶刹。1985年十月列为第二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罗星塔,如今游客禁止登塔内观赏。
罗星塔与马限山麓下的马礁隔水相望,这段江面的潮水变化万千,尤其临八月大潮时日,“孤舟出海门,豁然乾坤白。浪花三千尺,石马不可见。”但罗星塔下的潮水也有安静的时候,如谢肇淛《渡马江》诗:“秋水净于拭,扁舟镜里行。月当山罅出,云近海门生。龙睡空江冷,潮归野渡横。棹歌中夜远,鱼火不分明。”
罗星塔公园中的船政时空步道
船政时空步道展示了福建船政造船工业从木船时期(1869-1875年)、铁木合构时期(1876-1887年)到钢船时期(1888-1907年)的三个发展时期。步道两旁,装饰着独具特色的“舵轮”。
石刻 磨心
塑像 严复晨读处
1866年,严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教习、总办等。甲午战争后倾向维新变法,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著名的《天演论》翻译工作。191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后来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严复为第一任北大校长。
塑像 萨镇冰视察
萨镇冰是福建船政第二届驾驶班学员,参加过甲午海战,战后曾任北洋水师帮统、统领、海军统治等。辛亥革命后,任海军总长,授海军上将。1920年初,在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海军总司令蓝建枢、海军第二司令杜锡珪陪同下视察福建船政和海军。
塑像 摄政王巡视
清光绪34年(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继病死,年仅3岁的溥仪即位,其父载沣任摄政王掌控朝政,并代理全国海陆军大元帅。1910年,摄政王载沣、海军部大臣贝勒载洵在闽浙总督(兼管福建朝政)松寿、新军第十镇统治孙道仁、福州将军朴寿的陪同下,视察福建船政。
塑像 左沈共囊
1866年6月,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奏请在福州马尾创办船政。船政初期,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他力荐沈葆桢总理船政事务,得到朝廷批准。左、沈共囊船政,聘请法国人日意格为船政监督,设厂造船,筹建海军,开办学堂,培育人才,为福建船政作出突出贡献。所以后人说船政是“始于左宗棠,成于沈葆桢”。中日甲午战争中,我方12艘舰船的管带中就有11名是船政学堂驾驶班的结业生,他们不畏强敌,英勇奋战,为国牺牲,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写下可歌可泣的一页。作为水兵摇篮的马尾,船政学堂培育出来的水兵军官数目约占中国近代水兵的五分之三。
塑像 船政十三厂全景图
罗星塔下面的一个重要标志,“罗星塔水准零点”(罗零标高)。
为避免商船触礁沉没事故,清政府请来德国工程师对闽江下游水位及流量进行系统观测。经历1866年至1896年的三十年时间,确定了闽江罗星塔段的最低水位,以“罗零点”作为最低水位固定观测标记。
测量海拔高度得有个基准点,旧时有好几个高程系统,“罗零标高”就是福建海拔的基准点,这是福建船政制订近代中国第一个国际标准,确定了我国“罗星塔水准零点”(罗零标高)。以前东南各省测定航道及潮水水位都以罗星塔零点(罗零)为深度准面(海拔原点),零点通常都在水下不易见到,后在高处另刻标志,叫“罗基”。罗零标高=黄海标高+2.179米。1955年,国家水利局在罗基面上20米高处,重新埋石定位。
塑像 测量罗零点
罗星塔公园中有不少楹联,其中有些在古今楹联界内都颇有名气。
罗星塔公园正门楹联(郑丽生撰,沈觐寿书):
文笔插天 益壮山川景色
楼船横海 弘扬史地光辉
正门边柱楹联(邵秀豪撰,赵玉林书):
拔地摩天 不愧闽江锁钥
环山抱水 堪称左海珍珠
罗星塔公园大门背面楹联(周书荣撰,蒋平畴书):
爱旖旎名园 入座长邀莲渚月
登巍峨宝塔 凭栏饱听马江潮
大门背面边柱楹联(郭道鉴撰,郑春松书):
名塔长留直刺青天罗星斗
崇祠在望 难忘碧血洒波涛
朝朝朝朝朝朝汐
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是罗星塔公园的一副著名对联,作于清初,作者不详,其巧妙地运用汉字一字多音的特点,一个字重复了6次。朝,分别读作“今朝”之“朝”和“潮水”之“潮”;长,分别读作“长远”之“长”和“生长”之“长”。展现出一幅大海天天潮涨潮落的壮观景象。长期以来此联无人能读懂,据说后来有一个道人这样念道:“朝朝潮,朝潮朝汐;长长涨,长涨长消。”这幅奇特的对联还可以有多种读解方法,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尝试一下。
朝朝/潮/朝潮/朝汐;长长/涨/长涨/长消。
朝潮/朝潮/朝朝/汐;长涨/长涨/长长/消。
朝朝/潮/朝朝/潮汐;长长/涨/长长/涨消。
潮/潮/潮/朝潮/朝汐;涨/涨/涨/长涨/长消。
1912年南北和议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4月18日孙中山乘“泰顺”号兵舰从上海南下福州,19日下午抵马尾罗星塔水域,21日午后参观马江船政局,参观后称,马尾船政“足为海军之根基”。1918年在他的著作《建国方略》中,计划在马尾建设一新港。
中山阁楹联:
安危他日终须仗 甘苦来时要共尝
这幅对联是孙先生于1914年6月在一次叙别宴上集古句书联,相赠于黄兴。黄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领袖。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横批:石塔凌霄
据沈觐寿记述,此联是沈葆桢所撰而非林则徐所撰,沈葆桢的母亲系林则徐之妹,沈葆桢之妻系林则徐的次女。
地拟瞿塘看滟滪 江同扬子见金焦横批:中流砥柱(叶向高诗句,沈觐寿书。)
注:此联描写了罗星塔周围的形势险要。瞿塘,为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省奉节县东。在白帝城下瞿塘峡入口处的江中心,有一块川江船工望而生畏的巨石暗礁,名叫滟滪堆。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七)诗云:“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李白《乐府·长干行》诗云:“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扬子,即长江。金焦,是金山与焦山的合称,位于镇江、扬州间的长江之中,两山之间距离十五里远。
位于中山阁右下方的清乾隆福州知府李拔石刻:砥柱回澜乾隆辛己秋七月
位于中山阁下方有几方石刻和“试剑石”
清顺治十三年(1665),郑成功率兵攻福州不利,退守罗星塔、闽安镇,在两地建土堡城寨由部将坚守一年。据民间传说,郑成功屯兵于此时,有人献上春秋欧冶子炼的宝剑。郑成功看见这块巨石就祷告上天,祈求指示行军方向,一剑劈下将巨石分为两半,上边指向东方。后郑成功北上无功而挥师东向,光复了台湾。
石刻:丁丑仲夏 群策群力 第五期军士队镌
塔影认罗星,航行到此停。
回看江水曲,山色虎门青。
石刻:清 筱庵《马江洋船》
注:不知是否臭名昭著的傅筱庵(1872年12月30日-1940年10月10日)?曾出任北洋军政府高级顾问,1938年10月16日为上海市长,1940年10月遭刺杀,是汪伪政权的重要人物,也是被戴笠所刺杀的最高级别汉奸之一。
歼酋沉舰闽江口,将士英雄吏未醒。
我欲登临问遗迹,微风细雨到罗星。
石刻:谢觉哉《游闽江口》
注:1961年1月31日至3月6日,谢觉哉南行视察游闽江口,有感于马江海战,作诗抒怀。
位于中山阁下方的山脚处有个花岗石岩洞,尚残留有海蚀地貌。相传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曾停船于三江口修船候风出航。石洞凉爽宜人,郑和常与部属在此下棋消遣,人称“三宝洞”。
民国时期,马尾海军要港司令李世甲题写“幽深”二字镌刻在石洞上方。抗日战争期间,当地人曾把石洞作为防空洞使用,躲避日机的轰炸。
壁雕 海防纪略
塑像《同舟共练》,展示了船政后学堂首届驾驶班学员航海实践的情景。林永升、方伯谦、邓世昌、叶祖珪、刘步蟾、李和、黄建勋、邱宝仁、林泰曾等9位同窗学友,都担任北洋水师管带(舰长),在甲午海战中不畏强敌,英勇奋战,为国捐躯。
中法海战场景雕塑之《怒火填膺》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以舰船、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国门。1866年,左宗棠礼聘法国人在福州马尾设厂造船,开办船政书院。从此马尾成为我国近代科技基地、造船工业发祥地和水兵的摇篮。所以有的史学家说,读懂了“船政”,就读懂了中国近代史。
1559年,戚继光的部下参将尹风把守马尾痛击倭寇;1656年,郑成功北上抗清,在罗星塔筑堡训练水师;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罗星塔与马限山麓下的马江,就是著名的“中法马江海战”主战场,800余名水师官兵殉难。
船政起步之艰难,马江血战之惨烈,用笔墨是无法描写出来的。滔滔江水、轰鸣的炮火,血肉之躯,无能昏庸的朝廷……这一切,无不令人悲哀,同时又血脉贲张、热血沸腾!
中国近代史,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八国联军……清朝廷的昏庸无知贪婪,使我国的生产力严重落后于时代,导致一次又一次对外战争的惨败。马江海战中,法国舰队不到1小时就击沉9艘清军战船,另有2艘被击伤后退往上游,还摧毁了罗星山及马尾各炮台。马江海战是中国自有蒸汽机为动力的兵商轮船和舰队以来的第一次被迫对外作战,也是清朝统治者实行避战求和妥协政策以及因为落后而挨打的一个典型败仗。是法国侵略者开辟的第二战场(海上战场),从突然袭击开始,以福建水师惨败告终。在中法马江海战中,福建水师全军覆没。1920年,由海军界和船政学校校友募捐集资,建起马江“昭忠祠”,祭奠英灵。
中法马江海战结束后,从海里打捞起500多具死难将士尸体,大都血肉模糊难以辨认,被分为九垅在马限山一带掩埋。1920年重修昭忠祠时,将烈士遗骸迁入陵园集中安葬。石碑上镌刻着:“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马江诸战士埋骨之处”。
1996年11月,国务院将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星山脚下,是马尾船政当年功勋卓著的“一号船坞遗址”,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称青洲船坞,后因船厂南侧马限山下又辟一船坞而改称一号船坞。长128米、宽33.5米、深9.3米,可容纳8000吨级轮船入坞修理。坞体为巨大花岗岩石砌成,坞口为大铁闸。轮船乘涨潮进坞,放下铁闸,再抽水出坞。规模仅次于英国利物浦船坞,是当时世界第二大石船坞,也是远东最大的船坞。
1941年,日本军队入侵福州,撤退时炸毁了船闸,船坞因此而报废。1949年以后该船坞荒废,20世纪50年代部分石块被拆除。
2000年,福建省文物局、马尾区政府投入近一百万元资金进行清淤、修复,船坞旧貌略现。
2001年6月,一号船坞作为船政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东海舰队一艘新中国自研的首型猎潜艇——037退役猎潜艇落户此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之用。
罗星塔公园后山出口与海员俱乐部大门相邻
200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福建船政建筑”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尽沧桑转眼过。多少岁月轮回,多少民族耻辱,
鲜血染成的历史谁来评说?闽江依旧潮涨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