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三台照相机;海鸥DF型135 上海海鸥照相机

前边介绍的两台相机都属于中幅胶片机,我的第三台相机是海鸥DF135。
1978年,为了解决单位职工子女的就业困难,我和站长研究;让站上先给我垫付了点儿流动资金,跟县建筑社借了两间临街的房子,改造成门脸房。(那时候都属于公家单位,没有“租”一说,只是“借用”,连房钱都不用出。)利用我宣传股的全套照相、洗印、放大设备,我自己跑到县五金厂,用铁皮刷银粉做了几个照明的大灯罩。用一块旧银幕画了北海公园的窗景等,在县城主街道上开了一家照相馆。对外营业,我当馆长。招了四个内部职工子弟,跟我学习照、冲、洗、放的技术……。我除了负责给他们发工资外,每月还要给站上交一些利润。给管理站减轻了很大压力。那时候还没有“承包”、“个体户”这些名词。其实我当时已经成了全国改革开放前,第一个承包式的“个体户”。这个举动,当年还被县委评为文化系统安置待业青年的优良举措。这台海鸥DF型135,就是开业半个月后,我特意回了一趟北京,在王府井花了180块钱买的。原因就是因为教几个孩子学照相时,原来使用的120相机最多可以照16张底片。而135相机可以照36张,上胶卷上的好的话,可以照出37甚至38张底片来。……。
中国的照相机业起步较晚.在六十年代初,中国才成了能够生产135胶卷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国家。1964年上海照相机厂开始仿制日本美能达(Minolta)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当时想要模仿的是1962年问世的美能达SR-7型的结构和造型,但SR-7型的自动测光系统的元件当时国内都没有,只能把这部分去掉,因此最后实现的性能大致相当于1958年推出的美能达SR-2。通过了试制定型后的相机被命名为上海DF型,1966年开始批量生产后又改名为海鸥DF型,世人熟知的“海鸥单反”由此诞生。海鸥DF型单反相机成了许多摄影人的启蒙助手。
当时这台在国内最具使用价值的海鸥DF型相机,机身顶盖正上方有海鸥图案标志,右侧刻有汉语拼音打头字母"DF"字样,后来在相继生产的同类产品中,大致没有变动,只是将“DF”拼音改成英文"scagull",前后两种机型被收藏家认为是较有收藏价值的相机。尤其是具有"DF"字样的相机较具收藏价值。该产品一上市便受到摄影爱好者们的垂爱,但由于当时国人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使之销量较低。
海鸥DF相机;
  画面:35毫米胶卷24×36毫米。
  镜头:58毫米,F2,最近调焦距离0.6米,滤镜直径52毫米,罗纹接合式。
  取景器:通过镜头反光式,固定的平视五棱镜。
  快门:焦点平面式,速度1-1/1000及B门,X和FP闪光同步。
  体积:143×92×89毫米。
  重量:0.92公斤。
  价格:180元人民币(包括附加税和皮套)。
  产地:上海。

这是当年海鸥相机厂想要仿制的美能达SR-7;

实际上仿制的性能只相当于美能达SR-2;

我的第三台照相机;海鸥DF型135 上海海鸥照相机
试制定型后的海鸥DF;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57835.html

更多阅读

我的第三部作品:24英寸面板的全高清DIY投影机

很多DIY投影机爱好者为了实现全高清的分辨率,采用了15.4英寸,分辨率1920*1200的笔记本面板。从网上发表的效果图来看,我总觉得色彩不够饱和,所以一直没有采用。不过近几年高清电视逐渐普及了,我的头两部作品(一台分辨率1024*768,另一台虽然

转载 张学津一生的第三位妻子 张学津第一任妻子

原文地址:张学津一生的第三位妻子作者:剧作新编潘钰_苗苗转发微博◆◆@北京采韵庄服装有限公司我发表了文章|生如夏花——张学津生命最后的真实故事收起|生如夏花——张学津生命最后的真实故事生如夏花——张学津生命最后的真实故事

声明:《我的第三台照相机;海鸥DF型135 上海海鸥照相机》为网友尛龍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