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翁仲是汉代辟邪三宝之一,其他为:玉刚卯严卯(防病疫)、玉司南佩(防迷失方向),是汉代玉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西汉早期时白玉只有皇室成员可以佩戴,其它贵族戴青玉配饰。
汉代用于佩戴的玉人很多,主要为玉舞人和玉翁仲两种。出土翁仲雕琢极为简单,立型,两臂合于胸前,头型上方下尖,短胡,所谓汉八刀即是指翁仲的雕制,传世玉器中,汉代的翁仲人很多,但多数是假的。本人几年前收入出土羊脂玉翁仲(出土于山西)两个,曾和朋友讨论,看法也不一。鉴于此,本人觉得汉翁仲的鉴别还是很有必要的。希望大家斧正,共同进步。
背景资料
翁仲本是人名,《明一统志》载称:翁仲姓阮,秦时安南人,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始皇并天下,始皇看他身材高大,武艺高强,派他守卫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铸铜为其像,放在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人因其有神威之力,又用石雕成翁仲象,守护坟墓,所谓“稼间石人曰翁仲”。今天我们看到的陵墓前的石人石马,其石人就叫翁仲。翁仲既有神力守护宫门坟墓,自然也可以随身佩带,驱除邪魔,于是就有了饰佩的玉翁仲。
汉代的玉翁仲一般刀工简练,尺寸较小,体扁长,为半圆雕。翁仲造型简单,用聊聊几刀(线条)就表现出了冠、头、胡须、双臂和上下身;以阴刻线饰双目和口;腰间以两道粗横弦纹,表示拱手;着长袍,直立正视。汉代玉翁仲穿孔自头顶穿入至腰后两边分出,可系佩。
玉翁仲在汉代比较流行,是一种使用配饰,用于辟邪。常雕刻为一老者持立状,老者长须大袍,头戴平冠有孔穿绳便于佩带而葬玉则为年轻人造型(具体原因不详)。汉翁仲采用汉代风格“汉八刀”的雕琢方法,其色苍古,面部只琢眼和口,也有五官俱全者,仅用数刀短阴线雕成,呈倒“品”字形。有的就是素面脸,连眼、口都不刻划,脸为长圆形。脸过于圆的多是后仿,尤其民国时期有大量仿翁仲,仿品阴线较粗,刀口边沿有崩裂现象。汉代玉翁仲的颈部和腰下都用撤刀法,使颈部和腰下部出现平塌,呈三角形斜平面,这样使头部更为明显,腰部有轮廓感,服装下摆呈鸡笼状,这是汉代翁仲的风格特征。后仿的则把整个身体做成直筒状。
目前出土资料明确的汉代玉翁仲,乃出自东汉广陵王刘荆之墓,属青年人脸相,头顶发髻微凸;其包浆滋润,玉光内蕴;洞眼则在腰间横打,为外大内小的「马蹄眼」。考古出土的玉翁仲十分罕见,而传世品居多,造型各异且打孔方式多有不同,因此对于此题材鉴别很难。
一、羊脂玉质,高:83mm,宽:16mm,厚:13mm,重:33.2g,密度:2.97.
整器雕琢精细,手感极为油润,双目微垂,嘴角上翘,仅仅三刀就把一个慈祥和蔼、面带微笑的老人雕刻的栩栩如生,衣纹线条刻画生动自然,刀法婉转流畅,工艺精湛,实属汉代人物玉雕的珍品。
二、羊脂玉质,片状,高:102mm,宽:48mm,厚:11mm,重:90.9g,密度:2.95,此件翁仲玉佩为典型东汉器,厚片状,背面无工,雕工浑厚,线条畅劲有力,可以看出汉代砣具钢制的硬度感。整器受沁后呈白色云雾状,边缘有土蚀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