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风明月
当今社会浮躁,似乎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们在言谈话语之中经常用到“浮躁”一词并经常以此来归结一些社会现象的原因。
“浮躁”一词在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轻浮急躁,并示例为“性情浮躁”。1979年版的《辞源》也解释为轻浮急躁。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辞海》的解释是:轻率,急躁。说的大体都是人的性情特点。
这里讲的“浮躁”有三层含义:其一,浮躁是一种社会现象;其二,浮躁是一种国民心理;其三,浮躁是一种个人心态。
首先,浮躁是一种社会现象。最浅显最生动的例子是到处都有录音喇叭电子声音,一整天成千上万遍地重复着“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或“欢迎选购”,超市入口的“欢迎光临”以及高速公路收费窗口的“谢谢合作,再见”等等;稍微深刻一点的比如铺天盖地的各种类别各种形式各种载体上的高消费广告,至尊级皇家级领袖级的天价极品商品,没完没了的女星绯闻以及像“羊爱上狼”这样颠覆人常识(我一个朋友的评价是别有用心的作者和缺心少肺的演唱者)的歌曲,还有全国各个城市都有的被称为城市牛皮癣的办证广告和各种高价的、保这保那的培训班等等;再深刻一点的例子,比如经济发展上对GDP的过度追求和对市政建设的过度重视以及各地都有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献礼工程,比如学校升级,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学院升大学、大学再合并成更大的大学,比如屡禁不止的假冒伪劣商品和学术造假抄袭以及伪名人、伪大师等等;还有更深刻但却更具冷笑话色彩的比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屠宰工作”的口号等等。不是哪一件具体事,而是所有事件的汇合会让你感慨这社会的浮躁!认字读书的人会知道历史上不总是这样的,上了年纪的人会感到以前也不是这样的,现在的社会似乎进入了一个浮躁的时期。急匆匆的,近视的,随机的,一窝蜂的,无缘由的,情绪化表面化的,很物质的,很利益的,很形式的,很喧嚣的,呼呼啦啦的,似是而非的,不计后果的,不顾其他的……
其次,浮躁是一种国民心理。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曾把中国人的德性列为: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滑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这应该是民国以前中国人精神状态的概括。那么现在呢?原来的还都在,有的被弱化了,有的得到了加强,新的也在增加着。攀比、跟风、起哄,极端情绪,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总想走捷径抄近路,好大喜功,贪大求全,望子成龙,追逐名次,学历热、职称热、评比热,动不动世界一流国内领先,来不来就是最什么什么的之一,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追求轰动效应,爱面子讲排场,重利益讲实惠一切向钱看,以钱多少论成败,以地位高低论尊卑,轻视规则讲究变通,忽视原则缺乏底线,热衷于联络感情而疏于交流思想,热衷于饭局酒场而没功夫读书,大手大脚以为是大方潇洒,耍小聪明占小便宜且以为别人都傻,津津乐道于过去的辉煌和对未来的畅想但却不知道眼下该怎么办,把应掌握的知识存放在电脑里并坚信不论对谁都是“只要给我几分钟我就会跟你知道的一样多”……还可以罗列许多,这些东西是不是经常地或多或少地会在我们的潜意识和言行中表现出来呢?
第三,浮躁是一种个人心态。所谓心态,是指因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和理解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状态和观点。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在普遍浮躁的时候,又有几人能例外地不是浮躁心态呢?想想看,我们为孩子上好幼儿园、择校、上补习班和各种才艺培训班花钱没哆嗦过吧?是上花钱多的三本还是上花钱少的大专我们也没犹豫过吧?为什么?因为世上有尊卑贵贱,我不管别人怎样,我的孩子就是要出人头地。我这辈子不行了,全指望下一代了,尤其是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啊!都知道现在孩子好累好累,但我们却还在给孩子增加负担。当然,大人们自己心情也不够好,攀比中总觉得自己很多方面不如人,于是经常郁闷。而郁闷的心情得不到排解,便容易产生极端情绪。有的孤注一掷了,投机钻营行贿受贿,出卖了人格失去了自我;有的想开了,该吃吃该喝喝能占占能贪贪,毁了清名断了前程;有的看透了,无所用心无所事事无精打采无所作为,虚度了光阴浪费了生命。如果说上述这些都是人生大事,其实在对待许多小事的态度上也很能说明问题的。比如,过年过节给领导同事亲朋好友拜年问候,你用的是群发短信吧?按说我们都知道短信开头写上被祝福的人的名字会更好的。还比如,不论国道还是高速公路发生堵车后是不是都想夹塞往前挤?按说都知道越插越容易堵死的。再比如,尽管电视里经常有短信诈骗、电话诈骗的消息,但仍然屡有受骗者,按说谁都明白天上不能掉馅饼的……如此等等等等。当然,从个人心态上说,还有许许多多的浮躁的表现,其实人人都会有浮躁的一面的,只不过有的人重一点,有的人轻一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