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说从色上观察,它是如此。那从受想行识上观察呢?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受不异空 空不异受 受即是空 空即是受
面对一切色相,身心会有感受。感受叫感觉。很多人没有感觉,太麻木了。我们不讲没有感觉,我们谈有感觉。很多人有感觉,有了感觉你就开始骄傲,你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很多人把这个叫见法了,其实什么都不是。你只是回复了你的知觉,你只多了一些深一点的生命现象。其实你身上所有的现象,统统叫业力。所以你的感受,亦是虚妄的,因为他和前面讲的色一样。
既然五蕴之首是如此,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世间凡夫执着,觉受麻木,面对外境只用头脑,内心关闭,没有感觉。即便修行也只限于理念,修行是死沉沉的,时间一长必然退却,此类属于没有感觉。
有些人很幸运,有很清楚的感觉,可以使修行变得活生生的。不幸的是,这些人大都落入邪见之林,难得脱出。由于那是很深的感觉,就觉得是什么证量,是什么功能,能感觉别人感觉不到的,了解别人不能了解的。甚至,驱邪役鬼,预测吉凶,自立宗派,广收门徒,如是之类为「受不异空」。
受是五蕴的第二个。所以你身上所有的受,也叫虚明大妄想。你要拿它当真,你就错了。它照样是个虚妄,这叫「受不异空」。进而有些人有感觉,也了解执迷感觉的危害,因此就反对感觉,恐惧感觉,一听到有人谈感觉,就要声讨誓不两立,如此之类为「空不异受」。
一个高度觉照之人,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感觉。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高兴,也没有因此而生气。没有期盼,亦没有逃离,只是不执不取,此类为「受即是空」。
若更深的进入观照,六根统合,虽然远离所有的触受,仍能有无量无边的奇妙觉察,此类为「空即是受」。
你追求感受,你就会被感受欺骗。你了解到感受可以欺骗你,那你就不想要这个感受。你不要这个感受,也叫感受,也名为被感觉欺骗。说没有感受,那就是感受。好多人说:「我一点感觉都没有」,那就是有感觉,要不然,你怎么说你一点感觉都没有?我们成天说傻话,以后多注意自己,少说傻话。少说前后矛盾那样的话,这就叫觉知。必须从前后矛盾中走出来。所以色受想行识,全都有四个过程。我们自己去深入观察,然后从矛盾中跨出来。
想不异空 空不异想 想即是空 空即是想
想是五蕴的第三个。五蕴即是五大妄想。想蕴即是融通妄想。在觉照中会发现,有想就是诸法不空,若有一法不空就会障碍你的法眼。有想法,法眼中就有沙子。法眼中就有一粒沙子,就看不清法界。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有想就已断掉了觉照。断失觉照是观照者所犯最大之戒。
普通人没有觉照。你知道觉照,但是是用头脑在精细思维,以为是觉照,其实没有觉照,此类为「想不异空」。当你觉悟到,想会中断觉照,你就开始执着不想,那个不想就是空想。再有,就是用观呼吸数息铲除诸念,这种以铲除诸念而得到的无念境界,即是顽空。顽空也是枯槁乱想。不想以及空想,仍然是想,此为「空不异想」。
以般若观察的智慧,不断地觉照自己,烦恼妄念,自动解脱,亦名善思惟。此善思惟实为不可思惟,此为「想即是空」。于觉照中逐渐降伏头脑,虽然头脑被降伏,面对要处理的工作,你却有空前的能力与效率,此乃自性妙用现前,此为「空即是想」。
行不异空 空不异行 行即是空 空即是行
不觉凡夫,千辛万苦终生奋斗,功名利禄,权力事情,到死却带不去。修持者不识自心,执着诸法,行心外行。虽备受辛苦,却离菩提之路更为遥远,此为「行不异空」。
不论外道的顽空,还是二乘人的断灭空,都是自我之行。所以「空不异行」。
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六度为行,度尽心内众生,此谓「行即是空」。以不生灭法,如观世音菩萨依无上般若,以无所行而圆觉普照,完成菩萨百千诸行大愿,此为「空即是行」。
识不异空 空不异识 识即是空 空即是识
携带头脑,执着世情,着事累身,终不得解脱。欲以精密分析想要洞见自性是不可能的,因为生因识有,有识即生死相续。生死相续即不得解脱。不得解脱的修行即是假修行,此为「识不异空」。
得知头脑是修行的障碍,就开始反对头脑,对治思想,断烦恼,杀六贼。这些方法都来自知识,来自头脑。消除头脑的方法就是头脑。此为「空不异识」。
了悟文字般若,即可行观照般若。既行观照般若,就一定能进入实相般若。此为「识即是空」。
明悟自心,妙用无穷,方法无尽。行狮子吼,辩才无碍,流布般若,获一切智智,开悟众生,广施法雨,此为「空即是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