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看央视科教频道播放的纪录片《玄奘之路》,陆陆续续记录了以下解说词:
几百年后,历史逐渐变成了传奇,传奇又慢慢变成了神话。
很多学者感叹,印度没有历史!这种现象或许跟古印度人的性格有一定关系,他们极度重视精神世界,对世俗生活漠不关心,印度的古代历史因此全部隐没在迷雾当中。
1834年,一个叫康宁汉姆的英国工程师来到印度,在印度北部瓦伦纳西发现了一座遗址,发掘出佛像及刻有文字的石块,破译结果是佛祖确有其人,但他不是埃及人,也不是埃塞俄比亚人,而是出生于印度北部的一个地方,但也仅此而已。
十多年后,由于两本书的缘故,真相一夜之间大白于天下。混沌的印度历史出现了一束明亮的光芒。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僧人玄奘和法显的著作相继被翻译成英文在英国出版。对照《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康宁汉姆不仅确认了遗址的身份,而且惊奇法显遗址背后竟然有那么多真实的故事。英国人的考古发掘,中国人的历史资料,古印度的历史从此被一点一点地剥开。
康宁汉姆以《大唐西域记》为蓝本,在印度进行了25年的考古,1861年找到了大菩提树的遗址。他在发掘日记中写到,发掘工作很单调,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在读中国人写的《大唐西域记》。玄奘对那棵著名菩提树及周围庙宇的记载都很详细,我很快就找到了大量遗址,书中的描述和发掘结果非常吻合。
在大菩提寺,昔日悟道的地方只是方寸之地,后来虔诚的阿育王(佛陀后200年)在此特设宝座,宝座被佛教徒命名为金刚座。在佛教徒眼里,金刚座是大千世界的中心。
在菩提树下,一向意志坚定的玄奘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写到:佛祖成道的时候,我不知流落在哪里;为何等到佛法已经凋零,我才赶到这里。
在玄奘的内心深处,佛祖是惟一的精神支柱。即使相隔千年,他也渴望亲耳聆听佛祖的教诲。四年的时间,不顾生命的追寻,终于面对佛祖觉悟之地。但是佛教的衰败又如此令人难以承受。他感叹道:生死大海,谁做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
古代中国人去印度,都要沿着丝绸之路西行,然后走到一个比西域更远的地方,人们就把那个遥远的地方当成了西方世界。
玄奘所去的“西天”,就是印度北部的一座寺院——那烂陀。公元631年,玄奘经过四年艰难跋涉到达心中的圣地——那烂陀,收到当地僧侣热烈欢迎(时年32岁)。从公元前五世纪,那烂陀就成为全印度的学术中心。公元七世纪,印度的佛教已经衰退,而那烂陀依旧辉煌。四年前从长安出发时,玄奘曾发誓:不到印度,决不东归一步。
那烂陀=不知疲倦的施舍
那烂陀不仅是古印度,甚至是整个世界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僧徒主客常有万人,不仅学习大乘学说,还包括世俗经典,以及因明学和声明学,甚至医学和数学也要研究。那烂陀的费用一方面来自政府,国王用200个城镇的税收,另有200户人家供应梗米和酥乳等食物,因此学生们可以安心研习佛法,绝无后顾之忧。
在那烂陀,学问高于一切!
《瑜伽师地论》是最重要的佛典,规模很大,体系也很完备,非一般人所能通晓。
在纸张传入印度之前,佛教经书则多用梵文书写在一种叫做多罗树的树叶上,称为贝叶经,具有防蛀、防潮作用,可以保存数百年。梵文是用纤细的铁笔直接刻在树叶上,再涂上颜料。很难想象,书写一部经典需要多大的耐心和体力(在古代,书写也是一种修行!)。
玄奘在那烂陀学习了五年,讲《瑜伽师地论》从头到尾研习了3遍!
公元七世纪,佛陀的荣光在恒河平原上日益暗淡,而那烂陀是佛法最后的乐土。
在那烂陀学习五年之后,玄奘用3年时间走遍了整个印度,在《大唐西域记》中有许多地理学家式的记录。
那烂陀的师生从未去过大唐,在他们的眼里,大唐是偏远之地,缺少智慧。
从看见印度河开始,玄奘在印度共呆了14年。
公元641年春末夏初,玄奘离开印度,踏上归国之途。当玄奘离开的时候,他知道也再也无法重返印度!也是在这一年,戒日王向大唐派出了使节,大唐的使节也来到印度,受到戒日王的召见。这是中印历史上第一次互派使节。据史料记载,整个半个世纪时间,中印都有使节往来。中国人从印度学习了熬制白糖的方法,印度医学尤其治疗眼病的独特技术也开始传往中国。
公元七世纪早期,当玄奘求学印度的时候,这个文明古国正处在鼎盛时期,玄奘离开之后仅仅六年,戒日王死去,国家陷入动荡之中,佛教也开始迅速衰退。
在印度历史上,佛教的兴盛与帝王的支持息息相关。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信封佛法,佛教开始在印度大规模传播。公元1世纪,在贵霜王朝迦腻寺迦的支持下,佛教不仅达到鼎盛,并开始向外传播。公元4世纪,佛教出现了衰败的迹象。公元7世纪,在戒日王资助下,佛教出现了短暂的辉煌,但这命中注定只是昙花一现,佛教衰败不可逆转!公元10世纪前后,来自中亚超员的入侵者摧毁了最后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各种高深的佛教学说在这里讨论了八百年,但无法阻止战争的火焰。那烂陀的毁灭标志着佛教在印度的终结。曾经风行一千多年的佛教,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深处,不留一丝痕迹。森林覆盖了寺庙,荒原吞噬了寺院,佛陀在自己的诞生地被完全遗忘。
古代印度人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他们一点都不热衷于记录历史,除了神话和传说,他们对现实生活没有任何记录的欲望,古印度的历史几乎全部隐没在迷雾中!十九世纪初期,当英国学者到达印度时,他们对这片土地的过去一无所知。
玄奘是运用语言的大师和描绘历史和地理的能手。有中国学者说,要想了解印度古代和七世纪以前的
英国史学家写到:玄奘对印度历史的影响是怎么评价都不过分的。印度历史学家也承认,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大唐西域记》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印度的过去,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玄奘是一束耀眼的光亮。
公元627年,玄奘独自一人去印度时走的是中道。642年返回时,由于有印度王的支持,玄奘本来还可以走海路坐船回国,能更节省时间,还可免除许多奔波劳顿之苦,但他还是选择了走陆路丝绸之路,因为当年他和给予他大力支持的高昌王有一个兄弟之约,返回印度后要在高昌国讲经3年。然而世事难料,就在返回途中,他听说就在玄奘归国前3年,高昌国被大唐灭掉,成为了大唐的“西州”。玄奘遂该走丝路的南道,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于公元645年初抵达长安。
塔什库尔干=石头城
于阗是著名的佛国,隔帕米尔高原与印度相望。历史学者认为,佛教传入西域最早到达的地方,就是古代的于阗。
在世界探险史上,玄奘是第一个记录帕米尔高原的人(中国文献称“葱岭”,以西就是遥远的西方世界)。
瓦罕走廊是丝路南道的咽喉。
20世纪初,匈牙利人斯坦因也是循着玄奘的足迹经南道进行考古的。
时间过去了很多年,历史和传说纠缠在一起,已经很难分辨真假,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风尘仆仆的玄奘正是沿着古堡下的河谷来到了朅盘陀国的都城。
十九世纪中期,《大唐西域记》在英国出版,古印度的历史从此出现曙光。沿着玄奘的足迹,英国人康宁汉姆在印度的土地上奔波了整整25你(曾任印度考古局首任局长)。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是康宁汉姆的考古指南。1861年,康宁汉姆法显了那烂陀,在沉寂了六百多年后,才被人唤醒!
今天,印度的佛教一直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精神财富,它们普遍都有这样一个规律:印度人建造,中国人记录,英国人发掘!
唐太宗对于佛教不感兴趣,却对西域和葱岭以西的地理和风土人情很感兴趣,因此建议玄奘把十九年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这就是《大唐西域记》。
自汉帝国消亡300多年以来,统一的大唐又一次开始关注世界。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渴望恢复丝绸之路的新秩序。北方的突厥人已经归顺了大唐,但西方的突厥人仍旧威胁着丝绸之路的安定,大唐的皇帝迫切需要来自西方世界的信息。玄奘在西方游历了十九年,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很了解,而这正是唐太宗所需要的。公元649年7月,玄奘终于完成了唐太宗交给的任务。他详细记载了西行十九年的行程,其中包括110个亲身经历的国家,28个没有到达但有传闻的国家,这就是十二卷本的《大唐西域记》,一部被今天的学者公认为稀世奇书。玄奘在将新书呈送给唐太宗时,是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玄奘生活在贞观年间,实在是幸运。凭着皇上的天威,辗转他乡而能人愿天从,虽然没有穷尽大千世界,但葱岭以外的地界,都据实记录,一点都不敢雕琢。对于唐太宗而言,《大唐西域记》来得正是时候。帝国的记录即将西征,这本记载详细的书籍是最好的地理指南。138个国家,从历史到地理,从都城大小到风俗礼仪,内容极其细密翔实。
在汉帝国之后300多年,整个西域重归中国的版图。在唐太宗的时代,中国彻底恢复了丝绸之路的秩序,东方和西方的交流达到了顶峰。
在玄奘时代,只有那些敢于冒险者彩绘踏上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上追求理想,挫折、苦难甚至死亡,随时都会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