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霍桑实验的过程及意义
霍桑实验过程(四阶段):
1、照明实验。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目的在于调查和研究工厂的照明度与作业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并没有单纯的直接关系,但生产效率仍和某种未知的因素有关。
2、福利实验。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
3、访谈实验。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作出回答,但在进行过程中却大出意料之外。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访谈者了解到这一点,把访谈改为不规定内容,延长访谈时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持续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工人们长期对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访谈计划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
4、群体实验。(银行电汇室研究)试验中选择14名男工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并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实验原来设想实行奖励会使工人更努力工作。但结果发现,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工人日产差不多且有瞒报行为。进一步调查发现,工人们担心产量提高,会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或会使干得慢的受到惩罚。这表明为了维护内部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
霍桑实验的意义在于,它是管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推翻了把人看成经济人的假设,为管理学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即开始重视人、研究人的行为。它说明人不只是机械的延伸;引发产业界与学术界做一系列的相关措施与研究;替管理学开了一扇通往社会科学领域的门;同时也显示与研究对象太接近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从1924年到1932年,霍桑实验持续了9年。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列新颖理论,如社会人理论、士气理论、非正式群体理论、人际关系型领导者理论等。霍桑实验第一次把研究的重点从工作和物的因素上转移到人的因素上,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开辟和补充,还为现代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管理实践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