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是一般人的共识,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将来也不会改变。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江湖术语,也不是人失意时自我安慰的一剂良药,而是一句处事之道。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但是真正要做起来也许并不那么容易。这句话其实告诉人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做事不能随心所欲,说话不能信口开河!
在那纷乱的三国时期,可谓人才辈出,豪杰并起,不光出了诸葛亮这样聪明绝顶,能掐会算的智谋志士,也出了关羽这样义胆忠天的仁义之人。其中诸葛亮就出生在山东,山东当时还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年轻人叫祢衡,字正平,他虽然没有诸葛亮那样的影响深远,美名远播,但也不可小视。他也像流星一样,在那茫茫的历史夜空留下了自己桀骜不驯的一闪。
《三国演义》有抑曹(操)扬刘(备)的意思,在这本以三国历史题材为背景的小说中,罗贯中并没有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书写故事,整个《三国演义》都充满了罗贯中对曹操的批判。罗贯中先生自己是明朝人,不能回到离他远去的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去痛骂自己很不喜欢的曹操,于是就借这位祢衡先生的口,对曹操进行了无情的辱骂。不过,罗先生为什么不选别人,而专选祢衡,借祢衡的口来骂曹操?这其实并不是罗贯中有意要栽赃给祢衡,而是这位祢先生确实当时骂过曹操,只是他没有罗先生骂得那么恨罢了。
虽然自己骂得并不恨,但弥衡并不遗憾,因为在罗贯中笔下,他大出了一回风头,骂的曹操体无完肤,七窍生烟,一下使得他的“光辉形象”升上了天。他也因此成了“正义”的化身,不畏权贵的英雄,也因此成了很多人赞扬的对象。但好像没有人把他当作学习的楷模。
由于他辱骂曹操,可能确实有些过分,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竟不愿对他有过多记载,更不愿给他立传。但这并不妨碍他的“英雄形象”流传千古。因为《后汉书》对他做了比较详细的记录。
据《后汉书》记载,在祢衡小的时候,就表现得很有才华,而且记忆力也超强,他还善于辩论,很有辩才。他要生活在现在,估计考清华北大是一点问题也没有,如果再参加个什么“大专辩论会”,估计在他面前,所有辩手都会自惭形秽,自叹不如!
可惜这么个很有才华的人,却因为刚愎自用,极端自私,态度蛮横,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自作聪明,尖酸刻薄,得到了几乎当时所有人的一致憎恨。
象祢衡这样的人,聪明是聪明,这无可争议,但为人处事极差,做事也很不周全。而且经常说话信口雌黄,讽刺挖苦别人毫不留情,说话尖酸刻薄,难于入耳.做事肆无忌惮,谁的豆腐他都敢吃,谁的火他都敢去浇水,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他不光经常喜欢摸老虎的屁股,还经常把在老虎口中拔牙当作业余爱好,在那个不讲人权,不讲法制的社会,他的悲剧是早晚的事。
就是现在,如果你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让天下差不多的人都恨你恨得咬牙切齿,你睡觉能睡得安稳吗?你就不怕半道上挨板砖?睡觉时有人给你家窗户扔石头、手榴弹或者炸药包什么的?
祢衡确是这么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还怕石头!那时没有炸药包手榴弹。所以祢衡更肆无忌惮,几乎把当时与他共事的所有人都得罪光了。凡是他能认识的人,几乎没有不得罪的,这就有些不识抬举。像这么一个不识抬举的人,他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最后,对于他招致杀身之祸,当时的所有人一点都不感到意外,有些人可能还嫌这一刻来的太晚.
总结祢衡二十六岁的短暂人生,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开口见憎,举足蹈祸。”就是说,他一开口说话,就会招致别人憎恨,憎恨他实在不是因为嫉妒他的才华和才能,而是憎恨他把伤害别人作为职责,好像不伤害别人,他就不是祢衡一样。他做事往往都会给自己招来祸患,不是因为他犯罪,而是有人认为他确实该死。
祢衡确实是不畏权贵,敢于挑战极限的典范,他似乎专找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跟他们过不去。别忘了,那个时代是专制社会,得罪当权者,你不死,谁死?
要说能力吧,祢衡可能确实有一点吧,但他的能耐在我看来,在嘴吧上表现的极为强捍,写个文章还算可以,至于在别方面,好像也不见得有什么特长,至少没有他自己吹嘘的那样邪乎,那样夸张:“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与俗子共论乎!”(《后汉书.弥衡传》)曹操不用他,他没有机会施展“致君尧舜”的才华,让他去了刘表那里,但是,刘表还是很器重他的,也没有见他“致”刘表“为尧舜”,他的德行简直和孔子颜回相差十万八千里,却自诩为“下可以配德于孔、颜”,真是大言不惭。
要说他的运气吧,也算不错,因为他结识的人,不光当时很有影响力,在历史上都很有影响力,这个人就是《三字经》中赞扬的那位“融四岁,能让梨”的孔融,那是绝对的超级大碗。超级大腕孔融极力的向朝廷推荐祢衡。如果他的能力真像自己说的那样:“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以他“下可以配德于孔、颜”的德行,混出个人模狗样应该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惜,这一先天优势他没有好好地把握,也没有想着好好的把握。
当朋友把他推荐给曹操以后,他却给当时把皇帝都玩于鼓掌之间的曹操办难看,弄得极力推荐自己的朋友孔融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这就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不懂人情世故,实在是混账不堪。因为你可以不给曹操面子,但你不能不给朋友孔融面子,孔融所作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祢衡,没有恶意,你怎么能让他下不来台呢?你这不是混账又是什么?!
他这种只顾自己痛快,不惜出卖朋友,陷朋友于不义境地的人,和他不顾别人感受和处境,极端自私的狂妄行为,就不光不够意思,还不够朋友!
不过,不能不佩服祢衡的运气,他确实运气不错,交了孔融这个没把自己当外人,还为他的前途不惜两肋插刀的名人朋友,运气实在太好了。运气归运气,但人的一生不能光靠运气,还是要靠能力,仅看能力也不行,还得懂得处事之道和为人之礼,脚踏实地。可惜祢衡不懂这些,他只有张扬的个性和自我表现的欲望,这种欲望还比任何人都强烈,竟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找不出第二个来。
大家都知道说话是一门学问,做事更是一门学问,可聪明绝顶的祢衡先生在这方面不光显得很低能,愚昧,有时好像也显得很愚蠢。他不懂得礼貌,更不懂得礼让,在他的思想世界里绝对没有“得饶人出且扰人”的理念!他不是不会说话,而是不会说人话,见人就尖酸刻薄的挖苦讽刺。
他从来不照顾别人的面子和心理承受能力,更不会去顾及别人的感受,所以他说话做事根本不去考虑自己的言行别人能不能接受,愿不愿意接受!从来不去考虑!!也没有考虑过,更没有打算考虑,这一点就像他对待那么多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样。再好的机会,他都不会去珍惜,不会去把握,显出对一切满不在乎的样子。凡事只要他认为可以做,他就肆无忌惮的去做,只要他认为能说,就会口无遮拦的去说。仅这一点,就足够他这一辈子非得头破血流不可,只不过是什么时候头破血流。
有句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意思是说,再倔强的人,即使八头牛也拉不回来的人,“撞了南墙”也应该回头,应该接受教训,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可这位祢衡先生的悲剧就在于“撞了南墙都不回头”,还要继续去撞,真够执着地!!他可能相信,只要身体好,南墙也能被撞倒。可惜,最后,南墙没有被撞倒,他却撞死了,为他的执着付出了代价。
不知道他有没有理想,也不知道他知道不知道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所以,我们没法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忍字心头一把刀,该忍终需忍,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一切并不等于屈服,要把暂时的隐忍和屈服严格的区别开来!更不要认为隐忍是堕落和软弱!
我认为祢衡的悲惨命运不能说是时运不济,更不能说是因为命苦,完全是他咎由自取!
《后汉书.弥衡传》记载,弥衡是一个很有气节的人(崇尚气节),按说,人们还是可以和这样的人交朋友的,所以祢衡应该是有一些朋友的,可惜他没有。你想,谁愿意和这样一个不识抬举,还经常给自己找不自在的人交朋友?所以,他没有朋友一点都不难理解。关羽不就崇尚气节吗?都快两千年过去了,全国到处还能找到关羽的庙宇,人们尊关羽为“关老爷”,可见崇尚气节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可是,同样崇尚气节的祢衡却得到了一个相反的结果,这并不叫人匪夷所思。因为祢衡虽然崇尚气节,但是为人耿直傲慢,又对时事不满,一般也看不起别人,用《后汉书》的原话说是“好骄时慢物”。
“骄时慢物”就“骄时慢物”吧,这也没什么,因为自己的不幸遭遇对社会不满,因为自己有才华看不起别人,再说几句牢骚话,这都可以理解,但如果把这种行为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偏“好”这一口,就实在不好说了.而且看祢衡的表现,还把“骄时慢物”当作自己的专业去经营,实在有些过分。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他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朋友,也得不到任何人的赏识,更得不到支持,也许他也没想过要得到别人的支持。当然了,在这个世界,也没有祢衡看得起看的顺眼的人,所以他的悲惨命运就在所难免。
汉末兴平年间,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为躲避黄巾之乱,祢衡先到了荆州。后来,在建安初年,他又来到许都(今河南许昌),这时,二十出头的祢衡依旧前途一片迷茫,按说他也没有受什么苦,至少没有受苏秦那样求职失败遭到亲人白眼,有世态炎凉之感的苦,他也许经受过一些挫折,但这些挫折在别人眼里可能都算不上什么,年纪轻轻的,还是会有机会,也许正因为这一点,《后汉书》也就没有记载他所经历的苦难。可是,祢衡自己可能因此感觉心灰意冷,使他心里有些扭曲,用现在的话说是心里有些变态吧。所以,他才不把任何人当回事。
当时许昌刚被建为都城,各路有识之士都聚集到这里来,可以说这时的许都人才荟萃。这时有人问祢衡:“你为什么不跟随陈长文、司马伯达,以求得发展呢?”祢衡回答说:“我怎么能跟从这些杀猪卖肉的龟儿子呢!”陈长文即陈群,字长文,祖父、叔父、父亲和陈群自己世代为汉朝高官,当代名士。司马伯达即司马朗,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主角司马昭的伯父,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堂爷爷。这二位都是当时朝廷的红人,权倾一时。可在祢衡这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眼里,他们就只配去杀猪卖肉,而且这些老家伙还不经意中成了这位年轻的农民工祢衡的“儿子”。又有人问:“那你去求荀文若(荀彧---曹操的重要谋士---作者注)、赵稚长(据说是个肚子很大的将军,应该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人--作者注)怎么样?”祢衡不屑的说:“荀彧可以凭借他那漂亮的脸蛋去吊丧,稚长可以凭借他的肚子和饭量去管理厨师请客吃饭。”陈长文、司马伯达、荀彧和赵稚长这几位,那可是当时有头有脸,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有话语权,甚至决策权的人物,在祢衡这里,只能做一个杀猪卖肉的屠夫,主持丧事的司仪,管理厨房陪客人吃饭喝酒的陪酒先生,你说在祢衡眼里还有什么人?我不敢想象,如果曹操真让祢衡这个目空一切的人当自己的“人事部长”,曹操的日子好不好过不敢说,他能找出这天底下有几个可用的人才!
曹操又不是傻子,是著名的政治家,弥衡能不能用,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至少比孔融清楚。
谁都瞧不上眼的弥衡,还是有两个朋友,孔融和杨修,他和这二位关系还算友好。尽管友好,二十岁的祢衡还常常称呼四十岁的孔融为“大儿子”,杨修为“小儿子”。因为当时有人问他你觉得现在谁的能力强,祢衡回答说:“也就我那大儿子孔文舉(就是孔融),小儿子杨德祖(就是杨修)还算个人物。京城里其他的人都庸庸碌碌,算不上什么。”这就有些口气太大,简直狂妄的无法无天。
不知孔融有没有做过考评和审查,凭什么说祢衡能力很强,反正他多次上书朝廷,向朝廷陈述祢衡的才能,象这么个不知进退,谁都敢公开反对的家伙,孔融却向曹操极力推荐,他的居心何在,有没有别的企图不得而知,反正他说的曹操也动了心,也很想见见这位不知天高地后的名人祢衡。
国务院总理要见一个农民工,一不留神看你有能力,说不定给你个一官半职当当,这都不是多么难的事情,这是一次多好的机遇,踏破铁鞋无觅处,这种机遇也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的。可是,对现实不满也瞧不起别人的祢衡很不珍惜.这主要是因为他一向也看不惯曹操的为人,并有嫉恨之意,于是就自称狂病,不肯前往拜见,架子还大的不得了。不拜见曹操本来就剥了孔融的面子,让孔融难看,而且还对曹操出言不逊,更让孔融的日子不好过。谁敢说孔融最后被曹操所杀跟祢衡一点关系没有?
看不惯,不见就不见,没什么,你还骂曹操,尤其是在朋友推荐你以后你还这样做,实在是很不地道,你要真想反曹操,去投袁绍,投东吴算了,他们可都是曹操的死敌,你干吗还要到许都来?你跟曹操过不去还要来到曹操控制的许昌,简直就是找死。
这也不能怨曹操,虽然曹操爱才,但并不等于他就没有感情,没有脾气,谁都可以任意辱骂,更不等于他没有原则,连一贯顽固坚持反动立场的人也爱.
气愤归气愤,事情还是要有个了断。由于祢衡的才气和名声较大,曹操也不想杀他,听说祢衡擅长击鼓,还是给他一个敲鼓的职位,虽然不合祢衡的心意,但也算专业对口,因为史料记载,祢衡“善击鼓”。于是,曹操大宴宾客,校阅鼓曲。这也说明曹操大度的一面。如果换作袁绍,董卓,拟或是孙权,说不定早让他去见阎王了,还给你差事做!
演出时按规定,每位参加演出敲鼓的人员都让脱掉原来的衣服,换上专门的服装,估计跟现在的演出差不多,这也很正常,无可挑剔。你想,如果中央电视台举行大型文艺晚会,演员随便想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乱七八糟也实在不象话。大家都换了衣服,就祢衡没有换.轮到祢衡时,当时他正演奏《渔阳》鼓曲,容貌姿态与众不同,鼓曲声音节奏悲壮,听到的人无不感慨万分。最后祢衡径直来到曹操跟前停下演奏,曹操身边的官员呵斥说:“敲鼓为何不换专门的衣服,就胆敢轻率进见!”祢衡说“好!”于是,当着众人的面,先脱掉近身的衣服,然后是内衣,最后脱的个精光,赤身裸体,一丝不挂的站在稠人广座之中,又慢慢取过敲鼓人员专门的衣服穿上,完了,又面不改色的去击鼓,之后从容离开,脸上没有一点羞愧的意思。你可以想象一下春节晚会上,有位演员没有穿规定服装,受到总导演的批评,然后这个人在舞台上脱得一丝不挂,慢条斯理的舞台上换衣服是个什么境况吗?有人会这么做吗?恐怕没有人吧,但是祢衡却这么做了!
曹操笑着说:“我本想羞辱祢衡,没想到祢衡反而羞辱了我。”明知道别人羞辱了自己而只是说说,对于大权在握,没有采取报复手段的曹操来说也实在不易。
祢衡这么做就连一向推崇自己的老朋友孔融也觉得过意不去,回去以后,就去批评祢衡说:“大雅之堂,难道就应当是你这样的吗?”并陈述了曹操对他的诚意。不知是良心发现,还是不好剥孔融的面子,这次,祢衡痛快的答应前去拜见曹操,向曹操请罪。为此,孔融高兴的再次去拜见曹操,并为祢衡辩解说他有狂妄的毛病,现在很后悔想来谢罪。曹操大喜,命令守门的人员有客人来就立刻通报,以等待祢衡到来。
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祢衡,直到太阳西斜,祢衡终于来了。来时却穿着普通单衣,缠着普通头巾,显得很不尊重,手里还拿着一根三尺长的大棍,你这是来打架的还是来道歉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手里拿着一根棍,要见首长,好象不能解释为拐杖吧,像他这样的狂人,说不是来行凶,谁信?你说有个美国年轻人拿着一根棍子要见美国总统奥巴马,工作人员能随便让他见吗?不把他当恐怖分子抓起来已经是很客气了。所以,门卫没让祢衡进也在情理之中。于是,祢衡就跟个泼妇一样,坐在大营门口,用那根棍子在地上猛捶,并开始骂街。
守门的官员赶紧进来报告曹操说:“外面有一个疯狂的人,坐在营门前,语言极其轻蔑无理,反动透顶,请把他抓起来治罪。”不用想,曹操知道一定是祢衡,别人做不出来.曹操很生气,看了看一旁灰头土脸,脸色难看,浑身不自在的孔融,心想:这就是你极力要推荐给我的人!但曹操没这么讲,只是语重心长的对孔融说:“祢衡这小子,我杀他就像杀死麻雀跟老鼠一样。但这个人向来还是有些名气,如果我杀了他远近的人会以为我不能容人。刘表宽厚仁爱,现在把他送到刘表那里去,看他去那里还能作出什么事情来!”
曹操于是派人马把祢衡送到刘表那里去。这一招不知是想灭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的威风,还是想教训教训这个狂妄之徒,反正有一点很明确,曹操并不想杀他,这也算是曹操对他网开一面,至少也算给他留了条后路,只要他能改弦更张,洗心革面,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重新做人,应该还是会有前途和机会的。
出发的那天,曹操还派文臣武将去城南相送。这些文臣武将很不满祢衡,于是大家商量说:“祢衡这家伙狂妄无礼,今天大家到这里来送他,他又姗姗来迟,来后大家都不要起立,不要理他,羞辱以下这小子。”
祢衡到了以后,按照现在的礼仪,迟到就应该向大家道歉。我想,古代也差不多,守时守信是做人的起码准则,迟到就应该表示歉意,可祢衡一点歉意也没有,他用眼睛扫描了一下四周,于是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说:“坐着的象死人,装睡的象尸骨,躺着的象尸体,走在死人和坟堆之间,怎么能不叫人伤悲呀!”他的尖酸刻薄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再一次说明,这个类似泼妇的祢衡缺乏教养,实在是欠揍。
不知他跟什么样的老师学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的父母是怎么教他的,反正素质实在太差,连鲁迅笔下那个大字不识几个的阿Q都不如,还“致君尧舜”,“德比孔颜”,什么德行!孔子如果活着的话,听到这样的人拿自己跟他比,说不定会一头撞死!
刘表和荆州的士大夫,先前也佩服祢衡的才气和名声,祢衡来后,也非常尊敬地对待他,“文章言议,非衡不定。”就是刘表他们无论是写的文章,还是言谈议事,没有得到祢衡的意见就不能定下来。由此可见刘表对他的重视程度,和他在荆州的地位。
可有一次,祢衡外出,刘表就和几个文人共同草拟了一份奏章,大家都用尽了自己的能力,才把奏章写好。等祢衡回来一看,觉得这奏章写的很不严密,就把那奏章撕毁并扔在了地上。这种做法正常吗?
对于别人的文章感觉不满意,一种做法就是不言语,如果对方非得要发表看法,就只说好,别说别的,尤其是对于领导、上级或者老板更应该如此,让对方心理感觉到美滋滋的,对你有如遇知音之感,不是很好吗?因为对方的文章好坏,关你屁事!得了奖绝对没有你得份。再说,也许对方对自己的文章很满意,自我感觉良好,你要说出缺点或毛病,会让对方感到没面子,甚至遇到有些气量狭窄人,会说说你鸡蛋里挑骨头,这样,你不是自讨没趣吗?
还有一种做法,是根据自己的观点,对文章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前提是对方和你地位平等或者相当,地位或者职位高于你的最好别这样做。
但不管怎样,绝对不能当面,把人家的文章撕毁,并扔在地上,这是缺乏教养,不计后果的人的做法。可是,祢衡这么做了,他不光得罪了领导,也不尊重同志,更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是你儿子你也不能这样吧!这是“致君尧舜”,“德比孔颜”的人的做为吗?
面对祢衡的做法,刘表当时就愣住了,对祢衡这一举动很难接受,估计天底下能接受的没有几人.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现在,有一位老板和手下人合作,加班加点写好了一份文件,出差回来的秘书感觉不满意,就随便当着老板的面撕毁文件,并气愤地扔在地上,这是一种什么态度。正常人会这么做吗?答案是显而易见地,只要是神经正常,思维没有出现混乱的人,决不会这么做,不该这么做,不能这么做,也不敢这么做!可是,吃了熊心豹胆的祢衡敢做,这再一次说明祢衡目中无人,刚愎自用,缺乏教养。
做完这些,祢衡于是要来笔纸,很快又写成一分奏章,他的言辞、语义非常的严谨漂亮。不过,客观的讲,他这种不择手段,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讲方式方法的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做法是极端的自私,当然也是很危险的。伴君如伴虎呀!幸好,刘表“宽厚仁爱”没有嫉恨他,还十分兴奋,更加器重他。
但这种结果对祢衡来说,实在幸运,没有遇到危险,纯属侥幸。话说回来,放过你,并不等于容忍你,这一次容忍并不等于下一次也容忍,更不等于你以后可以肆无忌惮的胡作非为!你还知道天高地厚把,如果不找个机会收拾你,你都不知道谁是领导,谁是手下。
果然,不把刘表放在眼里的祢衡又一次犯浑,欺侮、轻慢刘表,刘表觉得羞愧万分,感到到无法容忍。但有一点,也和曹操一样不想杀他,想放他一马。
刘表认为江夏太守黄祖性情急躁,于是,又把祢衡打发到黄祖帐下工作。黄祖可是个粗人,没有曹操刘表那样的政治修养。
曹操打发祢衡到刘表这里来,是曹操觉得刘表“宽厚仁爱”,也算给祢衡网开一面,但刘表明知黄祖“性急”,却把祢衡打发到过去,实在是跟他过不去,要让他去死。《三国演义》中有一章讲“借刀杀人”,说的就是这段故事,是说曹操借刘表的刀杀祢衡这件事。从主观愿望看,曹操因为刘表“宽厚爱仁”才送祢衡去,应该没有借刀杀人之意,真正玩“借刀杀人”之计的是刘表,在这里我要给曹操说句公道话。
到了黄祖处,黄祖也能非常友好的对待祢衡。祢衡替黄祖做文书方面的工作,轻重缓急,都能处理得很恰当。于是,黄祖拉着祢衡的手说:“先生做的这一切,都很合我的心意,和我心中要说的和想要做的一模一样啊。”能够得到这样的好评说明,这家伙运气真好,到哪里都能得到重用。
黄祖的儿子是黄射,当时担任章陵太守,和祢衡的关系也处得非常好。曾经和祢衡一起去郊游,他们一起阅读了蔡邕所作的一篇碑文,黄射非常喜爱蔡邕碑文中的辞句,回来后,很后悔没有把它抄录下来。祢衡说:“我虽只看了一遍,现在还能记起来,只是其中碑石残缺了两个字,看不清楚。”于是把碑文凭记忆写了出来,黄射派人去和碑文对照,确实跟祢衡所写得一样,于是大家没有不佩服弥衡的。
一次,黄射宴请宾客,宴会上有人给黄射送了一只鹦鹉,黄射举着这只鹦鹉对祢衡说:“希望能看到先生为这只鹦鹉作一篇赋,以此来助兴。”祢衡提笔就写,中间没有任何改动,一气呵成,文辞色彩也很华美。
后来,黄祖在大船上宴请宾客,可祢衡在宴会上再一次出言不逊,说话很难听,惹恼了黄祖,至于说了些什么,史书没有记载,反正祢衡使黄祖在众人面前很难堪。所以我说,祢衡把羞辱别人当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专业,并情愿为此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可这一次,祢衡的好运气算是到了头了,至少这会儿没有跟在祢衡左右。在众人面前颜面尽失的黄祖当面就斥责祢衡。祢衡那里受过这样的气,更是不客气地盯着黄祖看,说:“你这该死的老家伙!说话有你这样不讲道理的吗?”黄祖更加气愤,就叫手下人出来想要痛打祢衡,想教训教训这小子,可这更激起了祢衡发挥专业特长的激情,痛骂的不已。曹操都敢骂,刘表都敢惹,你黄祖算什么东西。这时,黄祖气愤到极点,一时兴起,就下令杀死祢衡。由于黄祖的主簿(秘书)一向憎恨祢衡,赶紧就让人把祢衡拉出去砍了,唯恐黄祖改变主意。祢衡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
之前,黄射得知消息,急忙光着脚来救祢衡,但已经晚了。事情过去以后,黄祖也很后悔,于是就厚葬了祢衡。可惜,祢衡死的时候年纪才二十六岁呀!
弥衡的一生,是不怕天地的一生,是和当权者战斗的一生,是对同志尖酸刻薄,对朋友挖苦讽刺的一生。他一生没有敌人,只有对手。他在极端自私的心理驱动下,不光心理变态,还自我表现欲望膨胀,为了抬高自己,不惜贬低别人,手段极其的卑鄙,品德极其低下。他把辱骂别人当作自己一生的远大理想,不管辱骂的对象是领导、同僚,好事朋友,并为这一理想矢志不渝,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停歇。这充分表现出了一个心理变态狂坚定不移的大无畏精神,是广大江湖爱好者和政治工作者,坚决不能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