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的出版:
《1988》在2010年9月21日上市,最初连载于《独唱团》上,无奈《独唱团》由于种种原因迟迟发行不了第二辑,而韩寒又与其出版公司有约在身,“按合同规定《1988》不能再拖了”,所以只好放弃连载、单独出版。这就是《1988》仓促出版的原因。韩寒在其博客中也都有解释,略过不谈。
《1988》上市后,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一百本限量珍藏版了。其单本988元的天价挑战了图书市场价格的极限。但从每本附赠10克纯金的情况来看,发行限量版不仅不会赚钱,反而每本还会亏损近三千多元。韩寒在博客里解释说,此举是为了向大家印证“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过时”道理。这种行为引起大众的惊异也属正常,但无论是为了回馈读者还是吸睛炒作,韩寒及其出版公司的宣传策略显然是非常成功的。
关于公路小说:
所谓公路小说,顾名思义就是以主人翁在沿途所遇到的事件与景观反映人生的小说,也就是以路途为载体反映人生观和现实观的小说。(百度百科)韩寒在《1988》中,以一部破旧的旅行车为载体,通过描写主人公在旅途中的见闻和插叙过去的回忆,从而表达韩寒本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1988》是韩寒的第一部公路小说,也是他谋划已久的一个系列,目前该系列已经开始策划,而《1988》也是国内首度尝试“公路小说”这一概念的第一部作品。韩寒表示将会撰写三部作品,与聚石文化联合打造“公路小说”这一品牌。
在韩寒之前的作品,如《他的国》(“皇后号”摩托)、《一座城池》(桑坦纳)、《光荣日》(“沙滩火星车”)等小说中均出现过汽车、摩托等交通工具。《杂的文》《可爱的洪水猛兽》虽然是杂文集,但其中也有专门写汽车的文章。《就这么飘来飘去》更是一部描写其赛车生涯的纪实小说。由此可看出身为赛车手的韩寒对车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让一个赛车手来翻开中国公路小说崭新的一页,这再合适不过了,更何况这个人还是韩寒。
韩寒称这是他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一部小说。看完本书后我不敢断定《1988》是韩寒最好的小说,但是敢肯定它可以进入前三的行列。
人物分析:
1988:主人公陆子野的一辆翻新的旅行车。
陆子野:小说的主人公,1988的主人。他是一个迷茫而自闭的人,一直在寻找着什么,同时也在逃避着什么。对初恋,他寻找了6年,找到后却选择了离开;对孟孟,他一开始紧锁内心,等到慢慢打开心扉的时候,却遭遇变故,还是选择了离开;子野开着1988踏上旅途,与其说是寻找1988的制造者,不如说是在逃避。他从一个城市逃到另一座城市,像韩寒其他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漫无目的、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他不只是在逃避熟人和回忆,更是在逃避自己的过去和无法承受的现实。他觉得换了一座城市后,自己就可以重新开始。他是个矛盾的人,一直在逃避,却又一直生活在过去和朋友们的影响里。陆子野其实就是韩寒在小说中的映射人物,陆子野的看法和观点其实就是韩寒的看法和观点。韩寒只是借助子野对人生和世界谈谈罢了。
娜娜:陆子野半途中邂逅的一个妓女。相貌普通,没文化也没手艺(除了XXOO),心地善良、思想简单。虽然身份卑微低贱,但是不惧残酷现实,对生活一直充满着希望。虽然遭遇过无数次的欺骗,但她仍有坚持梦想和希望的勇气。从子野称她为“圣母玛利亚”可以看出,这个人物才是全书韩寒不吝笔墨重点赞美的对象。娜娜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最终她也是这部小说中最大的赢家。她在小说中一直陪伴着子野,直到旅途的终点。虽然她最后也倒在了现实面前,但是却和别人不太一样,因为她留住了象征着希望和美好的孩子。娜娜最终是死是活,小说并没有交代,但我是比较倾向于认为娜娜死亡的。根据她职业工作的性质,她得的病应该就是艾滋。而且,只有娜娜的死亡才可以解释孩子的出生,因为完美无缺的孩子,正是她的重生。没有死亡,就没有重生。
陆子野和娜娜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想清零自己、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但方式却不尽相同。子野是通过逃避的方式来清零自己,从一座城市逃到另一座城市;而娜娜认为自己逃避不了过去、自身已经无法再洗净,于是选择以重生的方式来清零自己,并把重生的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这也是她为什么非坚持要这个孩子的原因。
娜娜其实是喜欢子野的,这一点在小说中可以看出来。娜娜只有在遇到不用套和喜欢的顾客时才会在其洗澡的时候记住他们的电话号码,而小说交代陆子野在与娜娜交易时要的是“全套服务”,但娜娜却存有子野的电话号码。从后文中娜娜与子野的对话和情态等细节也都可以看出她对子野的特殊感情。个人感觉娜娜对子野的喜欢就像她对自己孩子的喜欢一样。这种感情并不仅仅是母爱,更是一种欣赏,甚至是羡慕。因为陆子野可以不断地清零自己,洗净身上的肮脏和心中的阴影,让自己像婴儿一样干净,但娜娜却不能,她认为妓女的罪恶与肮脏是无法洗去的。子野是娜娜的理想状态,与其说娜娜喜欢和羡慕子野,不如说她是憧憬理想中的自己。
陆子野其实是舍不得娜娜的,娜娜也舍不得子野,虽然她嘴上很硬。娜娜最终选择离开子野,是因为她自己只是一个妓女,感觉自己配不上子野。娜娜把自己刚生下来的孩子送给子野,正是要让孩子替自己陪伴子野,延续自己扮演不了的角色、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因为孩子就是“洗净”、重生后的娜娜。
丁丁哥哥:是韩寒小说中不多见的正面人物之一,主人公陆子野的偶像。有理想、有抱负,聪明仗义,博闻强识,身体健壮,是小朋友们的榜样、大人们称赞的对象。丁丁哥哥整个人对于子野来说是阳光一般的存在,对子野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他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为了自己的理想离开家乡而北上,最后在1988+1那年死了。具体怎么死的,小说中没有交代,因为交代了的话这部小说就出版不了了。但是知道1988+1那年发生了什么事的人,都知道丁丁哥哥是怎么死的。
1988制造者:陆子野的朋友。因袭击化工厂而被逮捕入狱,后来被执行了死刑。子野开着1988便是为了迎接他,但是谁也不会料到他最终会躺在骨灰盒里与大家见面。其详细身份在书中介绍得很少,是小说中最大的谜。
孟孟:小说塑造得比较出彩的一个人物,陆子野的前女友。本是表演系的学生,梦想成为大明星。后来在一个荒唐的剧组拍摄电视剧时为了成名而接受潜规则,最后梦想破灭、沦为了妓女。是一个为了事业而抛弃一切、最终却被事业所抛弃的悲情人物。在成为全国头牌妓女后选择了失踪,生死未明。至于孟孟最后是否屈服于现实、被生活所重新割塑,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她与子野最后的一次对话来看,结局无疑是令人唏嘘的。孟孟的复杂性,同样表现在我们不知道她是否故意利用子野,借助子野的采访炒红剧组、进而炒红自己。
刘茵茵:陆子野的初恋对象。一直在等子野,后来虽然被10号“霸占”,但仍保留着最重要的东西,这证明她其实并不想妥协于现实。但是从她最终和10号一起死于车祸推断,她还是与10号在一起了。她与子野的那个十年之约最终还是没有实现,她终究没能战胜现实。
妓女是韩寒小说里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群体,也是其作品中女主角的热门人选,本书也不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妓女来当女主角。以妓女为女一号的作品,在中国是不多见的,由此可看出韩寒叛逆仍在、魄力依旧。韩寒小说中经常出现的群体有很多,如妓女、警察、城管、流氓混混、屁民、奸商、文艺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以及各种领导等等,这些人共同构成了这个社会最现实的一面,同时也是当前中国最真实的缩影,并越来越成为被人们争议和谈论的焦点对象。以这些人为笔下的常客,证明韩寒并不是一个青春写手,而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人们总是习惯以年龄来定位一个人。虽然同为80后作家,但韩寒与郭敬明、张悦然等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就如同代沟的划分,标准并不是年龄,而是思想。以小人物为主角的现实主义作品,往往会成为伟大的作品。电影如此,小说也是如此。避免不了的情况就是,某些愚蠢的人会将其视为黄色小说或暴力限制级毒药,就好比一部分脑残之人将《穆赫兰道》当作色情电影一样荒谬。对于这种人,我不鄙视他们的无知,反而会叹息他们的可怜。
韩寒作品的主旨向来都是批判,批判一切束缚人性的真枷锁,批判一切披着传统和道德外衣的伪善良。这些特定的人物使韩寒的作品达到讽刺和荒谬的效果,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了批判的威力。韩寒作品中很少出现感叹语气的句子,但是在《1988》中却多次出现了对人生的悲悯、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力。这也是这部小说不同于韩寒其他作品的一大表现。
总评:
《1988》里面的人物大多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但是在现实面前,梦想却脆弱得不堪一击。他们大多以梦想破灭的悲剧性结局草草收尾,很多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成了自己梦想的殉葬品。丁丁哥哥和世界谈谈的梦想,孟孟当大明星的梦想,刘茵茵与子野十年后的约定…都一一化为了泡影不复存在,在人生的终点得到祭奠,并影响着后人。所以,韩寒在序言中这样写道:“以此书纪念我每一个倒在路上的朋友。”
《1988》全文的关键词是希望,或者理想、梦想。在经历了“迷茫—拥有—失去—再拥有”的过程后,主人公开着1988,经历漫长的旅途,明知结果却仍不辞劳苦地到目的地去迎接一个死人,不是为了说明这个人对他来说有多么的重要,而是在歌颂明知理想终会破灭,但是仍然不甘心屈服、坚持自己的理想的精神的伟大。丁丁哥哥无疑是这样的人,娜娜等人也是。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应如此。但梦想是否和现实一样、根本就是虚无的存在呢?本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1988》中有着浓厚的怀旧情结,那是属于广大80后共同的温馨回忆。圣斗士、花仙子、小虎队、扔弹子…无一不流露出韩寒对童年的回忆和怀念。小说中10号、丁丁哥哥、临时工哥哥还有四小美女等人物则无一不唤醒了我们每一个读者心中年少的影子。他们哪一个没有曾经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现在都还好吗?
人生如同一趟旅程,公路小说的本质是人生小说。在《1988》中,我们既能体会到主人公对远方的向往,也可以感受到他到达远方后的失落。这种微妙的感觉,韩寒其实早在杂文集《零下一度》里《永远的远方》这篇文章中就已经提到过。可以说,《1988》在某种程度上是这篇文章的扩展和延伸。而旅程的终点在哪里、目的地在何方,其实韩寒也不清楚,所以他在序言中写道:如果有未来,那就是1988——我也不知道。
《1988》里,人物的死亡多是悲剧性的,不像《他的国》里县领导等人那样死得那么喜感和讽刺。陆子野在旅途的尽头,迎接到的却是朋友的骨灰,韩寒安排这样的结尾,也是为了表现理想的苍白和结局的荒芜。其实这个世界就像1988和娜娜一样,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甚至有些贱。人也是如此。
韩寒的小说多由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平白如水的叙述,时不时地夹杂着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段子,这是韩寒语言的特点。《1988》当然也有很多缺点,如许多成语和字词的使用不甚妥当,一些人物塑造得也并不丰满——这其实是韩寒的作品的“通病”,或者说是风格。若一切都回归所谓的“正统”,那韩寒便不是韩寒,没几个人会喜欢他的文字了。
《1988》之所以让某些读者感到乏味甚至莫名其妙,是因为小说里充斥着晦涩难懂的隐喻,而紧随隐喻而来的就是讽刺和批判——这才是韩寒小说中最有价值的地方。细细数来,书中的隐喻可以说是不计其数:肖华哥哥被抓——83严打、丁丁哥哥的死——88+1事件、1988机油尺——苏联模式、1988制造者袭击化工厂——97化工厂事件、临时工哥哥念宪法——独裁者的专制统治、10号由义士变恶霸——某党的发家和发展史,而贪污腐败的领导、泯灭人性的教育、拜金主义、盲目的领袖崇拜、欺诈病人的医院、弄虚作假的警察…等等无一不是对这个荒谬世界的讥讽。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无疑是“流沙”和“温水煮青蛙”这两个寓言。前者讽刺与抨击了愚民教育对人的洗脑和误导,后者则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现实。《1988》就是小说中的《让子弹飞》,隐喻和讽刺构成了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值得每一个读者去细细品味。本人以后还会对它们一一进行解析,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当然,你可以说我是在胡说八道,就像韩寒在《通稿2003》中写的那样,都是对他作品的过度解读和意淫,但我也有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1988》不同于韩寒以往的作品。韩寒的作品我都读过,而《1988》带给我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感受,里面有一些东西在他以往作品中是没有的。到目前为止,这本书本人已经看了不下五遍,这也是我今年看得最认真的一部小说。显然,对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来说,完全看懂这部小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88》不仅标志着韩寒小说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变,同时也标志着韩寒的成熟,无论是在写作上还是在思想上。这些我们在他的其他方面也都可以看出来。无论是最近韩寒对当爹传言的低调、对《独唱团》解散的淡定还是对乐清事件的“马后炮”行为,都表现出他愈加的谨慎和成熟。这部小说也一样,少了一些发泄,多了一份思考。
成熟的韩寒不再想和这个世界掐架了,他想和这个世界好好地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