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汝岱也许是家乡附近最为知名的政治人物,也许是百年仁寿县出的最大的官。杨汝岱故居还在汪洋镇边杨古塘一个四合院的下层角落。杨汝岱这二十年每年几乎都要回到四川和仁寿看看,不知他见到仁寿县公路凹凸难行,贪官连连出现,内心有什么感受。仁寿故里乡民心目中的杨汝岱是亲切的,热爱故乡。当年他当政引资修建仁寿县火电厂、仁寿县水泥厂、仁寿县棉纺厂、仁寿县肉联厂,把汪洋镇和文林镇搞成仁寿县经济重镇,因此不能说杨汝岱只是搞农业在行。当然杨汝岱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文化大革命时代主政仁寿,修建了黑龙滩水利系统工程,不然今日眉山市东坡区和仁寿县老百姓连水都没得吃,谈何城市化发展。今日国家开始重视水利,杨汝岱那一代领导农业学大寨的功过或许值得重新评价。下面是乡里老人们有关杨汝岱的口碑传说,没有经过核实,失实之处请指出。
===============================
杨汝岱本是穷人出生,父亲是卖纸钱草鞋的,人矮,人称“草鞋书记”。解放时参加收粮、土改工作队。那时的地主,别的干部打死他也不说出藏金银所在,可是杨汝岱一去只要善说几句,地主就相信他,乖乖地交待出金银所在。
文化大革命时候,仁寿县造反派伍玉成要整死他,把他关起来饿饭。有个炊事员十分同情,就把肉埋在碗底,上面盖上很差的饭菜,见到杨汝岱,就假装仇恨满腔高喊“杨汝岱,拿去吃,到旮旮头去吃”,实际则是保他。
造反派看他没饿死,就再想一法,把他塞在麻袋里,大清早丢在公路上。遇到一个司机,开车路过,朦朦中看见有个麻袋,却没有压过去。下来一看,麻袋还在溜,揭开一看是杨汝岱,就把他偷运走了。
杨汝岱运气实在好,有一次四川省委书记赵紫阳来仁寿县私下视察,W书记等正在打牌,只有杨汝岱书记在仁寿县北门水库监工。赵紫阳一去看,也分不出谁是杨汝岱,他已经同群众一样,满脸满脚泥巴。
杨汝岱去北京参加十二次党代会,一次其他代表去游览去了,只有他一个人还在学习文件,想不到邓小平就恰好到四川团视察,他也不认识杨汝岱,就问他“你是哪个县的?”,“我是仁寿县的”,“你们县委书记是哪个”,“我就是”。邓小平仔细看了他一下,继续问“你们县有多少个队”,杨汝岱马上报出“有XXX个”。
有了赵紫阳提拔、邓小平青眼,杨汝岱凭借一个相当高中文化程度,很快升为四川省委书记,直到成为政治局委员,国家政协副主席,在国家领导人中独树一帜。乡亲都说杨汝岱有天心,实干老实,该他遇到贵人发迹。
增补杨汝岱百度资料
杨汝岱,男,汉族,1926年12月生,四川仁寿汪洋镇大勇村人。
1950年至1952年任四川省仁寿县富家区工作员、青年干事、组织干事,县土改工作队副组长、组长、队长。
1952年至1954年任四川省仁寿县方家区副区长、工委书记、区委副书记。
1954年至1956年任中共四川省仁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1956年至1970年任中共四川省仁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
1970年至1976年任四川省仁寿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其间:1966年至1970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0年至1976年任四川省仁寿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期间,领导了10万仁寿儿女修建了被誉为“川西第一海,成都后花园”的黑龙滩水库,水库蓄水3.6亿立方米,幅员23.6平方公里,这也是仁寿县乃至眉山市目前为止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
1977年至1978年任中共四川省乐山地委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
1978年至1983年任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副省长,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处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省委常务书记。
1983年至1987年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1987年至1992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四川省委书记。
1992年至1993年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党组成员。
1998年3月至2003年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增补 杨汝岱故居和屋后汪洋火电厂
增补:仁寿县水利工程资料 2015
《仁寿文史》第六辑秦岱宗撰文“水利建设简况”摘录
1954年冬开展修建山湾塘运动。1955年熊吉慎设计指导修建八角水库。1958年夏《农业发展纲要》提出十二年解决水利化问题。经过规划,提出了修建东山南干渠(现东风渠)解决籍田、清水、龙正三个区的36.7万亩农田的灌溉;修建人民水库(文宫松林乡)储水7600万立方米,结合打通二峨山隧洞2970米(跳磴河渡槽经徐家祠穿二峨山),引东山南干渠的水15立方米每秒,灌溉文宫、方加、北斗、陵阳、满井等区38.77万亩农田;修建红岩水库储水4920万立方米,结合修建双马水库储水1500万立方米,把越溪河水(打通七郎坡隧洞700余米)西调冲蓄红岩水库,控灌彰加、钟祥、富加、汪洋、禄加等去41.23万亩农田。。。
1958年冬全县展开了兴修水利运动,人民、双马、红岩水库同时开工。由于在大跃进中,各行各业一齐上,大办钢铁,大办水利,人才、物资、财力不足,因此红岩水库施工一个多月就停工,双马水库1959年春也相继下马。东山南干渠四期工程,1960年2月上马,4月份下马。在三年困难时期中,人民水库亦于1960年5月下马。
1964年修建汪洋打马滩提灌站,装机3台,539千瓦,由于水源不足,管理不善,发挥作用不好。
(增注:1978—1980年修建四公公社深沟坡水库,1982年四公公社修建七郎坡提灌站)
1966年春第二次修建东山南干渠四期工程,1970年完工,荣昌君同志任指挥长。
1969年底仁寿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崔二奎、副主任李昌富)做出打通二峨山隧洞和修建人民、回龙寺水库等工程决定,于1970年1月7日上报乐山地革委。。。
县革委根据省水利厅1960年6月24日《岷沱长地区灌溉工程规划简概》中的黑龙滩水库方案,将其缩小为蓄水3亿立方米,组织高柔远、熊吉慎等。。写成《关于修建黑龙滩水库工程报告》,报送地、省革委。。。将黑龙滩水库(东风渠五期工程)纳入1970年地方基本建设计划(草案)。七月一日黑龙滩水库动工兴建,经过八年建设,七年整治配套,历时十五年,基本完成了库区枢纽工程和干支斗毛渠等配套任务,从而大大缓解了仁寿县“十年九旱”的的严重矛盾,为仁寿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
《仁寿县志》黑龙滩水库专题摘录:
1957年和1960年四川省水利厅规划队在岷沱长规划中,提出东山南干渠枢纽工程,引岷江水到自贡、泸州两市,在仁寿倒石桥或黑龙滩修建结瓜水库蓄水7.6或6.8亿立方米的大型结瓜水库。1968年东风渠四期工程引水到籍田、清水两区,水继续向何处流?(仁寿)县里曾有通过打通二峨山隧洞,冲灌人民水库,解决文宫、方家、北斗、陵阳、满井等区38万亩农田灌溉的方案;同时提出西调越溪河水,冲蓄红岩水库,解决彰加、钟祥、富家、汪洋、禄加等区41万亩农田,修建回龙寺水库解决龙正区灌溉方案,以彻底根治十年九旱,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1970春。。。提出缩小黑龙滩水库建设规模为3.6亿立方米,灌溉100万亩的最佳方案。1970 年4月8日县革委会主任崔二奎主持会议,拟将《修建黑龙滩水库规划报告?和《修建回龙寺水库规划报告》同时上报地区,争取上黑龙滩水库工程。此方案立即得到地革委同意,并报经省革委批准。5月县革委发出“关于建立东风渠续建工程黑龙滩水库仁寿县指挥部的通知”,崔二奎任指挥长,高柔远任副指挥长。6月省水力学校万启农副校长率领132名教职工应邀到县担任勘测设计任务。。。连续工作57天。。。周天佑讲师对大坝设计的多种方案反复斟酌,确定为浆砌条石弧形重力坝。。
1970年5月成立黑龙滩水库指挥部,县革委核心小组副组长杨汝岱主持指挥部第一次工作会议。。。黑龙滩水库淹没耕地15476亩,先后迁移4662户、21345人。。。
1970年7月开始修建工程公路,10月1日坝址开始清基。12月2日大坝开始回填。1971年8月20日安砌到海拔472米高程时大坝合龙,至1972年1月18日完成长度271米、高度53米、顶宽6.6米、底宽52米的浆砌条石弧型重力大坝,用石20万立方米。黑龙滩水库集雨面积185.5平方公里,径流总量5989万立方米,漾水水面23.6平方公里,湖周长约160公里,72岛,正常水位484米,死水位468米,相应库容6400万立方米。望峨山输水隧洞1970年11月动工,1971年12月建成,长度1526.7米,宽度3.8,高度4.6米。1971年冬开挖东干渠和南干渠明渠,1977年冬基本完工。。。李家沟结瓜水库1973年8月动工,1978建成,库容138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447米。
《四川百科全书》黑龙滩水库条目摘录:
引水都江堰东风渠四期工程,黑龙滩水库条石拱坝长度270米,高度53米,顶宽6.6米,总库容3.6亿立方米,有效库容2.36亿立方米,集雨面积185.5平方千米,水量7900立方米。
网络百度《黑龙滩风景区》
1969年8月:乐山地革委派工作组来到仁寿县,帮助仁寿县进行水利规划;
1970年2月:仁寿县革委决定修建回龙寺水库;
1970年3月:仁寿县水电局提出,将回龙寺水库改为黑龙滩水库,增加蓄水至3.6亿立方米;
1970年5月:四川省革委通知仁寿县,同意修建黑龙滩水库;
1970年10月:仁寿县革委开始修建黑龙滩水库;
1971年冬天:东南干渠开始进行首期大突击;
1972年春天:黑龙滩水库开始放水;
1978年:黑龙滩水库修建完成
增补:有了黑龙滩,仁寿发展天地宽 《眉山日报》2009 11 2
熊吉慎梅建聪本报记者汪开成李鹏
自1972年黑龙滩水库灌区工程发挥功效以来,百万人民梦想成真,彻底改变了主灌区仁寿县“用水贵如油”的历史。近40年来,随着用水基本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灌区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旅游、城镇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是——
蓄水量达3.6亿立方米的黑龙滩水库,早已成为仁寿县的“第一名片”。黑龙滩水库的修建过程,则是惊心动魄,震天撼地。
一波三折
黑龙滩方案终确定
仁寿县是全省有名的严重干旱县,“下雨水外流,无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贵如油”,就是该县严重缺水情况的真实写照。1952年至1970年,虽然仁寿县陆续修建了部分小水库、山平塘、山湾塘等,但由于工程规模小,蓄水少,“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仁寿缺水问题,必须修建一个大工程。1969年8月,当时乐山地革委派工作组来到仁寿,帮助该县进行水利规划。工作组经过调查研究,先后提出三个方案:一是修建蓄水9000万立方米的回龙寺水库;二是修建蓄水1.62亿立方米的人民水库、红岩水库;三是修建人民水库、回龙寺水库、红岩水库。但这几个方案中,都没有今日赫赫有名的黑龙滩水库。
经过斟酌,当时仁寿县革委最终确定修建回龙寺水库。1970年3月,乐山地革委要求仁寿县革委在3月底,向地革委报告修建回龙寺水库的具体方案。此时,仁寿县水电局提出,回龙寺水库0.9亿立方米的蓄水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仁寿的用水问题,提出了将原来省上规划蓄水6.8亿立方米的黑龙滩水库,改为蓄水3.6亿立方米,解决仁寿的缺水问题,此建议得到了时任县革委主要领导的支持。
但是,要说服地革委同意更改方案,修建黑龙滩水库,就必须找到黑龙滩水库方案的万分之一地形图,算出工程量、淹没区等数据。几经波折,最后,工作人员终于在东风渠管理处找到了该地形图。经计算,黑龙滩水库蓄水3.6亿立方米的水位高程为484米,于是县里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测量484米水位高程线、淹没区面积、移民搬迁量等工作。
听说仁寿想要更改方案,当时乐山地革委领导非常恼火,批评仁寿“朝令夕改”,仁寿派去汇报的工作人员在虚心接受领导批评的同时,耐心、细致地向领导解释了仁寿的想法。最终,地革委领导听取汇报后,决定修建黑龙滩水库,并向省革委转报仁寿县修建黑龙滩水库的报告。
1970年5月,省革委通知仁寿县,同意修建黑龙滩水库。1970年10月1日,一场轰轰烈烈、战天斗地的黑龙滩水库修建史,就此展开。
修建黑龙滩
重新安排仁寿山河
“修建黑龙滩,重新安排仁寿山河,造福子孙后代”,这等气魄的豪言壮语,就是仁寿人民当年积极支持修建黑龙滩的精神动力。
在当时的特殊条件下,仁寿一无钱,二无粮,为何要修建黑龙滩这样的大型水库呢?1970年6月起,县革委在全县开展修建黑龙滩水库大动员,大讨论,主题是“为什么要修建黑龙滩水库?怎样修黑龙滩水库?你为修建黑龙滩水库做什么?”通过讨论,统一了全县人民的思想,群众讲道:“要人我们出人,要物我们出物,口粮我们自己带,要修建黑龙滩,重新安排仁寿山河,为子孙后代造福。”
县革委决定,修建黑龙滩水库,全县要“统一规划,实行常年施工与冬春大突击相结合,做到修水库与生产两不误”。全县调集以基干民兵为主的强壮青年(号称“水利战士”)2.7万人,按军事化组织,上工地时公社开欢送会,戴大红花,像参军一样,敲锣打鼓地送上工地。
开工之初,工地条件差,没有住房,“水利战士”埋锅做饭,露天宿营,自己动手修工棚;没有筑墙工具,就开石料砌墙;没有盖房草料,就上山割茅草……
“10里之外,都能听到黑龙滩人声鼎沸”、“抬运石料的民工都需要每50米安排一个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实行来回单向行驶”、“大坝建设最高峰时,有1万多人在工地施工”……这些,就是当时黑龙滩工地的盛况。
围绕“一年建成,两年受益,重新安排仁寿山河,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宏大目标,在数九寒天的大坝清基中,“水利战士”抗严寒,顶狂风,水下作业一个多月,手冻裂了,脚磨破了,坚持不下火线,提前6天完成任务;在抢筑大坝,拦住洪水的大决战中,水利战士顶烈日,抗风雨,披星戴月,日夜奋战,大坝团把任务分配到营,落实到连,连完成当天任务后,立即向指挥部送捷报,指挥部立即向该连送表扬信。每天下午送捷报、送表扬信的工作人员人来人往,整个工地红旗招展,锣鼓喧天。
没有车子运石料,“水利战士”就用人抬,大坝20多万立方米条石,全是用人抬上去的;没有资金,就实行社、队投劳,地方投资,国家适当补助的政策;冬春大突击上10万人修渠道,工分粮食由生产队自己解决;修建工地没有石工,“水利战士”就自己学,大坝团从团部施工员到营、连干部都带头学石工,拜师学艺;为保证大坝质量,大坝团山厂组对每座山厂、每条条石进行验收,据统计,有6000多立方米的不合格的条石被弃用,这对保证整个工程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战天斗地
解决一个个施工难题
大坝施工,是当时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难题。当时有业内权威说,大坝选址的地质条件是不宜建设黑龙滩大坝那样重大的工程的。四川省水利电力学校老师经过周密地调查研究和计算论证,认为黑龙滩水库坝址从地质资料表明,只要合理选择坝型及截面尺寸,以适应岩层的要求是可以建坝的。于是,最后设计出修建弧形重力坝,受到设计组和指挥部的赞同。同时,从原规划的21万立方米的石料再增加8万立方米,增大增粗大坝,防止大坝滑动。
东南干渠渠道长279公里,由于工地战线长、时间紧、工程分散,给工作带来很多困难,特别是缺乏地质资料,往往一项工程要几次修改设计。水校老师们本着理论上可靠,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造型上美观的原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胆进行技术革新,为黑龙滩水库渠道渡槽设计了多种造型,起到了很好的典范效果。
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大坝运送条石改为船运,再由人工抬上大坝,仅此一项就节省劳力约25万个;大坪山隧洞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改一次成洞为上下导坑开挖,使隧洞施工节约木材,操作安全,进度加快;由于起吊拱跟不上,木工师傅经过多次试验,试制成功操作简便的“梯型活动升降机”,由原来15人20分钟砌一条拱石变为3人2分钟砌一条拱石,提高工作效率50倍,大大加快了隧洞施工进度;桥二河渡槽第一个采用钢筋水泥构造、团鱼嘴渡槽高达50米、魏家河导洪管全用人工竹片搅拌、涂家乡的松树扁渡槽、钟祥镇的石谷河渡槽改为石墩堆砌……一个个经典工程的顺利完工,无不汇集了黑龙滩建设者的聪明智慧和无畏精神。
可歌可泣
动人事迹感天动地
最初,上万名建设者幕天席地,没有工棚居住,全县人民组织慰问团上工地慰问,送来竹子、春草10多万公斤,竹笆4000多件,解决了修工棚材料,送来生猪84头,猪肉2500多公斤,蔬菜30多万公斤,粮食2万多公斤。
青年石工王衡松是工地一名突击手,他在坡上清理石料被山上滑下巨石击倒牺牲后,双手还紧握住钻子和手锤,王衡松的弟弟王衡相闻讯后立即赶来接替哥哥没有完成的任务;丈夫牺牲了,妻子黄慧君继承丈夫遗志,做钢筋工,她勤学苦练,学就一身本领,1973年被选为模范,出席指挥部先代会;儿子牺牲了,父亲代其上阵继续修水库;一人牺牲了,兄妹一齐上工地……
在隧道修建过程中,建设者冒着浓烟,不顾缺氧危险冲进工作面,一人昏倒了,两人冲上去;19人昏倒了,工地领导组织抢救,当他们苏醒过来后,不顾劝阻又冲进去,他们说:“党给的任务还未完成,我们要继续干下去。”
珠嘉公社国河二组双目失明的吴兴国把自己仅有的0.5公斤干海椒送来慰问“水利战士”;古佛公社敬老院的老人将自己喂的一头大肥猪送来工地慰问;龙正小学的小学生,步行10多公里,用自己的书包背来鹅卵石1250多公斤,要为黑龙滩水库建设出一份力;为了修建水库,4662户共2.1万多村民搬出家园;大坝26个连队白天完成任务后,晚上又上工地进行义务劳动,大家不留姓名,不要报酬,战斗在最需要的地方,为加快大坝进度作出了贡献……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全县人民争着要为黑龙滩水库作贡献,涌现出的一系列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激励着全县人民:一定把水库修好。
团结战斗
八方支援的战友情
在库区测量中,四川省水利电力学校的老师们为了抢时间,满足设计需要,不顾酷暑,克服山高林密、通行条件差等困难,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跑几十公里路;司镜老师一天到晚站着工作,男老师只穿一条短裤,皮晒脱了一层又一层;女老师穿着长裤,汗水跟着裤子流,一天到晚衣服都是湿的……许多老师带病坚持工作,连续工作57天,完成了在正常情况下一年才能完成的黑龙滩库区55.25平方公里的1:5000的地形图,满足了水库设计的需要。
乐山地区勘测设计队负责“三干七支”的勘测设计,在渠系方案的选择上,技术人员进行全面规划,每种方案比较,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仁寿县水电局组织实施黑龙滩水库的斗、农、毛渠建设,给农业生产提供了水利保证;工业部门抽调机器、工人,战斗在水库施工第一线;商贸部门抽调干部到水库设点,送货到工地;医疗部门抽调最好的医生,在工地治疗病员;农业部门更是抽调大批的干部和技术人员上工地担负勘测设计工作。
修水库需要大量物资,省和地区的有关部门均进行大力支援。峨眉水泥厂对水库所需的水泥优先安排,保证供应;大坝安砌期间,水泥用量大,运输紧,乐山地区汽车13队派出大量汽车,突击抢运,几天时间就运水泥780吨,满足了大坝用水泥的需要;解放军某部还从紧张的战备中,抽调一个汽车连,帮助运水库物资,还留下5辆汽车长期驻水库工地支援;四川省水电厅灌浆队带着机器和技术人员,完成了水库的设计灌浆任务。各行各业团结战斗,为黑龙滩水库建设作出了贡献。
1971年冬天,东南干渠开始进行首期大突击,10万人齐上工地,炮声齐鸣,地动山摇。初步建成47公里渠道,实现了“当年蓄水,次年受益”的目标。
1972年春天,黑龙滩水库放水了,沿渠群众,扶老携幼上渠道看放水。“水来了!”“水来了!”……群众兴奋地跟着渠道水跑,情不自禁的高呼着:“毛主席万岁!”、“共产党好!”、“只有共产党领导才能做得到!”……
修建黑龙滩水库,8年共投工13688万个,国家补助10153万元,共用水泥80772吨,木材20276方,钢材4748吨,炸药3531吨。黑龙滩水库的建成,彻底改变了仁寿“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广大群众赞誉说:“天干不见干,有了黑龙滩,昔日望天田,今天米粮川。”
灌区新貌
黑龙滩为发展插上翅膀
黑龙滩水库灌区工程的建成使灌区百万人民的梦想成真,从而彻底改变了主灌区仁寿县“用水贵如油”的历史。随着用水基本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灌区的农副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旅游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灌区仁寿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二大粮仓县”、“全国优质棉生产县”、“全国瘦肉型生猪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级种子基地”、“全国100个水利技术推广示范县”、“中国枇杷之乡”、“中国清见之乡”等荣誉。
农业是系统工程,农业经济效益的变化,是由各方面的因素所促成的,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其他因素不可替代。黑龙滩水库灌区工程自1972年发挥效益以来,灌区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以主灌区仁寿县为例:1971年粮食总产量仅33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95公斤。2008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42.3亿元,连续10年跻身全国10大产粮大县之列。
全县现已建成优质水果基地52.1万亩,建成大棚蔬菜基地4000亩,发展100头以上养猪专业大户1000户以上,扶持100万元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93个。近年来,仁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立足成南门户,抢抓仁寿机遇”的发展战略,规划建立起10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将产品投向丰厚的成都农产品市场。
随着用水条件的改善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灌区的工业和乡镇企业飞速发展,各类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兴建。仁寿县1971年工业企业产值为0.74亿元,2008年,仁寿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07个,亿元企业39个,“两园一区一走廊”初具规模,全县工业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2008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46.5亿元,总量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
黑龙滩水库灌区工程每年供给眉山、仁寿城区和灌区125万人和100多万头牲畜的饮用水,近年来由于降雨少,冬季还向富加、禾家、满井等乡镇供生活用水。
城市规模也得到迅猛发展。如仁寿县城所在地文林镇,人口从1998年的3万人发展到现在的19万人。如今,仁寿城正瞄准建“生态商贸县城”和25万人口、2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稳步推进。
黑龙滩水库的建成,还形成了水库小气候,库区常年平均气温比其它地方低2—3摄氏度。一弘碧波,群峰环绕,黑龙滩水库还以秀丽多姿的湖光山色,填补了仁寿县旅游业的空白,198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现在,随着成(都)黑(龙滩)快速通道的正式通车以及总投资近30亿元的黑龙滩长岛度假旅游区项目的即将启动,对接成都、打造成都休闲旅游后花园,已正式提上日程。
黑龙滩工程不仅为灌区的工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城镇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防洪、生态环境、水产、发电等方面也发挥着特殊作用,灌区防洪减灾能力大大增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黑龙滩精神,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