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杯里究竟塞进了什么——《杯中窥人》点评与赏析 韩寒杯中窥人原文

韩寒的奇迹始于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的获奖作文《杯中窥人》,对于这篇被一众专家评委交口称赞的神文,我一直没有太大的兴趣,近来因方韩之争,草草扫了一遍,没太深印象。日前有暇,忍不住再把原文找来仔细阅读一遍,不禁大失所望。专家评委信不过,原来并非自今日始。

【标题:杯中窥人】

据网友提供的资料,原文标题是《杯里窥人》,但之后的无论韩寒本人还是专家评委,用的题目都是《杯中窥人》,而且从无任何解释。表面上看,这一字之差无伤大雅,其实不然。据《说文解字》,窥,小视也,就是从小孔里看,后来引申为偷看,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有“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的句子,用的就是偷看的意思。后世遂有“偷窥”一词,虽然有些累赘,好在没有曲解其义,不能简单视为蛇足。“凯旋归来”也是如此。那么,“杯里窥人”当作何解?从杯子里面偷偷看人(或社会)?而“杯中窥人”分明直接化用“管中窥豹”的句式,相当于用典,可以解释为透过杯子看人看社会,这样大致也能解释通。同时“管窥”也是常用的谦辞,以此作文章的题目,也有谦虚一下的意思。不过按下文的意思,谦虚也是一种劣根性,这么解,作者恐怕是不同意的。

那么我们还是来看看,此文究竟讲了些什么。

【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鲁迅先生阐之未尽。我有我的看法。】

首先是主题,作者在起首就明确了,要讲人性,讲中国的民族劣根性,而且是顺着鲁迅先生讲。可惜,鲁迅先生成了路人甲,文中再也未提,究竟作者认为鲁迅先生阐之未尽的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后面还有路人乙列子,路人丙胡适,御风而行的列子一不小心就被浸润透了,估计也只有沉沦的份,而胡适也无端多死了一回。

【南宋《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刚出生好比这团干布,可以严谨地律己;接触社会这水,哪怕是清水,也会不由自主如害羞草叶,本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浸润透。思想便向列子靠近。】

从这里开始就看不懂了。人刚出生可以“严谨地律己”吗?是严谨地吃喝拉撒还是严谨地哭闹?这又跟“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有什么关系?未免太不严谨了吧?或者作者的意思是人不应该接触社会?

【中国人向来品性如钢,所以也偶有洁身自好者,硬是撑到出生后好几十年还清纯得不得了,这些清纯的不得了的人未浸水,不为社会所容纳,“君子固穷”了。写杂文的就是如此。《杂文报》、《文汇报》上诸多揭恶的杂文,读之甚爽,以为作者真是嫉恶如仇。其实不然,要细读,细读以后可以品出作者自身的郁愤——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倘若这些骂官的人忽得官位,弄不好就和李白一样了,要引官为荣。可惜现在的官位抢手,轮不到这些骂官又想当官的人,所以,他们只好越来越骂官。】

“中国人向来品性如钢”,这是反讽吗?既然品性如刚,“洁身自好”的人应该所在皆是啊,怎么是“偶有”呢?而“洁身自好”、“未浸水”到底好还是不好呢?写杂文的既然心理如此阴暗,入世如此之深,又怎么算得上“洁身自好”、“未浸水”呢?这究竟谈的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呢还是“偶有”的“洁身自好”的人的劣根性呢?不过这点还真是“鲁迅先生阐之未尽”的,先生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而此处对杂文作者骂官只为想当官的恶意揣测,可以说连鲁迅先生也一锅烩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写到这里,那布已经仿佛是个累极的人躺在床上伸懒腰了,撑足了杯子。接触久了,不免展露无遗。我又想到中国人向来奉守的儒家中庸和谦虚之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很不幸得先学会谦虚。一个人起先再狂傲,也要慢慢变谦虚。钱钟书起初够傲,可怜了他的导师吴宓、叶公超,被贬成“太笨”和“太懒”。(孔庆茂:《钱钟书传》及《走出魔镜的钱钟书》)可惜后来不见有惟我独尊的傲语,也算是被水浸透了。李敖尚好,国民党暂时磨不平他,他对他看不顺眼的一一戮杀,对国民党也照戮不误。说要想找个崇敬的人,他就照照镜子(《李敖快意恩仇录》,中国友谊出版社),但中国又能出几个这类为文为人都在二十四品之外的叛才?】

终于谈到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谦虚。在社会浸淫久了,就把狂傲收起来,学会了谦虚,不应该吗?谦虚又算哪门子的劣根性?只能说你年少轻狂啊。如果一定要立个靶子,还不如换成“世故”,还可以扯上一扯。

【然而在中国做个直言自己水平的人实在不易。一些不谦虚的人的轶事都被收在《舌华录》里,《舌华录》是什么书?——笑话书啊!以后就有人这么教育儿子了:“吾儿乖,待汝老时,纵有一身才华,切记断不可傲也,汝视《舌华录》之傲人,莫不作笑话也!”中国人便乖了,广与社会交融,谦虚为人。】

“然而在中国做个直言自己水平的人实在不易。”不过问题一般不在谦虚,而在太高估自己吧?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

【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幸亏胡适病死了,否则看到这情景也会气死。结果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

中国历来盛产大话,政客和文人尤其喜欢说大话。不过你自己先偷换概念,再拿来好一顿批,打稻草人原来也这么爽吗?本要批评世故,结果变成批评谦虚,本要批评不讲真话,结果变成批评讲大话。讲这些“中国的民族劣根性”,分明是有意误导嘛,而专家评委也甘心被误导了。

【写到这里,布已经吸水吸得欲坠了。于是涉及到了过分浸在社会里的结果——犯罪。美国的犯罪率雄踞世界首位,我也读过大量批评、赞扬美国的书,对美国印象不佳;但有一点值得肯定,一个美国孩子再有钱,他也不能被允许进播放黄带的影院。】

何为“过分浸在社会里”?与犯罪又有何必然关联?美国的犯罪率雄踞世界首位,是否说明美国人“过分浸在社会里”?看来美国的民族劣根性更值得探讨一下。而美国孩子不被允许进播放黄带的影院,中国孩子难道被允许了吗?

【中国教育者是否知道,这和青少年犯罪是连在一起的,一个不到年龄的人太多沾染社会,便会……中国教育者把性和犯罪分得太清了,由文字可以看出,中国人造字就没古罗马人的先知,拉丁文里有个词叫“Corpusdelieti”,解释为“身体、肉体”与“犯罪条件”,可见罗马人早认识到肉体即为犯罪条件。】

忍不住说一句,这一段分明用的是父母的视角。有时候孩子也会用大人的视角看问题,但很少一边倡言叛逆,一边请求减少与社会的接触。而且这一段到底想讲什么,我还是没看明白,存疑,就教于方家。

【写到这里,猛然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

那杯里究竟塞进了什么——《杯中窥人》点评与赏析 韩寒杯中窥人原文

看到这里,我的心也沉到底了。纵观全文,作者一开篇就告诉你,他要谈“中国的民族劣根性”,然而,你看到了什么劣根性?洁身自好、谦虚、不讲大话、青少年犯罪?不过经过专家评委的解读,文章的光彩顿时放射出来:“在《杯中窥人》这篇作文中,韩寒由现象深入本质,将人生比喻为一个投入水中的纸团,它会慢慢被水侵蚀。慢慢向下沉落,直至沉入杯底。人生本来洁白无瑕,但一投入到社会之中,就会被社会这盆’脏水’所沾染、侵蚀。逐渐失去它的本色,直到完全堕入到这个社会之中而无法自拔,这样的构思表现出韩寒才华横溢的天资。”原来作者谈的不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谈的是人生。也罢,就按人生来理解吧,按一般的逻辑循序,应该是从出生,到逐渐成长,到最后衰老。刚出生是谈了的,“严谨地律己”,后面就模糊了,到最后又回到了青少年,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让那布沉底再说。

文章以立意为高,此文文字功底是有的,但其观点含糊,逻辑混乱,如何入得方家法眼?我只能说,肯定还有另一篇《杯中窥人》,如专家评委所称颂的那样,构思巧妙,才华横溢,否则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的。

注:文中引用出自豆瓣:【转载】韩寒:《杯中窥人》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9170366/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56346.html

更多阅读

读《琅琊榜》带给我的那些感怀一 塞下感怀阅读答案

今夜,独自走在喧嚣过后的大街上,停在梧桐树下,脑子里一遍遍过滤着那个叫梅长苏的年经人,来金陵帝都两年运筹帷幄,翻云覆雨的故事。仰望夜空,有很多很多闪闪发亮的星星,其中的一颗是不是耀眼明亮的小殊,星星的天堂里没有黑暗,皎洁的月光倾泻一

《辩护人》究竟告诉我们了什么 辩护人结局是什么

从《辩护人》上映以来,我国律政界热捧这部韩国电影,这可能就是律师的群体自觉,因为在中国刑事辩护律师的地位往往还不如影片所述,跟随着情节展开,感同身受进而心有戚戚。看到现今韩国相对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也有了继续奋进的理由。有关

声明:《那杯里究竟塞进了什么——《杯中窥人》点评与赏析 韩寒杯中窥人原文》为网友你丑你先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