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七卷,十品,于阗(今新疆和阗一带)僧人实叉难陀於唐久视元年(公元七○○年)译出,全称《大乘入楞伽经》。
此《楞伽经》在中土凡四译,现存三本,均收入《大正藏》第十六卷中。其一是刘宋元嘉二十年(公元四四三年)由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译出,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四品,但品名均为<一切佛语心品>,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此译之特点是比较质直,「语顺西音」、「文辞简古」,以至於「句读有不可读」,遂使「髦彦英哲,措解无由,愚类庸夫,强推邪解」(详见西门寺法藏撰《入楞伽心玄义》。大正三十九·页四三○),故未能得到弘传。
其二是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间由印度僧人菩提流支译出,全称《入楞伽经》,十卷,共十八品。鉴於求那译本之简古晦涩,菩提流支在翻译此本时力求畅达,故「加字混文」,「或致有错」,「遂使明明正理滞以方言」(同上),如把「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截然分开,称「如来藏识不在阿赖耶识中」等,就与原意多相背离。
《楞伽经》,是唐译本,译者署名是实叉难陀。实际上,西域僧人弥陀山、大福先寺僧人复礼等对此经之翻译用力颇勤,据有关资料记载,实叉难陀刚译出此经之初稿後,未来得及再作审校对勘,就奉敕回西域了,後由「尤善《楞伽》」之西域僧人弥陀山「奉敕共翻经沙门复礼、法藏等,再更勘译」(同上)。由於此译本几经校勘,加之采用以梵本对照前两个译本的方法,因此,义理方面较前二本更准确、完备,文字之表述也更加通畅、流利,受到佛教界的一致肯定和推崇,或曰此译本「文敷畅而义昭然,直使後来,力不劳而功必倍,当时称为大备」(宝臣:《注大乘入楞伽经》卷一。大正三十九·页四三三)。或曰「若论所译文之难易,则唐之七卷,文易义显,始末具备」(宗泐、如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卷一。大正三十九·页三四三)。正因为这样,本书选择唐译七卷之《大乘入楞伽经》为底本。
在具体版本上,本书采用金陵刻经处本。
此《大乘入楞伽经》,正如经名所显示的,是一部大乘经典;「楞伽」二字,系梵音,意译为「难入」。所谓「难入」者,原指摩罗耶山陡削险绝,为常人所难到;楞伽城本无门户,非神通者不可入。今以处表法,譬喻此经乃是微妙第一了义之教,非大乘利根之人,不可得入。
此经以楞伽城城主罗婆那王请佛往楞伽城说法为引子,以大慧菩萨问法为契机,引出如来之宣讲佛法。所讲佛法之大要者,无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而所有这些,又不外乎一心,能究此心,即能故宋译之各品皆冠之以「一切佛语心」。
就思想内容说,《楞伽经》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统合大乘佛教的空、有二宗。如果说,作为《楞伽经》「大要」之一的「二无我」显然属於大乘空宗的基本思想,那么,构成此经「大要」的另两个重要方面——「八识」、「三自性」,则无疑是传统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教义。在阅读《楞伽经》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此经一方面反复论述世间万有、一切诸法、种种名相,都是假名安立,如梦、如幻、如乾闼婆城,是人们妄想分别的结果,教导人们要远离有无、断常等虚妄分别见。
另一方面,此经又一再指出,所谓如梦、如幻,绝非一无所有,认为如果视诸法如梦、如幻为一无所有,那就会陷入外道的断灭之见,明确指出:「诸法无我,非如来藏法身常住之性。」(卷五。以下引文凡出自《楞伽经》者,不再注经名,只注明第几卷)要求人们在断除对一切外境外法的虚妄分别见同时,必须以「正智」去观察、思维、认识、体证此各种现象背後的真常实性,即「如来藏法身常住之性」,甚至於说「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卷四),当大慧菩萨问及为何不说「寂静空无之法,而说圣智自性事故」?佛说「我非不说寂静空法,堕於有见,而是「於寂静法以圣事说」。所谓「於寂静法以圣事说」,亦即把诸法之无常与如来之常统一起来,把「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统一起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楞伽经》认为:由於众生无始时来,计著於有,为了使众生听了之後「不生恐怖,能如实证寂静空法,离惑乱相,入於唯识理,知其所见无有外法,悟三脱门,获如实印」(卷四)。所以如来随机说法,於空寂法以圣智自性说。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此经把「空」与「有」、「寂静法」与「唯识理」统一起来了。
《楞伽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把「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也巧妙地统一起来。在传统佛教中,「真如」、「如来藏」、「阿赖耶识」三个概念之义蕴、内涵是下尽相同的。所谓「真如」乃指诸法之本体;而「如来藏」则是指众生本来藏有自性清净之如来法身;至於「阿赖耶识」,则是法相唯识学中一个核心概念,它作为产生一切诸法之种子,与作为不生不灭之「无为法」的「真如」是有著严格区别的,因此在唯识学中,「阿赖耶识」与「真如」没有也不能有直接的联系。
但是,在《楞伽经》中,不论「真如」、「如来藏」还是「阿赖耶识」都被糅合在一起了,经中屡屡言及「如来藏名藏识」(「藏识」即「阿赖耶识」),并且认为:「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名为藏识」(均见卷五)。《楞伽经》此一糅合「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思想,以及认为「如来藏藏识」具有染净二重性的看法,对後来的中国佛教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楞伽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融会性相。佛教界(包括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於性相上派别繁多,说法纷纭,大而言之,有「有相宗」、「无相宗」、「法相宗」、「实相宗」等等。「有相宗」如小乘,「无相宗」如「中观学派」、《般若经》,「法相宗」即法相唯识学及《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实相宗」如天台、华严及《密严》诸经、《宝性》诸论等等。《楞伽经》在这方面则是一部具有融摄汇通作用之经典。例如,小乘说七十五法,倡「人无我」,不见「法无我」;「无相宗」之般若学则扫一切相,破一切执,主诸法无自性,倡一切皆是空;「法相宗」之法相唯识学则建立「八识」、「三自性」,倡外境非有,内识非无,主张「万法唯识」;「实相宗」之《密严经》、《宝性论》等则倡一切诸法皆是如来藏之随缘显现,以「如来藏缘起」为一宗思想之纲骨。
再者,就「有」、「无」立论,小乘说「人无法有」,般若学讲「人法二空」,法相唯识学主[境无识有],[实相宗]则认为相不尽故非有,性无碍故非无,故[非有非无」。《楞伽经》在这个问题上充当了一个「调和者」的角色,由於它既讲空又讲不空,统合了「空」与「有」,既讲「如来藏」,又谈「阿赖耶识」,把「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统一起来,这样,性之与相在《楞伽经》中被融汇贯通起来了。
在佛性论方面,《楞伽经》也同样具有融摄、调和之特点。此特点之主要表现有二:一是融汇各宗、各种经典关於一阐提有无佛性的说法。在这个问题上,各个佛教宗派、各种佛教经典说法不一,因之导致佛教界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
大而言之,相宗及其所依据的佛教经典,如《瑜伽师地论》、《佛地经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等,把众生种性分为五类,即声闻乘种性、缘觉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无出世功德种性,认为有一类众生不具佛性,永远不能成佛,如断尽善根之一阐提;反之,另一类大乘经典,如《华严经》、《法华经》、《大般涅盘经》等,则主张一切众生包括断尽善根之一阐提,悉有佛性,都能成佛。
《楞伽经》在佛性问题上的说法十分圆通,它不但语及「五种种性说」,而且直接谈到一阐提能否成佛问题,但是其观点与相宗却迥然异趣:《楞伽经》首先分一阐提为二,指出一阐提有两种,即「菩萨一阐提」(亦即平常所说的「大悲一阐提」)和「舍善根一阐提」,当大慧菩萨问及「此中何者毕竟不入涅盘」时,佛说:是菩萨一阐提毕竟不入涅盘,非舍善根一阐提。为什么这么说呢?经中解释说:「舍善根一阐提,以佛威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佛於一切众生无舍时故。](《楞伽经》卷二)明确地主张一阐提也具有佛性,也能成佛。
《楞伽经》对於一阐提的这一说法,对於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影响至深至广,以致可以这么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佛性理论之所以会成为中国佛教佛性理论的主流,与《楞伽经》的这一思想有著密切的关系。就连盛倡「一分无性」说的法相唯识宗创始人玄奘,也差点因为《楞伽经》的这一说法而放弃其「一分无性」说,只是因为其师戒贤的坚决反对而未果。
《楞伽经》在佛性问题上的融通性,还表现在对於声闻、缘觉二乘能否成佛问题的看法上。对於二乘能否成佛,佛教史上诸宗派、诸经典说法不一,或二乘不能成佛,如小乘;或曰「定性二乘」,不能成佛,如无相宗、法相宗;或曰「定性二乘」也能回心入大,成菩萨作佛,如实相宗。《楞伽经》既语及佛为声闻授菩提记,但又说此是方便秘密说;既分阿罗汉为三种,即「趣寂」、「退菩提愿」、「佛所变化」,又说:声闻、缘觉「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是时乃离三昧所醉,於无漏界而得觉悟。既觉悟已,於出世上上无漏界中,修诸功德,普使满足,获不思议自在法身」(卷三)。《楞伽经》中这种佛为声闻授记、二乘也能最终获如来法身的思想,後来也成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都能成佛思想的重要经典根据之一。
另外,《楞伽经》关於「语」、「义」关系的论述,也颇具特色,并且对於禅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楞伽经》分佛法为二种,所谓「言说法及如实法」。「言说法」者,一谓随众生心为说种种诸方便教」;「如实法」者,「谓修行者於心所现,离诸分别,不堕一异、俱不俱」(卷四)。对於这两种法的相互关系,《楞伽经》首先指出:二者「不一不异」。说其「不一」,是因为「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卷五),言说非即是义;说其「不异」,是因为「言说」能显「义」,可以因「语」而人於「自证境界」。基於这种思想,《楞伽经》认为,一方面须有言说,因为「若不说者,教法则断。教法若断,则无声闻、缘觉、菩萨、诸佛。若总无者,谁说?为谁?(卷五)所以,菩萨应该随宜说法;另一方面,由於言说非即是义,「诸法自性离于文字」,因此,菩萨不应执著语言文字,不应随言取义。若执著语言文字,则「如蚕作茧」,「自缚缚他」;若「随言取义」,则「死堕地狱之中」。
其次,《楞伽经》进一步指出,「语」、「义」比较而言,「义」比「语」更为重要。例如,当大慧菩萨问:何者是第一义时,佛说:非言语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法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唯是自心,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义者,是圣智内自证境,非语言分别所能显示(详见卷三)。因此,「菩萨摩诃萨随於义,莫依文字。依文字者,堕於恶见」(卷五)。中国佛教史有许多高僧都主张「依义不依语」,至达磨东来,更倡「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此中受《楞伽经》的影响应该说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禅宗自称「教外别传」,但是,即使在後期禅宗中,其[扬眉瞬目]、[棒喝]、[机锋]等教学方法,在《楞伽经》也可以找到它的雏形或根据。卷三有这样一段话:[大慧,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说,言说者假安立耳。大慧,或有佛土瞪视显法,或现异相,或复扬眉,或动目睛,或示微笑、频呻、警欬、忆念、动摇,以如是等显於法。如不瞬世界……但瞪视不瞬,令诸菩萨获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大正十六·页六○三上)後期禅宗的许多教学方法,与《楞伽经》中所说的扬眉瞬目而显法,不唯表现方法相近,而且其理论依据也相通,即都以「以心传心」、「依义不依语」为根据。
总之,在众多大乘经典中,《楞伽经》最突出的特点在其融会贯通,它不仅融会了大小二乘,而且贯通了空有二宗;不仅糅合了如来藏系和唯识系的思想,而且融摄了性相二宗。在中国佛教中,它既是「法相唯识宗」依据的经典之一,同时也是禅宗初祖达磨传付慧可的重要经典,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可见一斑。
鉴於此经在佛教史上特别是中国佛教史的重要作用,又由於此七卷本之篇幅适中,因此,在编译此经时,除了删去那些重宣义理的「重颂」外,几乎保留了该经所有重要内容,以使大家对这部经典能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
最後,对本经之译者实叉难陀也作一简略的介绍。实叉难陀,又称施乞叉难陀,华言「学喜」,于阗人,生於公元六五二年,卒於公元七一○年。据史传记载,难陀精通大小乘,且旁通异学,於武周时,因武则天欲重译《华严经》,听说于阗有较完备之梵本,即遣使访求译经者,以此因缘,实叉难陀从于阗来到汉地。公元六九五年抵洛阳,先後在内廷大遍空寺、洛阳三阳宫佛授记寺、长安清禅寺等处翻译佛经。所译佛典:《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一卷)、《大方广人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一卷)、《文殊师利授记会》(《文殊师利授记经》三卷)、《地藏菩萨本愿经》二卷)、《十善业道经》(一卷)、《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右绕佛塔功德经》(一卷)、《大乘四法经》(一卷)等。
据《开元释教录》说,他总译佛经十九部,一百零七卷,其中,以八十卷《华严经》和七卷《楞伽经》影响最大。就译述之风格说,难陀之译作与玄奘之「新译」迥然异趣。他重意译,强调简约顺畅,因此,其译作较流畅易读;加上他精通佛教义理,因此,其译本颇受佛教界之推崇,如此七卷《楞伽经》,後来被佛教界公认为是内容最完备、义理最准确、行文最流畅之译本。
1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
译文
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体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变现,精於禅定,富有神通,能随众生之心变现各种形像,方便说教,随机摄化,一切诸佛为其灌顶授记。这些大菩萨从各个佛国而来,以大慧菩萨为上首。其时,佛在海龙王宫说法,七日之後,从海中出来,有无数梵天、帝释、诸大护法天龙等,奉迎於佛。其时,佛举目看见了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大城,便面带微笑地说:过去诸佛都在此地演说自己以正智证涅盘之法。此法既非外道之所猜测臆度之邪见,亦非二乘所修行之境界,我现在也为罗婆那王开示此法。
其时,罗婆那王借助於佛之神力,听到了佛所说的话,从很远的地方知道佛已从海龙王宫出来,现正为诸梵天、帝释及诸护法所簇拥围绕。时罗婆那王见海波浪不能现象,观其会中大众的如来藏识真如性海也是这样,因於无明境界风动,转识浪起,不能发现无边德用。即起欢喜心,高声说道:我应当到佛那裏去,请佛到此城来开示说法,使我及诸天、世人於长夜中,得大光明,得大利益。说罢,即与诸眷属乘坐花宫殿前往佛之处所。到达之後,罗婆那王从宫殿上下来,并从右边环绕三周,以众伎乐供养於佛,所持乐器都是大青因陀罗宝(按:即帝释的青珠),其间杂以琉璃等宝,这些乐器都用上等的布料缠裹,其声美妙,音节和谐。罗婆那王於阵阵音乐声中唱说偈句赞颂於佛,曰:
诸佛所证真心自性,是诸法眼藏。
无人我、法我之执,远离一切妄见执著。
此种智慧唯佛世尊乃能证知,
愿世尊垂愍,为我等开示、宣说。
佛身集万善,於自证智境界恒常安乐,
变化自在,愿入楞伽城为我等说法。
过去世诸佛,也曾於此城中说法,
此间之夜又诸部众,一心想听佛之演说。
其时,罗婆那王又以歌声而说颂曰:
世尊於过去七日中,於龙宫宣说佛法:
後从龙宫出来,安详登上此岸。
我与众采女,以及秉多夜叉眷属等等,
还有归依的婆罗门童子输迦,是超拔於众的聪慧者,
都以其神力,来到如来佛处所。
大家从花宫殿下来後,各各礼拜於佛;
又借助佛之神力,称说自己名号。
我是十头罗刹土,今日来佛所,
愿佛为我及楞伽城中诸众生开示、说法。
过去无数佛,都曾在此楞伽城中说自己所证之法门,
希请世尊也能这样,在众多菩萨的簇拥下,
到摩罗耶山顶之楞伽城去演说最上清净法门。
我及住於楞伽城的广大信众,
今日一心想听闻佛讲说自证之清净法门。
想念过去世无数佛,曾在诸大菩萨的簇拥下,
於此地演说《楞伽经》 。
愿佛同往尊,也为大众开示,
敬请佛慈悲哀怜无量夜叉众,入楞伽城为我等说此妙法门。
世尊听到这些话後,即告诉罗婆那王:过去世诸佛,都哀怜於你,答应你的请求,来此楞伽城说自证法,未来诸佛,也会这样。这是个喜闻佛法、勤於修行之信众们的住所,我及诸菩萨哀怜於你,故愿意接受你的请求。说完此话,佛及诸菩萨等即默然而住。
当时罗婆那王即以所乘之妙花宫殿奉献於佛,佛坐於花宫殿上,罗婆那王及诸菩萨前呼後拥,众多采女歌咏赞叹,供养於佛,一起前往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抵达该城後,罗婆那王及诸眷属,又作种种上妙供养,夜叉众中童男童女,以宝罗网供养於佛,罗婆那王又把宝璎珞奉献於佛及诸菩萨,把宝璎珞挂於佛及诸菩萨的项颈之上。其时,佛及诸菩萨受供养後,便简略讲说了各自所证境界之甚深法门。当时罗婆那王及其眷属,又特别地供养了大慧菩萨,并对他说:
我今众修行者,想请佛开示一切诸佛的自证智境界;
我及诸夜叉众,以及在座的众菩萨,
一心想听闻佛法,因此都请佛给予开示。
你是诸修行者中最善於谈论的,
因此大家都很敬佩你,希望你能向佛问法。
究竟什么是自证清净之法门?如何是入於佛的境界?
如何才算远离外道二乘?以及如何才能远离一切过失?
原典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大海滨摩罗耶山顶楞伽城中,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已通达五法①二性②,诸识无我,善知境界自心现义,游戏无量自在三昧③神通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一切诸佛手灌其顶,皆从种种诺佛国土而来此会。大慧菩萨摩诃萨为其上首。
尔时,世尊④於海龙王宫说法,过七日已,从大海出,有无量亿梵释护世诸天龙⑤等,奉迎於佛。尔时如来,举目观见摩罗耶山楞伽大城,即便微笑而作是言,昔诸如来应正等觉,皆於此城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当为罗婆那王开示此法。
尔时,罗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闻佛言音,遥知如来从龙宫出,梵释护世天龙围绕,见海波浪,观其众会,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发欢喜心,於其城中高声唱言:我当诣佛请入此城,令我及与诸天世人,於长夜中,得大饶益。作是语已,即与眷属乘花宫殿,往世尊所。到已,下殿右绕三匝,作众伎乐,供养如来,所持乐器,皆是大青因陀宝、琉璃等宝,以为问错,无价上衣,而用缠裹,其声美妙,音节相和,於中说偈而赞佛曰:
心自性法藏,无我离见垢;
证智之所知,愿佛为宣说。
善法集为身,证智常安乐;
变化自在者,愿入楞伽城。
过去佛菩萨,皆曾住此城;
此诸夜叉众,一心愿听法。
尔时,罗婆那王以都咤迦音歌赞佛已,复以歌声而说颂言:
世尊於七日,住摩竭海中;
然後出龙宫,安详升此岸。
我与诸采女,及夜叉⑥眷属,
输迦娑剌那,众中聪慧者。
悉以其神力,往诣如来所:
各下花宫殿,礼敬世所尊;
复以佛威神,对佛称己名;
我是罗刹⑦王,十首罗婆那。
今来诣佛所,愿佛摄受我;
及楞伽城中,所有诸众生。
过去无量佛,咸升宝山顶;
住楞伽城中,说自所证法。
世尊亦应尔,住彼宝严山;
菩萨众围绕,演说清净法。
我等於今日,及住楞伽众;
一心共欲闻,离言自证法。
我念去来世,所有无量佛;
菩萨共围绕,演说《楞伽经》。
此入楞伽典,昔佛所称赞;
愿佛同往尊,亦为众开演。
请佛为哀愍,无量夜叉众;
入彼宝严城,说此妙法门。
尔时,世尊闻是语已,即告之言:夜叉王,过去世中诸大导师,咸哀憨汝劝请,诣宝山中,说自证法,未来诸佛,亦复如是。此是修行甚深观行现法乐者之所住处,我及诺菩萨哀憨汝,故受汝所请。作是语已,默然而住。
时罗婆那王即以所乘妙花宫殿奉施於佛,佛坐其上。王及诸菩萨前後导从,无量采女歌咏赞叹,供养於佛,往诣彼城。到彼城已,罗婆那王及诸眷属,复作种种上妙供养;夜叉众中童男童女,以宝罗网,供养於佛;罗婆那王施宝璎珞,奉佛菩萨,以挂其颈。尔时,世尊及诸菩萨受供养已,各为略说自证境界甚深之法。时罗婆那王并其眷属,复更供养大意菩萨,而劝请言:
我今诸大士⑧,奉问於世尊;
一切诸如来,自证智境界。
我与夜叉众,及此诸菩萨;
一心愿欲闻,是故咸劝请。
汝是修行者,言论中最胜;
是故生尊敬,劝汝请问法。
自证清净法,究竟入佛地;
离外道二乘,一切诸过失。
注释
①五法:五法有多种,如「相名五法」、「理事五法」、「提婆五法」、「理智五法」等,此经所说之五法系「相名五法」。「相名五法」者,一「相」,二「名」,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相」者,世间森罗之万象;「名」者,诠释、称呼各种现象之名号;「分别」者,思量识别事理之谓,亦称「妄想」,指分别所变境像之能变心;「正智」者,亦即圣智,指能如实了知事物相状之智慧。以上四法均属有为法。「如如」者,由「正智」而证得之真如,此属无为法。此五法包摄有为、无为一切诸法。
②三性:三性有二种:一善、恶、无记之三性,二遍、依、圆之三性。此经所说之三性,指遍、依、圆三性。「遍」者,「遍计所执性」,指虚妄执著外境外法为实有;「依」者,即「依他起性」,指藉助於各种因缘所生诸法;「圆」者,即「圆成实性」,指一切有为法之真如实性。
③三昧:亦称「三摩地」、「三摩提」 、「三摩帝」等,意译为「定」或「正定」,亦即使心专注一处而不散乱。
④世尊:佛之名号之一。佛有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尊即佛,合称佛世尊)。
⑤天龙:诸天与龙神之简称,天即梵天帝释,龙即诸龙神,「天龙八部」中之二众。
⑥夜叉:又译作「药叉」、「阅叉」或「夜乞叉」,印度神话中一种小神灵,佛教中被列「天龙八部众」之一。
⑦罗刹:又称「罗刹娑」、「罗叉娑」,「恶鬼」之总名,译为暴恶可畏等。
⑧大士:菩萨之通称,有时又指佛或声闻等,意为有别於凡夫之道行高深之修行者。
译文
其时,世尊以其神通之力,於该山中更变化出无数无量宝山,并且都以百千万亿妙宝庄严装饰,每一宝山又都有佛显现其顶,每一佛前都有罗婆那王及诸大众,十方世界一切国土也都於中显现,一一国中都有如来,一一佛前咸有罗婆那王及其眷属,都有楞伽大城阿输迦园,都是那样富丽庄严毫无差异,同时都有大慧菩萨在向佛请问佛法,二诸佛也都在演说开示自证智境界。以百千妙音声宣说完此经後,佛及诸菩萨都於空中隐而不见,罗婆那王只见到自己身居本宫之中,他当下便想:刚才说法的是谁?又是谁听其说法?刚才所看到的一切究竟是什么?能见的又是谁?佛及诸国土大城众宝山林,这一切现在都那裏去了?难道是梦中所见吗?难道是幻化而成的吗?或者犹如幻有实无之乾闼婆城?或者眼睛有了毛病?或者为阳焰微尘的反映所迷惑?或者如梦中见石女生子?或者如烟焰旋火轮?旋即又想:世上一切诸法大概都是这样,本来实无其物,都是自心虚妄分别的结果,凡夫迷惑,不懂得这个道理。实际上,世上无有能见,也无所见,无有能说,也无所说,见佛听法都是虚妄分别,正如刚才所看到的,不能说是见到了佛,不起分别才能真正见到佛。
其时,罗婆那王当即开悟,弃除了一切杂染,证得诸法唯是自心所变现,住於无虚妄分别之境地,由於以往所种善根,得如实见一切法,了达外境即是自心,能以自智慧善巧观察,永离於一切邪见臆想,善於修行,为修行师,能於自身显种种色像,得种种大方便解,善知诸地精进之相,善观各种心识自体,断除三界相绩身见,远离外道各种执著,以自智觉悟入於如来之藏,直趣佛地。
其时,听到虚空中及宫殿裏都发出这样的声音:善哉!大王,像你所修学的,诸修行者都应该这样修学,应当这样见一切如来,应当这样见一切诸法,如若异此如实之见,即是断灭之见。自证之法,非心意识境界,故各种心识应当远离,应如理观察一切法性,应依智慧内修,莫著外见,莫著二乘外道所修句义境界,及二乘外道所得之诸三昧法。你不应乐戏论谈笑,也不应起吠陀外道之见,不应耽著王位自在,也不应住外道六邪定中,若能如此如实修行,即能摧破种种邪论恶见,能舍弃一切我见执著,能够以妙慧转识成智,入如来自证圣境。你应如此勤加修习,使所得之法更为清净,善修正定,由定发慧而至殊胜之位,莫著外道二乘境界,以为殊胜,如外道凡夫等修行者。外道执著於我,见有我相,及四大、蕴界处有实功能,而取著於色声香味触法;二乘见有十二因缘,不了性空,於中妄加分别。
楞伽王,此法殊胜,是大乘道,能令成就自证圣智,於诸界中上品受生:楞伽王,此大乘行能灭无明惑,能除诸业障,不堕外道诸邪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执著於我,作种种异论,不能演说离见识性、法非法二义。善哉!楞伽王,能如是思维此义,乃是真见佛也。
其时罗婆那王又想重见如来,因为如来世尊於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离外道法,能说自证圣智境界,超诸化佛所作之事,住如来定,入三昧乐,所以称为大观行师,也称为大哀愍者,能烧断一切烦恼,断除一切分别妄想,众佛弟子所共围绕,善知一切众生之心,遍一切处,具一切智,永离一切分别事相,我今愿得重见於如来,以重见因缘,未得觉悟者即得觉悟,已得觉悟者,不复退转,远离一切虚妄分别,住三昧乐,智慧增长,进入如来地。
原典
尔时,世尊以神通力,於彼山中复更化作无量宝山,悉以诸天百千万亿妙宝严饰。一一山上,皆现佛身,一一佛前,皆有罗婆那王及其众会十方所有一切国土,皆於中现;一一国中,悉有如来,一一佛前,咸有罗婆那王并其眷属,楞伽大城阿输迦园,如是庄严,等无有异。一一皆有大慧菩萨,而与请问,佛为开示自证智境,以百千妙音说此经已,佛及诸菩萨皆於空中隐而不现。
罗婆那王唯自见身住本宫中,作是思惟:向者是谁?谁听其说?所见何物?是谁能见?佛及国城众宝山林,如是等物,今何所在?为梦所作?为幻所成?为复犹如乾闼婆城①?为翳所见?为炎所惑?为如梦中石女生子?为如烟焰旋火轮耶?复更思惟:一切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别境界,凡夫迷惑不能解了,无有能见,亦无所见,无有能说亦无所说。见佛闻法皆是分别,如向所见不能见佛,不起分别是则能见。
时楞伽王寻即开悟,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别,往昔所种善根力故。一切法得如实见,不随他悟,能以自智善巧观察,永离一切臆度邪解,住大修行,为修行师,现种种身,善达方便,巧知诸地上精进相,常乐远离心意意识,断三相续见,离外道执著,内自觉悟,入如来藏②,趣於佛地。
闻虚空中,及宫殿内咸出声言:善哉!大王,如汝所学,诸修行者应如是学,应如是见一切如来,应如是见一切诸法,若异见者,则是断见,汝应永离心意意识,应勤观察一切诸法,应修内行,莫著外见,莫堕二乘及以外道所修句义,所见境界,所应得诸三昧法,汝不应乐戏论谈笑,汝不应起围陀③诸见,亦不应著王位自在,亦不应住六定等中,若能如是,即是如实修行者行,能摧他论,能破恶见,能舍一切我见执著,能以妙慧转所依识,能修菩萨大乘之道,能入如来自证之地,汝应如是勤加修学,令所得法转更清净,善修三昧三摩钵底④,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为胜乐,如凡修者之所分别。外道执著我,见有我相及实求那而生取著;二乘见有无明缘行,於性空中乱想分别。楞伽王,此法殊胜是大乘道,能令成就自证圣智,於诸有中受上妙生。楞伽王,此大乘行破无明翳,灭识波浪,不堕外道诺邪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执著於我,作诸异论,不能演说离执著见识性二义。善哉!楞伽王,汝先见佛思惟此义,如是思惟,乃是见佛。
尔时,罗婆那王复作是念,愿我更得奉见如来,如来世尊於观自在,离外道法,能说自证圣智境界,超诸应化所应作事,住如来定,入三昧乐,是故说名大观行师,亦复名为大哀憨者,能烧烦恼分别薪尽,诸佛子众所共围绕,普入一切众生心中,遍一切处,具一切智,永离一切分别事相,我今愿得重见如来大神通力,以得见故,未得者得,已得不退,离诸分别,住三昧乐,增长满足如来智地。
注释
①乾闼婆城:又译作「犍闼婆城」、「犍闼缚城」等,意为幻化之城。据传有一乐师名乾闼婆,他能以幻术作楼阁等,故後来佛经中以「乾闼婆城」喻幻有实无之物。
②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谓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此如来藏乃佛性之异名,按《佛性论》解释,此如来藏具有三义:一所摄义,亦即一切众生皆为真如佛性所摄;二隐覆义,亦即如来之性,为烦恼所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三能摄义,真如虽在烦恼之中,但含有如来一切功德。
③围陀:即吠陀,梵名Veda。古印度婆罗门教根本圣典之总称。原意为知识,即婆罗门教基本文献的神圣知识宝库。这里泛指外道婆罗门。
④三摩鉢底:又作「三摩鉢提」、「三摩跋提」等,禅定之一种,《玄应音义》释曰:欲入定时,名「三摩钵底」,正在定中,名「三摩半那」。
译文
此时,世尊知道楞伽王马上就要证悟不生不灭法门,出於哀怜之心,便重现其身,连同刚才所变现之众多山城国土,也一并重新显现。其时,十首罗刹王重新见到刚才出现的一切景象:众多山城都十分富丽庄严,每一城中都有如来显现其中,每个如来都具三十二种相,而自己则出现於各个如来佛跟前,且每一如来佛之前都有大慧菩萨、夜叉等簇拥围绕,各各在说自证智所行之法门,又见十方诸佛国土,也都是这样毫无差别。
其时,世尊以其慧眼普观众会,突然如狮子王回头,欣然大笑,只见此时佛之眉间、髀劦月、腰颈、肩臂各处的每一毛孔,都放出无量光明,如虹放彩,如日舒光,又如大火在炽热燃烧。其时,虚空中之梵天、帝释天及其四天王,遥见如来坐如须弥山,於楞伽山顶欣然大笑。其时众菩萨诸天众都在想:佛世尊於一切均坦然自在,今何故欣然大笑?通身放大光明,默默下动坐如须弥,住自证境地,入三昧妙乐,如狮子王四周环视,望著罗婆那王,念著如实之法。
此时,大慧菩萨受罗婆那王之请求,加之他洞悉在座诸菩萨之心思,深知未来一切众生都爱好执著於语言文字,常随言取义而生迷惑,执著於外道二乘之行,或者产生这样的念头:世尊已经远离诸识境界,是什么原因欣然大笑?为了破其疑惑,所以就向佛提问佛法。佛随即说:善哉!大慧,你怜愍众生为三世恶见所缠绕,为了使他们开悟,特意向我问法。诸多有智慧之人,为了自利利他,能够作这样的提问。大慧,此楞伽王曾问过去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二种之义,现在你也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後的问法者也会提出这个问题。如来二种义差别之相,一切二乘及诸外道都不解其义。
其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便告之曰:楞伽王,你欲问法,就快问吧,我会逐一为你解释的,满足你的愿望,使你欢喜,能够以智慧观察思维,远离一切虚妄分别,善知诸地境界,证得真实之义,入於禅定之乐,为诸如来之所摄受,安住於寂静之乐,远离二乘禅定的种种过失,住於诸佛菩萨之地,能如实知诸法本无自性。
原典
尔时,世尊知楞伽王即当证悟无生法忍①,为哀愍故,便现其身,令所化事还复如本,时十头王见所曾睹,无量山城悉宝庄严,一一城中皆有如来应正等觉,三十二相以严其身,自见其身遍诸佛前,悉有大慧、夜叉围绕,说自证智所行之法,亦见十方诸佛国土,如是等事悉无有别。
尔时,世尊普观众会,以慧眼观,非肉眼观,如师子王奋迅回盼,欣然大笑,於其眉间、髀胁、腰颈及以肩臂德字之中,一一毛孔皆放无量妙色光明,如虹探长拄晖,如日舒光,亦如劫火猛焰炽然。时虚空中梵释天②,遥见如来坐如须弥,楞伽山顶,欣然大笑。尔时,诸菩萨及诸天众咸作是念,如来世尊於法自在,何因缘故欣然大笑,身放光明,默然不动,住自证境,入三昧乐,如师子王,周回顾视,观罗婆那,念如实法。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先受罗婆那王请,复知菩萨众会之心,及观未来一切众生,皆悉乐著语言文字,随言取义,而生迷惑,执取二乘外道之行,或作是念,世尊已离诸识境界,何因缘故欣然大笑?
为断彼疑而问於佛,佛即告言:善哉!大意,善战!大意,汝观世间愍诸众生,於三世中恶见所缠,欲令开悟而问於我,诸智慧人,为利自他,能作是问。大慧,此楞伽王曾问过去一切如来应正等觉③,二种之义,今亦欲问,未来亦尔。此二种义差别之相,一切二乘及诸外道皆不能测。
尔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我当为汝分别解释,满汝所愿,令汝欢喜,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为诸如来之所摄受,住奢摩他④乐,远离二乘三昧过失,住於不动善慧法云菩萨之地,能如实知诸法无我。
注释
①无生法忍:安住於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心,亦即悟诸法不生不灭之理。
②梵释四天:指梵天、帝释天及四天王。四天王即居於须弥山腰之由犍陀罗山的四个山头上的帝释天四将。
③应正等觉:即「应供」与「正等觉」。「正等觉」又称「正遍知」,与「应供」均为佛之名号。
④奢摩他:又称「舍摩他」、「奢摩陀」,禅定七名之一,意为「止息」、「寂静」。
译文
其时,楞伽王承蒙佛之应允,即於清净光明如大莲花的宝山之顶,从座而起,为众多采女所围绕簇拥,顿时又化作无数种颜色之花,种种花香、末香、涂香以及幢幡、冠佩、璎珞等种种世间所未曾见的装饰;又变化作欲界之各种乐器,超过於诸天龙神及乐神乾闼婆之所有者;更变化作十方佛土以前所曾见过的种种乐器;再复化作大宝罗网,盖覆於诸佛菩萨之上;又化作种种上妙衣服,并竖立起幢幡以为供养。做完这一切後,楞伽王即升至虚空,有七多罗树高。在虚空中又变化出种种彩云以作供养,并奏出种种音乐,音乐声自空中而下,环绕下息。
其时,楞伽王即坐於如大莲花之宝山顶上,极是欣悦恭敬地说:我今欲问如来二种义,此二义我从前已经请教过过去诸佛,过去诸佛也已经为我解说过,我今所问仍是此如来二义,但愿世尊慈悲,更为解说。世尊,变化佛曾说,此二义不是根本佛所说,根本佛说三昧乐法门,不说虚妄分别法门。善哉!世尊於一切法自在无碍,但愿世尊悲怜我等,进一步宣说此如来二义,一切佛子都十分想听世尊演说。
其时,世尊告诉楞伽王说:此二义你应当问,我也应当为你等宣说。
当时夜叉王更著种种宝冠璎珞,用各种宝物庄严其身,并应声道:如来常说,一切法都应该舍去,更何况非法?为什么必须舍去一切法及非法呢?那么,何者是法?何者是非法呢?法如果应该舍弃,为什么有二法之分呢?有二法之分,即是虚妄分别之相,诸如有体无体,有实无实,都是一种虚妄分别,不能了知阿赖耶识无差别之相,就像毛轮住於不净之境一样,法性本来就是这样,如何舍弃?
其时,佛对楞伽王说:愣伽王,你难道不曾看见过瓶等无常之物吗?愚妄凡夫为假相所迷惑,於中虚妄分别此是瓶,彼是非瓶,你何不藉此去理解何者为法?何者为非法?这是凡夫之所分别,非是圣智见。在凡夫眼裏,有此种相、那种相,智者不为各种假相所迷惑。楞伽王,譬如用火燃烧宫殿园林,看到种种烟焰,但其火性是一,所出现的种种烟焰,是由各种长短大小不同之木料所产生的,你今何不藉此去理解何者是法?何者是非法?
楞伽王,如一颗种子,生芽、长枝、开花并结出种种果实。外法是这样,佛法也是如此。以无明为缘,生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诸法,於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因缘而生,有苦乐、美丑、语默、行止诸种差别;又如诸识,相虽是一,所堕之境界有上、中、下、染净、善恶之种种差别。楞伽王,不但以上所言诸法有如是差别,就是修行者修各种观行时,由於各自之智慧、境界不同,所见亦各有差别,何况法与非法,岂能无种种差别?楞伽王,法与非法之差别,应知此均属相分别。
楞伽王,何者是法?二乘及诸外道,虚妄分别说有实法存在,这是导致有种种法存在的主要原因。如此之种种法,均应舍离,不应该於中取分别之相。能洞见自心法性,则能做到无所执著。诸如瓶等事物,乃是凡愚之所虚妄分别执著,本无有体,诸修行者,如能以理如实观察,即为舍离诸法。楞伽王,何者非法?所谓诸法无自性、无形相,永远抛弃一切虚妄分别,如实观察诸法若有若无,达到这种境界,其余妄见皆不生起,这就叫舍离非法。此外,还有一种「非法」,亦即如兔角、石女儿等,皆无自性相,不可分别只是随世俗言说,而有其名,不像瓶等,看得见摸得著,以其不是诸识之所能取著,这种分别亦应该舍离。这就是舍离法与非法。
楞伽王,你刚才所问的,我已经回答完了。楞伽王,你说你於过去诸如来处所已经问过此义,彼诸如来曾为你作过解说。楞伽王,你所说的「过去」本身,乃是一种「分别」,说「未来」亦是一样。我与过去诸佛并没有什么差别。楞伽王,诸佛所说之法,皆离分别,超出戏论,非如有色有相之物,只有圣智能够证知。为了使众生得到安乐,因而才演说。因其是无相之智,故称之为如来,因此,如来者,以智为体;因以智为身,因此不可分别,既无能分别,亦无所分别,不可以众生相妄加分别。何以无能分别?因有意识而才有诸境界生起,而有色形诸相,因此,无能分别,亦无所分别,譬如壁上彩书之众生,无有觉知,世间的众生也是这样,无有[业],亦无[果报」,一切诸法也是这样,不可闻不可说。
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幻术所变,凡夫外道不识此理。楞伽王,能如是见,名为正见,否则,则是分别见,由虚妄分别,有二元之对待。楞伽王,譬如有人於水中自见其像,於灯月下自见其影,於山谷中自闻其声响,便生错觉,分别取著,以自心取自心,法与非法也是一样,实乃虚妄分别的产物,对此如不能舍离,只会更加增长虚妄之见,永远不得寂灭。若了达虚妄寂灭一缘,则是最胜三昧,由此能生自证圣智,以如来藏妙净明心而为境界。
原典
尔时,楞伽王蒙佛许已,即於清净光明如大莲华宝山顶上,从座而起,诸采女众之所围绕,化作无量种种色花,种种色香、末香、涂香,幢幡、幰盖、冠佩、璎珞,及余世间未曾见闻种种胜妙庄严之具。又复化作欲界所有种种无量诸音乐器,过诸天龙乾闼婆等一切世间之所有者;又复化作十方佛土昔所曾见诸音乐器;又复化作大宝罗网遍覆一切佛菩萨上;复现种种上妙衣服,建立幢幡以为供养,作是事已,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於虚空中复雨种种诸供养云,作诸音乐,从空而下。
即坐第二日电光明如大莲花宝山顶上,欢喜恭敬而作是言:我今欲问如来二义,如是二义我已曾问过去如来应正等觉,彼佛世尊已为我说,我今亦欲问於是义,唯颐如来为我宣说。世尊,变化如来说此二义,非根本佛,根本佛说三昧乐境,不说虚妄分别所行。善战!世尊,於法自在,唯愿哀憨,说此二义,一切佛子心皆乐闻。
尔时,世尊告彼王言:汝应间,我当为汝说。
时夜叉王更著种种宝冠璎珞,诸庄严具以严其身,而作是言:如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云何得舍此二种法?何者是法?何者非法?法若应舍,云何有二?有二即堕分别相中,有体无体,是实非实,如是一切皆是分别,不能了知阿赖耶识①无差别相,如毛轮住非净智境,法性如是,云何可舍?
尔时,佛告楞伽王言:楞伽王,汝岂不见瓶等败坏之法,凡夫於中妄生分别,汝今何故不如是知法与非法差别之相?此是凡夫之所分别,非证智见。凡夫堕在种种相中,非诸证者。楞伽王,如烧宫殿、园林,见种种焰,火性是一,所出光焰由薪力故,长短大小各各差别。汝今云何不如是知法与非法差别之相?
楞伽王,如一种子,生芽、茎、枝叶及以花果无量差别。外法如是,内法亦然。谓无明为缘,生蕴界处一切诸法,於三界中,受诸趣生,有苦乐好丑语默行止,各各差别;又如诸识,相虽是一,堕於境界有上中下染净善恶种种差别。楞伽王,非但如上法有差别,诸修行者,修观行时,自智所行亦复见有差别之相,况法与非法而无种种差别分别?楞伽王,法与非法差别相者,当知悉是相分别故。
楞伽王,何者是法?所谓二乘及诸外道,虚妄分别说有实等为诸法因,如是等法应舍应离。不应於中分别取相,见自心法性则无执著。瓶等诺物凡愚所取本无有体,诸观行人以毗鉢舍那②如实观察,名舍诸法。楞伽王,何者是非法?所谓诸法无性无相永离分别,如实见者,若有若无如是境界彼皆不起,是名舍非法;复有非法,所谓兔角、石女儿等,皆无性相,不可分别,但堕世俗,说有名字,非如瓶等,而可取著,以彼非是识之所取,如是分别,亦应舍离。是名舍法与舍非法。
楞伽王,汝先所问,我已说竟。楞伽王,汝言我於过去诸如来所已问是义,肢诸如来已为我说。楞伽王,汝言过去但是分别,未来亦然。我亦同彼。楞伽王,彼诸佛法,皆离分别,已出一切分别戏论,非如色相,唯智能证,为令众生得安乐故而演说法,以无相智,说名如来。是故如来以智为体,智为身故,不可分别。不可以所分别,不可以我、人、众生分别。何故不能分别?以意识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离能分别,亦离所分别。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悉亦如是。无业无报,诸法亦然,无闻无说。
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变化,凡夫外道不能了达。楞伽王,能如是见名为正见,若他见者名分别见,由分别故,取著於二。楞伽王,譬如有人於水镜中自见其像,於灯月中自见其影,於山谷中自闻其响,便生分别,而起取著,此亦如是。法与非法唯是分别,由分别故,不能舍离,但更增长,一切虚妄,不得寂灭。寂灭者,所谓一缘,一缘者是最胜三昧,从此能生自证圣智,以如来藏而为境界。
注释
①阿赖耶识:亦作「阿梨耶识」、「阿刺耶识」、「藏识」、「无没识」等,瑜伽行派所立心法「八识」的第八识,具有含藏一切诸法种子之义。
②毗鉢舍那:又作「毗婆舍那」,意译为「观」,观见事理之谓。
2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译文
其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一起游历诸佛国土,借助於佛之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双手合掌,向佛鞠躬致敬,并说颂曰:
世间一切无生无灭,犹如虚空中之花,
智者不著有著无,而起大悲之心。
一切诸法如梦如幻,迷离於心意意识,
智者不著有著无,而起大悲之心。
世间一切常如梦幻,远离於恒常与断灭,
智者不著有著无,而起大悲之心。
懂得人法俱无自性,一切烦恼与惑障,
常清净而无自相,而起大悲之心。
佛不住於涅盘,涅盘也不住佛;
觉与不觉均悉远离,一切诸佛有而非有。
法身亦如梦如幻,怎么可以称颂呢?
识得无生无性之理,此乃真赞颂佛。
佛无诸根境之相,不见佛乃名真见,
如何能对释迦牟尼佛,有所赞毁呢?
若真能见到佛,则寂静远离於生灭,
此人当今後世,迷离执著一无所取。
其时,大慧菩萨以颂赞佛之後,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通达於大乘,
今以百八义,请教於世尊。
世尊听了大慧菩萨的话後,普观众会并说:
佛门众弟子,今都来问我佛法,
我当为你等说,自证圣智境界。
其时,大慧菩萨蒙佛俯允,顶礼佛足,并以偈颂问於世尊:
妄计性是如何生起的,又应如何断灭?
无明惑染是如何生起的,又应如何断灭?
因何而名为佛子?无相法中因何而有次第?
何囚有十方国土,及种种化相和诸外道?
解脱後去往何处?被谁所缚谁能解缚?
禅以何为境界?何故而有三乘之分?
诸法以何因缘而生?谁是能生因谁是所作果?
谁说一异俱不俱?色无色三界因何而起?
如何是小乘外道之四空定?如何是灭尽定?
如何灭想受定?如何从定得觉?
因如何生果?身又如何去住?
如何观见五法、三自性?如何趣入如来地?
因何有佛予?谁又是破三界生死者?
破三界生死者身又如何?既破三界又往何处生?
如何得种种神通,以及自在三昧?
三昧心是何相状?愿佛为我等解说。
何因名为藏识?又何故名为意识?
因何起诸法种种见?如何灭尽所见?
为何已有三乘五姓差别,又说一切唯是心?
因何建立种种相?又如何成立无我义?
如何说无众生寿者等,因何又随俗说有?
如何是不起常见?如何是不起断见?
为何佛与外道,其相多有不相违背者?
为何於未来,有十八部等种种差别?
如何是一切法其性本空?何因诸法刹那生灭?
如来藏如何生起诸法?世间诸法生灭体性何故不动?
为何说世间一切诸法,如幻又如梦?
又如乾闼婆城和阳焰微尘,乃至水中月?
何谓三十七菩提分?此等菩提分又是如何生起?
原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国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曲躬恭敬而说颂言:
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花;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远离於心识;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世间恒如梦,远离於断常;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
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佛不住涅盘,涅盘不住佛;
远离觉不觉,若有若非有。
法身如幻梦,云何可称赞?
知无性无生,乃名称赞佛。
佛无根境相,不见名见佛;
云何於牟尼,而能有赞毁?
若见於牟尼,寂静远离生;
是人今後世,离著无所取。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通达於大乘,
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
时世间解①闻是语已,普观众会而作是言:
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
我当为汝说,自证之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蒙佛许已,顶礼佛足,以偈问曰:
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
云何起迷惑?云何净迷惑?
云何名佛子,及无影次第?
云何刹土化,相及诸外道?
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能解?
云何禅境界?何故有三乘?
彼以何缘生?何作何能作?
谁说二俱异?云何诸有起?
云何无色定②,及与灭尽定③?
云何为想灭?云何从定觉?
云何所作生?谁去及持身?
云何见诸物?云何入诸地?
云何有佛子?谁能破三有④?
何处身云何?生复往何处?
云何得神通,自在及三昧?
三昧心何相?愿佛为我说。
云何名藏识⑤?云何名意识⑥?
云何起诸见?云何退诸见?
云何性非性?云何唯是心?
何因建立相?云何成无我?
云何无众生?云何随俗说?
云何得不起,常见及断见?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
何故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云何为性空?云何刹那灭?
胎藏⑦云何起?云何世不动?
云何诸世间,如幻亦如梦?
乾城及阳焰⑧,乃至水中月?
云何菩提分?觉分从何起?
注释
①世间解:佛之十大尊号之一。
②无色定:此指外道之「四空定」,亦即虽空诸法,而不能见「我空」,故还流转於三世。
③灭尽定:又称「灭尽三昧」、「灭想受定」、「灭定」,意为指灭尽六识之心、心所之禅定。
④三有:三界之异名,此指三界生死之境界:欲有,一欲界之生死;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
⑤藏识:八识中第八之阿赖耶识之异名,意为含藏一切种子之识。
⑥意识:八识中的第六识,依意根而起,以法为境的认识。
⑦胎藏:胎藏具有隐覆、含藏二义。一隐覆义,如人隐於母胎之中,佛性隐於烦恼之中;二含藏义,如母胎含藏子体,佛性具足一切功德。此处指依如来藏而有生死,与生死胎为藏。
⑧阳焰:或作「扬焰」,原指春天时日光映浮尘,见微尘四处游动,即《庄子》书中所说之「野马尘埃」。佛经中常以此为喻,说渴鹿见阳焰,便生水想,竞相驰趣。
译文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何者是一百零八句?
佛说:大慧,一百零八句者,亦即生句与非生句,常句与无常句,相句与非相句,住异句与非住异句,刹那句与非刹那句,自性句与非自性句,空句与非空句,断句与非断句,心句与非心句,……文字句与非文字句。大慧,此一百零八句义都是过去诸佛之说。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佛说: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这二种生住灭不是凡夫及因位菩萨智慧所能认识的。二种生住灭者,所谓相续(「相续」即因果流转相续不断之意)生及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诸识有三相,即转相、业相和真相。真相者,如来藏心,在缠不染,不生不灭者,名真相;根本无明令如来藏海起诸识浪,动而作业,此即阿赖耶识极微细之相,名业相;依前业相转成能缘所缘之境,生七转识,名为转相。
大意,识广说有八(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略说有二,谓「现识」(即阿赖耶识)及「分别事识」(即前七识)。大慧,譬如镜中显现诸色相,现识也是这样。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二者无异,相互为因。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即无明熏习真如而生妄法)为因;分别事识以虚妄分别境界及各种戏论、习气为因。大慧,阿赖耶识虚妄分别各种习气灭,即一切根识皆灭,此为相灭;所谓相续灭者,即所依之因、缘皆灭,此为相续灭。所依之因者,如无始戏论、虚妄习气等等;而所缘者,即自心所见之虚妄分别境界。大慧,譬如泥团与微尘,既非异又非不异;金与各种由金做成的器具也是一样。如果泥团与微尘异,那么,泥团应不是由微尘构成的,但实际上,泥团是由众多微尘构成的,所以说二者不异;如若不异,泥团与微尘应该毫无差别。
大慧,藏识(即阿赖耶识)与诸转识(即八识中之前七识)若异,藏识则非是彼七转识之因;若不异者,转识灭後,藏识也应灭,但实际上,藏识之真实相不灭。大慧,藏识之真实相不灭,而其业相则有生灭,若藏识之真实相灭,此则与外道之断灭论无异。大意,彼诸外道见身命终时,四大离散,眼等六识不能取境,即以为无始相续识永灭,更无业报受生相续。大慧,彼诸外道说相续识从神我生,不说眼等诸识从色等因缘生,只认神我为生因,故名之为外道。造作者是谁呢?彼以胜妙天主、神我、大自在天、及微尘为能作者。
原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百八句?
佛言:所谓生句非生句,常句非常句,相句非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非自性句,空句非空句,断句非断句,心句非心句,……文字句非文字句。大慧,此一百八句皆是过去诸佛所说。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佛言: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谓相续生及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诸识有三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现识①与分别事识②,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大慧,现识以不思议薰变③为因,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大慧,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即一切根识灭,是名相减。大慧,相续灭者,谓所依因灭及所缘灭即相续灭。所依因者,谓无始戏论虚妄习气;所缘者,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大慧,譬如泥团与徽尘非异非不异,金与庄严具亦如是。大慧,若泥团与徽尘异者,应非彼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大慧,转识④藏识若异者,藏识非彼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然彼真相不灭。大慧,识真相不灭,但业相灭。若真相灭者,藏识应灭。若藏识灭者,即不异外道断灭论。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说,取境界相续识灭,即无始相续识灭。大慧,彼诸外道说相续识从作者⑤生,不说眼识依色光明和合而生,唯说作者生为因故,作者是何?彼计胜性丈夫自在时及行微尘为能作者。
注释
①现识:阿赖耶识之异名,谓一切诸法皆依阿赖耶识而现起,故名。
②分别事识:八识中除阿赖耶识外之其他七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与色、声、香、味、触、法诸境相对,而起虚妄分别,故名。
③不思议薰变:谓真如不可薰,而能受薰,真如受无明之薰习而生诸妄法,称为不思议薰。
④转识:《唯识论》所说八识,第八之阿赖耶识为本识,余七识为转识亦即阿赖耶识转生之末识。
⑤作者:外道十六神我之一,以此神我为生因,作众事。
译文
此外,大慧,有七种自性:所谓集自性(谓烦恼体性,能集善恶诸业,故名烦恼为集自性)、性自性(既有集因,必有未来苦果性,故言性自性)、相自性(既有苦果,必有形相,故言相自性)、大种自性(形相从四大之种子生,故言大种自性)、因自性、缘自性、成自性(既有四大,即从因缘所成,故言因自性、缘自性、成自性)。
此外,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所行境界,智所行境界,二见所行境界,超二见所行境界,过佛子地境界,如来所行境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的境界。(心所行境界者,谓发心菩萨,缘第一义法性如来藏心,故名心所行胜解行地菩萨;智所行境界者,缘於真如,起十种智慧,故名智所行初地菩萨;正证真如,见人、法二种无我,故名二见所行;八地菩萨,超二乘,过七地,故名超二见所行;十地菩萨超九地,九地又名佛子地,故名。後二地即佛地。)大慧,这是过去、未来、现在如来自性第一义心,以此第一义心成就世间、出世间最上之法,以佛智慧,建立各种自相、共相,而此自相、共相不同於外道之恶见。
大慧,何谓外道之恶见呢?外道之恶见者,即不懂得种种境界乃是虚妄分别的结果,而於究竟真理、诸法实相上见有或见无,妄起言说。大慧,我今当说,若了知诸境如梦如幻,均是自心之所显现,则一切妄想、三界生死、一切诸苦及无知爱业诸缘,悉皆尽灭。大慧,有诸沙门、婆罗门,虚妄执著有及非有,於因果外计著各种事物的显现,依时而住,此皆外道之主张;或虚妄执著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依因缘生住,无常变异,生已即灭,不了常住真心,这都是外道之看法。大慧,如认为相续之体始无後有,视蕴界人名为涅盘,目修道所得名为果,凡此等等,皆是破坏诸法因果相续之断灭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他们不能如实观察的缘故,因不见根本的缘故。
原典
复次,大慧,有七种自性①:所谓集自性、性自性、相自性、大种自性、因自性、缘自性、成自性。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所行、智所行、二见所行、超二见所行、超子地所行、如来所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法自性第一义心,以此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最上法,以圣慧眼入自、共相种种安立,其所安立不与外道恶见共。
大慧,云何为外道恶见?谓不知境界自分别现,於自性第一义,见有见无,而起言说。大慧,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大慧,有诸沙门、婆罗门,妄计非有及有,於因果外显现诸物,依时而住;或计蕴界处②,依缘生住有已即灭。大慧,彼於若相续若作用、若生若灭、若诸有、若涅盘、若业、若果、若谛,是破坏断灭论。何以故?不得现法故,不见根本故。
注释
①七种自性:此有二解。一是宋宝臣在《注大乘入楞伽经》中对七种自性的诠释,认为此七种自性主要是阐明「染净二缘,真妄识体」,而释「集自性」为烦恼,谓烦恼体性能集善恶等业;既有集因,必有未来果报,故言「性自性」;既有苦果,必有形相,故言「相自性」;形相即从四大种子生,故言「大种自性」;而四大乃从因缘所成,故言「因自性」、「缘自性」、「成自性」。但是丁福保在《佛学大辞典》中认为此是指如来有七种不变之性(详见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第五一九页),认为所谓「集自性」,即万善聚集之因;二「性自性」者,即万善聚之因各有自性存其内;三「相自性」者,即万善聚之因,各有相现於外;四「大种自性」者,大种即地水风火四大之种子,此谓四大各有自性,今就圣报而言,即此大种自性乃足法性五蕴之果;五「因自性」者,即证圣果报之因;六「缘自性」,即证圣果报之助缘;七「成自性」者,即成就如来果德之性。笔者以为宝臣说较符合经文之本义,故取宝臣说。
②蕴界处:指五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十二处加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泛指一切诸法。
译文
大慧,譬如瓶一旦破了,就不再是瓶;烧焦的种子,就不能再发芽,此中的道理也是这样。蕴界处诸法虽生即灭,应知此等诸法无自性故,只是自心虚妄分别的结果。此外,大慧,如果本无有识,三缘和合则生,那么龟应该生毛,沙也应该出油,如此,你所依据的理论就不能成立了,这与佛法之究竟义是相违背的,所做的事业也是徒劳无益的。实际上,龟本无毛,沙本无油,三缘体空,如何生果?又,大慧,外道说三缘和合,是因果性,可说为有,成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法。此乃邪谬相承,及自恶见故作如是说。大慧,诸愚昧凡夫,为恶见所迷,不能自知愚痴,反而妄称此即是一切智说。
大慧,又有沙门、婆罗门看到了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有如空中之云,又如飘忽不定之火焰,如幻有实无之乾闼婆城,如梦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中所见到的一切,均不离自心,由无始妄见薰习,取以为外,如此思维观察诸法,断除各种分别之见,也远离虚妄心所取的一切名义,了知自身及一切事物都是藏识之所显现,既无能取,亦无所取,更无各种生住灭,如此思维观察,锲而不舍。
大慧,此大菩萨不久即可得生死涅盘平等无二之心,大悲方便之行,观众生如幻如影,从各种缘而生起,知一切境界离开自心即一无所得,行於实相无相之道,从诸地渐进而升,住於三昧乐之境界,了知三界皆唯是自心,得如幻三昧(了达一切诸法如幻之理的禅定),离绝众虚幻之影像,成就最上智慧,证得不生不灭之理,入於金刚喻三昧(指断除一切烦恼之禅定),证得佛身,常住於如如之境,具诸神通,变化自在,以各种方便化现游众佛国,远离外道及心意识之展转转依,次第成就如来之身。
大慧,大菩萨欲得佛身,应当远离蕴界处诸法,远离心因缘所生之各种生灭法,远离各种戏论及种种虚妄分别,但住於远离一切能缘所缘如来真证心量,观察三界无始以来为妄习所薰而起生死种种分别,思维无相无生之佛境界,自证圣法,得心自在无碍之功用,犹如如意宝珠,随宜现身,达於唯心之境,渐渐入於佛地。因此一切大菩萨於此法应当善於修学。
原典
大意,譬如瓶破不作瓶事,又如焦种不能生芽,此亦如是。若蕴界处,法已当灭,应知则无相续生,以无因故,但是自心虚妄所见。复次,大慧,若本无有识,三缘合生,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所作事业悉空无益。大慧,三合①为缘,是因果性,可说为有,过现未来从无生有。此依住觉想地者,所有理教及自恶见熏习余气,作如是说。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见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大慧,复有沙门、婆罗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不离自心,由无始来虚妄见故取以为外,作如是观已,断分别缘,亦离妄心所取名义,知身及物并所住处一切皆藏识境界,无能所取及生住灭,如是思惟恒住不舍。
大意,此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生死涅盘二种平等,大悲方便,无功用行,观众生如幻如影,从缘而起,知一切境界离心无得,行无相道,渐升诸地,住三昧境,了达三界皆唯自心得,如幻定绝众影像成就智慧证无生法,入金刚喻三味②,当得佛身恒住如如,起诸变化,力通自在。大慧,方便以为严饰,游众佛国,离诸外道,及心意识,转依次第,成如来身。
大慧,菩萨摩诃萨欲得佛身,应当远离蕴界处心因缘所作生住减法戏论分别,但住心量③,观察三有无始时来,妄习所起,思维佛地无相无生自证圣法,得心自在,无功用行,如如意宝,随宜现身,令达唯心,渐入诸地。是故大意,菩萨摩诃萨於自悉檀应善修学。
注释
①三合:指根、境、识三事和合。
②金刚喻三昧:禅定之一种,此定如金刚,能摧破一切障碍,通达无碍。
③心量:心量有两种,一是凡夫之心量,心起妄想,各种度量执著;二是如来具证之心量,远离一切能缘所缘而住於无心之心。
3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译文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请为我等说心、意、意识及五法、三自性等众妙法门,这是一切诸佛萨入自心境界,离所行相之真实佛心,但愿世尊为此山中之诸菩萨,随顺过去诸佛,演说此如来藏识法身境界。
其时,世尊告诉大慧菩萨及诸大菩萨说:有四种因缘而眼识生:一者不觉知外境是自心之所显现,而虚妄分别执著:二者从无始以来,为色之妄想所迷惑薰习:三者识之自性即在於思量、了别;四者喜乐见诸色相。大慧,正是由此四缘,故藏识大海生眼识等诸识浪。眼识是这样,耳、鼻、舌、身诸识也是如此,於一切根尘毛孔,眼等诸转识顿生,譬如明镜一照,众色像顿时显现;或渐生,如风吹大海,波浪随著生起。如来藏心海也是如此,外境风吹,诸转识则起,造业受报,生死不绝。
大慧,因(即第八之如来藏识)所作相(即余七转)既非一,亦非异。第八识所变现之根身境界(即生相),六、七二识执为实我实法,由此引起前五识之种种造业,感诸果报,生死不绝。这都是不明了色等诸尘皆是由妄心分别所现。大慧!眼等五识与色等五尘俱时,因为了别色等差别之相故意识生,所以应当了知,根尘诸境皆是众生自心妄识互为因果之所现。但诸识不知一切均是自心之所妄现,以为各自能了自分境界。因此分别各自境界,执著自识之名。大慧,有些修行者入於三昧时,以为诸识俱灭,不知诸识习气种子,依於藏识不灭,自以为已灭诸识,人於三昧境界,实则未入三昧境界,因为其所谓灭识,只是六识不取诸尘境界,而未灭习气种子。
大慧,藏识生住异灭四相,甚微甚细,唯佛与住地菩萨方能了知,此外,修二乘及诸外道之禅定、智慧者,皆不能知。只有修习如实行者,以其智慧,方能了知诸地性相,善达种种句义,觉了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不虚妄分别取著自心所见,是为能知。大意,诸修行者晏处山林,上中下修,能见自心之两种生住灭,得无量自在力神通三昧,诸佛为其灌顶授记,知心、意、意识自心自体境界,离脱爱业无明生死大海,所以,你等应当亲近诸佛菩萨,如实修行。
其时,佛重说偈颂曰:
譬如巨海浪,乃由大风而起,
风高浪急,此伏彼起,水无断绝之时。
如来藏识亦如大海,因无明境界风,起各种识浪,
展转相生,无有断绝。
青赤诸颜色所起之眼识,珂贝等音声所起之耳识,
檀乳等芳香所起之鼻识,咸淡诸味所起之舌识,
如是七识,与之藏识,既非同,亦非异。
譬如水与波浪,日月与光明,非同非异,
七识与藏识非同非异亦是这样。
意等七种识,有如海波浪,
因风而水动,种种波浪转。
其时,大慧菩萨以偈颂问曰:
为何青赤等色像,乃由眼竿诸识所显现;
如大海中所起的波浪,请世尊加以解说。
世尊当即以颂作答,曰:
青赤诸色像,如海中波浪,
均空无自性,故言不可得;
青赤诸色像,均依如来藏而起,
故亦非一无所有,应知此非一非异之道理。
然彼如来藏清净心本无有生起,
只是众生虚妄分别、虚妄执著;
一切能取及所取,与大海中之波浪毫无二致。
一切众生及以一切资生财物,乃是由众生之心识,虚妄分别所现。
因此,一切诸法,森罗万象,与大海中之波浪毫无差别。
原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我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众妙法门。此时,一切诸佛菩萨,入自心境,离所行相,称真实义诸佛教心①,唯愿如来为此山中诸菩萨众,随顺过去诸佛演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有四种因缘眼识转。何等为四?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於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大慧,以此四缘,阿赖耶识如瀑流水,生转识浪如眼识,余亦如是,於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心海亦尔,境界风吹起诸识浪,相续不绝。
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异,业与生相,相系深缚,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识②身转。大慧,与五识俱,或因了别差别境相有意识生,然彼诸识不作是念,我等同时展转为因,而於自心所现境界分别执著俱时而起,无差别相,各了自境。大慧,诸修行者,人於三昧,以习力微,起而不觉知,但作是念,我灭诸识,人於三昧,实不灭识而入三昧,以彼不灭习气种故,但不取诸境名为识灭。
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唯有修行如实行者,以智慧力了诸地相,善达句义,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不妄分别自心所见,能知之耳。大慧,诸修行人宴处山林,上中下修,能见自心,分别流注,得诸三昧,自在力通,诸佛灌项,菩萨围绕,知心意意识所行境界,超爱业无明生死大海,是故汝等应当亲近诸佛菩萨,如实修行,大善知识。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青赤等诸色,盐贝乳石蜜;
花果日月光,非异非不异。
意等七种识,应知亦如是;
如海共波浪,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动,种种波浪转;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以颂问曰:
青赤诸色像,众生识显现;
如浪种种法,云何愿佛说。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青赤诸色像,浪上不可得;
言心起众相,开悟诸凡夫。
而彼本无起,自心所取离;
能取及所取,与彼波浪同。
身资财安住,众生识所现;
是故见此起,与浪无差别。
注释
①真实义诸佛教心:佛教言心,凡有四种:一者众生当前现实之人心,梵音称为「纥利陀耶」;二者缘虑心,佛教中所云之心所法;三者集起心,能聚诸法种子,起种种现行,指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梵音曰「质多耶」;四者真实心,梵音为「乾栗陀耶」,即此经所云之「真实义诸佛教心」。
②五识:瑜伽行派八识中的前五识,依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生,缘色、声、香、味、触五境之心识。此八识因能变现万法,又称之为「能变」,其中第八之阿赖耶识为「初能变」,第七之末那识为「次能变」,前六识为「三能变」。
译文
此外,大慧,大菩萨若欲了知能取(眼等诸识攀缘色等外境)、所取(为眼等心识所攀缘之色等诸外境)的分别境界,皆是自心之所现者,应当远离愦闹、昏滞、睡眠诸障,勤加修习,远离曾所听闻之外道、二乘之法,了达诸法悉是自心分别之相。
大慧,大菩萨若欲了达自心分别之相,应於圣智三相勤加修学。何谓三相?亦即无影像相、一切诸佛愿持相和自证圣智所趣相。诸修行者若获此相,即舍离跛驴(喻未得无功用慧者)智慧心相,入於菩萨第八地,於此三相修行不舍。大慧,所谓无影像相者,即由於惯习,外道二乘种种相生,此种相本为佛所呵斥,但为使其回心归正,故应观察修习;一切诸佛愿持相者,谓诸佛本发誓愿,住持世间,利乐有情,严净国土;自证圣智所趣相者,谓对一切法相皆不执著,得如幻三昧身,於诸佛地进趣修行。大慧,若修习此三相,即能到如来佛地。你及诸大菩萨应勤加修习。
其时,大意菩萨知道一切菩萨心中所想,承佛之威力,对佛说:请佛为我等再说一百零八句差别所依,五法圣智事,三自性法门等。一切诸佛,为诸大菩萨堕自相、共相,说此妄计所执自性,知此妄计所执自性之义,即能清净人人无我、法无我境界,善解诸地,得超越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三昧乐,见诸如来不可思议境界。彻底舍离五法自体行相,以佛智慧入於如幻三昧境界,住一生补处菩萨所居处,成就如来之身。
佛说:大慧,有一种外道,见一切法随因而灭,遂生分别想。兔本无角,起於无见,如兔角无,一切诸法也是这样。又有外道,见四大和合而能生物,一切根身尘境缘末散时,形量千差万别,故而生兔无角、牛有角之想。大慧,此堕虚妄分别之见,不明了万法唯是自心,但於自心妄加分别。大慧,一切众生及国土世间,一切正报及与依报,一切诸法皆是自心虚妄分别所现。大慧,应知兔角离於有无,诸法也是这样,勿生分别。为什么说兔角离於有无呢?此乃是相待而言,因牛有角,而兔则无角,相对待而言,故言兔角无。但牛角之有,乃至世间一切诸法,其自体性,都不可得,佛之智慧远离此种种有无之见,因此,於此不应妄加分别。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彼既离有见,不以作牛有角想,岂不又妄计无了吗?
佛答道:不以分别心来观待相而说无,为什么呢?彼妄见者,以虚妄分别为生因,以角之有无作为分别之依据,既以所依为因,即妄计有无,但是,分别与角,都无自性,离异不异,非由相待牛角而显兔角无。大慧,若此分别不同於兔角者,则不是兔角的因,若不异者,又是因兔角无而生起。大慧,分析牛角乃至各种事物,都无自性,都不可求。相对於有角而言无角,如此分别不合於道理。牛角兔角均无自性,都不可求,又是谁待於谁呢?相待既不能成立,待於有故言兔角无,不应妄加分别,非正因故。有无论谓有以无为因,无以有为因,二因既不正,言有言无、执有执我皆属戏论。
大慧,又有外道见虚空无形相分齐,色相异於虚空,有形状质碍之变异,而生执著,言色异空,起妄分别。大慧,虚空即是色,以色大入於虚空故;色即是虚空,色与虚空互为能所,以依色分别虚空,依虚空分别色故。色与虚空之关系应如是知。大慧,四大所生,其相各异,不住於虚空,然四大中非无虚空,色性即是空。大慧,兔角也是这样,相对於牛角而言兔角无。大慧,分析牛角乃至世间万物,均无其自性,兔角又何所待而言无呢?若相对於其它事物言,也是如此。大慧,你应远离兔角牛角、虚空与色等种种分别,和诸大菩萨,应当善於观察自心所现之种种虚妄分别之相,於一切国土为诸佛子说观察自心修行之法。
其时,世尊即说颂曰:
一切诸法均无自性,唯由自心显现而起;
众生及一切器世间,都是藏识之所显现。
心、意及意识,自性及五法,
无人我、法我,诸佛如是说。
长短及各种互相对待之物,展转互相生;
因有故成无,因无故成有。
分析微尘及一切法,不起色与虚空之分别;
都是自心之所安立,一切恶见邪说都不可置信。
不可取外道及二乘之修行方法,
应学诸佛之所说所行之自证智法门。
原典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若欲了知能取所取①分别境界,皆是自心之所现者,当离愦闹、昏滞、睡眠,初中後夜勤加修习,远离曾闻外道邪论及二乘法,通达自心分别之相。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住智慧心所住相已,於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者为三?所谓无影像相、一切诸佛愿持相、自证圣智所趣相。诸修行者获此相已,即舍跛驴智慧心相,入菩萨第八地,於此三相修行不舍。大慧,无影像相者,谓由惯习,一切二乘外道相故得生起;一切诸佛愿持相者,谓由诸佛自本愿力所加持故,而得生起;自证圣智所趣相者,谓由不取一切法相,成就如幻三味身,趣佛地智故而得生起。大慧,是名上圣智三种相,若得此相,即到自证圣智所行之处,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勤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诸菩萨心之所念,承一切佛威神之力,白佛言:唯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为诸菩萨摩诃萨堕自共相者,说此妄计性差别义门,知此义已,则能净治二无我观境,照明诸地,超越一切二乘外道三昧之乐,见诸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竟舍离五法自性,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人如幻境,住一切刹兜率陀宫、色究竟天②,成如来身。
佛言:大慧,有一类外道,见一切法随因而尽,生分别解,想兔无角,起於无见,如兔角无,一切诸法悉亦如是。复有外道,见大种③求那尘等诸物,形量分位,各差别已,执兔无角,於此而生牛有角想。大慧,彼堕二见,不了唯心,但於自心增长分别。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现。大慧,应知兔角离於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云何兔角离於有无?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徽尘,求其体相终不可得,圣智所行远离彼见,是故於此不应分别。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彼岂不以妄见起相比度观待妄计无耶?
佛言:不以分别起相待以言无。何以故?彼以分别为生因故。以角分别为其所依,所依为因离异不异,非由相待显死角无。大意,若此分别,异兔角者,则非角因,若不异者,因彼而起。大意,分析牛角乃至极微,求不可得,异於有角言无角者,如是分别决定非理,二俱非有谁待於谁,若相待不成,待於有故言兔角无,不应分别,不正因故。有无论者,执有执无,二俱不成。
大慧,复有外道,见色形状虚空分齐而生执著,言色异虚空起於分别。大慧,虚空是色,随人色种。大慧,色是虚空,能持所持建立性故。色空分齐应如是知。大慧,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不住虚空中,非彼无虚空。大慧,兔角亦尔,观待牛角言彼角无。大慧,分析牛角乃至微尘,又析其尘,其相不现。彼何所待,而言无耶?若待余物,彼亦如是。大慧,汝应远离兔角牛角、虚空及色所有分别,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常观察自心所见分别之相,於一切国土为诸佛子说观察自心修行之法。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
心所见无有,唯依心故起;
身次所住影,众生藏识现。
心意及与识,自性五种法:
二无我清净,诸导师演说。
长短共观待,展转互相生;
因有故成无,因无故成有。
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分别;
唯心所安立,恶见者不信。
外道非行处,声闻亦复然;
救世之所说,自证之境界。
注释
①能取所取:亦称「能缘」、「所缘」。谓眼等心识,攀缘色等诸境。眼等诸识为能缘、能取,色等外境为所缘、所取。
②色究竟天:色界十八天之一,为色界之最高境界,故称色究竟天。
③大种:即地、水、风、火四大。此四大遍於一切诸法,故名大;能造一切诸法,故名种。
译文
其时,大慧菩萨为净众生自心现流而问佛言:世尊,如何净除众生心习现流?是渐净?还是顿净?
佛说:大慧,渐净非顿净。如庵罗果,渐熟非顿,诸佛如来净除众生心习现流,也是这样,是渐净非顿净;如陶匠造器,渐成非顿,诸佛如来净除众生心习现流,也是这样,是渐非顿;譬如大地生草木,渐生非顿生,诸佛如来净除众生心习现流,也是这样,是渐非顿。大慧,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等种种技艺,渐成非顿成,诸佛如来净除众生心习现流,也是这样,是渐而非顿。另外,譬如明镜顿现众像而无分别,诸佛如来净除众生心习现流,也是这样,顿现一切无相境界而无分别;如日月一时遍照一切色像,诸佛如来净除众生心习现流,也是这样,顿为示现下可思议诸佛如来智慧境界;譬如藏识顿现一切众生及诸佛国土,报佛如来也是这样,顿能成熟一切众生,令其於色究竟天清净修行;譬如法身佛顿现报身佛及与化身佛,放大光明照诸世间,自证圣智境界也是这样,顿现法相而为照耀,令一切众生离於有无之恶见(以上所说净众生尽心习现流之四渐、四顿,乃是对不同根机而言,对钝根者渐净,对利根者顿净)。
又,大慧,报身佛说一切自相、共相法,是自心本识习气因相,及妄计所执因相,更相系缚,种种幻事,众生虚妄执著,以为真实,实皆无自性,悉不可得,譬如幻术师以幻术用草木瓦石,幻化而成各种色像,令见者生种种分别,实际上皆不真实。大慧,自相、共相一切诸法也是这样,本无自性,依他缘而起,犹如幻事,而诸众生虚妄计度,执以为实,此即是妄计自性执著缘起自性而起,此即是报身佛所说法相。
又,大慧,法性佛所说法者,离一切妄想心相,建立自证圣智所证境界。大慧,化佛广说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及解脱、诸识行相,随宜建立诸法差别,超越外道恶见,超无色所行。大慧,法性佛远离一切攀缘妄念,远离一切所缘妄法,亦远离一切所作妄业,非凡夫二乘外道执著我相所取境界。所以,大意,於自证圣智境界相当勤加修习,於自心所现的分别见相二分宜速远离。
又,大慧,声闻乘有二种差别相,所谓自证圣智殊胜相和分别执著自性相。何谓声闻乘自证圣智殊胜相?谓达苦、空、无常、无我境界,厌离五欲,栖心寂灭,於蕴界处一切诸法,若自相若共相,不坏其相,未达法无我,然达人无我。如是了知,心住於一境。住一境已,遂获诸禅解脱三昧道果,而得出离,住自证圣智境界乐。但断现行烦恼,未断习气烦恼;但离分段生死,未断变易生死,此名声闻乘自证圣智境界相。大菩萨虽也得此圣智境界相,但以大悲本愿故,不入於涅盘,不取此三昧乐,大菩萨对此自证圣智乐不应修学。
何谓分别执著自性相?谓知四大所造色等诸法,非如外道所言是神我等生,然取著於如来止啼授药等权便说,於自、共相妄想执著,此名声闻乘分别执著自性相。大菩萨於此法中应知、应舍,更入於人无我、法无我境界,由之渐进诸地。
原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为净心现流故而请佛言:世尊云何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为渐次净?为顿净耶?
佛言: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是渐净非顿;如陶师造器,渐成非顿,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是渐而非顿;譬如大地生诸草木,渐生非顿,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而非顿。大慧,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渐成非顿,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是渐而非顿。譬如明镜,顿现众像而无分别,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一切无相境界而无分别;如日月轮一时遍照一切色像,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过习,亦复如是,顿为示现不可思议诸佛如来智慧境界;譬如藏识顿现於身及资生国土,一切境界,报佛亦尔,於色究竟天,顿能成熟一切众生令修诸行;譬如法佛顿现报佛及以化佛,光明照耀,自证圣境亦复如是,顿现法相而为照耀,令离一切有无恶见。
复次,大慧,法性所流,佛说一切法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妄计性所执因相,更相系属种种幻事皆无自性,而诸众生种种执著取以为实,悉不可得。复次,大慧,妄计自性执著缘起自性起。大慧,譬如幻师以幻术力,依草木瓦石幻作众生若干色像,令其见者种种分别,皆无真实。大慧,此亦如是,由取著境界习气力故,於缘起性中,有妄计性各种相现,是名妄计性生。大意,是名法性所流佛说法相。
大慧,法性佛者,建立自证智所行离心自性相。大慧,化佛说施、戒、忍、进、禅定、智慧、蕴界处法,及诸解脱、诸识行相,建立差别,越外道见,超无色行。复次,大慧,法性佛非所攀缘,一切所缘一切所作相根量等相悉皆远离,非凡夫二乘及诸外道,执著我相所取境界。是故,大慧,於自证圣智胜境界相当勤修学,於自心所现分别见相当速舍离。
复次,大慧,声闻乘有二种差别相,所谓自证圣智殊胜相,分别执著自性相。云何自证圣智殊胜相?谓明见苦、空、无常、无我诸谛境界,离欲寂灭故,於蕴界处若自若共外不坏相,如实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已,擭禅解脱三味道果,而得出离,住自证圣智境界乐。末离习气及不思议变易死,是名声闻乘自证圣智境界相。菩萨摩诃萨虽亦得此圣智境界,以怜愍众生故,本愿所持故,不证寂灭门及三昧乐,诸菩萨摩诃萨於此自证圣智乐中,不应修学。
大意,云何分别执著自性相?所谓知坚湿暖动青黄赤白,如是等法非作者生,然依敖理见自共相,分别执著,是名声闻乘分别执著相。菩萨摩诃萨於此法中,应知应舍离人无我见,人法无我相,渐住诸地。
译文
其时,大慧菩萨对佛说:世尊,如来所说常不思议自证圣智第一义境,不同於外道所说常不思议作者吗?
佛说:大慧,此自证圣智第一义境,不同於外道所说的作者得常不思议,为什么呢?外道以作者为常不思议因相,此因自相不相应,以何显於常不思议境?若因自相相应,则是常,非常不思议境。大慧,我所说的第一义常不思议因自相成,由能所因相俱离有无,自证圣智所行相故有相而非别境,以第一义智其因故有因而非生灭。离有离无故非作者,譬如虚空、涅盘寂灭法,故常不思议。所以,我说如来自证圣智常不思议,不同於外道所说的常不思议。大慧,此常不思议是如来自证圣智所行真理,所以大菩萨应当勤加修学。
此外,大慧,外道所说的常不思议,以无常变异为因,非是以自觉所行相为因,故是无常不思议,非是常不思议。大慧,外道所谓常不思议,以世间所作法生而还灭、有而还无,此属无常非是常。我也见世间所作法生而还灭、有而还无,说之为无常,不说之为常。大慧,外道以此等无常因相说常不思议,此因相本身即不真实,如同兔角,故其所说常不思议唯是妄想言说,为什么呢?其因相非是常因,如同兔角故。大慧,我所说的常不思议以自证圣智为因,不以外法之无常变易为因,外道则与此相反。实际上,如果不懂得自因之相离有无、超情识,而妄计在於自证圣智所行相外,如此之常不思议不应说。
大慧,诸声闻畏怖生死轮回之苦而趣求涅盘,不知生死涅盘差别之相,实是虚妄分别的结果,妄以灰身灭智、诸根境灭为涅盘,不知证自智境、转染成净为大涅盘,彼愚痴人以生死异涅盘,为此愚夫说断生死入涅盘,故说三乘种性,彼愚痴人以为此三乘说为究竟义,不说一切唯心,心外无境。大慧,此诸声闻不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所说自心境界,取心外之境,常於六道轮回不绝。
又,大慧,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说一切法不生,因为一切诸法皆是自心虚妄分别所见,均无自性,离有生、无生二种见故,譬如兔、马之角,本无生灭、有无,愚痴凡夫妄取生灭、有无之见。唯有如来自智所证境界,一切法自体性不生,非愚夫有无分别境界。大慧,众生及其所依住之器世间,一切皆是藏识影像,能所二取之所变现,均无自性,彼诸愚夫为生住异灭种种现象所迷惑,於中妄起有无分别之见。因此,大慧,你等大菩萨应於一切法不生义中勤加修学。
原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来所说常不思议自证圣智第一义境,将无同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作者耶?
佛言:大慧,非诸外道作者得常不思议,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因自相不成,既因自相不成,以何显示常不思议。大慧,外道所说常不思议若因自相成彼则有常,但以作者为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大意,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远离有无,自证圣智所行相故有相,第一义智为其因故有因,离有无故非作者,如虚空涅盘寂灭法故常不思议。是故,我说常不思议,不同外道所有争论。大慧,此常不思议,是诸如来自证圣智所行真理,是故菩萨当勤修学。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以无常异相因故常,非自相因力故常。大慧,外道常不思议,以见所作法有已还无,无常已比知足是常,我亦见所作法有已还无,无常已不因此说为常。大慧,外道以如是因相成常不思议,此因相非有,同於兔角故,常不思议唯是分别但有言说,何故彼因同於兔角,无自因相故。大慧,我常不思议以自证为因相,不以外法有已还无无常为因,外道反此,曾不能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而恒在於自证圣智所行相外,此不应说。
复次,大慧,诸声闻①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盘,不知生死涅盘差别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别有,无所有故,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盘,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盘。彼愚痴人说有三乘②,不说唯心无有境界。大慧,彼人不知去、来、现在诸佛所说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於生死轮回不绝。
复次,大慧,去、来、现在诸如来说一切法不生,何以故?自心所见非有性故,离有无生故,如秃马等角,凡愚妄取,唯自证圣智所行之处,非诸愚夫二分别境。大意,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是藏识影像,所取能取二种相现,彼诸愚夫,随生住灭③二见中故,於中妄起有、无分别。大慧,汝於此义当勤修学。
注释
①声闻:指听闻佛之言教,修习「四谛」法等而得觉悟,其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得阿罗汉果。
②三乘:指引导众生到彼岸、得解脱的三种方法或途径。三乘在佛教中有种种之分,如大乘之三乘、小乘之三乘、大小合论之三乘以及与一乘相对之三乘,通常以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或佛乘)说三乘。
③生住灭:亦即藏识之生住异灭四相。藏识之体无生灭,由於无明动念,而有生住异灭四相。四相前细後粗,最细者为生相,最粗者为灭相,中间是住相、异相。
译文
此外,大慧,有五种种性。哪五种种性呢?即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大慧,如何知是声闻乘种性?谓如闻说於五蕴、十处、十八界一切诸法自相共相,听闻苦、集、灭、道四圣谛时,悲喜交集,喜乐修学,而对於缘起之相不乐观悟,应知此是声闻乘种性。达此声闻乘境界者,相当於菩萨第五、第六地,断现行烦恼而未断习气及所知障,未度不思议变易死。此等众生常自以为:我生已尽,道行已立,所作已办,日後不再轮回受报,达於人无我境界,乃至趣入涅盘境界。
大慧,还有一类众生求证涅盘,妄计觉知我、人、众生、寿者等各各差别,谓此是涅盘;另有一类众生,说言一切诸法,因神我而有,谓此即是涅盘。大慧,此等众生不得解脱,因为都未能通达法无我。这是声闻乘及外道种性,於未出离苦海而自以为已超脱生死,你等应勤修习,舍此种种恶见,以期趣入如来种性。
大慧,如何知是缘觉乘种性?谓若听闻缘起诸法,无量欢欣,喜乐修学,远离愦闹吵杂的种种因缘,无所染著,或时闻说现种种身,或一身分为多身,或多身合为一身,神通变化,无碍自在。一心信受此缘起法,决不违背,当知此即是缘觉乘种性,应为其说缘觉乘法。
大慧,如来乘种性所证法有三种,一是自性无自性法,二是内身自证圣智法,三是外诸佛刹广大法。所谓自性无自性法者,即三自性三无性秘密法;内身自证圣智法者,即佛所自证之一乘了义不思议真实法;外诸佛刹广大法者,即以大悲愿摄化众生、庄严净土,究竟到於一切智地法。大慧,若有闻说此法,及见自心所现之正依二报,建立阿赖耶识不思议境者,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此即是如来乘种性。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若闻说三乘法时,随生信人,顺学而成,其性可栘而不固定,故称不定种性。大慧,为不定种性者而说是种性,令其知权趣实,证人第八无所有地,故说此种性。大慧,彼声闻乘种性,若能证知识性,见法无我,断烦恼结,最终当入佛地,得如来身。
其时,世尊即说颂言:
预入圣流之须陀洹,一来天人受报之斯陀洹,
不再受生欲界之阿那舍,永无生死果报之阿罗汉,
如是声闻乘四圣人,其心皆悉迷惑。
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
为愚夫愚妇随机方便说。
第一义法门,远离於有无,
安住於无所有境界,何有三乘之名?
如来所说诸禅三昧、灭尽定诸法,
为愚妄凡夫作如是说,离心不可得。
此外,大慧,此中一阐提,何故没有追求解脱、入涅盘之欲望?大慧,因他已经断绝了一切善根的缘故,因他已发愿为济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众生不度尽,永不入涅盘的缘故(此指大悲阐提)。何谓断绝一切善根?即其诽谤大乘法藏,不随顺佛经诸解脱之说,善根断尽,不入於涅盘。何谓为无始众生发愿不入涅盘?谓诸菩萨曾发愿,欲济度一切众生入於涅盘,若有一众生未入涅盘,我即不入。就其不入涅盘说,此大悲菩萨也名为一阐提。此二种阐提即属於无种性者。
大慧菩萨说:世尊,此中何者是毕竟不入於涅盘者?
佛说:大慧,彼菩萨一阐提,了知一切法本来寂灭,与涅盘无异,是毕竟不入於涅盘者,并不是那种断尽善根一阐提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断善根阐提,以佛之威力,其後善根还生,为什么呢?佛对於一切众生都不会抛弃,所以,毕竟不入於涅盘者,只有菩萨一阐提。
原典
复次,大慧,有五种种性,何等为五?谓声闻乘种性,缘觉①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大慧,云何知是声闻乘种性?谓若闻说於蕴界处自相、共相,若知若证举身毛竖,心乐修习,於缘起相不乐观察,应知此是声闻乘种性。彼於自乘见所证已,於五、六地断烦恼结,不断烦恼习,住不思议死,正师子吼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修习人无我,乃至生於得涅盘觉。
大慧,复有众生求证涅盘,言能觉知我、人、众生、养者、取者,此是涅盘,复有说言见一切法因作者有,此是涅盘。大慧,彼无解脱,以未能见法无我故,此是声闻乘及外道种性,於未出中,生出离想,应勤修习,舍此恶见。
大慧,云何知是缘觉乘种性?谓若闻说缘觉乘法,举身毛竖,悲泣流泪,离愦闹缘,无所执著,有时闻说现种种身,或聚或散神通变化,其心信受无所违逆,当知此是缘觉乘种性,应为其说缘觉乘法。
大慧,如来乘种性所证法有三种,所谓自性无自性法,内身自证圣智法,外诸佛刹广大法。大慧,若有闻说此一一法及自心所现、身财建立阿赖耶识不思议境,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此是如来乘性。大慧,不定种性者,谓闻说彼三种法时,随生信解,而顺修学。大慧,为初治地人而说种性,欲令其入无影像地作此建立。大慧,彼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证知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
预流②一来果③,不还④阿罗汉⑤;
是等诸圣人,其心悉迷惑。
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
为愚夫少智,乐寂诸圣说。
第一义法门,远离於二取;
住於无境界,何建立三乘?
诸禅及无量,无色三摩提;
乃至灭受想,唯心不可得。
复次,大慧,此中一阐提何故於解脱中不生欲乐?大慧,以舍一切善根故。为无始众生起愿故。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言此非随顺契经调伏解脱之说,作是语时,善根悉断不入涅盘。云何为无始众生起愿?谓诸菩萨以本愿方便,愿一切众生悉入涅盘,若一众生未入涅盘者,我终不入。此亦住一阐提趣。此是无涅盘种性相。
大慧菩萨言:世尊,此中何者毕竟不入涅盘?
佛言:大慧,彼菩萨一阐提,知一切法本来涅盘,毕竟不入,非舍善根。何以故?舍善根一阐提,以佛威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佛於一切众生无舍时故,是故菩萨一阐提不入涅盘。
注释
①缘觉:或称「独觉」,即於无佛之世,观缘起法,独自觉悟。
②预流:声闻乘四果之一,或作「须陀洹果」。意为初入圣流,是四果中最低的一个果位。
③一来果:声闻乘四果之一,或作「斯陀含果」。得此果者虽已断欲界九品修惑之前六品,但尚余後三品之修惑,故尚须一往一来於天上人间受生,故名「一来果」。
④不还:声闻乘四果之一,或作「阿那含果」。得此果者已断尽「一来果」位,尚余之後三品修惑,不再来欲界受生,其後受生必在色界、无色界。
⑤阿罗汉:声闻乘四果之一,也作「不生」、「杀贼」等。此果已断尽一切见、修二惑,不再来三界受生,是声闻乘之最高果位。
译文
此外,大菩萨应当善知三自性相。何谓三自性相?即妄计自性、缘起自性和圆成自性。大慧,妄计自性从诸法之形相生。如何从诸法之形相生?谓其从因缘而起的现象中,起种种执著。此种执著於缘起事相之妄计性,更可分为二种,这就是诸佛所说的名相执著和事相执著。大慧,所谓事相执著者,即於内外法中起执著於自相、共相;所谓名相执著者,即於内外法中起诸如男女、衣瓶等等名相。此即是二种妄计自性相。大慧,诸法从因缘而生,此即名缘起自性。何谓圆成实性?谓离名相事相一切分别,自证圣智所行之真如境界,此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其时,世尊即说颂曰:
名相分别,是妄计缘起二性相;
正智如如,即是圆成实性。
大慧,以上所说即是五法、三自性法门,自证圣智所行境界,你等大菩萨应勤加修学。
此外,大慧,大菩萨应当善於观察、了知二无我相。何谓二无我相?所谓人无我、法无我。大慧,何谓人无我?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诸法,都无其主宰、实在之性。一切无知爱业之所生起,眼等诸识取著於色而虚妄执著,乃至一切可见之国土世间,都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所显现,刹那相续,念念不住,如河流、如种子、如灯焰、如猛风、如浮云。躁动不安,如猿猴;乐不净之处,如飞蝇;不知满足,转薪更炽,如猛火。为无始虚伪习业所薰,於三途六趣中轮转不息,如汲水轮,循环不停;种种色身如木人,因机关而动,如死尸,借咒术而起行。如能善知蕴界入诸法悉无有我,如木人死尸,是名无人我智。
大慧,如何是法无我智?谓知蕴界处诸法是妄计性,如蕴界处空无我、我所,唯共积集烦恼业故,如以业爱之绳自缚,由因缘展转相生,实在是无我无作者,一切诸法也是这样,离自相共相,由虚妄分别,种种相现,愚夫妄加分别,非诸圣者之智见。这样观察一切诸法,远离一切心意识名相妄想,是名大菩萨法无我智。得此智慧,知人我皆妄,即入初地,由之次第渐进乃至十地。住此地後,有大宝宫殿莲花王座,菩萨成就如幻三昧,坐其上而受佛位,同行菩萨前後围绕,一切诸佛从十方来,以手摩顶授予佛位,如转轮王授太子王位,超菩萨地,获如来身。大慧,此是名见法无我相,你及诸大菩萨应当勤加修学。
原典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知三自性相。何者为三?所谓妄计自性、缘起自性,圆成自性。大慧,妄计自性从相生。云何从相生?谓彼依缘起事相种种显现,生计著故。大慧,彼计著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是诸如来之所演说,谓名相计著相,事相计著相。大慧,事计著相者,谓计著内外法,柑计著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著自、共相,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大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何者圆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一切分别,自证圣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圆戍自性如来藏心。
尔时,世箪即说颂言:
名相分别,二自性相;
正智真如,是圆成性。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法门,自证圣智所行境界,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当勤修学。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观察二无我相。何者为二?所谓人无我相、法无我相。大慧,何者是人无我相?谓蕴界处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眼等识生取於色等而生计著;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刹那相续,变坏不停,如河流,如种子,如灯焰,如迅风,如浮云。躁动不安,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不知厌足,如猛火。无始虚伪习气为因,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轮,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若能於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
大慧,云何为法无我智?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如蕴界处离我、我所,唯共积聚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能作者。蕴等亦尔,离自、共相,虚妄分别种种相现,愚夫分别非诸圣者,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是名菩萨摩诃萨法无我智。得此智已,知无境界,了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欢喜次第渐进,乃至善慧及以法云。诸有所作皆悉已办,住是地已,有大宝莲花王众宝庄严,於其花上有宝宫殿,状如莲花,菩萨往修幻性法门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同行佛子前後围绕,一切佛刹所有如来,皆舒其手,如转轮王子灌顶之法,而灌其顶,超佛子地,获自证法,成就如来自在法身。大慧,是名见法无我相,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勤修学。
译文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请为我等说建立诽谤相,使我及诸大菩萨离此恶见,速得无上正等正觉,得正觉後,於正法不生诽谤。佛接受大慧劝请,即说偈颂说:
众生及器世间依正诸法,都是自心之影像,
愚痴凡夫不识此理,起无中说有、有中说无之建立诽谤相,
此诸所起实在只是心之作用,离开自心一切了不可得。
其时,世尊为了重明此义,便对大慧说:有四种於无中说有之「建立」。那四种呢?一是无有相建立相,二无有见建立见,三无有因建立因,四无有性建立性。大慧,所谓诽谤相者,亦即於诸恶见所建立之法,不善於观察,不见诸法之实相,即言一切诸法皆无,此即是诽谤相。
大慧,何谓无有相建立相?亦即蕴界处诸法之自相、共相,本无所有,但却於此而生计著诸法之自相与共相,如此邪妄分别,乃由无始以来各种恶习所薰而成,此即是无有相建立相;如何是无有见建立见?亦即於蕴界处诸法建立我、人、众生、寿者等见,此即是无有见建立见;如何是无有因建立因?亦即初识本来非从因而生,後因眼色等而生如幻,生而有,有而还灭,念念不住,是名无有因建立因;如何是无有性建立性?亦即涅盘、虚空、非择灭三无为法,本来无有作法,而於此生计著,其实,此法离性、非性,离於有无。大慧,一切诸法犹如毛轮兔角,此是名无有性建立性。
大慧,於无说有之「建立」和於有说无之「诽谤」,二者都是凡愚不了一切唯心所现而妄生分别,此非是圣者之见。因此,你应当勤加观察,远离此二种恶见。大慧,大菩萨善知八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为利益众生,故现种种身,如依缘起性而起种种法,也如摩尼宝珠不作於心而随色变现,出现於各种佛会,听闻佛法,了知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远离生灭、断常等恶见,不住於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成就无量百千亿三昧,既得三昧,逼游一切诸佛国土,供养诸佛,生诸天上,弘扬三宝,证正等觉,成如来身,为诸声闻菩萨大众说外道境界皆唯是自心所现,令悉远离有、无等执著。
原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说建立诽谤相,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此恶儿,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菩提已,破建立常诽谤断见,令於正法不生毁谤。
佛受其请,即说颂言:
身资财所住,皆唯心影像,
凡愚不能了,起建立诽谤,
所起但是心,离心不可得。
尔时,世尊欲重明此义,告大慧言:有四种无有有建立,何者为四?所谓无有相建立相,无有见建立见,无有因建立因,无有性建立性,是为四。大慧,诽谤者,谓於诸恶见所建立法。求不可得,不善观察,遂生诽谤,此是建立诽谤相。
大慧,云何无有相建立相?谓於蕴界处自相、共相本无所有,而生计著,此如是,此不异,而此分别从无始种种恶习所生,是名无有相建立相;云何无有见建立见?谓於蕴界处建立我、人、众生等见,是名无有见建立见;云何无有因建立因?谓初识前无因不生,其初识本无,後眼色明念等为因,如幻生,生已有,有还灭,是名无有因建立因;云何无有性建立性?谓於虚空、涅盘、非数灭无作执著建立。大意,此离非性一切诸法,离於有无,犹如毛轮、兔、马等角,是名无有性建立性。
大慧,建立诽谤皆是凡愚不了唯心而生分别,非诸圣者,是故汝等当勤观察,远离此见。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已,为众生故作种种身,如依缘起,起妄计性,亦如摩尼随心现色,普入佛会听闻佛说,诸法如幻、如梦、如影、如镜中花、如水中月,远离生灭及以断常,不住声闻辟支佛道,闻已成就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此三昧已,遍游一切诸佛国土,供养诸佛,生诸天上,显扬三宝,示现佛身,为诸声闻菩萨大众说外道境界皆唯是心,悉令远离有、无等执。
译文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请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无自性相,我及诸菩萨悟得此相,离有、无分别,速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说:你等好好听著,我当为你等演说。大慧,空者,即是妄计性法体(虚妄分别诸法,实无自性、自体),为执著於妄计性者说空、无生、无二、无自性。大慧,空性略说有七种。即相空、自性空、无行空、行空、一切法不可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何谓相空?谓一切法因缘和合,展转而生,求其自相、共相均不可得,分析推求,无自体故,此即名一切自相空。
何谓自性空?谓一切法均无自性,名自性空。
何谓无行空?谓一切法本性常寂灭,无有诸行,是名无行空。
何谓行空?谓五蕴诸法,从众缘而起,离我、我所,是名行空。
何谓一切法不可说空?谓一切法从妄想所起,无自性、离言说,是名不可说空。
何谓第一义圣智大空?谓诸佛得自觉圣智第一义时,一切妄想恶见习气悉皆远离,是名第一义圣智大空。
何谓彼彼空?谓於此无彼,於彼无此,故名彼彼空。譬如鹿子(人名,其母即毗舍佉优婆夷,信仰三宝,造立精舍供比丘安住,于中不养象马牛羊等)母堂,无有象马牛羊等,我说其堂空,不是说其堂无比丘众。大慧,非指堂无堂自性,非谓比丘无比丘自性,非谓其它处无象马牛羊。大慧,一切法自相、共相,於此於彼求不可得,是故说名彼彼空。以上所说即是七种空。此七种空中,彼彼空最粗,你等应当远离。
此外,大慧,所谓无生者,自体不生,非无因缘等生,住八地如幻三昧以上,称此为无生。大慧,无自性者,以自体不生故说无自性。大慧,一切法无自性,念念不住,因缘而起,故名无自性。何谓无二相?大慧,如光影,如长短,如黑白,皆相对待而得成立,无待而不能成立,无自体自性故。大慧,非於生死之外而有涅盘,一切法也是这样,此即是无二相。大慧,空、无生、无二、无自性相,此法你等当勤修学。
其时,世尊重说颂说:
我常说一切诸法自性本空,远离断灭与真常;
生与死如梦亦如幻,都是愚痴者造业之结果。
生死之与涅盘,本来无二亦无别;
愚夫愚妇虚妄分别,一切诸佛离於有无。
其时,世尊又对大慧菩萨说:大慧,此空、无生、无自性、无二相,悉入一切诸佛所说经典之中,佛经中都有此义。大慧,佛经随顺一切众生心而说,但其真实义不在於文字言句之中。譬如春时阳焰,诱惑诸兽生水想,而实无水。众经所说也是这样,随诸众生之根机智慧,而有种种说法,为令各类众生皆得欢喜,方便趣入,并非佛经中所说的每句话,都是显示佛教真实义。大慧,你应当依义莫依於语言文字。
其时,大慧菩萨对佛说:世尊,有些经中说言,如来藏本性清净,一切众生贪瞋痴中均有如来身,常无染垢,德相具足,如无价宝在垢衣中;外道说有恒常不变的神我,能造作众生五蕴等,遍诸趣中无有生灭,现在世尊所说如来藏义,岂不与外道所说相同?
佛说:大慧,如来藏不同於外道所说之神我。大慧,如来以性空、实际、涅盘、不生、无相、无愿等义说如来藏,为令愚夫离无我之怖畏,於无所有境界说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诸大菩萨不应於此执为有我,如陶匠於泥水中,以轮绳、水杖、人功作种种器,如来也是这样,於法无我中,以随机摄化,方便说法,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种种名称各各不同。大慧,我说如来藏,为摄化执著於我之诸外道,使其离於妄见,入三解脱,速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诸佛所说之如来藏,不同于外道所说之神我,若欲离於外道见者,应知无我、如来藏义。
其时,世尊重说颂曰:
外道计由神我故诸蕴相续不断,又计与生法为缘;
或计一切悉是胜妙自在天所作,此都是心量妄想。
原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原为我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无自性相,我及诸菩萨悟此相故,离有、无分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空者即是妄计性句义。大意,为执著妄计自性故,说空、无生、无二、无自性。大慧,略说空性有七种。谓相空、自性空、无行空、行空、一切法不可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云何相空?谓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展转积聚互相待故。分析推求无所有故,自他及共皆不生故。自、共相无生亦无住,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
云何自性空?谓一切法自性不生,是名自性空。
云何无行空?所谓诸蕴本来涅盘,无有诸行,是名无行空。
云何行空?所谓诸蕴由业及因和合而起,离我、我所,是名行空。
云何一切法不可说空?谓一切法妄计自性无可言说,是名不可说空。
云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证智时,一切诸见过习悉离,是名第一义圣智大空。
云何彼彼空?谓於此无彼,是名彼彼空,譬如鹿子母堂,无象马牛羊等。我说彼堂空非无比丘众。大意,非谓堂无堂自性,非谓比丘无比丘自性,非谓余处无象马牛羊。大慧,一切诸法自、共相,彼彼求不可得,是故说名彼彼空。是名七种空。大慧,此彼彼空,空中最粗,汝应远离。
复次,大慧,无生者,自体不生而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大慧,无自性者以无生故密意而说。大慧,一切法无自性,以刹那不住故,见後变异故,是名无自性。云何无二相?大慧,如光影、如长短、如黑白,皆相待立,独则不成。大慧,非於生死外有涅盘,非於涅盘有生死,生死涅盘无相违相,如生死涅盘,一切法亦如是,是名无二相。大慧,空、无生、无二、无自性相,汝当勤修学。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我常说空法,远离於断常;
生死如幻梦,而业亦不坏。
虚空及涅盘,灭度亦如是;
愚夫妄分别,诸圣离有无。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此空、无生、无自性、无二相,悉入一切诸佛所说修多罗中,佛所说经皆有是义。大慧,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於言中,譬如阳焰诳惑诸兽,令生水想,而实无水,众经所说亦复如是,随诸愚夫自所分别,令生欢喜,非皆显示圣智证处真实之法。大慧,应随顺义,莫著言说。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修多罗中说如来藏本性清净,常恒不断,无有变易,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人生身中,为蕴界处垢衣所缠,贪恚痴等妄分别垢之所污染,如无价宝在垢衣中,外道说我是常作者,离於求耶自在无灭。世尊所说如来藏义,岂不同於外道说我耶?
佛言: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盘、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说如来藏,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於此执著於我。大慧,譬如陶师於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尔,於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种种名字各各差别。大慧,我说如来藏,为摄著我诸外道众,令离妄见入三解脱,速得证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佛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若欲离於外道见者,应知无我如来藏义。
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士夫相续蕴,众缘及微尘:
胜自在作者,此但心分别。
译文
其时,大慧菩萨普观未来一切众生,又对佛说:请佛为我等说诸大菩萨修行法。
佛说:大慧,大菩萨有四种修行方法。那四种呢?一者善於观察自心所现诸法,二者远离生、住、异、灭等见,三者善知外法均无自性,四者专求自证圣智境界。若菩萨成就此四种法,则名为大修行者。大慧,如何观察自心所现?亦即观三界唯是自心,离我、我所,无动作,无去来,种种色行名言、根身器界,唯是无始过习所薰,明了一切法皆从自心起,皆从妄念起,大菩萨应如是观察自心所现。
大慧,如何得离生、住、异、灭见?亦即观一切法如梦、如幻,自相、他相、共相悉皆不生;观诸法悉是自心量之所现,所见外物本无自性,诸识悉皆不生;观众因缘本无积聚,三界诸法因缘而有。如是观时,内外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悉不可得。知诸法无自体、自性,远离生见,证如幻性,得不生不灭智,住第八地,远离心、慧、意识、五法体相,得二无我境,获如意身。
大慧问道:世尊,如何名意生身?
佛说: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有迅疾、无碍、遍到三义一样,意生身者,即菩萨得如幻三昧,能现形十方以化众生。大慧,譬如心意於无量遥远之国土之外,忆念先前所见物事,念念相续,即可到达彼等物事,不是身体及山河石壁等所能障碍,意生身者也是这样。菩萨得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诸相庄严,可随意现形十方,以化众生,如此是名菩萨得远离於生、住、灭见。大慧,如何观察外法无性?谓观察一切法,如阳焰、如梦境、如毛轮,为无始恶习之所薰,种种戏论之所执著,如是观察一切法时,即是专求自证圣智境界。大慧,菩萨具以上所说四种修行法,即成大修行者,你等应当勤加修学。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请为我等说一切法因缘相,令我及诸大菩萨了达其义,离有无见,不虚妄执著诸法渐生顿生。
佛说:大慧,一切法因缘生有二种:内因缘生和外因缘生。外因缘生者,如以泥团、水杖、轮绳、人功等缘和合而成瓶等,缕迭、草席、种芽、酪酥等也是这样,此等名外缘前後转生。内因缘生者,谓无明爱业等蕴界处诸法。此但是愚夫之虚妄分别。
大慧,因有六种,谓当有因、相属因、相因、能作因、显了因和观待因。大慧,当有因者,谓内外法一并为因,而生果;相属因者,谓内外法一并为缘,而生果;相因者,谓互为果相,相续不断;能作因者,一切法均能作为成就自身之增上缘,如因转轮王,国人而得安乐;显了因者,谓能所因果互相发明,如灯照物;观待因者,长短高下互为因,因果关系亦然,因灭果起,相续不断,不见虚妄生法。
大慧,此是愚夫虚妄分别,非渐次生,亦非顿生,为什么呢?大慧,若顿生者,则作与所作无有差别,求其因相不可得也;若渐生,求其体相亦不可得,如未生子时,如何名父?诸计度人所言以因、缘、所缘缘、无间缘等四缘(详见原典之注释)所生法相,系属次第生者,皆不可得,皆是心量妄想执著相。大慧,渐次与顿皆悉不生,只是心现诸根身器界尔。一切外法自相、共相悉皆无性,只是虚妄识生,自心分别见尔。大慧,因此之故,应离因缘和合相中渐生、顿生之见。
原典
尔时,大慧菩萨观未来一切众生,复请佛言:愿为我说具修行法,如诸菩萨摩诃萨成大修行。
佛言:大慧,菩萨摩诃萨具四种法成大修行。何者为四?谓观察自心所现故,远离生住灭见故,善知外法无性故,专求自证圣智故。若诸菩萨成此四法,则得名为大修行者。大慧,云何观察自心所现?谓观三界唯是自心,离我、我所,无动作,无来去,无始执著过习所薰,三界种种色行名言系缚,身资所住分别随入之所显现,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自心所现。
大慧,云何得离生住灭见?所谓观一切法如幻梦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随自心量之所现故,见外物无有故,见诸识不起故,及众缘无积故,分别因缘起三界故,如是观时,若内若外一切诸法皆不可得,知无体实远离生见,证如幻性即时逮得无生法忍,住第八地,了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境,转所依止,擭意生身①。
大慧言:世尊,以何因缘名意生身?
佛言: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慧去速疾无碍,名意生身。大慧,譬如心意於无量百千由旬之外,忆先所见种种诸物,念念相续疾谐於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为碍,意生身者亦复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诸相庄严,忆本成就众生愿故,犹如意去於一切诸圣众中,是名菩萨摩诃萨得远离於生住灭见。大慧,云何观察外法无性?谓观察一切法如阳焰、如梦境、如毛轮,无始戏论种种执著,虚妄恶习为其因故,如是观察一切法时,即是专求自证圣智。大慧,是名菩萨具四种法成大修行。汝应如是勤加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愿说一切法因缘相,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了达其义,离有无见不妄执诸法渐生顿生。
佛言:大慧,一切法因缘生二种,谓内及外。外者谓以泥团、水杖、轮绳、人功等缘和合成瓶,如泥瓶、缕迭、草席、种芽、酪酥,悉亦如是,名外缘前後转生。内者谓无明爱业等生蕴界处法,是为内缘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别。
大慧,因有六种,谓当有因、相属因、相因、能作因、显了因、观待因。大慧,当有因者,谓内外法作因生果;相属因者,谓内外法从缘生果,蕴种子等;相因者,作无间相生相续果;能作因者,谓作增上而生於果,如转轮王;显了因者,谓分别生能显境相,如灯照物;观待因者,谓灭时相续断无妄想生。
大慧,此是愚夫自所分别,非渐次生,亦非顿生。何以故?大慧,若顿生者,则作与所作无有差别,求因相不可得故;若渐生者求其体相亦不可得,如未生子,云何名父?诸计度人言以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②等,能生所生互相系属,次第生者理不得成,皆是妄情执着相故。大慧,渐次与顿皆悉不生,但有心现身资等故,外自、共相皆无性故,惟除识起自分别见。大慧,是故应离因缘所作和合相中渐、顿生见。
注释
①意生身:指初地以上菩萨之受生,无碍自在,随意而生,名意生身。
②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统称为四缘,指一切有为法藉以生起的四类条件,其中「因缘」指生起事物、造成业报之原因和条件,如六根为因,六尘为缘;「无间缘」指诸法相续而生,次第无间;「所缘缘」指诸法为心识之认识对象,为心之所缘虑;「增上缘」指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之力用。
4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译文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请为我等说言说分别相心法门,使我及诸大菩萨善知此言说分别相,通达能说所说二义,速得无上正等正觉,令一切众生於此二义中而得解脱。
佛说:大慧,有四种言说分别相:即相言说、梦言说、计著过恶言说、无始妄想言说。大慧,所谓相言说者,即是执著色等诸相而生;所谓梦言说者,即是依梦等不实境界而生;所谓计著过恶言说者,即是忆念、计著以往之所闻所作业而生;所谓无始言说相者,即是为无始戏论、烦恼种子熏习而生。此即是四种言说分别相。
大慧又对佛说:世尊,请为我等说言语分别所行之相,何处何因因何而起?
佛说:大慧,言说从头喉胸唇颚齿舌和合而生。
大慧又问:世尊,言语分别为异为下异?
佛说:大慧,既非异,亦非不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言语是从分别而起的,若言说与分别异,则不应因分别而起言说;若言说与分别不异,分别并不显义,那么言说也应不显义,但言说是能显义的。因此,言说与分别既异又不异。
大慧又问佛:那么,言语是第一义呢?还是所说是第一义?
佛对大慧菩萨说:语言与所说均非第一义,为什么呢?第一义是自证圣智三昧乐处,因言而入,但非即是言说本身;第一义是自证圣智境界,非是语言分别智境界,言语分别不能显示第一义,因为言语生灭不定,从众缘生,属无常,故言语不能显示第一义。第一义者,无自他之相,言语乃是有相,故不能显示;第一义者,但唯证入自性真心,心外无法,外种种法悉皆无性,言语妄说岂能显示?所以,大慧,应当远离言语分别。其时,世尊重说颂曰:
诸法无自性,亦无有言说;
不见性空无自性义,愚夫流转於生死。
一切法无性,离言说分别;
万有如梦如幻,生死涅盘无一定之相。
譬如大王长者,为使诸子高兴,
先给予相似之物,後再赐予真实之宝。
我今也一样,先说相似法,
然後为你等演说,自证圣智法门。
原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言说分别相心法门,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故,通达能说所说二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於二义中,而得清净。
佛言:大慧,有四种言说分别相。所谓相言说,梦言说,计著过恶言说,无始妄想言说。大慧,相言说者,所谓执著自分别色相生;梦言说者,谓梦先所经境界,觉已忆念,依不实境生;计著过恶言说者,谓忆念怨仇先所作业;无始妄想言说者,以无始戏论妄执习气生。是为四。
大慧复言:世尊,愿更为说言语分别所行之相,何处何因云何而起?
佛言:依头胸喉鼻唇颚齿舌和合而起。
大慧复言:世尊,言语分别为异为不异?
佛言:大慧,非异非不异,何以故?分别为因起言语故,若异者分别不应为因;若不异者,语言不应显义,是故非异亦非不异。
大慧复言:世尊,为言语是第一义①?为所说是第一义?
佛告大慧:非言语是,亦非所说,何以故?第一义者,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义者是圣智内自证境,非言语分别智境。言语分别不能显示。大慧,言语者起灭动摇展转因缘生。若展转缘生,於第一义不能显示。第一义者,无自他相,言语有相不能显示;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种种外想悉皆无有,言语分别不能显示。是故,大慧,应当远离言语分别。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诸法无自性:亦复无言说;
不见空空义,愚夫故流转。
一切法无性,离言语分别;
诸有如梦化,非生死涅盘。
如王及长者,为令诸子喜;
先示相似物,後赐真实者。
我今亦复然,先说相似法;
後乃为其演,自证实际法。
注释
①第一义:即最深奥、最究竟之义理。
译文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请为我等说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等一切外道所不能行,世尊自证圣智所行之境界,远离妄计自相共相、入真实第一义境界。以无功用本愿力,了知诸渐进佛地,及一切诸法皆是自心虚妄分别所见等,令我及诸大菩萨於如是等法门,远离妄计自相共相见,速证无上正等正觉,普令一切众生具足圆满功德。
佛说:善哉!善哉!你哀怜世间众生,问我此义,多所安乐,多所饶益。大慧,凡夫无智,不知诸法是自心量妄习之所变现,执著、分别外法为一为异、为俱为不俱、为有为无、为常为无常等等。大慧,此譬如群兽为渴所逼,於阳焰而生水想,迷惑驰趣,不知此乃非水;愚痴凡夫也是这样,为无始戏论分别所薰,贪瞋痴三毒攻心,喜乐声色境界,见生、住、异、灭,取内外诸法,堕於一异等执著之中。
大慧,如幻有实无之乾闼婆城非城非非城,无智凡夫无始时来,为城非城等种种妄习所薰,而作城想,外道也是这样,为无始妄习所薰,不能了达自心所现皆虚妄故,著一著异等种种言说。
大慧,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等种种现象,醒後忆念梦中不实之事。大慧,你以为这样的人聪明吗?
大慧答道:不聪明。
佛说:大慧,外道也是这样,为恶见所薰,不了万法唯心,执著一异、有无等见。
大慧,譬如画像,本无高下,愚夫妄见,作高下想,外道也是这样,为恶见所薰,妄心增长,执一执异,自坏坏他,於离有无无生之论,也说为无,此坏因果之性,拔善根本,应知此种分别有无、起自他见之人,当堕地狱,若欲求取胜法,应速远离此各种分别执著。
大慧,譬如眼有疾,见虚空中有毛轮,就对人说:你等看到了吗?此虚空中有青黄赤白等等色相。而彼毛轮本自无体,非有非无,既可见又不可见,外道也是这样,为恶见所薰,分别执著一异、俱不俱等,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大慧,譬如火轮,实非是轮,愚夫取著,非圣智者。外道也是这样,为恶见所薰,执著一异、俱不俱等,一切诸法,由是而生。
大慧,譬如水泡,似玻璃珠,愚夫以为即是玻璃珠,争相求取,然其水泡,非珠非非珠,既可取又不可取,外道也是这样,为恶见分别习气所薰,分别执著,说非有法从因缘生,又说实有法灭。
此外,大慧,立现量、比量、圣言量,并认为实有自证圣智离二自体,此亦属虚妄分别;大慧,诸修行者,应灭心、意、意识,离能取、所取,入如来地,於有及无不生妄想;大慧,诸修行者若於自证圣智境界作有无想,则也执著於我、人、寿者、众生诸相;大慧,一切诸法自相共相,是化身佛所说,非法身佛所说,大慧,化身佛说法随顺於愚夫等无智之见,不都直接显示自证圣智三昧乐境。
大慧,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其非影非非影,非树非非树,外道也是这样,为习见所薰,不了万法唯是自心所现,於一异等而生分别执著。
大慧,譬如明镜,随缘得见一切色像,彼非像又非非像,有缘得见无缘则不见,愚夫妄加分别,作像想,外道也是这样,於自心所现种种有形像,而执一异、俱不俱相。
大慧,譬如山谷中之声响,依赖於风、水、人等,众缘和合,声响则起,彼声非有非无,以所闻之声非声故,外道也是这样,为习气所薰,自心分别,而起一异、俱不俱等见。
大慧,譬如大地无草木处,日光与尘土和合,见似有水波动,其波非有非无,因想而异故;愚痴凡夫也是这样,为无始戏论恶习所薰,於圣智自证法中见生住异灭、一异、有无、俱不俱等。
大慧,譬如木头人和死尸,借助於机关运转和咒术之力而得运行,愚痴之人以为真实,遂顺从外道,起诸恶见,执著於一异等虚妄言说。大慧,你等当於圣智所证法中,离生住异灭诸见,离有无、一异、俱不俱等一切分别。
原典
尔时,大意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离一异①、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等。一切外道所不能行,自证圣者所行境界,远离妄计自相共相,入於真实第一义境,渐净诸地人如来位,以无功用本愿力故,如如意宝普现一切无边境界,一切诸法皆是自心所见差别,令我及余诸菩萨等,於如是等法,离妄计自性自共相见,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令众生具足圆满一切功德。
佛言:大慧,善战!善哉!汝哀愍世间请我此义,多所利益,多所安乐。大慧,凡夫无智不知心量,妄习为因,执著外物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等自性。大慧,譬如群兽为渴所逼,於热时焰而生水想,迷惑驰趣不知非水。愚痴凡夫亦复如是,无始戏论分别所薰②,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法,堕一异等执著之中。
大慧,如乾闼婆城非城非非城,无智之人,无始时来,执著城种妄习薰故,而作城想,外道亦尔,以无始来妄习薰故,不能了达自心所现,著一异等种种言说。
大慧,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种种严饰,觉已忆念彼不实事。大慧,汝意云何,如是之人是黠慧不?答言:不也。
大慧,外道亦尔,恶见所噬不了唯心,执著一异有无等见。
大慧,譬如画像无高无下,愚夫妄见作高下想,未来外道亦复如是,恶见薰习妄心增长,执一异等自坏坏他,於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为无,此谤因果,拔善根本,应知此人分别有无起自他见,当堕地狱,欲求胜法,宜速远离。
大慧,譬如翳目见有毛轮,互相谓言,此事希有,而此毛轮,非有非无,见不见故。外道亦尔,恶见分别执著一异俱不俱等,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大慧,譬如火轮实非是轮,愚夫取著非诸智者,外道亦尔,恶见乐欲执著一异俱不俱等一切法生。
大慧,譬如水泡似玻璃珠,愚夫执实奔驰而取,然彼水泡非珠非非珠,取不取故。外道亦尔,恶见分别习氯所薰,说非有为生坏於缘有。
复次,大慧,立三种量③已,於圣智内证离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别。大慧,诸修行者,转心意识,离能所取,住如来地自证圣法,於有及无,不起於想。大慧,诸修行者,若於境界起有无执,则著我、人、众生、寿者。大慧,一切诸法自相、共相,是化佛④说,非法佛说。大慧,化佛说法但随愚夫所起之见,不为显示自证圣智三昧乐境。
大慧,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外道亦尔,诸见所薰,不了自心,於一异等而生分别。
大慧,譬如明镜无有分别,随顺众缘现诸色像,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愚夫分别而作像想。外道亦尔,於自心所现种种形像而执一异俱不俱相。
大慧,譬如谷响依风水人等音声和合而起,彼非有非无,以闻声非声故。外道亦尔,自心分别薰习力故,起於一异俱不俱见。
大慧,譬如大地无草木处,日光照触焰水波动,彼非有非无,以倒想非想故,愚痴凡夫亦复如是,无始戏论恶习所薰,於圣智自证法性门中,见生住灭一异有无俱不俱性。
大慧,譬如木人及以起尸,以毗舍阇机关力故,动摇运转,云为不绝,无智之人取以为实,愚痴凡夫亦复如是,随逐外道起诸恶见,著一异等虚妄言说。是故,大慧,当於圣智所证法中,离生住灭一异有无俱不俱等一切分别。
注释
①一异:彼此皆同曰「一」,彼此皆异曰「异」,指偏於一端或把两端相互隔绝、对立。
②所薰:原指七转识薰习种子识,此指虚妄分别之戏论薰习心识,而见有外境外法。
③三种量:即「现量」、「比量」、「圣言量」。量是标准、尺度的意思,指判别真伪、是非的标准。「现量」即感觉,是感觉器官对於具体事物的直接反映,尚未加入概念的思维分别活动,不能用语言表述;「比量」即在现量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由和事例为根据,由已知推论未知的论证形式;「圣言量」是以自己所尊奉的圣典或圣人之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④化佛:即应身、报身、法身三身如来中的应身如来,亦称化身佛或化佛。
译文
此外,大慧,有四种禅。哪四种呢?有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诸如来禅。大慧,什么是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诸修行者,知人无我,见自己他人之身皆是无常、苦、不净,如是观察执著不舍,由此渐增进至灭一切心法、无想无念之境界,此则名为愚夫所行禅。如何是观察义禅?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并知外道之法悉皆不实,於法无我诸地行相,随顺观察,是名观察义禅。如何是攀缘真如禅?知人无我、法无我,是对治二种我见,本身亦不真实,不起二无我妄念,是名攀缘真如禅。如何是诸如来禅?谓得如来地自证圣智真实法身,常住寂灭,令诸众生得禅定乐、菩提乐、涅盘乐及得如来智慧法身不思议事,是名诸如来禅。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诸佛如来所说涅盘,说何等法,名为涅盘?
佛对大慧说:诸识等见习转已,是名涅盘,亦即是诸法性空境界。又,大慧,涅盘者,自证圣智所行境界,远离断常及有无等见。什么是非常?即离自共相之妄想分别;什么是非断?谓三世如来所证得故,是以非断。又,大慧,涅盘不坏不死,是诸修行者之所归趣。若有死则有生,而涅盘不更受生相续,故涅盘不死;若坏者应是有为法,而涅盘是无为法,故不坏。又,大慧,涅盘无烦恼可舍,无菩提可得,非断亦非常,不一亦不异,此是名涅盘。又,大慧,声闻、缘觉知自共相,烦恼障灭,不生颠倒,不起未来生死分别,彼於其中生涅盘想。
此外,大慧,有二种自性相。哪二种呢?一是执著言说自性相:二是执著诸法自性相。执著言说自性相者,以无始以来妄想言说习气不断故,计著有言说自性相;执著诸法自性相者,以不觉诸法是自心所起,虚妄执著。又,大慧,诸佛有二种加持加诸菩萨,令其顶佛足请问众义。哪二种呢?谓令其入三昧,身现其前,手灌其顶,为其授记。大慧,初地大菩萨蒙诸佛加持之力,入於菩萨大光明定。入定之後,十方诸佛普现其前,以身语诸业加持,如金刚藏,华严会中住初地时,及余成就初地功德相,菩萨亦如是加持。
大慧,此大菩萨蒙佛神力,入三昧後,於百千劫积集善根故,渐入诸地,能达治所治相。至法云地者,坐於大莲花微妙宫殿之宝座上,同类菩萨众所围绕,头戴宝冠,身如黄金,瞻葡花色,如盛满月,放大光明,十方诸佛伸展莲花手,於其座上,而为其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受记,得大自在,此菩萨也是这样,是名为二种加持。菩萨为二种加持力故,能亲见一切诸佛,若不如是则不能。
又,大慧,大菩萨入於三昧,善说法要,皆由佛加持力故。若诸菩萨离佛加持而能说法者,则凡夫亦能说法。大慧,蒙佛加持之力,一切山林、草树、城郭、宫殿及诸乐器等无情物也能演唱法音,况有情众生?凡受佛加持者,一切盲聋哑者,都能获得解脱。大慧,如来加持之力有如此广大的作用。
大慧又对佛说:何故如来以其加持力令诸菩萨入於初地及十地中?
佛说:大慧,为欲令其远离二种过故,须加持初地;为令其不堕声闻地故,须加持十地;为诸菩萨速入如来地,为诸菩萨所得法加倍增长,故佛为诸菩萨加持。大慧,若不加持,彼菩萨堕外道及声闻地中,则不能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如来以加持力摄诸菩萨。
其时,世尊重说颂曰:
如来世尊以其清净愿,为诸菩萨加持;
为令其远离二种过失加持初地,
为令其不堕於声闻加持十地。
原典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何等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诸如来禅。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诸修行者,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如是观察坚著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①,是名愚夫所行禅。云何观察义禅?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於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是名观察义禅。云何攀缘真如禅?谓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缘真如禅。云何诸如来禅?谓入佛地住自证圣智三种乐,为诸众生作不思议事,是名诸如来禅。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所说涅盘,说何等法名为涅盘?
佛告大慧:一切识自性习气及藏识、意、意识见习转已,我及诸佛说名涅盘,即是诸法性空境界。复次,大慧,涅盘者,自证圣智所行境界,远离断常及以有无。云何非常?谓离自相共相诸分别故。云何非断?谓去来现在一切圣者自证智所行故。复次,大慧,大般涅盘不坏不死,若死者应更受生,若坏者应是有为,是故涅盘不坏不死,诸修行者之所归趣。复次,大慧,无舍无得故,非断非常故,不一不异故,说名涅盘。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知自共相舍离愦闹,不生颠倒,不起分别,彼於其中生涅盘想。
复次,大慧,有二自性相。何者为二?谓执著言说自性相,执著诸法自性相。执著言说自性相者,以无始戏论执著言说习气故起;执著诸法自性相者,以不觉自心所现故起。复次,大慧,诸佛有二种加持,持诸菩萨,令顶礼佛足请问众义。云何为二?谓令人三昧及身现其前,手灌其项。大慧,初地菩萨摩诃萨蒙诸佛持力,故入菩萨大乘光明定;入已十方诸佛普现其前,身语加持,如金刚藏及余成就如是功德相。菩萨摩诃萨者是。
大慧,此菩萨摩诃萨蒙佛持力,入三昧已,於百千劫集诸善根,渐入诸地,善能通达治所治相,至法云地处,大莲花微妙宫殿坐於宝座,同类菩萨所共围绕,首戴宝冠,身如黄金,瞻葡花色,如盛满月,放大光明,十方诸佛舒莲花手,於其座上,而灌其项,如转轮王太子受灌顶已,而得自在,此诸菩萨亦复如是,是名为二。诸菩萨摩诃萨为二种持之所持故,即能亲见一切诸佛,异则不能。
复次,大慧,诸菩萨摩诃萨人於三昧,现通说法,如是一切皆由诸佛二种持力。大慧,若诸菩萨摩诃萨离佛加持,能说法者,则诸凡夫亦应能说。大慧,山林草树城郭宫殿及诸乐器,如来至处,以佛持力尚演法音,况有心者?聋盲瘖哑离苦解脱。大慧,如来持力有如是等广大作用。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何故如来以其持力,令诸菩萨入於三昧及殊胜地中,手灌其顶?
佛言:大慧,为欲令其远离魔业诸烦恼故,为令不堕声闻地故,为令速入如来地故,令所得法倍增长故。是故诸佛以加持力持诸菩萨。大慧,若不如是,彼菩萨便堕外道及以声闻魔境之中,则不能得无上菩提。是故如来以加持力摄诸菩萨。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世尊清净愿,有大加持力;
初地十地中,三昧及灌顶。
注释
①无想灭定:诸外道以无想天为修行之最高境界,为达此境界所修之灭一切心想之禅定。此禅定之特点,是灭诸心法,而达於无想无念。
译文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如果世尊所说缘起,是由作起而非由心自体而起,外道亦说胜自在天而生诸法,今佛与外道所说只是名称有不同而已,非是义理有所别。世尊,外道说言以神我故,从无生有,世尊也说以因缘故,一切诸法本无而生,生後还灭,如佛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说无因,非说有因;世尊说言此有故彼有,若一时建立,非次相待而有,其义不能成立。所以,外道所说胜於世尊所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所说,果待於因,因又待於因,如是展转,成无穷过;又,此有故彼有,则是无因。
佛说:大慧,我了达诸法非有无生,但唯心现,无能取所取,说此有故彼有非是无因及因缘过失。大慧,若不了达诸法唯心所现,执著能取所取,以外境为若有若无,此等过失,非我所说。
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有言说,故必有诸法,若无诸法,言说依何而起?
佛说:大慧,虽无诸法,也有言说,岂没听过龟毛、兔角、石女儿等,本无此等诸法,世人於中皆起言说?大慧,其非有亦非非有,只有言说而已。大慧,如果像你所说的,有言说必有诸法,此论则坏。大慧,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说,言说者,假立而已。大慧,或有佛土,在扬眉瞬目、微笑频呻中而显法,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贤如来佛土中,但瞪视不瞬令诸菩萨获无生法忍及诸三昧。大慧,非由言说才有诸法,此世界中蝇蚁等虫,虽无言说,而事相宛然。
其时,世尊重说颂曰:
譬如虚空兔角,及与石女儿等;
实无而有言说,妄计法也是如此。
因缘和合之中,愚夫妄以为生;
不能如实理解,故流转於三界。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在其它经中所说的诸如十二因缘、常乐我净等,依何处说?
佛说:依妄法说,因为诸圣即依此妄法现,但不於妄法起有无等见,譬如阳焰、火轮、垂发、乾闼婆城、梦、幻、镜像等,无智之人生颠倒见,以为实法,有智之人不这样看,但此种种幻影、梦境非不现起。大慧,妄法现起时,有种种差别,但非无常。何故非无常呢?因为妄法离於有无,因为愚痴凡夫於离有无处起种种见解,如恒河水,饿鬼不见,不可言其有,其它众生见之,不可言无,所以圣人於虚妄法,悉离颠倒有无之见。
大慧,虚妄法是常,因无各种异相可得,并非虚妄法本身有种种差别,而是因为各种妄想而有差别。所以一切妄法其体是常。大慧,如何才能得妄法之真实性相?即如诸圣者那样,不於妄法起颠倒见,也不起真实见,若於妄法中生心动念,则非圣者之智,於妄法生心动念者,则是凡夫戏论,非圣人见解。
大慧,若於妄法起颠倒见与正见,则能生起二种种性,一是凡夫种性,二是圣种性。大慧,圣种性又有三种即声闻、缘觉、佛乘。大慧,为何愚夫分别妄法能生声闻乘种性?亦即愚夫观察妄法,取自相共相,遂起声闻乘种性;那么何谓愚夫分别妄法而起缘觉乘种性?亦即执著诸法自相共相时,不乐愦闹,喜独自观察。大慧,何谓智者观察妄法而得成就佛乘种性?亦即智者在观察妄法时,能了达一切诸法唯是自心分别所见,此外更无别法。大慧,若有愚夫分别妄法,取种种性相,执著实我实法,此则起生死乘种性。
大慧,彼妄法中种种事物,非即是物,亦非非物,离於有无,乃诸心识恶习转依之产物,亦即圣人转妄法为真如,所以真如离於心识。我今明确指出,如能了达此真如、妄法之若即若离之关系,即於一切都能明了通达。
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所说妄法,为有为无?
佛说:此妄法如幻影,不可以有无计著,若执著有性相者,即是真实不可转,如此则诸缘起妄法,这与外道以有作者生一切法相类。
原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是由作起非自体起,外道亦说,胜性自在时我徽鏖生於诸法,今佛世尊,但以异名说作缘起,非义有别。世尊,外道亦说,以作者故,於无生有,世尊亦说,以因缘故,一切诸法本无而生,生已归灭,如佛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说无因非说有因。世尊说言,此有故彼有,若一时建立,非次第相待者,其义不成,是故外道说胜,非如来也。何以故?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所说果待於因,因复待因,如是展转成无穷过,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
佛言:大慧,我了诸法唯心所现,无能取所取,说此有故彼有,非是无因及因缘过失。大慧,若不了诸法唯心所现,计有能取及以所取,执著外境若有若无,彼有是过,非我所说。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有言说故,必有诸法,若无诸法,言依何起?
佛言:虽无诸法,亦有言说,岂不现见龟毛、兔角、石女儿等,世人於中皆起言说?大慧,彼非有非非有,而有言说耳。大慧,如汝所说,有言说故有诸法者,此论则坏。大慧,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说,言说者,假安立耳。大慧,或有佛土瞪视显法,或现异相,或复扬眉,或动目睛,或示微笑、颦呻、謦欬、忆念、动摇,以如是等而显於法。大慧,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贤如来佛土之中,但瞪视不瞬,令诸菩萨获无生法忍及诸胜三味。大慧,非由言说耐有诸法,此世界中蝇蚁等虫,虽无言说成自事故。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如虚空兔角,及与石女儿;
无而有言说,妄计法如是。
因缘和合中,愚夫妄谓生;
不能如实解,流转於三有。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常声,依何处说?
佛言:大慧,依妄法说。以诸妄法圣人亦现,然不颠倒。大慧,譬如阳焰、火轮、垂发、乾闼婆城梦幻境像,世无智者生颠倒解,有智不然,然非不现。大慧,妄法现时无量差别,然非无常。何以故?离有无故。云何离有无?一切愚夫种种解放,如恒河水,有见不见,饿鬼不见,不可言有;余所见故,不可言无。圣於妄法离颠倒见。
大慧,妄法是常,相不异故,非诸妄有差别相,以分别故而有别异,是故妄法其体是常。大慧,云何而得妄法真实?谓诸圣者,於妄法中不起颠倒,非颠倒觉,若於妄法有少分想,则非圣智。有少想者当知则是愚夫戏论,非圣言说。
大慧,若分别妄法是倒非倒,彼则成就二种种性,谓圣种性、凡夫种性。大慧,圣种性者,披复三种,谓声闻、禄觉、佛乘别故。大慧,云何愚夫分别妄法,生声闻乘种性?所谓计著自相共相。大慧,何谓复有愚夫分别妄法,成缘觉种性?谓即执着自相共相时,离於愦闹。大慧,何谓智人分别妄法而得成就佛乘种性?所谓了达一切唯是自心分别所见,无有外法。大慧,有诸愚夫分别妄法种种事物,决定如是,决定不异,此则成就生死大乘。
大慧,彼妄法中种种事物,非即是物,亦非非物。大慧,即彼妄法诸圣智者心,意、意识诸恶习自性法转依故,即说此妄名为真如,是故真如离於心识,我今明了显示此句离分别者,悉离一切诸分别故。
大慧菩萨白世尊言:世尊所说妄法,为有为无?
佛言:如幻无执著相故,若执著相体是有者,应不可转则诸缘起,应如外道说作者生。
译文
此外,大慧,不可说幻是无,诸法也是这样,如幻并非无。
大慧说:世尊,是因为执着各种幻相说一切如幻?还是因为执著诸法颠倒相故言一切法如幻?世尊,并非一切都如幻,因为种种色相均不是无因而有的,若都无因而种种色相现,即可说一切如幻,所以世尊,不可说一切法部与幻相相似,如梦如幻。
佛说:不可因幻相有种种,诸法有种种,而说一切法如幻,而应以一切法当体不实,速起速灭,如电如光,所以说一切法如幻。大慧,譬如电光,一闪即逝,世间所见一切诸法,也是这样,本都是自心虚分别所见,而愚夫起自、共相执着,虚妄计著各种色相。
其时,世尊重说颂曰:
诸法如幻并非一无所有,也并不是实有诸法;
诸法如电如光无自体性,所以说一切法如幻。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如果像佛所说的,一切诸法悉皆不生,又说诸法如梦如幻,如此,岂不前後所说互相矛盾?
佛说:大慧,并不矛盾。为什么呢?因为生即是无生,所谓生者,唯是自心之虚妄显现尔,若有若无,一切外法,因其无性,故本不生。大慧,为离外道以神我为生因,我说诸法皆悉不生。大慧,外道谓从有无生一切法,不说自心分别执著因缘而生。大慧,我说诸法非从有无而生,故名无生。大慧,说诸法者,为令诸受化者,知一切法虽无作者,而业不亡,是故报受二种生死,破其邪见断灭戏论。大慧,说诸法相如梦如幻者,令离诸法自性相故,为诸凡愚堕於恶见,不知诸法唯心所现,为令远离执着因缘生起诸相,说一切法如梦如幻。彼诸愚夫执苦恶见,欺诳自他,不能明见一切法如实住处。所谓一切法如实住处者,即了达一切法唯心所现。
其时,世尊重说颂曰:
以无作性故说无生,为遮断见故说有业摄生死:
了达诸法如幻如梦,不於诸法性相而起虚妄分别。
原典
复次,大慧,见诸法非幻无有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
大慧言:世尊,为依执苦种种幻相,言一切法犹如幻耶?为依此执苦颠倒相耶?若依执苦种种幻相言一切法犹如幻者,世尊,一切法悉皆如幻,何以故?见种种色相不无因故。世尊,都无有因,令种种色相显现如幻,是故世尊,不可说言依於执著种种幻相言一切法与幻相似。
佛言:大慧,不依执著种种幻相言一切法如幻。大慧,以一切法不实,速灭如电,故说如幻。大慧,譬如电光见已即灭,世间凡愚悉皆现见一切诸法依自分别自相、共相现,亦复如是,以不能观察无所有故,而妄计著种种色相。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非幻无相似,亦非有诸法;
不实速如电,如幻应当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一切诸法皆悉无生①,又言如幻,将非所说前後相违。
佛言:大慧,无有相违。何以故?我了於生即是无生,唯得自心之所见故。若有若无一切外法,见其无性本不生故。大慧,为离外道因生义故,我说诸法皆悉不生。大慧,外道群聚共兴恶见,言从有无生一切法,非自执著分别为缘。大慧,我说诸法非有无生,故名无生。大慧,说诸法者,为令弟子知依诸业摄受生死,遮其无有断灭见故。大慧,说诸法相犹如幻者,令离诸法自性相故,为诸凡愚堕恶见欲,不知诸法唯心所现,为令远离执苦因缘生起之相,说一切法如幻如梦,彼诸愚夫执著恶见,欺诳自他,不能明见一切诸法如实住处。大慧,见一切法如实处者,谓能发达唯心所现。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无作故无生,有法摄生死;
了达如幻等,於相不分别。
注释
①无生:涅盘、虚空等无为法乃不生不灭,是为无生,观不生不灭之理而灭生灭之烦恼。
译文
此外,大慧,我当为你解说显体释义及其所依文字之名句、文身之相。诸大菩萨善於观察此相,了达其义,速得无上正等正觉,後又能开悟一切众生。大慧,所谓名身者,亦即依事立名,如依瓶衣等物,立瓶穴等名,如名能诠自性,此谓名身;所谓句身者,亦即能显示该句之义理,如说「诸法无常」,显示「诸法无常」义,此即是句身;所谓文身者,由於此等文字能成名句,是名文身。此外,大慧,有文时必有名,但未必有句,但有句者,必有句及文;所谓名身者,亦即诸字各各各差别,如从阿字直至呵字;文身者,即音韵屈曲长短高下等。此外,句身者,如足迹,如街巷中人及象马诸牲畜之足迹,循其足迹即可找到人或畜;名身者,如受、想、行、识四蕴,非有形可见,故以名说;文身者,即是名之实性相,由文而显。如此即是所谓的名句文身。此名句文身相,你应修学。
其时,世尊重说烦曰:
显体之名身与释义之句身,以及名句所依之文字;
愚痴凡夫虚妄计著,有如大象溺於污泥之中;
此外,大慧,未来世中,有诸邪智恶觉观者,因邪见一异、俱不俱等,以一异、俱不俱等四句问於智者,智者即回答道:「此非是正问。」邪智之人又问道:「色与无常是异或是不异?涅盘与诸生死有为法是异或是不异?相与所相是异或是下异?依与所依是异或是不异?造与所这是异或是不异?见与所见是异或是不异?大地与微麈是异或是不异?智与智者是异或是不异?」凡此诸问,都属无记,世尊说都不应予以回答,因为愚夫无有智慧,这些问题不是他们所能了知的,佛为使他们离常断邪见,故不予作答。大慧,无记事,不作答,这是为了使外道反思而自得觉悟,永得出离造作者之邪见。
又,大慧,外道计苦有造作者,认为命即是身。命与身为一为异,此皆属无记邪论。大慧,外道愚痴说无记邪论,这不是我佛效法之法,大慧,我佛法中说汇远离能取、所取,於能、所取不起分别,所以我佛法中不予回答。大慧,若有执著能取、所取,不能了达诸法唯是自心所现,对於这种人,当以四种记论为其说法开示,视其根机,因时而异,我以四种记论置答。
又,大慧,何故一切法不生?因为一切法离能作、所作,无有作者。何故一切法无自性?因为以圣智观察一切法均不可得。何故一切法无去来?因为一切之自相、共相均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何故一切法不灭?因为一切法体空无自性,相不可得。何故一切法无常?因为一切相起即灭,无有常性。何故说一切法常?因为诸法本无生灭,起即不起,无常之性常,是故说一切法常。
原典
复次,大慧,我当说名句①、文身②相,诸菩萨摩诃萨善观此相,了达其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能开悟一切众生。大慧,名身者,谓依於事立名,名即是身,是名名身;句身者,谓能显义决定究竟,是名句身;文身者,谓由於此能成名句,是名文身。复次,大慧,句身者,谓句事究竟;名身者,谓字名各各差别,如从阿字乃至呵字;文身者,谓长短高下。复次,句身者,如足迹,如街巷中入畜等迹。名谓非色四蕴以名说故,文谓名之自相由文显故,是名名句文身。此名句文身相汝应修学。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名身与句身,及字身差别;
凡愚所计著,如象溺深泥。
复次,大慧,未来世中,有诸邪皆恶思觉者,离如实法以见一异、俱不俱相,问诸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色与无常为异为不异,如是涅盘诸行,相所相,依所依,造所造,见所见,地与微尘,智与智者,为异为不异?」如是等不可记事,次第而问,世尊说此当止记答。愚夫无智,非能所知,佛欲合其离惊怖处,不为记说。大慧,不记说者,欲令外道永得出离作者见故。
大慧,诸外道从今地有作者,作如是说,命即是身,命异身异,如是等说,名无记论。大慧,外道痴惑说无记论,非我教中。大慧,我教中说离能、所取,不起分别。云何止?大慧,若有执著能取、所取,不了唯是自心所见,彼应可止。大慧,诸佛如来以四种记论③,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别时说,以根未热且止说故。
复次,大慧,何故一切法不生?以离能作、所作、无作者故。何以一切法无自性?以证智观自相、共相不可得故。何故一切法无来去?以自相、共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故。何故一切法不灭?谓一切法无性相故,不可得故。何故一切法无常?谓诸相起无常性故。何故一切法常?谓诸相起即是不起,无所有故,无常性常,是故我说一切法常。
注释
①名句:显示体为名,诠释义为句。如「诸行无常」,「诸行」二字是名,「无常」二字是句。《成唯识论》以诠释自性为名,以诠释差别为句。
②文身:名句所依之文字,二字以上者为「身」。
③四种记论:又称为「四答」。按《大智度论》说法,一者一向记,如问一切众生皆当死否?应肯定答之曰:一切众生皆当死;二分别记,如问一切死者皆当生否?应分别作答;三是反诘记,如问人为胜为劣?即应反问之,相对於什么而言?四舍置记,如问五蕴与有情人生是一或是异?此类问题不予作答。
译文
其时,大意菩萨又对佛说:世尊,请为我等说诸须陀洹、须陀洹果行相差别,使我及诸大菩萨,了知通达须陀洹、靳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因行果位之种种差别相,而为众生宣讲演说,令其证得二无我法(人无我、法无我),净除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渐渐通达菩萨诸地,进而入於如来所证境界,得佛法身,为利乐有情、饶益众生,请佛为说四果差别之相。
佛说:大慧,你等认真听著,我当为你等宣说。
大慧说:是的。
佛说:大慧,诸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有三:即上、中、下三种。大慧,下者未断欲界之惑,须人间、天上七往返方能证得阿罗汉界;中者或三生、五生得阿罗汉果;上者即此一生得阿罗汉果。
大慧,此三种人断除三种惑见:一者身见(於五蕴执有实我之邪见),二者疑见(疑佛说是否为正),三者戒禁取见(随顺外道之种种非理之戒禁并以之为最胜),以上上之智,断种种惑见,证得阿罗汉果。
大慧,身见有二种,即俱生与分别,如依缘起而有妄计性。大慧,譬如依止缘起性,故种种妄计执着性生,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愚昧凡夫妄加执著,犹如渴兽於阳焰妄生水想,此即分别身见,执有我、我所,因无智慧的缘故,从无始世以来即与它相应。须陀洹能见人无我,即时可得舍此分别身;大慧,俱生身见者,即普观自身及与他身,受、想、行、识诸蕴与色俱有名无体,无自性相;观色蕴从四大种所造,展转相因而生。四大既无主宰,谁能合集以成色?色蕴如此,余四蕴亦然,如是观察,明见有无俱妄不实,五蕴无体,身见即断。
大慧,疑相者,谓於所证之四圣谛法善见其相,断除先前所说的二种身见,於诸法中不生疑心,亦不生於尊者以为尊相,是净与不净,如此是名疑相。何故须陀洹不取戒禁取见?因为须陀洹不取未来受生之戒,知有生处即有诸苦故。取此戒禁取见者,盖由於诸愚痴凡夫,於三有中,求五欲乐,苦行修习,愿生彼处,须陀洹人不取未来受生处五欲乐,唯求所证最胜无漏四真谛理无分别法,方便受持,修行正戒,是名断戒禁取见。大慧,须陀洹人舍身见、疑见、戒禁取见三种惑障,离贪瞋痴三大根本烦恼。
大慧对佛说:贪有多种,舍那一种贪?
佛说:大慧,舍於女色之贪,知此现时欲乐,来生必定受苦,须陀洹不取此种贪,以得三昧乐行故,非离涅盘贪(须陀洹不像菩萨,尚贪求涅盘)。
大慧,如何是斯陀含果?谓不了色相自性,起色分别,故尚须一往来於人天,善修禅定智慧,至我见不生,诸苦尽除,而得涅盘,此是名斯陀含。
大慧,如何是阿那含果?谓於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法自性无实,见凡有生处即有诸苦,烦恼习不起,舍离诸惑,更不还生欲界,是名阿那含。
大慧,阿罗汉者,修行四禅及三三昧,了八解脱,分证十力,三明六通皆已成就,招致诸苦之烦恼业悉已断尽,是名阿罗汉。
大慧说:世尊,阿罗汉有三种,即趣寂定性罗汉、已退还发菩提心之不定种性罗汉、佛所变化示现罗汉,世尊所说,是指哪一种阿罗汉?
佛说:大慧,此说趣寂定性罗汉,非是其它二种阿罗汉。其它二种阿罗汉是指,退已还发大菩提心者,已曾发善巧广大行愿成熟有情佛所化者,为庄严诸佛国土及其眷属,於彼示生作阿罗汉者。
大慧,於妄想众生处说种种法,断诸烦恼所证四果之禅者及诸禅三昧,本性皆离虚妄之故,唯自心量虚妄所见得果相而已。大慧,若须陀洹这样想:我已断除诸惑见,此则有二种失,即我见及诸惑见悉未断除。又,大慧,若欲超过声闻乘诸禅、四无量心及无色界四空定,得如来三昧者,应当远离自心所现诸相。大慧,声闻即以想受灭定为最高境界,若说它是超过自心量所现的境界,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它是不离心的缘故。
原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诸须陀洹①、须陀洹果行差别等相,我及诸菩萨摩诃萨闻是义故,於须陀洹、斯陀含②、阿那含③、阿罗汉方便相,皆得善巧,如是而为众生演说,令其证得二无我法,净除二障,於诸地相渐次通达,获於如来不可思议智慧境界,如众色摩尼,普令众生悉得饶益。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言:唯。
佛言:大慧,诸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有三:谓下中上。大慧,下者於诸有中极七反生;中者三生五生;上者即於此生而人涅盘。
大慧,此三种人断三种结,谓身见④、疑⑤、戒禁取⑥,上上胜进得阿罗汉果。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分别,如依缘起有妄计性。大慧,譬如依止缘起性,故种种妄计执着性生,彼法但是妄分别相,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凡夫愚痴而横执著,犹如渴兽妄生水想。此分别身见无智慧故久远相应,见人无我即时舍离。大慧,俱生身见,以普观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蕴无色相故,色由大种而得生故。是诸大种互相因故,色不集故,如是观已,明见有无即时舍离。舍身见故,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大慧,疑相者,於所证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分别断故。於诸法中疑不得生,亦不於余生大师想为净不净,是名疑相。大慧,何故须陀洹不取戒禁,谓以明见生处苦相,是故不取,夫其取者,谓诸凡愚於诸有中贪著世乐,苦行持戒,愿生於彼。须陀洹人不取是相,惟求所证最胜无漏无分别法,修行戒品,是名戒禁取相。大慧,须陀洹人舍三结故,离贪瞠痴。
大慧白言:贪有多种,舍何等贪?
佛言:舍於女色缠绵贪欲,见此现乐生来苦故;又得三昧殊胜乐故,是故舍彼,非涅盘贪。
大慧,云何斯陀含果?谓不了色相,起色分别,一往来已,善修禅行,尽苦边际而般涅盘,是名靳陀含。
大慧,云何阿那含果?谓於过、未、现在色相起,起有无见,分别过恶,随眠不起,永舍诸结,更不还来,是名阿那含。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通悉已成就,烦恼诸苦分别永尽,是名阿罗汉。
大慧言:世尊,阿罗汉有三种,谓一向趣寂、退菩提愿、佛所变化。此说何者?
佛言:大慧,此说趣寂,非是其余。大慧,余二种人,谓已曾发巧方便愿,及为庄严诸佛众会,於彼示生。
大慧,於虚妄处说种种法,所谓证果,禅者及禅,皆性离故,自心所见,得果相故。大慧,若须陀洹作如是念:我离诸结,则有二过,谓堕我见及诸结不断。复次,大慧,若欲超过诸禅无量⑦色界者,应离自心所见诸相。大慧,想受灭三昧,超自心所见境者不然,不离心故。
注释
①须陀洹:全称「须陀般那」,又译作「入流」、「预流」,初入圣流之义,声闻乘四果之初果。
②斯陀含:又译作「一来」,声闻乘四果之一,因其只断欲界九地修惑中的前六品,尚余後三品,因此,得此果者还必须再於欲界之人间与天上受生一次,故名。
③阿那含:又译作「不还」或「不来」,因其已断尽欲界之修惑,不须再来欲界受生,其所受生当於色界和无色界,故称「不来」。
④身见:五见之一,因不能了达我及我所乃是五蕴和合之假相,执有实我。
⑤疑:十见之一,指对於佛教真理尚有存疑,接受佛教真理犹豫不决,小乘「预流」以上,菩萨初地以上、乃焉断疑者。
⑥戒禁取:五见之一,依仿非究竟之邪禁,学其各种做法,以为如此则可生天或入涅盘。
⑦无量: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译文
此外,大慧,有二种智,即观察智及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观察智者,即观一切法离四句,皆不可得。所谓四句者,即诸如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我以诸法离此四句,故说一切诸法皆不可得。大慧,如此观察诸法,你等应该修学;如何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谓於地、水、风、火四大种相,虚妄分别,妄想执著,以宗因喻五分法,成於不实而妄建立,是名邪正二种觉智相。大菩萨知此智相即能通达人、法二种无我,以无相智於地前胜解行位,善巧观察,即入初地,得大乘光明等百三昧门,以彼胜力见百佛,乃至光明照烛百佛世界,善能了知离垢地相,以本愿力故,现种种神通,至第十地而受佛灌顶,入於佛地以十无尽愿,成就众生,各种应现,无有休息而常安住自觉境界三昧乐。
又,大慧,大菩萨应当善於了知四大造色。如何了知?大慧,大菩萨应如是观察,彼诸大种真实不生,乃至三界但是妄心分别,唯是心之显现,无有外法。如是观察时,四大种所造悉皆离四句、无自性、无我、我所,住於如实之处而成就无生之相。
大慧,彼诸大种如何造色?大慧,诸外道妄想有津润之性为水大种,生内外水界(内水如血、汗,外水如河、海等」,有炎热之性为火大种,生内外火界(内火如体内热气,外火如自然之火),有飘动之性为风大种,生内外风界(内则气息运行,外则空气流动」,有色质之性为地大种,生内外地界(内则皮肉筋骨,外则田地高原),外道妄计有坚、湿、暖、动四性离於虚空,由妄想执著,不了五蕴虚假积聚,本无有性,故言四大种造色。大慧,五蕴妄识,由迷真心执著种种言语境界,作业受生,於诸趣中相续不断。大慧,地等造色实乃妄心所现,非由四大种所造,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若有法者,即有形相,即是所作,非离形相而有诸法。大慧,此大种造色乃是外道所说,非是我说。
又,大慧,我今当说五蕴体相。五蕴者,即色、受、想、行、识。大慧,所谓色者,指四大及所造色,此各各异相:受、想、行、识诸蕴更非色法,无色法相,如同虚空,何有四种数相?譬如虚空,离於谙相,而虚妄分别,此是虚空,彼是虚空。非色之受、想、行、识诸蕴,也是这样,因其离诸数相,离於有无。数相者,愚夫所说,非圣者说,圣者虽见五蕴,但了知此等诸蕴皆妄心分别所作,只是假名施设,相虽是有,而无其实,皆如影如幻,别无自体。不了如来所证境界,见有诸蕴,执著分别,常现在前,此即是妄想诸蕴自性相。大慧,这种分别你应当远离。舍离此等分别执著之後,说诸法实相,断一切外道邪见,了知诸法无我,入纯无相观之「远行地」,成就无量自在三昧,获意生身,达如幻三昧,神通自在,犹如大地,利益群生。
此外,涅盘有四种。那四种呢?谓以诸法体性为有性为无性的涅盘;以种种相为有为无的涅盘;觉悟自相为有性无性的涅盘;此三种是外道之所谓涅盘。此外,断五蕴六道中相续流注,以人无我为涅盘,此是二乘所谓涅盘。大慧,此四种涅盘非我所说。大慧,我所说者,分别所知境界识灭,名为涅盘。
大慧说:世尊,岂不建立八种识吗?
佛说:建立。
大慧说:若建立者,如何但说意识灭,非七转识灭?
佛说:大慧,以第八识为因及所依,前七识得生。大慧,前六识了境起执著时,生诸习气,薰习增长阿赖耶识,由是末那识执为我、我所,恒审思量,相续随转,无别体相。彼二种识,以阿赖耶识为因为所缘的缘故,观自心见境,妄想执著生种种心,犹如束竹互相为因。大慧,又如大海波浪,以自心所现境界为风吹,而有生灭,所以意识灭时,余七识亦灭。
原典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智,谓观察智及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观察智者,谓观一切法离四句①不可得。四句者,谓一异、俱不俱,有非有、常无常等。我以诸法离此四句,是故说言,一切法离。大慧,如是观法汝应修学。云何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谓於坚湿暖动诸大种性,取相执著虚妄分别,以宗因喻②而妄建立,是名取相分别执苦建立智,是名二种觉智相。菩萨摩诃萨知此智相,即能通达人、法无我,以无相智於解行地善巧观察,人於初地,得百三昧,以胜三昧力见百佛百菩萨,知前後际,各百幼事,光明照耀百佛世界,善能了知上上地相,以胜愿力变现自在,至法云地而受灌顶,人於佛地十无尽愿,成就众生种种应现无有休息,而恒安住自觉境界三昧胜乐。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了知大种造色。云何了知?大慧,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观,彼诸大种真实不生,以诸三界,但是分别,惟心所现,无有外物,如是观时,大种所造悉皆性离超过四句,无我、我所,住如实处,成无生相。
大慧,彼诸大种云何造色?大慧,谓虚妄分别津润大种成内外水界,炎盛大种成内外火界,飘动大种成内外风界,色分段大种成内外地界,离於虚空,由执苦邪谛,五蕴聚集,大种造色生。大慧,识者以执着种种言说境界,为因起故,於余趣中相续受生。大慧,地等造色行大种因,非四大种为大种因。何以故?谓若有法有形相者,则是所作,非无形者。大慧,此大种造色相外道分别非是我说。
复次,大慧,我今当说,五蕴体相,谓色受想行识。大慧,色谓四大及所造色,此各异相,受等非色。大慧,非色诸蕴犹如虚空无有四数。大慧,譬如虚空,超过数相,然分别言,此是虚空,非色诸蕴,亦复如是,离诸数相,离有无等四种句故。教相者愚夫所说,非诸圣者,诸圣但说如幻所作,唯假施设,离异不异,如梦如像,无别所有。不了圣智所行境故,见有诸蕴分别现前,是名诸蕴自性相。大慧,如是分别,汝应舍离,舍离此已,说寂静法,断一切刹诸外道见,净法无我,人远行地③,成就无量自在三昧,擭意生身,如幻三昧,力通自在,皆悉具足,犹如大地普益群生。
复次,大慧,涅盘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诸法自性无性涅盘,种种相性无性涅盘,觉自相性无性涅盘,断诸蕴自、共相流注涅盘。大慧,此四种涅盘是外道义,非我所说。大慧,我所说者,分别尔炎识灭名为涅盘。
大慧言:世尊,岂不建立八种识耶?
佛言:建立。
大慧言:若建立者,云何但说意识灭,非七识灭?
佛言:大慧,以彼为因及识所缘故,七识得生。大慧,意识分别境界,起执着时,生诸习气,长养藏识,由是意俱我、我所执,思量随转无别体相,藏识为因、为所缘故,执著自心所现境界,心聚生起展转为因。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现境界风吹而有起灭,是故意识灭时,七识亦灭。
注释
①四句:有「四句分别」、「四句指捡」、「四句执」、「四句成道」等,此指「四句执」,如诸法是常,诸法无常,诸法亦常亦无常,诸法非常非无常、有无、一异等类此。
②宗因喻:新因明用语,依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等三支成立之因明论式,称为三支作法。古因明五支作法,由宗、因,喻、合、结五支组成之推理论式。三支作法即将「合」支归摄於喻体,将「结」支归摄於宗支。
③远行地:菩萨十地中之第七地,此地菩萨住於纯无相观,远过於世间及二乘之有相行,故名。
译文
此外,大慧,我今当说妄计自性差别相,令你及诸大菩萨善知此义,超诸妄想,证自智境,知外道法,远离能取、所取分别,於依他起种种相中,不再取著妄计相。大慧,如何是妄计自性差别相?所谓言说分别,所说分别,相分别,财分别,自性分别,因分别,见分别,理分别,生分别,不生分别,相属分别,缚解分别。大慧,此等均是妄计自性差别相。
大慧,如何是言说分别?谓执著种种音声章句,以为有性,是名言说分别;如何是所说分别?计有五法、三自性等,是名所说分别;如何相分别?谓即于所说事中,计有诸如地、水、火、风四大诸相,是名相分别;如何是财分别?谓取著种种金银财宝,而起言说,是名财分别;如何自性分别?谓以恶见分别诸法自性,如地性坚、水性湿、火性热、风性动等等,是名自性分别;如何是因分别?谓於因缘而分有无,以有此因而生此法,是名因分别;如何见分别?谓如外道恶见,执著於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是名见分别;如何是理分别?於诸蕴中,计有我、我所,说虚妄法,是名理分别;如何是生分别?谓计著诸法若有若无,从缘而生,是名生分别。
如何是不生分别?谓计著一切诸法,本来不生,无有体性,不从缘起,不自因生,是各不生分别;如何是相属分别?以有为诸法,俱是因果相续,如针与线,是名相属分别;如何是缚解分别?计有烦恼能缚众生,又以修道使众生解脱,如人先为绳子所缚,後松缚得解,是名缚解分别。大慧,此等都是凡夫妄分有无,生此分别。大慧,於缘起性中虚妄执著此种种分别,如依於幻术而见种种物事,凡夫愚人执此等虚幻物事为实有。大慧,幻有之与种种物事,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幻术非是此等物事之因;若不异,幻化所现与种种物事应是无差别。但幻术与种种物事是不同的,因此二者非异非不异。大慧,你及诸大菩萨於有於无不应生执著。
大慧菩萨又对佛说;请世尊为我等说自证圣智行相及一乘行相,我及诸大菩萨识此行栢,於此中而得觉晤,不更由其他途径而得觉悟。
佛说:你等好好听著,我当为你等解说。
大慧说:是的。
佛说:大慧,大菩萨依圣教所言诸法无性,但妄想分别之义理,於闲静之处观照自觉,非由他悟,离妄想见,即能渐渐进入佛位,依此修行,是名自证圣智行相。如何是一乘行相?证知一乘道即名一乘行相。如何是一乘道?亦即能远离能取、所取,如实而住。大慧,此一乘道唯有如来善於了知,非二乘、梵天及诸外道所能了知。
大慧对佛说:世尊,何故如来说有三乘,不说一乘?
佛说:大慧,一乘者,知生死无自性,生死即是涅盘,声闻、缘觉二乘无自性涅盘法,但依厌离世间、调伏修行而求解脱,如来应二乘根机,是故不说一乘,而说三乘法。又,声闻、缘觉未断所知障及业习气,不觉法无我,末度生死变易死,是故我说三乘之法。彼等若能断除以上诸过习,觉法无我,其时乃离於涅盘想,於无漏界而得觉悟;觉悟之後,自知住有余地,进而精进修行,使诸功德圆满,其时即得如来自在法身。
此时,世尊重说颂曰:
天乘、梵乘、声闻乘、缘觉乘、佛乘,
此等诸乘乃佛所说。
心动而计有诸乘,此悉未究竟;
若妄想心灭,即无诸乘及能乘之人。
无乘无乘者,我说为一乘;
为引导愚夫故,说诸乘差别。
解脱有三种,离烦恼者二乘解脱;
达法无我平等智者,如来真实解脱。
譬如海中木头,常随波浪翻转;
声闻之心亦然,随境相之风所飘游。
虽已灭烦恼又更起烦恼,犹如被习气所缚;
进而为涅盘所缚,住於无漏界。
此非究竟境界,但也不退更作凡夫;
自以为已得涅盘,乃至劫数不觉。
譬如昏醉之人,醒後方才觉悟;
声闻也是这样,觉悟之後,当能成佛。
原典
复次,大慧,我今当说妄计自性差别相,令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义,超诸妄想,证圣智境,知外道法,远离能取、所取分别,於依他起种种相中,不更取著妄所计相。大慧,云何妄计自性差别相,所谓言说分别、所说分别、相分别、财分别,自性分别、因分别、见分别、理分别、生分别、不生分别、相属分别、缚解分别。大慧,此是妄计自性差别相。
云何言说分别?谓执着种种美妙音词,是名言说分别。云何所说分别?谓执有所说事,是圣智所证境依此起说,是名所说分别。云何相分别?谓即於彼所说事中,如渴兽想,分别执著坚湿暖劲等一切诸相,是名相分别。云何财分别?谓取著种种金银等宝而起言说,是名财分别。云何自性分别?谓以恶见如是分别此自性,决定非余,是名自性分别。云何因分别?谓於因缘分别有无,以此因相而能生故,是名因分别。云何见分别?谓诸外道恶见,执著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是名见分别。云何理分别?谓有执著我、我所相,而起言说,是名理分别。云何生分别?谓计诸法若有若无从缘而生,是名生分别。
云何不生分别?谓计一切法本来不生,未有诸缘而先有体,不从闪起,是名不生分别。云何相属分别?谓此与彼,迭相系属,如针与线,是名相属分别。云何缚解分别?谓执因能缚,而有所缚,如人以绳方便力故,缚已复解,是名缚解分别。大慧,此是妄计性差别相,一切凡愚於中执著,若有若无。大慧,於缘起中,执着种种妄计自性,如依於幻见种种物,凡愚分别,见异於幻。大慧,幻一各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应幻非种种因;若一者,幻与种种应无差别。然见差别,是故非异非不异。大慧,汝及诸菩萨摩诃萨於幻有无不应生着。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证圣智行相及一乘行相,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得此善巧,於佛法中不由他悟。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言:唯。
佛言:大慧,菩萨摩诃萨依诸圣软无有分别,独处闲静观察自觉,不由他悟,离分别见,上上升进入如来地,如是修行,名自证圣智行相。云何名一乘①行相?谓得证知一乘道故。云何名为知一乘道?谓离能取、所取分别,如实而住。大慧,此一乘道惟除如来,非外道、二乘、梵天王等之所能得。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有三乘,不说一乘?
佛言:大慧,声闻、缘觉,无自般涅盘法故,我说一乘以彼但依如来所说,调伏远离,如是修行而得解脱,非自所得;又彼未能除灭智障及业习气,未觉法无我,未名不思议变易死,是故我说以为二乘。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是时乃离三昧所醉,於无漏界②而得觉悟已。於出世上上无漏界中修诸功德,普使满足,擭不思议自在法身。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天乘及梵乘,声闻缘觉乘;
诸佛如来乘,诸乘我所说、
乃至有心起,诸乘未究竟;
彼心转灭已,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
为摄愚夫故,说诸乘差别。
解脱有三种,谓离诸烦恼;
及以法无我,平等智解脱。
譬如海中木,常随波浪转;
声闻心亦然,相风所飘激。
虽灭起烦恼,犹被习气缚;
三昧酒所醉,住於无漏界。
彼非究竟趣,亦复不退转;
以得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悟;
声闻亦如是,觉後当成佛。
注释
①一乘:以成佛为唯一之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中国佛教性宗认为一乘是真实究竟之教,三乘是方便教,相宗与此相反,认为三乘是真实,一乘是方便。
②无漏界:漏者,烦恼之异名,如贪瞋痴诸烦恼。无漏者,即离烦恼之义。无漏界,即断除烦恼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