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儒家亚圣,“四端”说的倡导者
在菜市上买菜的时候,发现有卖鲶鱼的。想起妻最近老是唠叨要吃鱼,就买了一条,然后请卖鱼的人就地杀之。那人便拿刮鳞的铁器在鲶鱼的头上狠狠砸了下去。那鱼先是到处游动,受到几次重击后,很快便没有了动静。接下来,是一刀斩在它的颈下;撕开,抠去它的腮和别的东西。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忽然之间就走到尽头,寂静无声,很是觉得有些不忍。虽然,它只是一条鱼。
在厨房里将鱼洗净后,放到砧板上,将它砍成一块一块。当最后一块放进盘子里的时候,那尾部上的鳍居然还在微弱地颤动。
陡然之间,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君子远庖厨”。君子为什么要远庖厨?向来的以为,大约君子是体面的人物,不必亲躬庖厨这样的小事,诚如孔子不屑农稼一般。然而,那一刻,我想,君子远庖厨恐怕未必是这样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不忍之心,不忍见动物将死之哀状。
没想到的是,这样的想法居然是正确的。儒家所说的君子远庖厨,果然源于此。《孟子·梁惠王上》记有孟子和齐宣王对答,“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说齐宣王的近臣拉一头牛去祭祀,那牛恐惧而发抖,齐宣王见了心中不忍,就让用一只羊替换了牛。孟子盛赞了齐宣王的这颗不忍之心,“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正因为“不忍见其死”,因而君子要远离庖厨。
远了庖厨,吃起来也就安心多了。虽然这多少有些虚伪,不及佛家戒杀、吃素、放生来得彻底,但是到底还是有些意义的。因为,这颗“不忍”之心是做人的基本,是我们人性中善的底线。有了同情心,就是具有怜悯之心,就会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而就会生发“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所以,不要小瞧了这点“不忍之心”,它既是道德的底线,也是道德的起点。一个人,只有有了这样一份善心,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人。一个人,无论他做了多少坏事,只要还有这么一颗不忍之心,就说明他还是“良知未泯”、可以“回头是岸”的。
所以,孟子说人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其中,位于第一的就是“恻隐之心”。它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仁政的发端,“仁者爱人”。这点朴实的要求,在这样的社会,多么值得我们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