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转录
结绳记事
华夏民族有一件精美绝伦的精神衣裳---汉字。俄罗斯有句俗话:“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像没穿衣裳的人。”汉文字就是华夏民族最美丽的衣裳。华夏民族的衣裳也是华夏民族的一种文字。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起初,先民们用“堆石记事”,以石块的大小、多少、堆放的方法和位置,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但这种方法既麻烦又不便于管理,而且很容易被破坏。
接着,先民们用“结绳记事”。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织女又利用植物的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由于“结绳记事”更方便,更易于保存,当然取代了“堆石记事”。
后来,有人嫌结绳麻烦,便把结绳记事的“结”用符号刻在石头上,大结用“○”表示,小结用“△”表示,重结用“米”表示。避免了“结绳记事”容易被烧毁和腐烂等不利因素,可以永久性保存。于是人们逐渐改用“符号刻记”来代替“结绳记事”,并且陆续发明了数十种不同的符号来代替不同的事物,这种符号就是我国远古时代最初的文字。
但这种符号只是少数人之间的秘密,难以普及。于是民间便发明了图画文字,用简单的画面来表现具体事物,如画山形代表山,画水波代表水,画圆形代表太阳,画半个圆代表月亮等等,这种文字稍有文化常识的人一看就明了,易于流传。
再后来,黄帝手下的史官仓颉(xie第二声),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象形)加以整理,并结合符号刻记的有关原理(指事、会意),创造了系统的象形文字。史书上说,仓帝(仓颉原也是帝王,后归黄帝为史官,也有书中记载是仓颉的后人成为黄帝的史官),史皇氏,名颉,姓侯冈。一出生就会书写文字(当然是少量的象形字),长大后受到河洛图形的启示,穷尽天地的变化,仰观天上奎星的圆曲的形势,俯察龟背的纹、飞鸟的羽、高高的山,汤汤的河,然后创立了较完整的文字系统。据说,当这一套文字系统形成的时候,天空下了谷粟雨,鬼神在夜里哭泣呻吟,龙蛇都潜藏了形迹。
象形文字系统的确立,华夏民族有了精神的衣裳,华夏文化有了绝佳的载体,炎黄子孙有了能体面自信地步入世界的资本。
如今,汉字却有被污染被冲击的可能,各种外来语言侵扰着古老的汉字系统,甚至有人叫嚣,要“消灭汉字,弘扬拼音,与世界接轨”,这注定是一个笑话。文字是文化的衣裳,珍惜语言文字就是在继承民族的文化传统,捍卫民族文化的尊严。
你已经有了一身漂亮的衣裳,你又何必在上面打上外来的补丁呢,又何必去借穿他人的旧装呢!
附《千字文》原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转帖: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中国最初的文字就属于象形文字。汉字虽然还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由于汉字除了象形以外,还有其他构成文字的方式;而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不属于象形文字,而属于表意文字。然而,甲骨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此外,玛雅文字的“头字体”和“几何体”亦是。
现存象形文字
东巴象形文字
东巴象形文是丽江地区纳西族的文字,属于象形表意文字类型,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字体。文字总数约1600个左右。
东巴文的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个字或几个字代表一句话,字句从左至右,自上而下。这种文字大约产生于公元11世纪以前,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后来发明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象写在纸上,成为东巴文经典。由于东巴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东巴文。
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丽江的一些东巴,创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纳西族创造了两种古文字,而且至今还使用着这两种古文字,它不仅是解开人类文字产生之谜的宝贵史料,而且也是丰富、发展中国传统书法和篆刻艺术的理想字体之一。东巴文被誉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