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全貌
游览了扬州的几个著名景点,在返程的途中,我们绕行到镇江,游览因“水漫金山”而著名的金山寺。因为还是在清明小长假期间,游客依然很多,不少地方拍出来都是人头,照片看上去有点乱,只能将就着了。
金山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海拔43.7米,绕山一周约520米,原来是屹立在长江之中的一个岛屿,有“江心一朵美芙蓉”之美誉。寺院的殿宇厅堂,亭台楼阁,全部依山而建,加之慈寿塔突兀拔起于金山之巅,从江中远望金山,只见寺庙不见山,故以“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的风貌而蜚声海内外。由于长江的流向变动以及泥沙的淤积,到了清同治年间,这个“千载江心寺”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由水上风光变为陆上胜境。
金山寺的山门上悬挂着一块“江天禅寺”的横匾,这是清康熙皇帝来金山观光时亲笔题写的。山门气象森严,两只明代石狮雄踞两旁。我国寺庙的山门一般是朝南的,而金山寺的山门却是朝西的,这是因为金山原来耸立在江心,长江由西向东奔流,寺门向西,站在寺门口即可看到“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壮观气势。
“江天禅寺”山门
走进山门,便是天王殿。和各地寺庙的格局一样,中间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背后是佛门的护法神韦驮,两侧是四大天王。天王殿大门两侧有“东晋故刹”四个大字,向我们讲述着这座寺庙1600年的光辉历史。
天王殿
走出天王殿,迎面即“大雄宝殿”,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殿名。这是一座重新修建的殿宇,黄墙红柱,金色的琉璃屋面,白石柱础栏杆,使整个大殿既有北方寺庙雄浑富丽的气势,又兼有南方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殿内供奉着释迎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
大雄宝殿
从大殿后侧登山,进入夕照阁。阁内有保存完好的乾隆南巡金山时留下的7块御碑。这些石碑记载着乾隆六下江南对金山胜景的评价,还留下了一个颇有趣味的传闻:乾隆不是其父雍正皇帝所生,他6次来到金山寺,目的就是来寻找自己的生身父亲。
观音阁内珍藏着金山的镇山四宝:第一是“周鼎”。这是2700多年前,周宣王奖给北伐统帅遂启棋的青铜器,因而全称“周朝遂启棋大鼎”。1884年湖北汉阳叶志光赠给金山寺收藏;第二是“东汉铜鼓”。这是清代镇江知府魁元赠给金山寺的。相传为诸葛亮所创制,正面可作战鼓,反面能做炊具,民间称之为“诸葛鼓”;第三是“东坡玉带”。相传是宋朝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打赌输给金山寺的,带上缀系着长方形、圆形、心形等形状不同的白色玉片。玉带虽经900余年,仍然光洁如鉴;第四是《金山图》。它是由“明四家”之一文徵明所绘。画中江水苍茫,金山中流,左有文徵明的题诗,后有历代名人的题跋。
观音阁
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刘编《金山志》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佑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相继重建。1948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所见都是重新修建的。当年在妙高台,发生过史上著名的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战争。这里还是赏月佳处,并且流传着名士苏东坡曾在此赏月起舞的轶事。
妙高台
藏经楼
金山寺是以白蛇传里“水漫金山”的民间传说而久负盛名的。在金山寺的慈寿塔下还有法海洞和白龙洞,来这里游览的人按照戏里的故事情节在山上对号入座,又根据这里的实地风貌,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演绎戏里的情节。于是,传说越传越神,金山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法海洞
白龙洞
慈寿塔始建于1400多年前,宋朝时改建成双塔,分别取名为“荐慈塔”和“荐寿塔”。双塔倒塌后,两江总督刘坤一为祝贺慈禧太后60大寿又重建现塔。砖木结构的塔身,高耸于金山之上,与寺庙群组成了一幅和谐别致的立体画图。
慈寿塔
“慈心照世”,是金山寺前主持的纪念堂,堂内挂着不少老主持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
慈心照世
金山寺周边的,还有镇江名楼——“芙蓉楼”,以及“天下第一泉——中冷泉”等景观值得一看。双重檐歇山顶的芙蓉楼与金山隔湖相望。山水相连,烟雨茫茫,塔影楼景相映成趣。中冷泉原在江心,自金山与陆地相连后,泉址也到了岸上。如果不急着赶路的话,在此喝喝茶,聊聊天,会别有趣味的。
芙蓉楼
天下第一泉——中冷泉
金山寺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