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臣闻之(于)胡龁曰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句

  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

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

  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

  状语后置句

  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

  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

  主谓倒置句

  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2、若是其甚与

五、一词多义

  1、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3)道芷阳间行(取道)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

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诚

  (1)诚有百姓者(的确)

  (2)是诚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3、闻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

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听到)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听到)

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 闻过则喜(听到)

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 闻名)

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 闻名)

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

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

4、是

1)是诚何心哉!(这)

2)是乃仁术也!(这)

3)是以后世无传焉(这)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

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

6)是心足以王矣这)

5、盖

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盖子)

3)枝枝相覆盖(遮盖,掩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大概)

6)颜渊、子路侍。子曰:盖各言尔志?(同“盍”,何不,为什么不)

6、其

1)其若是,孰能御之?(表假设,如果,连词)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难道)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大概)

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表加强语气)

6)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还是)

7)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表选择,还是)

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祈使语气,一定)

六、重要虚词

一、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

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代齐桓晋文之事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保民而王的人

3、故民之从也轻:代保民而王的人

4、“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代后文所说之事,后省“于”,做复指宾语

5、王曰:舍之!:代牛

6、以羊易之:代牛

7、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做这件事的原因

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代别人心思

9、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10、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代王道

11、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代王道

12、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代一般人民

13、五亩之宅,树以桑:之,指五亩之宅。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代指推行王道却没有统一天下的人(事)
15、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指示代词,译为“这(类)”
1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指示代词,译为“这(类)”

二、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1个)
1、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4、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6、故民之从之也轻

三、宾语前置的标志(3个)

1、夫子之谓也

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四、往,到……去,向(2个)
1、牛何之?
2、然后驱而之善。

五、君子之于禽兽: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无实义。相类似的用法如:“寡人之于国也”

六、结构助词“的”
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除上文提到的相关语句外,文中其余的“之”都属于这种用法。

一、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或“因为这”,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二、同“已”,止
无以,则王乎?
三、“所以……者”的固定格式,译为“……的原因”
1、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2、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四、用作连词,用法同“而”
(一)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1、挟太山以超北海……
(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从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从而。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同上。
五、以为,认为,有时和“为”一起用,但有时以为连用时又是“以之为”的省略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以王为爱”,即认为王吝啬,“以为”连用。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认为;后面的“为”是做之意。可译为百姓认为大王做事吝啬。
3、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六、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以”后省略了“之”,此句可译为希望你辅助我(完成)我的愿望。明白的把这教给我,“之”指王道,即上文所说的具体做法。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此句可译为重视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嘱给他们。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的倒置,可译为把桑树种植在五亩之宅内外。树,种植之意,动词。
(二)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1、“以”可译为“用,用来”的有
(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此句可译为德行怎么样能用来推行王道。
(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可,能或能够之意,“以”译为用(来)。
(3)对曰:‘将以衅钟。“以”后省略了之(牛),此句可译为将用它来祭钟。
(4)以羊易之。
(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文中出现两次)译为用这样的行为……
2、可译为“凭借,凭,依据”的有
(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何以”即以何,凭什么(区别),形:具体表现。异:动词,区分,区别。
(2)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以”后省略之凭借的手段(兴甲兵……)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1、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于,在。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无:通“毋”,副词,不要。异:奇怪,这里是感到奇怪的意思。于:对于。
3、君子之于禽兽也……于,对于。
4、有复于王者曰:……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下文“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中的“于”用法同,不译。
5、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于,到。(文中出现两次)
6、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第一个为“给”;第二个为“到”;第三个引出动词“御”(治理)涉及的对象“家邦”,不译;另外,加点的“诸”是文言兼词“之于”的合音。之,到;于的用法同第三个。
7、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于,在。
8、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第一个是“跟”“同”,第二个是“在”。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
9、否,吾何快于是?快于是,即于是快,于,对。
10、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于,“跟”“同”。
11、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前四个是“在”,第五个为“给”。
12、吾惛,不能进于是矣。于,到。
1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于,“在……中”。
14、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于,“在……方面”。
1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在。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不译。
2、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3、犹缘木而求鱼也。

(二)表示修饰关系,一般不译。
1、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2、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三)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才”。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但是”“却”。
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2、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文中出现两次)
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而,但。
4、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此句可译为那里有仁义道德之人处于上位却可以做出害民的事呢;罔民而可为,即而可为罔民。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句可译为这样却不能称王……而,却。
(五)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1、王笑而不言。
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六)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或“尚且”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二、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2、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一、像(……一样),如,好像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若是其甚与?像这样严重吗?此句可译为像(你说的)这样严重吗……是,这样,指孟子所说缘木求鱼之事;其,句中语气词,表测度;另外,其,有人认为是指霸道,有待商榷。
3、其若是,孰能御之?其,句首语气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此句可译为如果像这样……
二、指示代词,如此,这样。
1、若无罪而就死地。若,这样,作“无”的状语;就,走向。(文中出现两次)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文中出现两次)
三、连词。假如,如果。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四、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55970.html

更多阅读

一步之遥下载-《ed2k迅雷BD中字》 经典剧情片 中字ed2k

一步之遥下载-《ed2k迅雷BD中字》博文占位,暂时没有找到,找到后,会第一时间公布在此。已找到,高清 一步之遥下载这个链接复制到迅雷即可ed2k://|file|一步之遥.mp4|1209113224|01F5E965A18EB604BDDCA1A577EE8097|/ed2k://|file|一步之遥

转载 汪毅夫先生《清代贵州的文进士》一 清代进士表2

原文地址:汪毅夫先生《清代贵州的文进士》(一)作者:莊寶寶清代贵州的文进士汪毅夫一本文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版)之索引部分查得清代贵州籍文进士凡606名(包括数名籍贯记为“四川遵义”、一名记为“四

《公输》知识点梳理_三思斋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公输》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 :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

声明:《《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为网友硬汉典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