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曾中生、曾希圣故居 曾中生简历

访曾中生、曾希圣故居


纷飞的弹雨早已远去,弥漫的硝烟早已远离。将军故乡的那幢陈旧老屋依然在坚守着、在怀念着。我们不知道那幢老屋叨念了曾经熟悉的名字多少次?我们不知道那沧桑的老屋向着村庄的路口张望了多少回?我们知道的是,老屋在惦念着他的两个主人,一个是赫赫有名的军事家、红四方面军的主要缔造者——曾中生,一个是革命家、政治家、“红色密码”之父——曾希圣。我们还知道的是,老屋是两位伟人的故居。他们俩,是在这里出生,是喝着这村庄的山泉水,吃着这村庄的五谷长大的,也是从这里,沿着村旁那条蜿蜒的小路,走了出去……


陈旧的老屋坐落在资兴市州门司镇春牛村,已经117岁了。

在建党92周年的前夕,我们在资兴市委宣传部和资兴市州门司镇的干部向导下,从州门司镇出发,沿着一条乡村公路行驶了3个多公里,就到了春牛村。

走进春牛村,就如同走进了一个神奇恬静的村庄,就仿佛走进了一个世外桃源——四面环山,松竹枫柏,青翠葱郁。村庄上72岁的老人曾必业说:“春牛村过去叫‘牵牛村’。相传,人们牵牛去波水,要翻过一个山坳。在翻越山坳前,人们多半会把牛拴在村旁,让牛吃会儿草,人也顺便休憩,看看村庄的风光。牵牛村由此而得名,山坳就被人叫成了‘牵牛坳’。也有另一种说法,人们从远处望去,村前的峰峦宛如一头巨大的牛,永乐江就仿佛一根碧绿的绳索,从‘牛’的鼻头穿过,村庄的山水容貌形似牵牛,于是就有了‘牵牛村’。牵牛村变成‘春牛村’,那是地方谐音产生的。”


沿着村庄那条机耕路往前行,不一会儿,我们就看到了那幢老屋。绿树掩映的老屋,砖木结构,盖小青瓦。没有雕梁画栋,没有彩绘。中共湖南省委原副书记文选德先生题的金字“曾中生曾希圣故居”的匾额挂了在老屋通道的上方。


匾额领我们走入了旧居,里面一个小小的院子。一对石雕的门墩石,立于堂屋大门两边。风雨的剥蚀,木门已经斑驳,风水大师的点拨,坐南朝北的大门变成了坐南朝东,站在门口眺望,逶迤的永乐江,约隐约现,从东向着老屋奔来。


我们踩着布满沧桑的石阶走进了堂屋,只见堂屋的风貌涛声依旧——一进两厅,中有天井,天井周围布满了苔藓。望着天井,遥想当年,少年曾中生和弟弟曾希圣用牙齿各咬一箩谷,围绕着天井行走,比试谁多走了一圈。

与堂屋连墙共壁的是两幢钢筋水泥平顶房,或许是老屋太陈旧,或许是坍塌了,由曾氏族房的后代重建的。

从堂屋出来,往左走了几步,我们登上了曾中生、曾希圣居住过的楼房,屋内架有木梁,楼板、窗户是木制的。尽管修葺过,但依然难以掩饰那历史沧桑感——

1900年6月10日曾中生生于此,他的弟弟曾希圣1904年10月11日也是在这诞生。爷爷曾道钊,是一位清朝光绪年间的秀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他,由于不得志,把满怀的希望寄托在曾中生、曾希圣两个孙子身上,他经常给他们讲述《三国演义》、《水浒》、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的故事,讲他们长辈当中的杰出人物,鼓励他们要胸怀大志,今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岁月已经很久了,老屋却清晰地记得,曾中生、曾希圣两个淘气的孩子是在他爷爷和许乃斌先生创办的那所离家不远的“黄阳学馆”里读的书,爷爷就是他们的启蒙老师。老屋屋内的空气似乎还荡漾着他们读书的气息,那桐油灯下似乎还有他们学习及练习毛笔字的背影。老屋敞开心扉地说,是曾道钊老人花了几担谷子,请了村庄武艺高强的师傅,向曾中生、曾希圣俩人传授武功,老屋外曾经的两条马道,那是他们兄弟俩人的练功场。

走出老屋,阡陌如绣,青山翠绿,永乐江水同往昔一样,日日夜夜潺潺地流着。田野里,曾经有曾中生、曾希圣拽泥鳅、黄鳝的身影;山野树林里应该还有他们丢下的砍柴声,跟小伙伴一起或采摘野果、或爬树、或掏鸟窝、或打野仗、或捉迷藏的欢声笑语。河水里应该沉淀有他们光着小屁股游泳、摸鱼、捉螃蟹的印痕。

曾中生、曾希圣读了初小之后,先后考上了汉宁高小(今兴宁中学)。再后来,他们读书、参加北伐,参加红军,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中。

沐浴着阳光,我们徜徉于曾中生、曾希圣生活过的村庄,曾希圣、曾中生的革命往事历历在目。

曾希圣是我们党情报工作的创始人,是“红色密码”之父。

1931年冬,曾希圣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参与创建了中央军委二局(情报局),被中央任命为首任局长。

作为情报局长,曾希圣看到自己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侦查员,常常被抓,被杀,失踪……他心如刀绞。一支小米加步枪的红军部队要与拥有重装的敌人作战,又不能不搞军事情报。他苦苦的思索,如果能把敌人密码电报破译出来就好了。这样的话,就可以迅速准确把敌人的秘密告诉自己的首长,组织红军,狠狠打击敌人,减少损失。

他脑海里忆起自己在烟台做兵运工作的一件往事——一次闲谈,一位报务员神秘地说,密码电报是可以破译的。怎么破译?他既没有问,报务员也没有给他细说。一番回忆,并不知道破译密码的他心里终究还是有了几缕曙光。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一次战役,红军在缴获敌人的电报底稿中,竟意外地发现了一份秘密电报,其中有20多组数字密码附有汉字译文。从此,曾希圣终于找到了破译的缺口。

在长征途中,伟人毛泽东之所以能用兵如神,指挥红军避实击虚,开展游击战、歼灭战、攻坚战、袭击战,取得一个个胜利,特别是著名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乌江之战”,演绎的那样出神入化,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曾希圣提供的准确情报有关。毛泽东说:“没有曾希圣的二局,就没有红军”;“长征有了二局,我们好像打着灯笼走夜路”。叶剑英说:“曾希圣不简单,是个可以认识‘天书’的人。”

曾希圣担任过安徽省委书记及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他是安徽“责任田”改革的创始人,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驱。

担任安徽省委书记的曾希圣,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变安徽贫穷落后的面貌,倡导和推进农村“责任田”改革,一件利民、为民的改革,却招致批斗、抄家。1968年7月,他饱含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再说曾中生。他是红四军的主要缔造者,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他与桂东县的陈奇(曾任红十五军政委)等将领,指挥红军在鄂豫皖、大别山区一带英勇作战,开展反“围剿”,攻克了广济、英山、新集、麻城等地,是中央军委确定的33位军事家之一。他著有《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与“剿赤军”作战要诀》。特别是《与“剿赤军”作战要诀》一书所总结的军事思想,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奠定了基础。一位杰出军事家,被张国焘以“肃反”及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牺牲时只有35岁。


访曾中生、曾希圣故居 曾中生简历

我们在钟灵毓秀的村庄一边行走,一边寻找。我们找到了曾中生、曾希圣他们曾经读过书的地方。过去的“黄阳学馆”(也叫“黄阳小学”),如今成了州门司镇希圣学校。学校再不是泥土房,而是新建了水泥平顶高楼房。教室里换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面孔。教了37书的59岁的曹昌华说:“我的爷爷就是在这教书,一家三代都是教书。”为了村庄的孩子,从曹老师的脸上,我们读懂了他之所以默默无闻地寂寞地坚守在希圣学校教书的情怀。

沿着伟人走过的村庄小路返程,耳畔再次响起毛泽东的话:“没有曾希圣的二局,就没有红军”。我们说:“如果没有红军,历史将会改写。”杰出的英雄人物,常常是改写历史的一个符号。孕育杰出英雄人物的地方,应该是钟灵毓秀之地。春牛村,一个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神奇村庄。

与其说我们是来春牛村看曾中生曾希圣故居,不如说我们是来接受传统红色文化教育。一次春牛村庄的旅行,让我们对前辈增添了几许敬仰与敬佩,伟人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刻苦钻研的精神将鼓舞和鞭策我们前行的步伐。


曾希圣

曾中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55845.html

更多阅读

访王中平:探讨心理与病理之间的关系

访王中平:探讨心理与病理之间的关系耐寒理论与心理调节摘自:新浪伊人风采《一念一世界》在采访过数位应用心理学专家之后,王中平的东西还是令我十分吃惊。心理学真可以应用的这么淋漓尽致吗?可以将心身关系解释的如此玲珑剔透、一览

声明:《访曾中生、曾希圣故居 曾中生简历》为网友骤雨初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