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低论
同学水平有高有低,这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高者有修养、有风度、有胸怀,低者则对许多问题想不通、看不透、心气不平、牢骚满腹。如果高者能够不以高显而持心平常,则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信赖;而低者若有自知之明,也能被大家接受和一视同仁,因为同学感情是最纯朴和宽容的。反之,则是另外一种局面:前者见疑受讥,后者遭人同情,难免会伤害了最朴素和本真的同学情谊。
同学还有职务高低和社会地位的差别。这样的高低与机遇和命运有关,却与人的能力没有必然联系。但它既然已存在台阶式的差别,就难免会在每个人心中留有芥蒂。所以同学之间的误解大多由此而引发,其激烈程度远胜于男女关系。如果高高在上的同学怀有谦诚之意,则会被同学们追捧并奉为楷模,反之则会成为“人民公敌”;而身居低位者难免会对自身处境颇有微辞,于是经常要向高者发难和挑战,这时低者是没错的,高者的表现决定一切。而在此过程中,低者维护的是同学的尊严和平等的内心秩序,而非江湖上的恶战。所有的博弈形成了同学关系最终的格局。
同学关系的高低差别,是社会关系形成的雏形之一。
2、男女论
男同学见了女同学,说的最多的便是上学时的往事。谁追过谁,谁暗恋过谁,谁与谁因此而多年不来往,等等。追过的大言不惭,拒绝者也毫无愧疚,这便是同学式的平等。因为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活的积累,每个人的内心早已不能返回学生时代,所有对往事的回忆都是为了证明现实中的自我,尤其是在别的同学心目中自己是什么样的地位和份量。所谓察颜观色,旁敲侧击,借题发挥,声东击西,所有语言的伎俩都是为了这个大主题服务的。毕业多年以后的男女同学见了面,都会想:过去是那样,现在对方会怎么看我呢?原先眼界较高的女同学,现在竟然过得平平常常,还不如自己的老婆显得年轻;原来貌不惊人者却春风得意,出落得像芙蓉一样雍容华贵——原来生活竟是这样的!在这样的反复观察和比较中,每个同学的心中找到了平衡点。
过去自视甚高的女同学,后来经历了曲折甚至是婚变,其沧桑感更为明显,这样的女同学对其他人一般是热情而随和的,因为她有过许多刻骨的体验,懂得了生活的艰难;而那些至今还怀揣着高人一等心态的女士,则不会受到更多的礼遇,因为她依旧是一个浮躁的人,带有交际花的色彩;还有一种女人,像过去一样孤芳自赏,直到现在仍是单身一人,同学们就会说:看别的女同学,让她思考吧!
若干年前的优秀男同学经过若干年后很少会再成为女同学心中的白马王子,尽管他成就不凡;因为女人懂得了生活不能光看相貌和能力,还要与自己相匹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美的。而那些极个别丰韵犹存的“过期美女”,由于她仍然与同学们平等相处,不表现出冷漠和自恋,却容易成为大多数男同学追捧的模拟“偶像”;虽然在男同学心中不一定非要追逐她,但她表现出的女人成熟的美,成为大家心中最具暖色的意象。
男女关系在同学中也是永恒的话题。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因为受到了爱的冷落从而发奋图强,终成大器,这也是沾了女同学的光,所以男同学要感谢女同学如同感谢生活。在女同学相对单纯的内心中,男同学永远是过去的那个印象,不管他后来变得如何叱诧风云;男同学也正是通过女同学这面镜子,不断地娇正自己的脚步和方向,直到成为自我理想中的最佳姿式。
在女同学眼中,男同学也具备同样的功能。
3、反差论
同学今昔之间的反差反映的是人生过程中的补课问题。幼年时没有经过的事情或渴望得到的东西,总要在后来想方设法进行弥补;而以前拥有最多的则想方设法抛开,或者只保持原状就行了。这是人的心理求异求变本能的客观反映。
过去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现在大多都不谈学习或学问,只对生活的细节和社会现象侃侃而谈;而那些原本成绩一团糟的人,现在有的竟然成了博士或者是某一方面的学术带头人,最起码也是个手不释卷的人。
过去热衷于校园活动,在学生会任“高官”或者是当班干部的人,现在虽然大大小小都身居某职,但基本上不以搞活动为荣,有的甚至连聚会都不参加;而那些热衷于聚会、对每个同学的电话都了如指掌的人,过去在班里连个小组长也没干过,大学生活在官方档案中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过去辩论哲学问题,经常参加演讲比赛的校园活跃人物,现在大多声调平和,惜言如金,非三思而不开尊口;而聚会时急于表达观点、酒后滔滔不绝的同学,上学时几乎没有在班集体场合发过言,在校园里见到女同学都会脸红,上课时更不敢让老师点名,否则结结巴巴会将中国话说成外语。
过去连女生宿舍都不敢去的男同学,现在聚会时大肆宣讲黄色笑话和荤段子短信,而且借着酒力还要和女同学公开拥抱,说一些肉麻的话引得大家爆笑不止;而过去经常换女朋友的风流才子,现在则在女同学面前彬彬有礼,客气得像一个外星人,仿佛已经情海洗手,不染烟火男女了,让人感觉恍如隔世——现实被意象派的画笔颠倒过来重新组合了一番。
还有一种情形是,过去沉默寡言、独立特行的怪异者,毕业若干年后竟然成了某一重要行业的要害人物,他后来也不和大家联系,聚会时亮出名片,未免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为此,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的家伙才是大智若愚者,是真正有内涵、低调生活、处变不惊的寂寞高手。面对这样的同学,我们不能光怪他缺少情谊,人情冷落,而要学习他身上隐韧的耐力和对生活的深度领悟。
4、代沟论
同学之间会有代沟吗?结论是有的。一个班的同学,年龄相差在四岁以上就会产生代沟。在大学生活里,四岁不是一个小数字,年长者在校园里被通称为老大或者有的竟然当过老师,这一称呼会延续到毕业若干年后的同学聚会中。这是天然形成的差异。在学生生活中,大同学社会经验显然高于其他人。举凡学生会选举、伙食改革、班级任命班长和课代表,大同学的发言和参与至关重要,小的则对一切茫然无知,只会随大流,跟风潮。大同学政治上的成熟会成为小同学追捧和学习的样板,于是就形成了代沟。
早年的大学生,入学时年龄差异大,最大者可相差近20岁。有的是结婚后上学,有的是作为政治需要特招进来当学生会主席的。这一批同学毕业若干年后,大同学已退休在家赋闲,小同学还在苦苦等待提拔;而更有甚者,小同学已位高权重,最大的同学却是一般干部退休后返回来打工,还要在当年的“小弟弟”手下“讨”口饭吃。这一风气延续了许多年,有的学校的学生会主席连续几届都是全校最大的,虽然他不一定年级很高。
毕业若干年后,同学之间的代沟渐渐被抹平。这是因为,早年的差异虽然存在,但由于他们毕业后的阅厉相似,人的成长期又空前缩短,所以一个三十岁的少年才俊和四十岁的年富力强者,已看不出明显的差异。到了五十岁,这种差别只反映在心态上而非社会承受能力方面。但另一方面,无论如何变化,不论过去了多少年,这种代沟永远体现在见面后的相互称谓和寒喧中,老大就是老大,一生都不会改变角色。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同学关系平等的永恒特色。
5、地域论
大学毕业后,同学们天各一方,风流云散。虽然大多数都相聚生活在不远的天空下,但毕竟有为数不少的人分配较远,有的去了首都,有的去了沿海,还有一部分通过考试,以“终身学习”的努力改变了命运,也调到很远的地方工作,有的竟然进入了联合国总部,还有个别的另类分子竟走上了极端的路子,成为邪教组织的海外骨干分子,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处在不同地域的同学们都会想,那个过去形影不离的同桌现在过得怎么样?一度迷恋得不可开交的那个知心人儿,现在和自己的老伴融洽吗?下一次见了面,彼此之间会不会大吃一惊呢?于是大家都渴望尽快聚一聚,以印证这种感觉。
但只要见了面,那种想象中的陌生感根本不存在。大家很快就融为一体,又大谈特谈上学时的种种往事,你们宿舍的谁干过啥,谁和谁有过一段姐弟恋,等等;然后就是斗嘴的斗嘴,斗酒的斗酒,亲密无间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上学时代。等到一切都结束了,大家恋恋不舍地分手,期待着下一次的会晤;而下一次的情形,任然如出一辙。
同学情谊不会因为地域的阻隔而形成障碍,同学之间的亲密程度也不会因为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这是人的天性中恋亲恋旧本能的体现。那种有悖于此的种种纠纷与矛盾,只能说明个别同学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已不足以同学论之。
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