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09.4.21)新闻媒体报导,由余光中教授指导的台北县中小学韵文读本补充教材,历经一年的编辑昨正式出版,共六册,计收录一百六十篇韵文,收纳的韵文来自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以及元曲等,甚至还有昆曲牡丹亭都在教材选取范围内,相当的多元,这其中令人讶异与欣喜的是,我与杰伦创作的「上海一九四三」也在里面,被选取的理由之一是「内容经《文史考证》又押韵」。《文史考证》这句话对我的激励真是很大,因为当初我还真的是下过一番功夫去了解属于那时代的上海较为人熟知并且具代表性的文字符号为何?譬如外滩、百乐门、十里洋场,青帮洪门跟杜月笙等词汇便很具代表性。但我这首歌是抒情慢歌,词意内容是为人子女在凭弔父执辈的爱情后心有感触的故事,以上一些词句并不完全适用,所以除保留「外滩」外我又将春联、米缸、豆瓣酱、黑白照片、吴侬软语、弄堂、老唱盘、旧皮箱,还有明信片等具怀旧色彩的词汇溶入词意中,这其中外滩、吴侬软语跟弄堂这三个词汇,更是等同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字识别词。
此次中小学的韵文读本补充教材,将流行歌词纳入教材内,个人持相当正面的看法,可说是乐观其成。顺带说明的是,并非是因为教材里用了我与杰伦写的歌,我才如此推崇,这未免也太狗腿了,而是编辑委员此举起码表明教育体系没有忽略与漠视流行音乐的通俗影响力。而且现今音乐与文字如此紧密结合的文字创作,已被歌词垄断早己是不争的事实,新诗作为纯文学的文字创作,跟音乐的互动几近于零,除非创作当下刻意以诗歌的形式并兼顾韵脚的元素去创作,否则绝大多数的新诗都很难谱成曲,既然此次中小学的补充教材为韵文,那么岂能对现今唯一具韵文形式的文字创作─「歌词」视而不见,而只收录离现代人几百几千年前的传统韵文(诗词)呢?所幸编辑委员们并没有与时代脱节,虽不能说是重视,但起码没有忽略歌词做为近代韵文的传承事实与贡献,在此谨代表流行音乐工作者向编辑委员们致敬一下(这样又好像太正式了!呵~),不过此套韵文教材如能再将我以下这篇文章纳入,再详加批注歌词里相关词汇的出处与典故则会更完美,更具教育意义!呵呵…(开心)
上海一九四三 词/方文山 曲/周杰伦
泛黄的春联还残留在墙上
依稀可见几个字岁岁平安
在我没回去过的老家米缸
爷爷用楷书写一个满
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
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
铺着榉木板的屋内还弥漫
姥姥当年酿的豆瓣酱
我对着黑白照片开始想象
爸和妈当年的模样
说着一口吴侬软语的姑娘缓缓走过外滩
消失的 旧时光 一九四三
在回忆 的路上 时间变好慢
老街坊 小弄堂 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
消失的 旧时光 一九四三
回头看 的片段 有一些风霜
老唱盘 旧皮箱 装满了明信片的铁盒里藏着一片玫瑰花瓣
【一九四三,一个充满魅力的年代!】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这是一段《上海一九四三》的副歌歌词。当初之所以选用一九四三的这个年份来做为歌词故事的时空背景,是有其原因的。一九四三年,也就是民国三十二年,时值二次大战(1939年-1945年)与对日八年抗战的期间,那是一个时局混乱、动荡不安的大时代。在这兵荒马乱的战争中失去亲人与至爱,是很理所当然的常态。但我全篇歌词却没有提及战争,也没有任何的硝烟味与流离失所的场景描述,有的只是一段段关于回忆的倒述画面,甚至还有点小温馨,如「泛黄的春联还残留在墙上,依稀可见几个字岁岁平安,在我没回去过的老家米缸,爷爷用楷书写一个满。」因为我主要描述的并非主角的亲身经历,而是一段关于上一代的爱情,而且当初上海为租界地,受到租借列国的保护,反而免去了战火的荼毒。所以虽然歌词的时空背景架构在动荡不安的上海一九四三,但却完全没有任何关于战争画面的描述。
「我对着黑白照片开始想象,爸和妈当年的模样,说着一口吴侬软语的姑娘缓缓走过外滩。」故事的主角一路走过爸妈当年走过的地方──外滩!然后脑海中开始运转关于那个时代的一切想象。上海外滩是上海最著名的城市地标与观光资产。外滩,是整个外黄浦滩的简称。一般我们所熟知的上海外滩即今中山东一路一带,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边临着黄浦江,西面可说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一八四○年代后期,英法等列强向清廷租借此地做为通商口岸,英国人率先在外滩设置码头,开设最早的一批洋行,其中最具实力者为怡和洋行。此处是整个上海租界地的商业中心,洋行林立,工商繁荣,人称「十里洋场」。外滩租界地上这些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的宏伟建筑,同时也象征着中国近代悲惨不堪的侵略史。不过,堪值玩味的是,一个吊诡的历史反讽现象在这里出现,那就是当初上海若非成为各国的租界区,工商业绝不会这么发达,也不会留下这么多宏伟的西式古典建筑。这些建筑增添了上海这个国际大都会的气派与格局,以及一种自然孕育而出的历史质感。这些见证过上海某段时空所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物,对照起现今上海到处都是新式速成的玻璃帷幕大楼,更显其弥足珍贵!因为它们具象的代表着上海历史的某一时期,就像一个人的某个成长阶段一样,不管你愿不愿意,它都是你记忆里无法被抽离的一部份。
一九四三是个很特别的年份,这一年除了是公元一九四三年外,同时也是日本昭和十八年、满洲国康德十年,以及民国三十二年。这一年在中国政治版图内出现了六个不同的政权,分别是英国所租借的殖民地「香港」,一个是不受中国政府统治而由西方列强管辖的「上海租界区」,一是尚处在日本割据统治下的「台湾」,另一个则以清朝逊帝爱新觉罗溥仪为傀儡政权,受日人操控的「满州国」,此外还有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以及在日军扶持下南京的「汪精卫政权」等。一九四三年对上海这个城市而言更是历史上很重要的年份,因为就在这一年,代表当时中国合法政府的汪精卫政权经过对日的谈判交涉,收回了所有上海的租界,这历时近百年(1845年-1943年)的上海租界宣告结束。一九四三,距今已六十五年,当初二十啷当岁的年轻人,转眼间也已八十几岁垂垂老矣了!因时代背景特殊,一九四三年时期的上海租界地齐聚了众多不同的势力,他们盘据一方,各怀目的,这里面有犹太商人、满州遗族、日本浪人、印度巡捕、也有国民党特务、共产党员、还有租界区的英法统治阶层,甚至青帮洪门等民间帮派,以及梨园戏子、贩夫走卒等等。当时上海租界地可谓三教九流,龙蛇杂处,中国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在如此小的范围内有如此不同种族与势力汇集于一地。也因此,上海一九四三,对我而言,极富戏剧张力,与无限延伸想象的魅力!
【一九四三】
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年,同时也是满洲国康德十年,日本昭和十八年。这一年中国政治版图内出现六个政权,分别是英国所租借管辖的「香港」,一个是不受中国政府统治而由西方列强管辖的「上海租借地」,一个是尚处日本统治下的「台湾」,另一个则以清朝逊帝爱新觉罗·溥仪为国家元首受日人操控的傀儡政权「满州国」,此外还有日军扶持下的南京「汪精卫政权」,以及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等。一九四三年对上海这个城市而言是个历史上很重要的年分,因为在这一年,代表当时中国政府的汪精卫政权经过对日交涉,收回所有上海的租界,历时近百年(1845年-1943年止)的上海租界宣告结束。一九四三年,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与对日八年抗战期间所谓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
【楷书】 相传是东汉王次仲将隶书去掉笔画尾部挑法后,端正工整的楷书才于焉成形。魏晋以后,楷书成为我国文字之正体,钟繇《贺捷表》为楷书法式之完备者;唐《开成石经》所作的标准楷书成为后世规范。唐欧阳询、唐颜真卿、唐柳公权、元赵孟俯,被尊称为「楷书四大家」。楷书也是汉字自甲骨文、金文以后,在篆、隶、楷、行、草中相当重要的一段演变过程,因字型已发展至成熟完备,故时至今日计算机的字体中均有标楷体、楷书体等字形为现代人所选用。
【吴侬软语】 吴侬软语就是吴语之一的苏州方言,特点是「软」,话音温软轻柔,语调平和,速度适中。徐志摩有篇随笔《吴语》,就点到了吴侬软语的精神:「吴侬软语,倾藉一时,盖柔转如环,令人意消也。」基本上吴语是种很古老的方言,汉代扬雄《方言》和许慎《说文解字》就已有相关记载。而苏州话加上宁波话与苏北话则揉合成了上海话,成为现代吴语的代表。顺道一提的是,吴侬软语中的「侬」也是上海话的「你」,「谢谢侬」,也就是「谢谢你」。
【外滩】 外滩是上海外黄浦滩的简称,东临黄浦江,西面可说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一八四○年代后期,英法等国抢占外滩,在此建立租界,洋行林立,商业繁荣,进而陆续盖起象征权力的建筑,因此外滩面积虽不大,却集中了二十余幢不同时期与风格的建筑,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但这上海租界和外滩建筑群却也象征了中国近代悲惨不堪的侵略史。不过,历史在这里出现一个吊诡的反讽现象,那就是上海当初若非成为了各国租界,也不会留下宏伟的西式建筑,这些建筑全面取代了黄浦江边原本低矮狭小的明清时期的屋宇。如此一来,竟反而增添了上海国际都会的气派与格局。外滩上租借时期的西式建筑,早已成为上海最重要的城市地标与观光资产。
【春联】 春联最早是由避邪驱鬼的桃木所做的桃符演变而来。最早的桃符上原本画着「神荼」、「郁垒」两位鬼王的画像,后来改以两者的名字替代。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最早的春联文字是蜀后主孟昶于岁末除夕前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当时的春联仍叫桃符;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命人在门边贴上写在红纸上的对联,春联的名称才正式确定。春联除了左右对联外,尚有横批。另外,将「福」及「春」字倒过来贴,象征「福到」、「春到」,也蔚为风气。春联也是汉字文化里独特的庶民文化之一,因为唯有方块汉字才具备文字对仗的美感,以及书法字形字义上的美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