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 |
位于石景山区翠微山南麓,驼铃古道首驿模式口村北 500米。
卍 法海寺山门 |
卍 |
法海寺前一景,名“四柏一孔桥”。此桥位于法海寺金刚殿前约100米处,桥长5米,宽3米,石板桥面,没有护栏,没有桥墩,因桥的东西两侧对称地长有四棵柏树,以树根为桥面之依托,故而得名。桥面中腰拱起,拱高约1米,如飞虹垂地,桥形又像罗锅儿,因此当地人称“罗锅儿桥”,是法海寺“五绝”之一。建国后,因人马车辆行走不便,遂改为平桥。每当夏季来临,清冽的泉水汇成小溪,潺潺流经桥底,别有一番生趣。
法海寺坐北朝南,全寺四进院落,建在逐层抬高的四层高台之上。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护法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阁。两翼对称建有钟鼓二楼、伽蓝、祖师二堂、方丈之所与选佛之场以及僧房、廊庑、厨库等,围绕着法海寺还建有高大的垣墙。据《法海禅寺记》碑文描述:当年“刻雕藻绘,像设庄严,香华器物,凡寺之所宜有者,靡不毕具。”“四方学徒之来游者日益众,蔚然京师名刹也。”
卍 |
护法金刚殿,亦即山门殿,内塑密迹金刚力士像,门额横匾上书“法海禅寺”,系当代佛教大师、书法家赵朴初所题,颇有禅意。穿过金刚殿,走过古柏、古槐密布的一进院落,沿着三十级青石台阶而上,便进入天王殿。殿内原有脚踩八怪的四大天王塑像,异常生动,与各地天王雕塑都不同,乃法海寺特色之一。现在,天王塑像已荡然无存,徒以画像充任。
卍 千年古白皮松 |
过天王殿进入第二进院,在中轴线上的凸字形高台上,坐落着大雄宝殿。殿前庭院东侧,原悬有铜钟一口,系法海寺“五绝”之一。现已移入偏殿内保存。铜钟铸造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交龙纽,高1.75米,外沿口径1.21米,唇厚9.5厘米,重1068公斤,系用泥范青铜精铸而成,造型浑圆厚实、凝重大方。钟呈正圆形,钟体修长,钟口外张,呈喇叭状。钟顶部钟钮铸有一对栩栩如生的蒲牢(传说蒲牢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天性好鸣,被吕洞宾施道术定在了钟钮上,终年与钟声相伴),它们两尾交缠、相背成趣,浑然一体,一副叱咤风云、力拔千钧的样子。在两只蒲牢的四爪之下,20片菩提树叶环绕成花环,如伞如盖,其下铸有20尊佛菩萨的名号。菩提树叶下为十二圈用汉文题名的梵文偈咒真言,铸有梵文1500字、汉文偈咒题名25组、助缘人名单1154人。铸字共约3400个。字形工整端正、遒劲古朴,清晰可辨。钟腰饰以两条环带,以圆体弦纹相隔,铭文“敕赐法海禅寺大明正统丁卯(1447)四月吉日铸造”。钟下部是海浪纹线,象征着普渡助缘人脱离苦海;海浪纹下是莲花瓣裙钟口,象征着佛众菩萨普渡众生一尘不染。钟体内壁刻有汉文题名的梵文经咒共计十八圈,系《金刚经》和《法华经》两部共约2070字。钟口最下一圈是藏文的六字真言,在钟的唇口内壁还铸有八卦卦符,在佛钟上出现道教符号,是中国释道融合的极好佐证。整座古钟造型生动,古朴典雅,具有研究艺术史和佛教史的重要价值。
大雄宝殿前有两株古白皮松,树龄均在千年以上,是法海寺的“五绝”之一,堪称活着的“文物”。西边一株树干周长5.56米,东边一株树干周长4.22米。两株古松高近百尺,挺拔伟岸,雄峙一方,枝分三杈,颇有银龙飞天之势,仿佛两个卫士,守卫着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重昂五踩斗拱,五抹头六角菱花隔扇,上带横披四角菱花隔心窗格,屋顶及门窗,仍保存明式特征。大殿内顶棚上有三个曼陀罗藻井,都是明代原物,也是法海寺的“五绝”之一。
卍法海寺大雄宝殿 |
曼陀罗(Mandala)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又称曼达、坛城。作为实体的“曼陀罗”,是指密宗法师做法事的坛位;而图画上的“曼陀罗”,一般是在画面上设方形或圆形的坛,在坛内安置诸佛菩萨之像,并加以供奉。它们的形式大都是十字轴线对称,方圆相间,四向设门,中心为圆轮,轮中按“井”字分隔为九个空间。而藻井,是我国传统建筑室内顶棚上的一种装饰,顶部为穹窿状的天花,印饰以花纹、雕刻和彩画,故名“藻井”。藻井在建筑中的使用代表了尊贵与等级,从现存古建筑的实例来看,藻井一般位于寺庙建筑中神像的顶部和宫殿帝王宝座的上方。
法海寺大雄宝殿内的三个藻井是我国现存的明代藻井实物中的精品,它们上圆下方,通高一米,分作三层,层层上收。最上层为圆形,中间层为八角形,最下层为正方形,象征着佛所居住的玄妙的须弥山。每层镶嵌小方木块拼成的斗拱,个个精雕细琢,巧夺天工。这三个藻井顶部都绘有曼陀罗,中央藻井顶部绘制毗卢遮那佛曼陀罗,东边藻井绘药师佛曼陀罗,西边藻井绘弥陀佛曼陀罗,凸显出法海寺汉藏融合、显密融合的特点。
卍 |
法海寺壁画完成于明正统八年(1443),由宫廷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林等15人所绘,是现存少有的由宫廷画士官所绘作品。壁画采用工笔重彩卷轴画法,所绘全部是佛教内容,计有“祥云图”、“佛众赴会图”、“三大士图”和“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四种,共绘有77名人物及山水、祥云、动物、花卉等。其中,三世佛坛背屏上绘满祥云,线条流畅,色彩明丽,烘托出佛国仙境的氛围。三世佛佛像坐龛背后有“三大士图”,水月观音居中,两侧右为文殊菩萨,左为普贤菩萨,其中的水月观音画技最为出色,其轻纱飘动,花纹如丝,楚楚动人,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大殿北壁门两侧上绘“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内容为大梵天、帝释天、北方多闻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密迹金刚、大自在天、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驮天、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魔利支天、日天、月天、娑竭龙王、阎摩罗王等二十诸天礼佛护法的行进场面,护法图以门为中心分两幅,共绘有三十六人,其中三五成组互相呼应,既统一又有变化。东西两壁十八罗汉身后为“佛众赴会图”,采用对称画法。每幅壁画分上下两层,上部祥云缭绕,自北向南,绘有观音菩萨六尊一组,红衣坐佛五尊一组,菩萨四尊一组,共三组,内容为佛众菩萨讲经说法、赴会参禅的场面。下部画有牡丹、月季、芭蕉、荷花和菩提等植物,旁有竹篱栏杆,间以石坡流泉,一派“梵天佛地”的气氛。
法海寺整个壁画在人物刻画、花草鸟兽以及图案造型等方面继承了我国历史文化与壁画艺术传统,融汇了各种绘制技法,“沥粉堆金,叠晕烘染”,较多地使用金粉、银粉、朱砂、石青等颜料,所以历经560余年仍金碧辉煌,光彩照人,堪称我国明代壁画的典范。
大雄宝殿后,登十七级踏跺,进入第三进院。院中正殿为药师殿,西侧为选佛场,东侧为方丈房。药师殿后,为上山踏道,通往四进院的藏经阁及东西配殿。三进、四进院落中的建筑原都已塌毁,仅剩残砖剩瓦。近年,这些建筑都已陆续按古制修复,重现了明代大寺气象。此外,寺内还有厨库、客房等房舍,寺外有垣墙围绕。
卍
法海寺所存的金石文物诸多,有明代的碑八通(包括残者),佛幢三座,带有铭文的金属器物,诸如钟、磬、炉、瓶等十二件。寺外还有明代残碑十通,摩崖石刻一处。寺外东南山坡上,还有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鉴定的冰川擦痕遗迹可寻。卍 龙泉寺山门
法海寺的入寺山路在翠微山山脚下分为左右两路,左路去往另一座寺庙龙泉寺。从李童寻址建法海寺的史载记录推测,龙泉寺应早于法海寺即存在,而且龙泉寺被称作为龙泉古寺,说明其历史悠久。龙泉寺始建年代无考,现在呈小四合院布局,山门为三间砖砌卷棚顶,建于石砌高台之上。寺内为一四合院,十字型小路铺于院内,左右各有偏殿一座,正后方为三间面阔大雄宝殿,院中有参天古柏两棵,还有古井、石经幢等遗物。现龙泉寺旁建有“翠隐茗泉茶院”,成为隐迹山林的一座休闲古寺。
摄于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