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太多的人为名利所牵绊,日常的烦恼得失总萦绕心头,自然快乐就很少。我很欣赏古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思想,当自己亦不能免俗、为名利所累时,我会在诗中寻找古人所追求的境界——淡泊。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它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唐代诗僧寒山把多年修行的感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其中有一首诗中写道:“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其字面意思是登上寒山的山道,寒山上的道路不绝,其实,是暗指学佛的道路无法穷尽,佛德智慧奥妙无穷。接下来四句“溪长石磊磊,涧阔草濛濛。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则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山中的风景,初读,以为是吟风弄月,再读,则发现并非这么简单,这四句诗分明道出了学佛后产生的淡泊宁静的世界。这是一种非常幽远的境界,如同空谷足音一样难闻难见。最后两句“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是全诗的诗眼。谁能摆脱世俗的牵累,与我共同坐在白云中呢?白云并非实指,而是代表了佛学的一种至高意境。看来,淡泊是一种恬淡、心无杂念的意境,就像是山间道士在打坐,寺中大师在诵经的情景与心情。
前些日子我看到了一首诗: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沉为谁动。
田也空,屋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朝走西,暮行东,人生犹如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这诗很容易理解:在世忙忙碌碌,死后两手空空。但是寥寥14句诗,却蕴藏了一定的人生哲理,也许不同的人读了会有不同的感受。而我想到的是,与天地日月的宏大而永恒相比,人生微弱而短暂,当我们逝去的时候,有谁能带走自己的富贵或贫穷呢?在浩浩的历史长河里,一个人几十年的生命最多只能充当一滴水。在这短暂一辈子中,能够与自己的父母、妻儿、亲朋好友、同事,甚至陌生人相遇,不是非常难得的缘分吗?打个比方,假如你晚生或早生几十年,你所相逢的就不是这些人了。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缘分,善待自己身边所有的人,包括珍惜与善待你自己。如何做到这样的珍惜与善待,淡泊人生是你唯一的选择!
于是,我在体会了淡泊心境的含义后,又寻找到了对待人生最明智的做法——淡泊人生。淡泊人生就是要淡泊名利。有很多历代大家都以“淡泊”为一生的追求,而得到后人的仰慕。如:曹植的《蝉赋》说:“实淡泊而寡欲兮”;诸葛亮的《诫子书》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换句话,就要提倡所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生于公元365年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从官场退隐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悠然自得。从此,历史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他写下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等优美的诗句,成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动乱,没有朝代变更,没有国家君臣,没有徭役赋税,百姓过着丰足、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的社会。虽然,这个社会被后来的学者称为“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但是我认为,如果我们人人都能淡泊名利、与人为善,而不是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去处心积虑地争权夺利,这样的空想社会也许就会成为现实社会。
但是,淡泊人生并不等于在人生路上无所追求。李白虽然在梦游天姥时抒发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感慨,但他也有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追求。这样看来,古人也并不是不曾有过对仕途名利的追求,而是在他们追求过后幡然悟到了这种淡泊的心境,这种淡泊是他们在追求时不曾拥有的。所以,我们要有追求,但更要学会淡泊。“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富贵自是福来投,利名还有利名忧。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是的,我们要学会不去过分追求名利,凡事应该顺其自然发展,不可强求,始终让自己在一个淡泊的环境之中。
现在,我终于能体会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真正含义。我们需要“明志”与“致远”,更需要“淡泊”与“宁静”。我忽然了解到了古人为什么会“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为什么要“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更为什么会产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飘然洒脱的心境与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这正是因为他们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淡泊。
学会淡泊,学会心无杂念,凝神安适;学会淡泊,学会摆脱世俗的牵累;学会淡泊,学会珍视真情,学会淡泊人生……我在诗的海洋里徜徉,寻找到了诗中的淡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淡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