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从古至今,哲学家千千万万,哲学派别林林总总,哲学著作如汗牛充栋,哲学内容方方面面,它们在内容上、观点上、立场上、体系上都各不相同,但是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根本问题展开,这个共同的根本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正如恩格斯所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他还指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224页。)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如果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说,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切学问,如果刨根问底的话,最后必然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即“这个世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人能否认识这个世界?”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方面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换言之,“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个世界是先有的物质,还是先有的精神?精神和物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物?”
第二方面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换句话说,人的思维、意识能否正确和彻底认识客观世界?”
二、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据人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问题的回答,可以将哲学体系和哲学家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的意义上,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什么是世界的本原?
以下的观点是错误的:
1、有人说,可知论是唯物主义,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
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上,长期以来这样写着:“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的。”
这是一种在中国哲学界存在已久的错误观点。只要翻阅一些哲学史就可知道,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是彻底的可知论者,而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和德谟克里特都是不可知论者。
2、脑力劳动者是唯心主义者,体力劳动者是唯物主义者。
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只是社会分工的区别,这与世界观和哲学派别没有多少关系。在旧社会中,大多数体力劳动者由于生活贫困,文化水平低,在遇到困难时候往往求神鬼保佑,不自觉地滑入到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泥淖。
3、唯物主义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唯心主义是重人轻物的理想主义。
其实,物不等于物质,人不等于精神。在工作和生活中重视物还是重视人,这与世界观没有必然的联系。
(2)什么是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就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因具体观点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许多类型。主要有三种基本的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此外还有素朴实在论和庸俗唯物主义等等。
(3)什么是唯心主义?
凡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精神,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就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可划分为两大派别: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三、几种典型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学说简介
为了使读者对哲学派别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下面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些哲学上的具体学派的思想。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些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源与基础,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些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在中国古代有:宋代的陆九渊、王阳明、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在西方社会有: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奥地利唯心主义哲学家马赫、英国近代不可知论者休谟。
下面,我们具体地介绍贝克莱和慧能的哲学思想。
1、贝克莱(1685——1753)
贝克莱是英国大主教,18世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人类知识原理》、《希勒斯和斐洛诺斯的三篇对话》、《视觉新论》。
贝克莱认为,在人的心灵中有各种各样的简单的、复杂的观念(感觉、知觉等感性认识)。比如,借助视觉在心灵中有了各种光和色以及它们的各种程度、各种变化的观念(明暗、颜色、物的形状等);借助触觉在心灵中产生了硬、软、热、冷、运动、粗糙、阻力以及这些情况的各种程度或数量的观念;借助嗅觉、味觉、听觉,心灵获得了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气味、滋味、声音等等观念。有时这些观念互相联合,于是心灵就给它起一个名称,把它们当作一个东西。比如,红色的观念、圆的观念、香的观念、甜的观念之和,就构成苹果这个东西。根据以上的考察,贝克莱得出这样的结论:“心灵的直接对象就是观念,”“存在就是引起心灵感知的对象,”“对象就是观念或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他的逻辑顺序是:我有各种观念,对象是观念的集合,所以心灵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
对唯心主义贝克莱的观点是不能从正面反驳倒的。反驳主观唯心主义的办法只能使用归谬法。
A、如果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由此可以推出如下结论:人可以心想事成,因为外物是由人心灵产生的。由于人不可能心想事成,所以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
B、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唯我论。如果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是正确的话,那么在我之外的一切物和人都是我心灵的产物,包括我的周围自然界、亲人、朋友以及我的肢体。这样一来,世界上只有我的心灵存在,其他一切都是我心灵的产物。张三这样说,李四也这样说,那么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到底是谁的心灵的产物呢?
C、我们可以问主观唯心主义者,你的观念从哪里来?没有你的父母能够有你吗?没有你的身体能够有你的心灵吗?没有饮食,没有空气,没有一切生活资料,你能够活着吗?如果你没有了生命,你还有心灵吗?
D、在我们面前的世界,你看是这样,别人看也是这样,为什么大家的感觉都一样呢?
2、慧能(638——713)
慧能是唐太宗到武则天时期的名僧。俗姓卢,原籍河北,生在广东新兴,出身低贱,打柴为生,目不识丁。24岁那年,在集市上卖柴时听到有人在阅读佛经,当读者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经文时,他心中有所悟。于是问读经人,这是什么书?答曰:《金刚经》。又问:从哪里得来?答曰:从湖北黄梅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处。于是,慧能决心去湖北找弘忍求法。临行前向朋友借了几十两银子,作为养母亲之用。然后步行去湖北。刚到黄梅时,弘忍叫他带发修行,在厨房舂米、打柴,做杂务。
有几个故事,可以看出慧能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故事一。本来弘忍大师准备把衣钵传给大徒弟神秀,但又怕大家不服,所以召开全寺大会,责令每人写一首偈文,以概括禅宗的宗旨。谁写得好,衣钵就传给谁,谁就是下一代宗师。
禅宗又叫心宗,他与佛教正统的思想和修行方法是有区别的。禅宗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禅宗的哲学思想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主张“心外无物,物在心中。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大家都不敢写,惟独神秀写了一首,又怕师傅看了批评,于是半夜三更来到一堵墙边,提笔写下一首偈文: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文的意思是:要像爱护菩提树、明镜台那样,不要使自己的身心沾染上一点非佛教的世俗观念。心与世俗隔绝,洁身自好,苦心修行,逐渐从凡夫俗子的精神境界修行成为心净佛性显的涅盘境界。
从禅宗修行的角度来说,神秀所主张的是渐修法门,也是佛教诸派共同修行的法门,即先修后悟,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渐觉悟的法门。如果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闭门思过、内省的修行途径,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五祖大师弘忍认为这首偈文写得不错,于是让大家按照此法进行修行。
慧能在厨房听到有人背诵神秀的偈文,摇头说道:这偈文没有写出禅宗的真正思想。于是半夜来到那堵墙边,在神秀偈文旁边请人代写了一首偈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文是在反驳神秀的思想,意思是:1、世界上本来什么东西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如梦,如幻,如电,如露,一切瞬间即变,一切皆空,一切虚假,一切都是人的心灵的产物,都是人心灵唤起的假象,世界上只有人的心灵是存在的;2、每个人的心灵本来就是清净的,人人具有佛性。成佛不必向外求,只向自己的内心求就可以了,不必去改造什么客观世界,因为根本没有什么是客观的。什么也不要追求,不但不要追求世俗人的名利,就连成佛的念头都不应当有。因为只要有追求,就是有妄念,就是多余的。过去心不可求,现在心不可求,未来心不可求。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保持这种自然而然的心态,就能够达到无念、无住、无相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佛的境界。
这是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它的基本思想是:心外无物,物在心中。一切皆空,只有本原的佛性才是永恒的。
五祖弘忍看了慧能的偈文,感到在自己的寺院里出现了高人。这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后人超前人。比自己优秀的宗教领袖降临了,自己应该退位了。于是告诉慧能,夜里到方丈室去,我要传法给你。
当夜,五祖弘忍在方丈室传法给慧能,并将达摩祖师留下来的衣钵交到慧能手上,嘱咐他连夜逃走。
故事二。慧能为了逃避追杀,在民间隐居了15年。这一天来到广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众僧在院中听经时,突然刮起一阵大风,风吹得院内旗杆上的幡直摆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于是争论不休。慧能在旁边插话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语惊四座。众人一问,才知道这位行者原来是湖北黄梅五祖的传人,于是马上确立他为该寺主持。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存在于宇宙之中的客观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的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物的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宇宙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的世界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中国宋代的理学家朱熹。
下面介绍黑格尔的思想。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宇宙精神、绝对理念。在世界上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有一种称为宇宙精神的东西存在。宇宙精神充满宇宙和人身心之中。它的发展过程有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
在逻辑阶段上,宇宙精神以概念的形态出现,由“存在”经“无”、“变”、“质”、“量”、“度”、“本质”、“现象”等等,从抽象到具体,演化出一切概念。
在自然阶段,宇宙精神从概念的形式转化为“物相”的形式,即宇宙精神演化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按照无机物、有机物、低等生物、高等生物,最后演化出人类。注意的是,这里说的物,是物相,如同海市蜃楼,属于精神的存在形式,不是我们唯物主义所理解的物质。
在精神阶段,宇宙精神以人的精神的形式出现。人的本质是精神,人就是人的精神。宇宙精神在这个发展阶段的表现是:人以自然界为认识对象,于是产生了人的认识过程。人的认识过程的实质是,宇宙精神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是以人的主观精神认识所谓客观世界的客观精神的过程。最后达到了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这就是绝对真理的获得。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这种唯物主义的特点是:它尚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缺乏对自然现象的科学分析的唯物主义。它主要依靠对自然现象的直观和猜测,把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理解为物质,并把它们看成是世界的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有: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说”。在中国的商周时期,人们把常见的五种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说成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中国古代的元气说。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的本原是气。气凝聚为物,物分解为气。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前624——547),他认为“万物皆由水而生成,又复归于水。”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前588——525),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气凝聚形成万物,万物稀薄化又转化为气。”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前540——480)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
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前490——430),认为,“万物皆由火、土、水、气”四种东西组成。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前460——370)认为“万物皆由微小的原子和虚空组成的”。
(4)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而形成的。这种唯物主义的主要特点是:
1、具有“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用纯粹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也看成机械。
2、具有“形而上学性”。它不知道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表面的观点看世界。
3、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
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者培根(1214——1292)、霍布斯(1588——1679)、洛克(1632——1704);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1709——1751)、狄德罗(1713——1784)、爱尔维修(1715——1771)、孔迪亚克(1715——1780)、霍尔巴赫(1723——1789);
19世纪40年代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1804——1872)。
(5)庸俗唯物主义
庸俗唯物主义是19世纪中叶流行于德国的一种资产阶级哲学思潮。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福格特(1817——1895)和毕希纳(1824——1899)、荷兰的摩莱萧特(1822——1893)。
这种唯物主义主张无神论并且肯定物质是唯一的实在,但是它把思维过程简单化,归结为生理过程,认为大脑产生思想“正如肝脏制作胆汁一样。”抹杀了思想与物质的区别。
(6)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力量可以变成精神力量,精神力量可以变成物质力量,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中制定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在J.狄慈根在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г.В.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 "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 等概念。这些概念的实质完全一致,只是侧重点有不同。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