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普希金诗选》 普希金诗选txt下载

追踪普希金诗魂

——读《普希金诗选》笔记

前言:此稿是几年前为一位朋友昌义编《普希金诗选》写导读时的读书笔记,当然没有什么新意,也谈不上有什么体会。说实话,我是不太喜欢读翻译过来的诗的,我始终有一个偏见认为,将外国诗翻译过来,就如同将唐诗宋词翻译成白话诗,诗的神韵、语言的灵性,还有诗中那些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味等等,都会失去许多。但也有极少数的翻译诗我很喜欢,如以色列诗人阿米亥的《和平幻景的附录》、美国诗人艾米·狄金森的《造一个草原》等等。然而普希金的诗却给我的是另外一种感觉。他本来出身于京城豪门,在外交部又有一份好的工作,可是他始终都在用自己的笔为下层劳动者歌唱,为大众的自由而抗争,不惜被开除和流放。他的诗,包括他的诗背后的行为,都能给我带来许多感触。所以昌义兄找到我,让我写那篇导读时,我就答应了。我以为这也是学习普希金诗歌和了解他的人生的一个机会。这篇笔记也许对于他人不会有什么裨益,但对于我却是一段不能忘却的事情。

普希金(1799-1837年),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同时他也是一位世界性的作家,他关心时事,但诗歌创作也十分纯粹。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150多种文字,拥有近两百个国家的读者。在中国,他是最受喜爱和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之一。

[1814年]

1814年,普希金开始发表诗歌。这一年,他15岁,在彼得堡皇村中学上三年级。《致诗友》是一首劝谕性诗歌,发表在《欧洲导报》上,小诗人以讽刺、机智的笔调,规劝阿里斯特不要做诗人,不要写诗,“放弃芦笛,从此默然。”。而在《致巴丘什科夫》中,小诗人却勉励诗人巴丘什科夫淬厉奋发,为大众写诗。前边的劝谕与作者在冷酷无情的社会中的遭遇有关,同时也说明,小诗人开始追寻诗之存在的意义了。诗人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诗,这在今天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多元话题。在《致姐姐》中,小诗人把皇村中学比作修道院,把自己喻为修士,渴望“长出幻想的翅膀/离开这所修道院/和这孤寂的地点”,传达出对自由的渴望。《哥萨克》写了男女转瞬即逝的热恋,这在18世纪的俄国,确实是大胆之举。在《致同学们》中,少年普希金显出了几分狂气。古人说:“恃才傲物”,有才,有胆,有识,有力,才有狂的本钱。诗人的狂气是本色,历来如此吧。《皇村回忆》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这是他第一首成名之作。小诗人以“过来人”的口吻,历数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以及其后时期的社会事件,显示了小诗人关注时世、关心社会的热情,从此,他开始跻身俄国诗坛。

[1815年]

《梦幻者》中的普希金无意追求战场上的荣誉。在《给巴丘什科夫》、《我的遗嘱,给朋友们》、《我的墓志铭》里,他心态淡泊平实,诗风也平淡自然。这种诗风的平淡自然不单是诗法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精神境界的问题。在《我的墓志铭》中,他用平和的心态为自己一生作了预测性定位:

这儿埋藏着普希金;他和年轻的缪斯,

在爱情与懒惰中,共同度过了愉快的一生,

他没有做过什么好事,可是他心地善良,

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我以为用最保守、最低调的语言来评价普希金的一生,这些话还是合适的。

这一年,他还写了一些优美的爱情诗。如《给一位画家》,诗人选取与画家对话的角度,从侧面赞美了少女巴库尼娜外在的形象美和内在的心灵美。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他的诗已经具备了丰满、优美、完整、精巧、真情、淳朴的特点。同时,他依然关注时事,创作了抒情诗《厄尔巴岛上的拿破仑》。把诗歌“献给祖国人民”,一直是他创作的主调。《小城》是一段虚构的中学生生活片段,充满了轻松、讽刺意味。而在长诗《冯维辛的幽灵》中,作者发挥诗人的想象,将死于1792年的作家冯维辛的灵魂拉回到人间,用这种死者同生者相会的场面,可以尽情地称颂当代的作家们。

这一年,他创作了近50首诗,有政治诗、爱情诗、书信诗、讽刺诗,有长诗、短诗,不拘一格。一个优秀的诗人,应注重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实践,诗的形式能影响诗意的传达。

[1816年]

少年梦幻多。普希金的《梦》不俗。它是期望,期望人生抵达无执无系的境界。在《梦》中,作者流露出了避世离俗的想法。因为他厌恶皇村中学那种死板、机械的学习生活。这一年他在给诗人维亚赛姆斯基的信中说:“任何向你说明我们的孤独心情呢?中学里的生活简直叫我无法忍受!”《致瓦·里·普希金函摘抄》的上一节也写了这种期望。可见,普希金从小就有了自由理念和个性觉醒,“追求自由”,是他创作中一贯坚持的主题。

从这一年起,在他的诗中,还一再出现以女性作比喻的维纳斯、丘比特和其他神灵的爱情诗。他的爱情诗总是把自己的罗曼史和生动的美的感受联系在一起,充满了诗人个性独具的激情。在这些爱情诗中,诗人对女性的态度是尊敬和喜爱的。他一生爱着许许多多女性,有学者认为,他专一于爱情,但不专一于爱情的具体对象,他把爱情视为了人生旅途上使他奋发和净化灵魂的精神力量。

作者的语言一直那么单纯、朴素。果戈理这样称赞普希金的诗歌:“这里没有美的辞藻,这里只有诗;这里没有外表的炫耀,一切是单纯的,充满了并非突然呈现的内在的光彩。”

[1817年]

这一年,普希金即将从皇村中学毕业了。圣诞节假回校后,这位诗歌“奇才”创作了《哀歌》,以此宣泄胸中郁闷。《无所信仰》是诗人毕业考试时,校方拟定的题目,要求诗人写出无神论者的苦难。此时的俄国教育部已并入宗教部,圣经是科学的唯一源泉。诗人并未否认对神的怀疑,也不表明对宗教的皈依,实际上还是否定了彼岸世界的存在。也许在他的心中诗歌才是把人类照亮的信仰吧。《给杰尔维格》一诗,缘于过时的文学流派的信徒切诺夫斯基教授拒发他的三首诗歌,看上去他满不在乎,实则为抱愤而作。从《再见》、《别离》等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将要走出这修道院式的学校时那种复杂心情。《自由颂》是诗人在米哈伊洛夫王宫附近的朋友家中创作的一首长诗,这是他思想上也是创作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也可以说是年轻的资产阶级同专制制度抗争的表现。只要看一看当时俄国的状况,就可以理解“自由”二字的沉重份量了。《神秘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一书这样写道:

“从1816年起,在诺夫哥罗德省的部分地区实行屯田制。接着,莫吉廖夫省、克尔森省、叶卡特琳诺斯拉夫省、斯洛波得斯克—乌克兰省也按照皇帝的旨意实行变革。”实行屯田制的农民“身着军装、踏着军乐的节拍前去犁田,收割。结婚由军事当局决定,配偶的选择通常由拈阄儿决定。屯田区内没有寡妇,也没有老姑娘,人人都被迫寻找配偶。穿军装的家庭一律被安置在粉色或兰色的小房子里。这些小平房的外表一模一样:屋内整洁干净,墙上挂着个镜框,里面装着一份家具清单,巡视员定期前来检查物品保管情况。无论是打扫院子,擦洗地板,饲养家畜,升上炉子,喂养婴儿,还是擦拭铜扣,总之,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均有规章加以具体规定。农民稍有违反,便会惨遭毒打。可是这一切完全合乎亚历山大的心意。他梦魂萦绕的思念就是将俄国建设成为一个巨大的军事屯田区,每个公民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地位和作用,都穿军装,不得具有任何个人的思想。”

在这样专制的环境里,普希金的《自由颂》等诗歌能够广为流传,连稍识几个字的看门人和农奴都逐渐熟悉了他的诗歌,就不足为奇了。正是通过阅读普希金的作品,自由理念才深入到了俄罗斯民众的心灵之中。普希金作品未艾未衰的原因极其作品的价值也就在这里。这一年秋天,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俄国外交部工作。

[1818年]

《巴克斯的庆典》的语言造型很好,没有准确地观察和再现客观事物的功力,写不出如此大气的场面。《给戈里琴娜大公夫人寄〈自由颂〉时诗一首》和《致娜·雅·波柳斯科娃》,可以看到诗人完全敞开的人性世界。每一桩重大社会事件都牵动着诗人的心。1818年3月,当亚历山大一世发表演说,答应“按照法律所许给的自由”来治理俄国时,普希金却持一种怀疑态度,写出了诗歌《童话》,这种态度,不仅代表他自己,也代表了当时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应当说,亚历山大一世在俄国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他的改革没有深入人心,其中最重要的是改革的动力——自由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普希金则是第一个将自由作为自己创作主题的作家。这一年最有影响的诗是《致恰阿达耶夫》,这首诗直接喊出了大众的心声:“俄罗斯会从睡梦中惊醒/并将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铭刻下我们的姓名!”可以说,这首诗是文学家普希金向思想家普希金转变的关键力作。普希金不愧是十二月党人的歌手和代言人,他的诗歌成了批判一切束缚自由的社会制度的思想武器。由此可见,好诗总是“代言”与“我言”不分的,完全分开,完全排斥“代言”,就未免偏谬了。

[ 1819年]

《给N·N》写于他病愈之后。“我从埃斯科拉庇俄斯那里逃之夭夭,”意为病愈。接下来他说他要离开彼得堡,去乡间了,心归山林,寄情山水,“抛开那京都的喧闹、世俗的生活/抛开那涅瓦河的冷峭的美色绝伦 /抛开那长舌的危害的流言蜚语/抛开那无尽无休形形色色的苦闷。”来到米海洛夫斯克村以后,他创作了著名的诗歌《乡村》,表达了渴望废除农奴制的决心。《乡村》是十二月党人的人道主义宣言,也是诗人早期诗歌创作的一篇重要作品。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很有特色,它将诗分为相互对立而又互相补充的两部分,一方面描写了一幅田园牧歌般美丽宁谧的乡村景色,使人遐想联翩,向往着那种“在幸福和遗忘的怀抱中”从事劳动的幸福;另一方面又展示了这美丽的大自然被农奴制破坏的悲惨图景,“受折磨的农仆”在农奴主的残酷压榨下悲惨地死去。这种对比手法,不仅是写作技巧的成功,而且也是血淋淋的生活在诗人心灵中的映现。《水仙女》对僧人的虚伪出言相讥,自然引起了宗教界的不满。《欢宴》小诗,言简象丰,“欢乐”是座中的主席,而“自由”在制定宴席上的法律……真是意味无穷。

[1820年]

这年5月,普希金遭流放。至此,他的早期创作基本结束,中学时代和“阿尔扎玛斯”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开始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时代。“唉!她为何还要闪现”一诗吐露了对拉耶夫斯基将军女儿的爱情,尽管将军的女儿并不爱这位不可羁屈的流放者。“白昼的巨星已经黯淡”一诗,写了他心灵的复苏。叙事诗《黑色披巾》,是一段悲惨的罗曼史,故事来自民间的传说。“渐渐稀薄了,飞跑的云”一诗写于基辅省的一个田庄,前六行写的是那里的景色,后边所忆念的姑娘是喀萨琳·拉耶夫斯卡娅。普希金一生写了大量的爱情诗,他的爱情诗一如别林斯基所言:“永远有一些特别高贵的、温和的、柔情的、馥郁的、优雅的东西。因此看来,阅读他的作品是培育人的最好方法,对于青年人有特别的益处。”他一生都游荡在爱情和诗歌之间,他爱着也好,被爱着也好,重要的是,他的诗给人们带来的是美感,是思考,是一颗离经叛道,追求自由的心灵。

[1821年]

《缪斯》、《给杰尔维格》把对诗歌的爱,用形象绘出,痛苦、坎坷的遭罹,没有使他消沉。《战争》一诗,豪气四溢,他渴望为希腊而战,建树沙场。从《致格涅吉齐函摘抄》这封诗题信中,能读出作者不阿的品格。《短剑》一诗同1919创作的《乡村》一样,谴责了农奴制的暴力和屠杀。他相信暴力和屠杀这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部分,是可以用文明去化解、去照亮的;只有最愚昧最下流的民族才会让社会内部的矛盾积累到暴力和屠杀的程度。《给瓦·里·达维多夫》是一封轻松活泼的书信,也是一首深怀世道民瘼的政治诗。《给卡捷宁》,通过卡捷宁向女演员科洛索娃表示了歉意。1818年,诗人曾写了《致恰阿达耶夫》,这一首《给恰阿达耶夫》,依然贯穿着对不公正的命运的蔑视。这一年写的《拿破仑》,不再象中学时,说拿破仑是“残酷的暴君”了,而称他是“伟大的人物。”这首诗,说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好话,也显示出诗人对历史和时代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表现力。

[ 1822年]

渴望自由的主题在普希金抒情诗里表现的比较突出。显然,诗人追求的自由,并非仅限于个人的自由上。诗人并不愿意去过那种悠闲安逸的日子,他向往的是像大海那样汹涌澎湃的生活,要“把这一池水掀起”,让“霹雳飞驰过这滩死水”。正是出于这种向往,诗人在《囚徒》中把自己喻为一只被幽禁的、桀骜不训的幼鹰,它多么年轻,多么向往在蓝天中自由地翱翔啊:

我们原是自由的鸟儿,飞去吧——

飞到那乌云后面明媚的山峦,

飞到那里,到那蓝色的海角,

只有风在欢舞……还有我作伴……

这种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的渴望,在《给书刊审查官的一封信》中也得到了抒发。普希金一生与书刊审查官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第二年(1823年)11月4日他给维亚泽姆斯基的信中说:“不要向检查机关这条狗让步,要为每一行诗咬它,如有可能,就把它咬死”(《普希金书信选》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1823年]

1823年初,西欧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转入低潮。沙皇组成欧洲“神圣同盟”,疯狂地镇压一切民族民主进步力量。在这种险恶的政治局势面前,俄国一些有志之士深感忧虑和不安,普希金就是其中的一位。《恶魔》中说:“我是荒原上自由的播种人”,就反映了诗人的悲观和偏激的思想情绪。其中一些诗句也暴露了普希金作为一名贵族诗人的一些弱点。从这里,我们也看到贵族传统观念是如何影响着普希金创作的。当然,这种不良情绪并未成为诗人创作的主流,他在这段时间写成的“波涛啊,是谁阻止你的奔腾”,仍然充满着要求变革现状的进取精神和对自由的渴望。“欢跃吧,风,把这一池水掀起,/快来摧毁这扼制我的堡垒—— / 雷呀,自由的信号,你在哪里?/让你的霹雳飞驰过这滩死水。”每年三月二十五日,俄国人按照宗教习俗,要把一只鸟从笼子里放出。普希金为此创作了《小鸟》:“在春天一个明媚的节日,/一只小鸟被我放出。/ ……至少,这是一个生灵,/我能赠给它以自由!”在“大海的勇敢的舟子”一诗中作者写道:“让我们离开这颓旧的欧罗巴的海岸/去漫游于遥远的天空,遥远的地方。/我在地面住厌了,渴求另一种自然,/让我跨进你的领域吧,自由的海洋!”诗人的诗好就好在这不颓丧,不沉沦,大情怀,大境界上,其孤高风骨铮然语间,昭然纸上。

[1824年]

1824年,普希金给友人的一封信,被沙皇政府查获。这封信表达了无神论思想。沙皇政府认为普希金犯了新的罪行,决定把他押解到他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交地方当局、教会和他的父亲监管。诗人在奥德萨时,长期与大海相伴,把汹涌澎湃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要离开奥德萨与大海告别的时候,他开始写作诗歌《致大海》,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后,完成了这首诗歌。该诗歌颂了大自然的美和崇高,抨击了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恨、反抗。在这一时期的诗歌,无论是长诗,还是短诗,都反映出诗人思想上逐渐成熟和艺术上日臻完美。他的很多诗,像《自由颂》、《致恰阿达耶夫》、《乡村》同《致大海》一样,都可以称作为政治抒情诗的典范,像“沙皇门前的静止的守卫睡了”、“你负着什么使命”等等,都反映了时代精神,写出了人民的愿望、情绪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同时这些诗不浮华,不空泛,不虚张声势,也是他自己的心声,如鲁迅所说:“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真声音”。另外,我感到作者总是善于选取俄罗斯现实中最有影响的社会政治问题来写作,例如农民起义、专制与人民、土地以农民之类的问题,诗中提出的问题对人民大众的生活、利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825年]

《冬天的晚上》中,那“风暴肆虐”,卷扬着的雪花,那“衰败不堪的小屋”,那沉默不语坐在窗旁的老奶奶,都是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普希金的诗惊人地忠诚于俄国的现实”。叙事诗《新郎》是根据俄国民间故事《少女与强盗》写成,新郎和新娘直接用口语对话,不加雕饰,自然天成,真璞可尚。诗歌用意象说话,小诗《散文家和诗人》就是一篇意象相偕相融的佳作:

你在忙什么,散文家?

给我些思想,什么都好;

我会把它削得尖尖的,

然后装上展翅的韵脚,

把它搭在绷紧的弦上

再使弓背弯一弯腰,

于是一鼓气将它射出,

看我们的敌人一命呜呼!

初写诗歌者常犯的大病就是有意无象(境),或有象(境)无意,不能将意和象妙合无痕。这个道理,古人论述很多,今人要做的就是在意象的新和深上不断有所突破。

[1826年]

读《普希金诗选》 普希金诗选txt下载

这一年,普希金凭着他的敏感和敏锐,写出了俄国诗坛上那句最有力、最优美的诗:“用我的语言把人心点燃”。短诗《先知》就是以这一行结束的。这首诗是诗人在十二月党人五人被处死、许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以后写的。诗人意识到:诗人用笔传达真理,如同上帝用《圣经》传达真理一样,真正的诗人就是真理的教士。《斯金卡·拉辛之歌》的倾向明显地显示,诗人正在思考十二月党人以外的社会力量极其斗争方式。诗中诗人对斯金卡·拉辛的赞颂可以说是再一次对沙皇的警告。

普希金具有准确地观察和再现生活的能力。他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像浮雕一样表现人物。如《给奶娘》一诗,用简单的几句话,就将老奶娘的形象活生生描绘出来了。老奶娘拿着织针的多皱纹的手、她的慈祥的面孔和忧郁的眼睛,都历历在目。他写姑娘的眼睛也很生动传神:“不是玛瑙这样晶莹:/然而,所有东方的宝藏 / 也不抵她那南国的眼睛 / 所闪烁的甜蜜的光芒”(《答ф ·т—》)。普希金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目光集中在他最想表达的地方——眼睛,一个人最有神韵的地方。

[1827年]

这一年的诗歌,《阿里翁》很重要。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和十二月党人比作同一条船上的难友。虽然在航行时遇到了风浪,船翻人落,但诗人表示:“我仍然唱着昔日的颂歌,/同时把我的湿透了的衣着,/借着阳光放在岩石上晒干”。诗人不仅大胆承认了他和十二月党人共命运的关系,而且要唱起“昔日的颂歌”,继续往昔的事业。《寄西伯利亚》则把思念和鼓励带给了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矿坑做苦工的十二月党人。诗人仿佛给战友们送去了薪火,送去了利剑。诗人告诉囚徒们,斗争不是孤立的,囚徒们会得到俄国人民的支持:“爱情和友谊将会穿过/幽暗的铁门,向你们传送。”后来,服苦役的十二月党诗人奥多耶夫斯基写了一首诗回答普希金,其中一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成为以后列宁创办《星火报》名称的来源。在《诗人》一诗中,普希金对诗人的作用进行了诠释。诗如其人,那“惊醒的鹫鹰”,“要朝向荒凉的海洋狂奔,/投进广阔的喧响的树林”,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内心写照吗?对于《诗人》这首诗,别林斯基有过一段很好的评论:“他的《诗人》一诗是很杰出的,在这首诗里他表现了这个思想,即诗人在阿波罗要求他作神圣的祭祀以前,比所有轻浮的儿童都要轻浮,可是等他一听到神的召唤,他的心灵立刻摇落了生活的不纯洁的梦,像一只醒了的兀鹰。可是,这个思想现在却完全不合用了。我们现代聚集着很多诗人,他们拿起笔来显得很庸俗卑鄙,可是当他们慷慨激昂的时候,却高贵而纯洁;谁都看得出来,他们不过是‘做小事情的伟大的人’”。在另一首“在权贵的荣华的圈子中间”一诗里,普希金则抨击了“在权贵的荣华富贵的圈子中间/ 为帝王赏识的诗人”。两种诗人的不同,在这里判然可别,泾渭分明。

[1828年]

在《斯坦司》(1827)一诗中他表示希望尼古拉一世要像“用专制的手段勇敢地播种教育”的彼得大帝一样,“孜孜不倦,坚强刚毅”。这首诗引起了人们的议论,指责普希金讨好皇帝。这一年,诗人写了《致朋友们》一诗,对这一指责作出回答。但这首诗又成了对尼古拉一世的赞歌。应当说,在后流放时期,他对沙皇尼古拉一世抱有幻想,如他在1926年3月7日给茹科夫斯基的信中说:“我对沙皇陛下的宽宏大量满怀希望,并且怀着真诚的悔悟和坚定的决心,保证不再用言语同现实秩序对抗。”后来,沙皇的惨无人道激起了诗人的愤怒,打击了诗人的幻想。《毒树》以象征的笔法讽刺沙皇统治是喷射毒汁,祸害人民的毒树,诗人认为这是一棵死亡之树,他的毒汁正腐烂着自然和生命。普希金有他的局限性,在他的后流放期,他是矛盾的,而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叛逆的普希金”,他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信念同具有浓厚西方启蒙特色的十二月党人始终是一致的。他积极地参加了十二月党人运动,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愧为十二月党人的“朋友、兄弟和同志”。

普希金是天生的情种,他为美丽的女性写了许多情诗,他追求过许多自己喜爱的女性,甚至不论年龄,不计利害,最终因妻子决斗而死。女诗人茨维塔耶娃说他是“宪兵们的灾难,大学生们的上帝,丈夫们的恼恨,妻子们的欢乐。”应该说,他有风流甚至轻浮的一面,但是作为诗人,他又有任性疏放、不拘小节、感情丰富的一面(当然,他也受到了当时上流社会男女偷情公开化、合法化的时代风气的影响。19世纪初期的俄国,因为学习法国,在贵族中形成了一中时尚的风气:偷情。贵族男女都为自己有几个情人为自豪的事情,因此丈夫或妻子有了情人也互相不干涉)。在《给陶君》一诗中,他写道:“天才应该把自己的心潮/只向着青春和美奉献……”这些激情洋溢的诗句,表现出他不可羁屈的诗人性格和对美好爱情的期盼。我以为应该这样认识普希金,他的一生追求大体上属于这样三件事:爱情、诗歌、自由。

[1829年]

1829年1月,普希金回到圣彼得堡。很久以来,普希金厌烦彼得堡,厌烦这里的“盛大的交际晚会”,还有警察……他想换个环境。3月,他不辞而别去了莫斯科。接着又离开莫斯科,来到俄土战争的前线高加索。在这里,诗人笔下所描绘的一幅幅画面都是清新迷人的。在《高加索》中,作者描绘了高加索一带的壮丽的山景,将读者带入了空气清冷、雪风扑面的意境中。有意有境,是普希金抒情诗的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特征。

普希金写了很多讽刺诗。他的这类诗歌并没有多么强烈的字眼,棉里藏刀,柔中带刚;貌若淡淡,实则浓浓;貌若浅浅,实则深深,表现出一种温婉睿智、平易近人的风度。比喻与夸张,是他的讽刺诗常用的艺术手法。如《文坛消息》,普希金认为卡钦诺夫斯基主编的《欧罗巴导报》非常陈旧,好似死人主编的,就夸张地把已故的文人都请来做撰稿人,诗中说:“他们人马齐备,只等待/卡钦诺夫斯基快快赶来”,讽刺了卡钦诺夫斯基和他的报纸。由于普希金的讽刺诗辛辣而尖锐,纳杰日金在《欧罗巴导报》上评价普希金:“他热衷于刻毒的小诗和谩骂。”普希金立即写诗反驳:“难道我的傻瓜竟招认/ 他是挨了一记耳光?”普希金的这些讽刺诗都是有所为而作,是愤世疾俗之作。

[1830年]

三十年代是普希金创作丰收的季节,他的诗歌创作质量也达到了顶峰。尽管他的处境更加险恶,可是,他为大众祈祷自由的呼声更加响亮,更加有力。如他在《致诗人》中写道:

诗人啊,请不要重视世人的爱好,

热狂的赞誉不过是瞬间的闹声;

你将听到蠢人的指责,社会的冷嘲,

可是坚持下去吧,你要沉着而平静。

你是帝王:在自由之路上自行其是,

任随自由的心灵引你到什么地方;

……

这些声势慑人的诗篇虽然不多,却是普希金借物明志之作。这类诗歌抒发了他的凌云意气,同时,他也以写诗砥砺志节,环境越是险恶,越是创作精勤,垂志不衰。

他的诗题材丰富,在他的眼睛里到处都的诗歌,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生活和自然,无论他在哪里看到它们,都会很情愿地、很自如地落在他的彩笔之下。”然而,不论写什么,他都坚持用口语写诗,写高雅的诗,写大众能读懂的有意味的诗,老老实实写诗,这种写作态度,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

[1831年]

1830年11月,长期处在沙俄殖民统治下的波兰,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爆发了反对俄国暴政的正义斗争,沙皇出兵镇压,战争持续了近一年,起义终告失败。可是,作为俄罗斯民族诗人普希金,这时却陶醉在“爱国主义”的狂欢里,创作了《给诽谤俄罗斯的人们》、《鲍罗金诺周年纪念》等诗,为颂扬尼古拉一世的“武功”大唱赞歌。普希金后期诗歌中沙文主义观点的流露,是有其复杂的思想渊源的。一是俄国知识分子阶层和沙皇政府有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联系。二是这一年3月普希金与莫斯科第一美女纳塔莉娅结婚,这给普希金创作带来了很不良的影响。他的岳母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宗教徒,并对沙皇十分崇敬。他的妻子最感兴趣的只是时髦的装束和在上流社会的交往。在这种生活状态中,很难想象,普希金的创作不受影响。诗集中这一年收诗不多,但是在这一年,他完成了从1823年就开始创作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奥涅金》。这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体小说。别林斯基称它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普希金的创作也由此完成了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

[1832年]

普希金的爱情诗歌温和、健康、优雅,很富于人性情感,如果说他早期的爱情诗充满了对肉欲之爱的向往和禁欲型道德的批判精神,那么中后期爱情诗作却强烈地抒发着对生活的挚爱,流露着对情人的期待与祝福,思念与感伤。关于诗人追求很多女性的问题,应该从当时把偷情、有情人视为合法化、公开化的时代去看待,我不赞成有人把他的人格和文格割裂开来的观点,一个品德低劣的诗人,不可能长期地表现着纯净的文格。他的同时代人弗·彼·戈尔恰科夫认为:“普希金虽然是美的崇拜者,但从来不是一个追逐女人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他一贯重视自身的品德,一贯尊敬和高度评价一位妇女的好品德和好名声。这与他的美好心灵的崇高禀性是完全一致的。”我以为,他风流,但绝不下流。

普希金被人们称为爱国主义诗人,除了他创作了许多爱国主义诗篇以外,还因为他的爱情诗歌与爱国主义有着紧密联系。在我国,儒家从诗教观点出发,把《诗经》中大量的爱情诗列为宣扬“后妃之德”等教化范畴,把爱情、家庭和治国安邦相提并论。应当说,爱情文学是爱国主义的渊流之一,爱国主义是爱情文学的扩展和升外。普希金的爱情诗就是他爱国主义诗歌的一部分。

鲁迅说过:“创作总根于爱”,他的意思是说,诗歌源于生活,本质上源于爱”,因为“爱”是构成生活的灵魂,如果离开了“爱”,还有什么真正的生活呢?普希金之所以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就是因为他有着阳光一般博大的“爱心”。

[1833年]

《秋》,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天保佑,可别让我发疯”,仿佛是一位疯人的呓语,实质上都抒发了对自由的向往。他的诗都能让人读懂,不怪涎,不晦涩,不烟笼雾绕,不奇幻,不虚伪,不想入非非,只是把生活本然的、真正的美显示出来,贴近日常生活,说真话,说想说的话,说大众欲说而不敢说的话,这是他的抒情诗受到欢迎引起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

[1834年]

1834年1月,沙皇任命普希金为宫廷近侍,企图一箭双雕:一方面借以欺世盗名,使社会误认为皇帝宽仁厚德,宠爱诗人;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操纵诗人,并给诗人爱慕虚荣的妻子纳塔莉娅以进宫廷的机会,从而更方便与纳塔莉娅的来往。这样,诗人既面临着强大的政治压力,个人尊严又遭亵渎,处境更加复杂艰难。他不得不浪费许多宝贵时光,陪伴妻子跳舞娱乐,在上流社会中应酬往来,不仅创作受损,产量大大减少,而且生活日形困难。“我在忧伤的惊涛骇浪中成长”,就表达了这种忧虑。“我的朋友,时不我待”!是诗人对妻子写的,表达了他渴望离开彼得堡隐居乡间的心情:“唉,多么久了,我,一个疲倦的奴隶,/一直想逃往工作与纯洁喜悦的幽居。”他一直渴望过一种安宁、平淡的田园生活,他认为“宁静是美的不可少的条件”(《普希金文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

在《我郁郁地站着》一诗里,诗人似乎感到了危险的临近,对未来忧忧忡忡:“我郁郁地站在坟墓上。/环顾四周,到处是一片/庄严的死亡的家乡……/默默无声的石碑坍塌,/墓丘和木制的十字架/是那么静穆、单调、凄凉……这年6月,普希金请求退职,想挣脱宫廷的锁链,未果。他知道自己无法融进上流社会的圈子,但又不得不陪妻子在那种矫揉造作的宫廷礼节中间周绕,无奈中,他只好在文学作品里临风寄怅,长歌当哭了。

[1835年]

从《旅人》中,能感受到普希金“悲哀和恐惧压着我的心”那种心情:“来了!那一刻、那一刻已经逼近!/我们的城要卷入火焰和巨风,/它转眼就变为焦炭和灰烬;/啊,我们都会毁灭,躲避要赶快;/可是到哪去?悲哀啊,悲哀!”诗人怎么能不悲哀啊?自从普希金被任命为低级宫中近侍从以后,他更清楚地看到了朝廷的专制和腐败。他在日记和书信中写下了一系列札记,谴责沙皇在老百姓忍饥挨饿的年头,大肆敛财,大肆挥霍。他痛斥沙皇的放荡。最让他无奈和痛苦的是,沙皇一直公开垂涎于他美丽的妻子,羞辱时刻伴随着他。同时,对诗人的嘲讽和诽谤也开始在上流社会中流传。是“肮脏下流的彼得堡”逼着他必须离开宫廷,离开妻子,或者离开人间。

这年夏天,诗人获得了4个月的假期,回到在流放时住过两年的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那里写了“我又重游”,诗中充满对生与死的沉思,诗人在诗中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新的一代庄严地代替了老的一代,自然界与人类都处在永恒的更新之中。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分裂和矛盾中,诗人产生了深刻的精神裂变,他经常在诗中提到了死亡。

[1836年]

1836年是普希金创作多产的一年。这一年,他完成了历史爱情小说《上尉的女儿》和一批优秀的诗篇。同时为摆脱空虚而又庸俗的上流社会,他创办了《现代人》杂志。《世俗的权力》是一首讽刺诗,诗中对那些“手执步抢”守卫在耶稣两侧的士兵提出了质问和抗议:

是为了防范民众,怕他们亵渎

那以自己的死刑赎出亚当后代的人?

还是为了怕挤得闲游的绅士不舒服,

因而命令纯朴的人民不得进门?

……

“我徒然逃到”、《译宾得芒蒂》和“我沉思地走出了”等诗,都表达了诗人渴望离开彼得堡的心情。《想从前》是诗人为母校皇村中学建校25周年写的献诗,在这首诗中,我再一次感到了诗人诗歌的真诚、自然和纯朴。真诚是普希金诗歌的灵魂,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喷涌,是一颗真诚的诗心即人品的自然展现。

这一年,是诗人文学创作的最后一年。1837年1月17日,普希金与丹特士进行决斗,身负重伤,两天之后,即1837年1月19日与世长辞了。杀害诗人的真正凶手不只是丹特士,而首先是沙皇本人和上流社会中的邪恶势力。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人世,他享年38岁。1836年,诗人曾写了一首“我给自己建起了一座非手造的纪念碑”,诗中洋溢着诗人的自豪感。他庄严宣称,他为自己建起了一座非人造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石柱上。“只要在这个月照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我的名声就会传扬”。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同。写《枪声》一首,献给这位真正伟大的天才诗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53790.html

更多阅读

读后感之二:无怨无悔的爱——读《长途跋涉的肉羹》有感

读后感之二:无怨无悔的爱——读《长途跋涉的肉羹》有感今天,我作了一篇阅读,名字叫《长途跋涉的肉羹》。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在小学五年级时,父亲因出去开一次农会,所以吃上了这一辈子最好吃的肉羹。作者笔下最好吃的肉羹,是父亲从遥远

也许他比股神更股圣——读《戴维斯王朝》 戴维斯王朝 txt

2009-11-27中道巴菲特俱乐部 陈理中国“富不过三代”的古老咒语似乎全球都应验,因为那些再牛的家族企业也都避免不了“穷孙子”问题。但约翰·罗斯查得的《戴维斯王朝》提供了相反的案例。戴维斯祖孙三代凭借千锤百炼的投资战略、对

读《戴维斯王朝》 安东尼戴维斯

转【枯荣的日志】戴维斯双杀!——读《戴维斯王朝》2009-12-28Old Manriver,是美国30年代的一首老歌,老戴维斯喜欢这首歌,并改变歌词,大意为:“有人知道必有某事,却从无耐心静静流淌”晚上躺在床上,静静的读着印刷拙劣(没办法,原版难找了)的《戴

任公是谁?——读《我为书狂》及其它 重生之我为书狂sodu

任公是谁?——读《我为书狂》及其它其一,考证前几日,读石涛编的《我为书狂——爱书人的痴言梦语》(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9)。该书收录了梁实秋先生的《书房》一文,文前有一段按语,曰:经过大约四十年的销声匿迹,到了九十年代,梁任公的文章才

声明:《读《普希金诗选》 普希金诗选txt下载》为网友最短的咒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