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聆听——收集巴赫之外的管风琴音乐三 法国 巴赫管风琴协奏曲



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聆听——收集巴赫之外的管风琴音乐(三)法国 巴赫管风琴协奏曲

法国早期管风琴音乐

在我的意识中,法国音乐所要表达的,不像别国音乐那样明确且清晰,总是介于实与虚之间,处于某种不能让人轻易抓住的状态,此特点到了德彪西这一代作曲家发展到了极致,而之前的巴洛克音乐,例如拉莫的戏剧,虽然有着实实在在的剧情,但是音乐本身同样不容易把握得恰到好处,既要优雅,又不能浮华,既要有艳丽的色调,又不能流于庸俗,既要有戏剧性,又不能完全沉溺在故事当中,总之,如果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德国式的法国音乐,或者意大利式的法国歌剧。

法国的管风琴音乐也是如此,在演奏过程中,如何在内在的雅致与外在的华丽之间取得平衡,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雅致而活泼,华丽而隽永,当然是最为理想的状态,同时也是特别难以把握的状态,如果搞得不好,就会让音乐因空泛而导致乏味,相反,如果表现得当,就会使音乐绽放出迷人的色彩与光泽,并因此而生出无穷的情趣。从这个角度看,把法国的管风琴音乐演奏出应有的味道,其实是难于德国或意大利的管风琴音乐的,打个比方来说,瓦尔哈演奏的巴赫不论每个人的评判如何,总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以他的个人风格来演奏库泊兰,想象一下,几乎可以肯定那是再糟糕不过的了。

除了大名鼎鼎的弗朗索瓦·库泊兰(FrancoisCouperin)的两部“管风琴弥撒曲”,我收集的法国管风琴音乐,还有一张包含了十几位作曲家的《法国早期管风琴音乐》和尼古拉-安托万·勒贝格(Nicolas-AntoineLebegue)的一套“管风琴组曲”,它们勾勒出了从文艺复兴晚期至巴洛克鼎盛时期的法国管风琴音乐的概况。这里要特别指出一点,法国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通常也被冠以法国古典风格,所以我们在一些书中会看到这样的提法:弗朗索瓦·库泊兰的管风琴作品是法国古典风格的代表。

《法国早期管风琴音乐》这张唱片收录的音乐从16世纪至18世纪初,年代最早的三首作品《圣母颂歌》(四度,quartitoni)、《Kyrie Fons bonitatis弥撒曲》中的《圣哉经与降福经》和雅克布·奥布莱赫特的《ParceDomine》,出自16世纪上半叶法国十分有名的音乐印刷、发行和销售商皮埃尔·阿泰格南特(PierreAttaignant)出版的音乐合集,此合集收入的作品多为用于礼拜仪式的键盘乐曲,而最重要的则是定旋律的配曲和经文歌的改编曲,上述三首作品涵盖了所有这些形式,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精致而富于光感,不过分厚重,又值得回味,事实上,法国音乐随后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些特点走下去的。

法国管风琴音乐最早的一位名家,大概非让·蒂特卢兹(JehanTitelouze)莫属,他与斯维林克同一年出生,在16世纪生活了三十八年时间,其作品仅有一些管风琴音乐流传后世,几首弥撒曲均已佚失。唱片收录的两首乐曲,代表了蒂特卢兹的管风琴音乐的主要形式,它们在结构上都有段落的划分,“赞美诗”《Adcoenam Agni providi》分为两个段落,前一段华丽而明亮,后一段矜持而优雅;《圣母颂歌》(五度,quintitoni)分为三个段落,前两段的差别不大,琴声柔和得令人舒畅无比,只不过开始段落相对朴实,中间段落多了一些装饰,而最后段落则转为行进速度,营造出庄严的氛围。另外,唱片还选录了17世纪前五十年间的无名氏(Anonymous)作品《圣母颂歌》(二度,secunditoni)和“赞美诗”《Ave marisstella》(万福,海之星),前者是一首璀璨而夺目的乐曲,虽然作曲者没有明确指出,但是听者却可以听出明显的五个段落,强弱快慢形成了不间断的起伏,使得乐曲十分富于变化;后者则是一首相对单纯的乐曲,琴声之间表达出狂喜之情。

在下面的文字中,我将按照作曲者的出生顺序进行介绍。首先是亨利·迪蒙特(Henry DuMont)的《阿勒芒德》,我们知道,这是一种古老的舞曲形式,既庄重又不沉重,这首乐曲刚好如此,色调是暗的,节奏却是轻的,就像是神秘的夜晚之舞,倏忽即逝,转瞬不再,这与其说是一种表现力,不如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弗朗索瓦·罗贝尔达(FrancoisRoberday)的《赋格与随想曲》(第三首)同样具备如此的天性,在乐曲一开始,琴声是平静如止水的,色调是暗淡的,之后,琴声有了细微的跃动,宛如水面出现了涟漪,然而这一过程十分短暂,琴声又转回平静,但色调与之前相比变亮了,似乎水面闪烁点点银光,接着,琴声加快了速度和节奏,变得颇具动感,当乐曲结束时,整个水面已经是银光荡漾了——说到这儿,有必要提醒大家一句,我所记录的仅仅是个人聆听的体验,可不要让你自己被这些文字局限哦!

路易·库泊兰(LouisCouperin)是弗朗索瓦·库泊兰的伯父,他也是库泊兰家族中的著名成员之一,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更多的即兴特点,《Duo》(二重奏)听起来就像是两个人自由自在的对舞,《幻想曲》给人的感觉则有如自由随性的放声歌唱,此二曲可比之为世俗音乐的管风琴版,并且是完全开放式的表达。尼古拉斯·吉格尔(NicolasGigault)的两首短曲《Kyrie double a 5 parties》和《Fuguegrave》(庄重的赋格),前者光芒四射,后者充满力量,它们以直率而铿锵的琴声,与路易·库泊兰的两首乐曲相呼应。从这两位作曲家的共性,我们不难发现,这时的法国管风琴音乐乃至其他形式的音乐,已经与宗教气息渐行渐远,同时与皇家气派越来越近。

尼古拉-安托万·勒贝格(Nicolas-AntoineLebegue)是法国管风琴音乐的一位重要人物,唱片收录了五首他的作品,其中三首的形式在他的“管风琴组曲”中经常出现,由于我将在下文做专门的介绍,故在此仅提及两首作品,以衔接其前后。《C大调奉献经》总体上非常喧闹,旋律颇具流行风格,管风琴如节日号角般吹响,强音与弱音的对比意趣盎然,此曲应算是世俗风格的宗教题材音乐。《UneViergepucelle》(无比纯洁的童贞女)从标题上看,是关于圣母玛利亚的,乐趣淡雅,意境悠远,还记得第一次听这首乐曲时,是在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轻声细语的琴声,与空中飘荡的雨滴,交融于一体,就在某一时刻,一起洒进了我的心田,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就此弥散开来……

小小的抒情过后,让我们回过头来,接着再听一听另三位作曲家的作品。让-亨利·达·昂格勒贝尔(Jean-Henrid’Anglebert)的《Fuguegrave》(庄重的赋格)确如标题所指示的那样,营造出了肃穆的气氛,自始至终持续着洪亮的琴音;《quatuor sur leKyrie》同样是洪亮的琴音贯穿全曲,就像铜管乐器以硬朗的强音吹响,明亮而喧嚣。安德烈·雷森(AndreRaison)的《降C大调举扬圣体歌》选自《八度弥撒曲》,难得地带来淡淡的忧伤,这让它在整张唱片中,成为最有感情色彩的一曲。吉尔·朱利安(GillesJullien)比弗朗索瓦·库泊兰大十八岁,二者刚好算是两代人,从他的音乐中,我们可以听到后来者的韵味;朱利安的两首乐曲——《Dessusde Voix humaine》译成中文是“人声高音”,《Basse deTrompette》则是“号角低音”,前者让人产生一股特别的亲切感,后者则有着热闹非凡的效果,一个模仿的是人类的歌唱,一个模仿的是早期木管乐器的嘈杂音响,真是趣味无穷,我想,这应该正是乐曲的标题所要表达的意思吧。

在继续欣赏更多的法国管风琴音乐之前,让我们简单说一说这张唱片的演奏者JosephPayne,他既是管风琴演奏家,同时也是羽管键琴演奏家和Clavichord演奏家,他的经历非常有意思,出生在中国大陆与蒙古边界附近,是一位英国传教士,他在英国的教堂唱诗班接受了最初的音乐训练,曾就读圣三一学院和哈特(Hartt)音乐学院——他的老师之一是大名鼎鼎的万达·兰朵芙斯卡(WandaLandowska)。在瑞士居住了几年之后,Payne定居美国;而在美国,有一家著名的Bedient管风琴公司,为密歇根州的大急流城(GrandRapids)的圣马可教堂设计安装了一架管风琴,这张《法国早期管风琴音乐》就是在这架琴上演奏的,录制于1994年。可惜的是,Payne已于2008年去世,时年仅67岁。

尼古拉-安托万·勒贝格的“管风琴组曲”

集管风琴家、羽管键琴家和作曲家于一身的尼古拉-安托万·勒贝格,主要活跃于17世纪下半叶,他在18世纪仅生活了两年。在音乐辞典中,关于勒贝格的词条只是寥寥数语,他早年先是在教堂弹奏管风琴,后来成为路易十四宫廷的管风琴师,一生总共创作了三套管风琴曲集和两套羽管键琴曲集,以及一些键盘乐小曲和极少量宗教作品,我收集到的是其管风琴曲集的第一套,包括八首“管风琴组曲”。

从前述介绍的各国管风琴音乐中,我们不难发现,早期的此类音乐在形式上既多样化,看上去似乎又无一定之规,各种标题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勒贝格的这些组曲,则结束了这种散漫的状态,为管风琴音乐创造了一种确定的形式,开始有意识地规范化了。这些组曲通常每首包含八至十二段乐曲,以一段“前奏曲”为引导,随后各段的标题,我们应该不会陌生,因为在之前的文字中,不少都已经出现过了。

勒贝格的“管风琴组曲”,给人的最初印象是华丽得耀眼夺目,就像置身于凡尔赛宫的镜厅之中,令人目不暇给,如果一整套作品连续听下来,确实稍稍有点儿“审美疲劳”。限于篇幅,不可能将八首组曲都逐一说到,我从中选取第1、5、6、8首组曲进行介绍,考虑到有些标题翻译成中文未必准确,并且中外文混用会让文字看上去有些乱,所以索性标题全部用原文,只在必要处做一点儿简单的说明。

现在,让我们从“第1组曲”开始。轰然作响的琴声奏出“前奏曲”,辉煌得有些吵闹,明亮得有些晃眼,不过,这确实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开篇;“Duo”的轻盈节奏与活泼旋律,反而更令人心仪,此段的音乐是跳动的,有着明显的舞曲风格。“Cromhorneen taille”在极缓慢、极轻柔的琴声中,弥漫着神秘的气息,幽暗的色调令其颇具冥想性;“Basse detrompette”发出古老的簧管乐器的音响,直率而质朴,热情而有活力;“Trio a triosclaviers”如太虚幻境一般,琴声似漂浮在空气之中,生出若有若无的效果;“Dessus de cromhorne”仿佛自远方飘来,是一段优美的舞曲,有着歌唱性的旋律,轻轻奏响的琴音无忧无虑,在不经意间打动人心;“Tierce entaille”同样以轻轻奏响的琴音,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倾诉;“Recits de voixhumaine”则恰似秋虫的呢喃低语,不论高音还是低音,或者簧管乐器的音响,都以极轻的声音弹奏,营造出一种迷人的静谧。进入第九段“Trioa deuxdessus”,管风琴的演奏增加了分量,听起来也热闹了起来,特别是“Dialogue”——这个词有“对话”之意,在交替出现的强音与弱音之间形成“对话”,亦即构成对比,直至达到爆发强奏的高潮;“Fuguegrave”以威严的姿态出现,琴声缓缓前行,隆隆作响;最后一段“Pleinjeu”的标题是“大联音栓”之意,整段音乐高高在上,有一种俯视的效果,以此作为结束,真是恰如其分。

接下来,我之所以选择介绍第5和第6这两首组曲,是由于此二者中都含有“Echo”,即“回声”,听起来更有趣味性。“第5组曲”的“前奏曲”集华丽与庄重于一体,纯净的琴声透着高贵的神态;“Dessusde cromhorne ou de trompette”有着很强的歌唱性,管风琴弹奏出咏颂的旋律,在空气中振动和散播;“Tierceentaille”的速度很慢,琴声舒缓而绵延,安详而朦胧,效果如夜色一般;“Duo”以极轻的音量,弹奏出非常欢快的乐声,高音细若游丝,在天空中飘来飘去,忽明忽暗,似幻似真。“Trioa deux dessus”与“Basse detrompette”有着近似的气质,都是欢愉的、无拘无束的、随心所欲的,就像置身于田园之中的感觉;之后,是一段有趣的“Echo”,琴声中的那个回声,听起来似乎并不太遥远,所以整段音乐给人感觉更像是一个大嗓门与一个小嗓门正在面对面地对答;接着的一段“Dialogue”,也具有回声的特点,同时还具有舞曲的节奏,音量整体上比前一段提高了一倍,刚好是一个更大的嗓门与刚才的那个大嗓门一边跳舞一边对答;进入最后一段“Pleinjeu”,音乐与“前奏曲”相呼应,在虔诚的赞美歌中结束。

“第6组曲”的“前奏曲”与前者刚好相反,一点儿不明亮,琴声如雾气般迷蒙,宛若梦境之降临,有一种催眠的效果,恐怕比肖邦的夜曲更像夜曲;随后的一段“Duo”,则是清爽如黎明的新鲜空气,透彻如晨曦的第一道阳光,将之前的晦暗一扫而光。“Fuguegrave”通过鼓噪的琴声,传达出庄严与肃穆;接着,“Echo”以轻灵的琴声,构成奇思妙想的问与答——看来,回声的运用可以产生出多种效果,在这一段,主旋律与回声之间的地位几乎是平等的,二者听上去就像是两个人的窃窃私语。“Trioa deux dessus”有着世俗舞曲般的节奏,音乐中透着快乐与逍遥;之后的“Tierce entaille”又变得一本正经,音乐中流露出安宁与沉静;在“Basse detrompette”中,管风琴的低音释放出自由无忧的喜悦;在“Dessus decromhorne”中,管风琴的高音以弱奏散播出发自内心的满足感;“Dialogue”延续了上一段的情绪,以适中的音量演奏,突出强音与弱音的对比,并在最后形成一个强奏的高潮,随后的“Pleinjeu”则刚好与前面那个高潮的氛围相接续,而这个迸射光芒的结束段落,又与“前奏曲”之间形成极其强烈的反差。

从上述三首组曲,我们不难看出,作曲家对于各段之间的衔接有自己的一番设计,特别是对于整体感的考虑还是相当留心的,虽然之前的作曲家在创作中也有不少是如此,但是勒贝格的组曲所含的段落却比原先多了很多,所以,通盘考虑的难度也因此增加了不少。最后,让我们再欣赏一首“第8组曲”,以加深对其作品的认识。这首组曲的“前奏曲”只有短短的一分零八秒,却显得特别与众不同,随着从容响起的琴声,豁然之感与超然之感顿生,柔和之光亮遍及内心,圣洁之清泉沐浴全身;之后的“Fuguegrave”平和而恬淡,似入无欲无求之状态;而“Duo”则宛如仙境一般,丁丁当当的铃声,自远方飘来,在空中盘旋,久久不散,管风琴轻奏出的这些效果,实在是太迷人了!接下来的“Voixhumaine”,就像一支悠扬而抒情的独唱,带着虔诚的感恩之情;“Cornet”指的应该是使用“短号音栓”来演奏,这一段听起来满心欢喜,在情绪上是对上一段的延续;而进入“Tierceen taille”,则转为郑重和深情,有一种专注的神态。“Trio a triosclaviers”具有沉思的性质,琴声悠悠,思绪不断;“Dessus detierce”更进了一步,空明的琴声,若冥冥之中的祈祷;然后,在“Dialogue”这一段中,欢乐自天而降,管风琴放声唱出赞美的歌咏;直至“Pleinjeu”,以温馨的琴声,带来心灵的和平,它不单是“第8组曲”的收束,也是全套组曲的圆满结局。

包含八首组曲的第一套管风琴曲集,是勒贝格于1676年编辑成册的,当时弗朗索瓦·库泊兰才刚刚八岁——我们随后将在这位后来者的两部“管风琴弥撒曲”中,看到他对大型管风琴音乐作品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收集的这套勒贝格的组曲,应该算是稀罕之物了,因为绝少有唱片公司肯全套录制这样的作品,所以在这里我要首先感谢法国的ARION唱片公司,这套唱片是他们录制于1981年,并于2002年制作成CD发行的。演奏者鲜为人知,是1950年出生于法国西北部的勒芒(LeMans)的Jean-PatriceBrosse,他不仅是管风琴演奏家,还是羽管键琴演奏家,录制唱片使用的法国科曼(Comminges)的圣贝特朗(Saint-Bertrand)大教堂的管风琴,从我查阅的资料看,这架琴是在1550年底建成的,并于1974年进行了修复。

弗朗索瓦·库泊兰的“管风琴弥撒曲”

终于该进入弗朗索瓦·库泊兰的音乐世界了!在同时代的法国管风琴作品中,弗朗索瓦·库泊兰创作的这两部“管风琴弥撒曲”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而当它们于1690年完成时,弗朗索瓦年仅22岁,巴赫则刚出生5年。

同样是管风琴演奏家、羽管键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三位一体,弗朗索瓦不仅在库泊兰家族中成为最优秀的一员,而且还在法国管风琴领域鹤立鸡群,这让他有了一个“大库泊兰”的绰号。在巴赫出生的那一年,库泊兰开始担任巴黎圣热尔韦教堂的管风琴师,并为此终其一生,七年后,他又接任了皇家圣堂管风琴师一职,成为路易十四的“御前管风琴师”,后来,还获得“内廷乐师”的称号。

虽然弗朗索瓦的管风琴音乐和羽管键琴音乐历史地位非常高,但是他的创作并不局限于键盘乐作品,还涉及器乐合奏、宗教音乐、世俗歌曲等,其中宗教音乐占了相当的比重,最有名的当属《Leconsdetenebres》(通常译作“熄灯晚祷”),在器乐合奏作品中,最有名的是四首组曲《国民》。弗朗索瓦为羽管键琴总共写了四册曲集,而出人意料的是,他为管风琴创作的作品,只有两部“管风琴弥撒曲”流传后世,这让它们显得愈发珍贵。

两部弥撒曲有一个总的标题:“42 pieces d’orgue consistantes en deuxMesses”,即“持续用于两个弥撒的42首管风琴曲”,第一部是《Messe a l'usage ordinaire desparoisses, pour les fetessolemnelles》——“为教区的盛大节日使用的常规弥撒曲”,第二部是《Messe propre pour lesconvents de religieux etreligieuses》——“为女修道院的宗教仪式的特定弥撒曲”。作为弥撒曲,它们在形式上不算很严格,都没有“信经”;另外,前者比后者的篇幅略长。

就结构而言,这两部弥撒曲类似于勒贝格的组曲,例如在“慈悲经”、“荣耀经”、“圣哉经”、“羔羊经”这些大标题下,各段的小标题与前面介绍的那些组曲中的小标题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弗朗索瓦却将各个段落之间的情绪做出了紧密的联系,这让他的弥撒曲比勒贝格的组曲更具整体感,听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就音乐本身而言,在我看来,弗朗索瓦的两部“管风琴弥撒曲”不属于那种气势恢宏得从天上一直压到地上的管风琴音乐,而是有一种平视感,和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抒发,这让它们听起来总是透着一股亲切,流露一缕清新。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弗朗索瓦·库泊兰的“管风琴弥撒曲”之中吧。对了,需要说明一点,在下面的文字中,为避免罗嗦,每一部分中的各段均只给出简化的小标题。

1为教区的盛大节日使用的常规弥撒曲

“慈悲经”分为五个段落。作为开篇的“Plainchant”即“素歌”,起着引领进入弥撒仪式的作用,乐声平稳、庄重、辉煌,与弥撒曲标题所显示的用途完全符合;之后的“Fugue”即“赋格”,延续了第一段的氛围,管风琴以强音的鸣响,营造出隆重与热烈的效果;中间段“Recit”,与前一段形成强烈的反差,它相当于一个柔板,管风琴以弱音的低吟,唱出一支真挚而动情的歌调,生出感人肺腑的效果;衔接其后的“Dialogue”,将这种真情逐渐转变为似火的热情,在这一段的最后,洪亮的琴声如同燃烧了起来;末段与开篇相呼应,也是一段“Plainchant”,不过似乎没有开篇的那段那么抢眼,既是“慈悲经”的尾声,又是用于接续“荣耀经”的间奏。

“荣耀经”包含了十个段落,是篇幅最长的部分。“Plein jeu”,以金光闪闪的乐声,作为随后一连串的管风琴诗篇的引导;“Petitefugue”即“小赋格”,在颤动的低音与轻扬的高音之间,隐隐地跳动着一支欢乐无忧的旋律;“Duo”,随着持续波动的琴声,喜悦与感恩的情绪向四面八方散播;“Dialogue”,从管风琴耸立的音管里,传来相互应答的歌唱,一个声音灵活而高扬,一个声音直率而粗壮;“Trio”,转为暗色调的、缓慢的、微颤的琴声,于恍惚之间引人浸入沉思默想,这是祈祷的时刻……;“Tierce”,更为舒缓的琴声,静静地、轻轻地、柔柔地铺展开了漫无边际的、与生俱来的、天真无邪的洁白,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咏叹,琴声的歌唱不仅带着真诚与恳切,还带着浓浓的浪漫情愫,在一瞬间,竟然让人忘记了音乐的年代。接下来,是三段“Dialogue”,前段以弱音、慢速演奏,一些极轻的、极细微的颤音,就像昏暗之中的、若隐若现的微光;中段不论音量、速度还是色调,与前段相比都有所提升,管风琴悠然地弹奏出甜美的赞美诗旋律,这旋律连绵起伏,盘旋飞升;后段在前一段的基础上,音量、速度和色调再次提升,赞颂的乐声响彻整个天空,直至抵达一个升腾的高潮。“荣耀经”部分的最后一段是长达八分多钟的“奉献经”,它先以洪亮的乐声表达了坚定的信念,中间一度转为弱音和慢速,似乎进入一种思考的状态,之后,随着音量逐步加强,速度转为稍快,音乐在向前推进中,形成不断上升的趋势,接着,一个近似民间舞曲节奏的欢快旋律隐约传来,并在随后发展成盈满耳畔的欢歌,释放出发自于内心的狂喜。

“圣哉经”有三个段落。首先是一段“Plainchant”,不到一分钟的长度,琴声以平缓的速度徐徐前行,眼前展现一片光明的景象;之后的“Recit”,管风琴颇为内敛地演奏出一个无限延伸的旋律,恰似柔和的光芒在天空中飘浮。第三段是“降福经”,整体上很有些神秘的气氛,音乐虽然自始至终没有明显的起伏,却在一刻不停地流动着,管风琴在低音上奏出木管乐器的温暖音色,暖意便随之弥漫在了每一个角落,就在这样的乐声中,心灵得到了慰籍,幸福感油然而生。

“羔羊经”只有两个段落,是最短的部分。前一段“Plainchant”,在庄严的乐声中,尽显高贵的气质;后一段“Dialogue”,则以铜管乐般的音响,营造出光芒普照的效果。说实话,作为“羔羊经”来说,弗朗索瓦·库泊兰的谱曲似乎过于华丽了一些,所以我不得不说,这样的音乐,在颂扬耶稣基督的表象之下,不可避免地会将太阳王的光辉隐含其中,或者应该说,是时代造就了音乐本身。在“羔羊经”之后,有一个简短的终曲段落“DeoGratias”,在超然与和平的气氛中,结束了整部弥撒曲。

2为女修道院的宗教仪式的特定弥撒曲

这部弥撒曲的每个部分所含的段落数,与前一首完全一样,只是小标题不尽相同。“慈悲经”以一段“Pleinjeu”为开篇,琴声于稳重中闪烁光亮,徐缓中不乏清澈灵动,以此为引导,进入弥撒仪式;之后的“Fugue”中,含有一定活跃的成分,显得轻快而不过分严肃,这大概就是整部弥撒曲的基调了。接下的三段,“Recit”的旋律优美而抒情,声音不大却让人觉得十分宽广,在我的想象中,它就如同在原野中独自漫步时,情不自禁的歌唱;“Trio”在小起伏的涌动中展开,乐声明亮又不吵闹,恰似刚才的歌唱愈发地快乐无忧,甚至荡漾激情;“Dialogue”由较弱的音和较强的音之间的对比构成,整段音乐听下来,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跳圆圈舞。从这个“慈悲经”部分,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弥撒曲比前一部在格调上要轻松了不少。

“荣耀经”在这部弥撒曲中,同样是篇幅最长的部分,不过,音乐在总体上偏于安静,如流水般纯净透明。开始的“Pleinjeu”段落,管风琴不紧不慢的弹奏,显得特别恬适与悠然,同时又不缺少稳重与庄重——要想在演奏中达成这样的效果,着实是不好拿捏;随后的不少段落也同样是如此,“Petitefugue”是愉悦的,又需要用内力加以收敛;“Duo”是快乐的,但绝不是忘形;“Basse”是激情的,却无一丝一毫的放纵——有所节制,是它们的共同特点,而随着管风琴音色的不同,这三个段落的情绪也明显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在“Basse”中,管风琴发出的瓮声瓮气的憨厚低音,真诚得令人感觉心里有了坚实的依靠。接下来是两个缓速的段落,在“Chromhorne”中,管风琴发出近似大管的音色,甜美而安详,舒展而缥缈,听起来让人好生舒畅;在“Dialogue”中,在朦胧的色调中,如同笛音的高音与类似簧管乐器的低沉声音,轻声地呼应,真的是暖人心脾。之后的“Trio”,管风琴以铜管乐般的音色,弹奏出富含力量的乐声,天空中似有金色的光芒与之相辉映;“Recit”,则是沐浴在光芒之中的冥想,貌似淡然的琴声中蕴含了充满奥妙的深意,指向了非尘世所有的境界;又一段“Dialogue”,管风琴以最强的音,唱出最最欢欣的歌,在这歌声中,混合了由衷的赞颂与感恩。“奉献经”完全延续了前一段的情绪,放声歌唱的管风琴,在此刻似乎全然自由了,没有了任何羁绊,它体现的是心灵之狂喜,而当音乐发展到与前面反差巨大的、慢速并弱音的中部时,柔声歌唱的管风琴,又以异常的宁静,诠释了心灵之和平,之后,管风琴以坚定的强音,唱出无限的欣喜,释放出无限的光明。

“圣哉经”的第一段“Premiercouplet”,标题中的“couplet”一词在此应该指的是早期法国回旋曲中的副部,它以温和的琴声,营造出庄重的氛围;紧接着的“Recit”,以更加轻柔的弹奏,通过高音的流动,生出银光闪闪的效果,这一段仅四十几秒钟。“圣哉经”部分的第三段是“举扬圣体歌”,管风琴以缓慢的速度轻声地弹奏,音响的效果宛如微弱的光正在闪亮,持续的乐声则似乎想要伸展到无限高远的地方,可以想象,这肯定是一次满心虔诚的祈祷……

“羔羊经”作为结束部分,总要给出一个光明的结局,而前一段的音乐,则恰似柔和之光弥散开来,辐射到世间的各个角落;后一段“Dialogue”,加大音量的管风琴乐声,迸发出眩目之光,人与光明便由此融合在了一起。个人觉得,这个“羔羊经”部分与前一部弥撒曲的“羔羊经”相比,着实可爱了不少,它不完全以气势取胜,反而显得更为纯粹。在“羔羊经”之后,照例是一个简短的终曲段落“DeoGratias”,乐声中流露出悠然与满足,这是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结束。

这套弗朗索瓦·库泊兰的“管风琴弥撒曲”,当初是马慧元特别推荐给我的,在拿到这套唱片一年之后,我才注意到,演奏者Jean-BaptisteRobin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管风琴家阿兰(Marie-ClaireAlain)的弟子——看来他的演奏让我听着那么入耳是有缘由的,因为他的老师阿兰录制了我最喜爱的一套巴赫管风琴音乐全集。这位年轻的法国管风琴家,今年才36岁,刚好正当年,而这套“管风琴弥撒曲”的录制,已经是8年前的事情了,那时,Robin还是28岁小伙,关于他的简历,网络上可以随便就搜到,所以在这里我就不多费笔墨了,关于他的演奏特点,可以参阅2011年第6期爱乐杂志中刊登的马慧元的文章《斯卡拉蒂与库泊兰——从两张唱片说起》。

这张唱片的演奏和录制,使用的是法国普瓦捷(Poitiers)圣皮埃尔(St.Pierre)大教堂的管风琴,就从我查阅的资料来看,这座古老的哥特式教堂大约始建于1162年,花了相当长时间才完工,而教堂最早存在的管风琴可追溯至1363年,据记载,有一架管风琴大约建造于1460年,但是在1562年,教堂遭到一场洗劫,这架管风琴也被破坏了;随后在1611年,教堂安装了一架新管风琴,它被看作是当时法国最宏伟的管风琴,然而不幸的是,1681年12月25日夜晚的一场大火,又将它烧毁了。就这样,直到1791年,这座教堂才再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管风琴。1988至1994年期间,这架管风琴经过了大规模的修复,我们听到的这套《管风琴弥撒曲》,就是在经过修复的这架琴上演奏的。

到这里为止,我目前收集的巴赫之前的管风琴音乐,就介绍完了,下一次,我将推荐两张巴赫之后的管风琴音乐唱片。(未完待续)

附录:库泊兰两部管风琴弥撒曲的各乐章目录

为教区的盛大节日使用的常规弥撒曲

慈悲经:

1. Plain chant du premier Kyrie entaille

2. Fugue sur les jeuxd'anches

3. Recit de chromhorne

4. Dialogue sur la trompette et lechromhorne

5. Plain chant

荣耀经:

1. Plein jeu

2. Petite fugue sur lechromhorne

3. Duo sur les tierces

4. Dialogue sur les trompettes,clairon et tierces du grand clavier et le bourdon avec le larigotdu positif

5. Trio a dessus de chromhorne etla basse de tierce

6. Tierce en taille

7. Dialogue sur la voixhumaine

8. Dialogue en trio du cornet et dela tierce

9. Dialogue sur les grandsjeux

10.奉献经:sur les grandsjeux

圣哉经:

1. Plain chant du premier Sanctusen Canon

2. Recit de cornet

3.降福经:Chromhorne entaille

羔羊经:

1. Plain chant de l'Agnus Dei enbasse et en taille alternativement

2. Dialogue sur les grandsjeux

Deo Gratias

为女修道院的宗教仪式的特定弥撒曲

慈悲经:

1. Plein jeu

2. Fugue sur latrompette

3. Recit de chromhorne

4. Trio a dessus de chromhorne etla basse de tierce

5. Dialogue sur la trompette dugrand clavier, et sur la montre, le bourdon et le nazard dupositif

荣耀经:

1. Plein jeu

2. Petite fugue sur lechromhorne

3. Duo sur les tierces

4. Basse de trompette

5. Chromhorne sur lataille

6. Dialogue sur la voixhumaine

7. Trio:Les dessus sur la tierce etla basse sur la trompette

8. Recit de tierce

9. Dialogue sur les grandsjeux

10.奉献经:sur les grandsjeux

圣哉经:

1. Premier couplet duSanctus

2. Recit de cornet

3.举扬圣体歌:Tierce entaille

羔羊经:

1. Agnus Dei

2. Dialogue sur les grands jeux etdernier couplet d'Agnus Dei

Deo Gratias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53690.html

更多阅读

怎么让QQ不显示正在播放的QQ音乐 qq音乐播放器下载

怎么让QQ不显示正在播放的QQ音乐——简介我们在听QQ音乐或者看到有好友在听QQ音乐的时候,会发现正在播放的音乐会显示在自己或好友的资料名片或头像旁边。所以很多人都想去掉这个显示,怎么办呢?现在来教大家怎么让QQ不显示正在播放的QQ

好听的胎教音乐推荐 好听的汽车音乐dj推荐

在怀孕的时候听一下胎教音乐是非常好的,妈妈可以听可以听舒曼的梦幻曲,李斯特的爱之梦,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章, 贝拉姆斯的摇篮曲等等都是很不错的胎教音乐。听这些音乐,了解其意境也是非常重要的。梦幻曲这支旋律可以响在孩子

效果最好的胎教音乐 四个月听的胎教音乐

有很多很多的胎教音乐,但是你知道哪些有效果吗?难道你只是听说什么好吗?不用急,小编马上为准妈妈们总结出最有效果的胎教音乐。效果最好的胎教音乐——步骤/方法效果最好的胎教音乐 1、不得不听的小夜曲系列: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行吟诗

我的课余生活(三年级上册作文) 我课余生活作文三年级

我的课余生活(三年级作文)我的课余生活像一座七彩桥,丰富多彩,下五子棋、打羽毛球、玩电脑、弹手风琴……没有一样是我不喜欢的,但我还是喜欢看书。每个星期天,妈妈都要带我到新华书让去看书,那里看书的人真多啊!有站着的,也有坐着的。我

声明:《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聆听——收集巴赫之外的管风琴音乐三 法国 巴赫管风琴协奏曲》为网友聲色張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