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林趣话:说“油”

扳倒葫芦洒了油
李树新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油是开门不可少的,仅次居于柴米。
  油,形声字,从水,由声。本义为油水,是一条河流的名字。《说文》载,油水出武陵孱陵西,东南入江。清代学者段玉裁在给《说文解字》作注时说,一般人都用这个字来表示“油膏”。按最早的称谓,有角者提炼出来称脂,无角者提炼出来称膏。《释名》曰:“戴角曰脂,无角曰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过这样的解释:“凡凝者为肪为脂,释者为膏为油。”意思是说:凡是凝固了的就叫脂肪,稀释的就叫膏或油。清代袁枚说“油有荤素之别”。相对而言,动物油称荤油;以植物油而论,也称素油,又名清油。
  
  一
  
  油的最早用途并非在饮食方面。史籍的《隋书·炀帝纪》曾提到避雨用的“油衣”:“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乃令持去。”这里的“油衣”用的是桐油。
  点灯应是油较早的用途,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形容照明说“焚膏油以继晷”。油灯起源于火的发现和人类照明的需要。含油熟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反映体现人类文明历史的照明工具油灯形制的一个重要的佐证。如:
  不拨灯不添油——省心(芯)
  灯盏无油——火烧芯(心)
  灯盏无油——光费心(芯)
  灯尽油干——玩儿完
  熬尽了灯油——烧心(芯)
  灯盏添油——不变心(芯)
  大风天的油灯——吹了
  灯是用于照明的工具,实际上只要有盛燃料的盘形物,加上油和灯芯就能实现最原始的功用。早期的灯,类似陶制的盛食器“豆”。“瓦豆谓之登(镫)”,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虽然形制比较简单,但却奠立了中国油灯的基本造型。以上歇后语,通过灯盏灯芯、点灯用油、拨灯添油、油助芯燃的描述,就反映了油灯的基本形制和特点。
  油灯在过去的时代里和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它在中国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器皿,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品格,曾经在逝去的年代里为历代文人雅士不断吟颂。魏晋时期庾信的《灯赋》,江淹的《灯赋》,谢朓的《咏灯诗》,唐韩愈的《短灯檠歌》,皆取材于灯而寓有深意。此外,灯火之所以能保持旺盛甚至越来越旺盛,那是因为有油及时补充、添加到灯里去以满足灯火燃烧的需要。如果灯里的油量不能满足灯火燃烧的需要,那么,无论多旺盛的灯火,都必将会逐渐油尽火熄。所以,现在人们常用成语“油干火尽”来形容罄尽。用“油干灯尽”和“灯尽油干”比喻人的精力或财力都消耗一空。用“油干灯草尽”比喻很快就要死亡。用“油尽灯枯”形容人被消耗得心力衰竭,生命垂危。用“长添灯草满添油”比喻做好充分准备。用“不费灯芯也费油”比喻无法节省,总得有些损耗、花费。用“出了灯油钱,站在黑地里”比喻付出代价,没有报酬。用“有芯无油总枉然”指白费心计,不起作用。用“省油灯”比喻耗油少的灯盏,喻指安分、老实、不愿招惹麻烦的人,相反,用“不是省油的灯”这句俗语来表示四处惹祸、不规矩安分的人。“不是省油的灯”有时有褒义,意指精明、干练,有根底,有来头,主意多、智慧高,或非同一般,不简单;但大多情况下含贬义,暗指某人工于心计,奸狡圆滑,老谋深算,不好对付,不甘寂寞,从不吃亏,惯于损人利己等等。
  当然,从字面来看,“省油灯”和“不是省油的灯”的俗语也记载反映了陶瓷文化、科技文化中的节能历史。几千年来的中华照明文明史中,省油灯堪称我国古代陶瓷工匠的一大创造发明,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过去灯油大都采用豆油作燃料。古人奉行勤俭,尤其是清贫文人最注重节油,唐代邛窑生产的省油灯即满足了这种社会需求。它的特点是盛油部位的油碗采用了中空的双层结构,以空气隔热;有的可注入凉水降低燃油温度,减少灯油不必要的蒸耗。此种类型的省油灯很受欢迎。陆游《老学庵笔记》曾评述道:“宋文文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对陶瓷省油灯赞美可谓溢于言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华民族节油的文化史为熟语“不是省油的灯”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
  
  语言是一个分类系统,每种语言都或明或暗地刻画了一个世界图景,构成了一个语言世界。汉语的含油熟语就反映了汉民族重油的民俗形态民俗事象。
  汉语中有“属芝麻的——不打不出油”和“少一粒芝麻不缺油”的熟语。“属芝麻的——不打不出油”喻只有高压才能使人出血或出力。“少一粒芝麻不缺油”喻少了这一份无足轻重,无妨大局。除了其形象的寓意外,这两条熟语反映了植物油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时食用动物油很早,烹饪史料表明中国人先用脂后用油,脂油之间有很长的过渡时期。
  使用相当长时间的动物油后,由于榨油技术的诞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炼,大约始于汉。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按《汉书》所说,芝麻乃张骞从西域带回的种子,所以芝麻初名“胡麻”。《梦溪笔谈》:“汉史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芝麻油在唐宋成为极普遍的烹饪用素油。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种日益增多。
  素油是榨制而成的,“属芝麻的——不打不出油”“少一粒芝麻不缺油”和“糖里榨不出油来”(喻穷困窘迫。又喻吝啬、奸诈)“荞麦皮里挤油——死抠”“荞麦皮榨油——无中生有”“糠里榨不出油来”一方面是概括说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油是榨制加工而成的。
  油坊,榨植物油的作坊,油缸、油瓮、油篓、油壶、油瓶、葫芦,均为盛油的器皿。以油坊、油缸、油篓、油壶、油瓶、葫芦为题,汉语形成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熟语。例如:
  耗子钻油坊——吃香
  皮球掉在油缸里——又圆又滑
  油瓮里捉鲇鱼——抓不住
  打破油缸寻芝麻——因小失大
  红萝卜掉油篓——又奸(尖)又猾(滑)
  老鼠钻油壶——有进无出
  倒了油瓶不扶——袖手旁观;懒到家了
  八个油瓶七个盖——东挪西借
  打烂葫芦洒了油——一无所得;倒霉透了
  扳倒葫芦洒了油——一不做,二不休
  “扳倒葫芦洒了油——一不做,二不休”,也作“一不做二不休,扳不倒葫芦洒不了油”。唐朝赵元一《奉天录》卷四:“光晟临死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一不做,二不休”,原意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干脆全部完成,形容下最后的决心。用“扳倒葫芦洒了油”与“一不做,二不休”作比连用,来表示要么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的意思既高度概括,又极为形象生动。
  歇后语“倒了油瓶不扶——袖手旁观”“倒了油瓶不扶——懒到家了”另有俗语的表现形式——“推倒了油瓶儿不扶”。“推倒了油瓶儿不扶”比喻遇见急难不救助,在旁看笑话。此外,俗语“不拿油瓶腻不了手”喻不参与进去,不会受牵连,惹麻烦。“嘴上挂得油瓶”形容人恼怒时嘴撅起的神情。
  烹调手段离不开油。《梦溪笔谈》就记有:“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烹调用油又离不开锅。因此,以油锅为素材形成了众多含油熟语。
  油锅通常指盛有沸油的锅,常用来比喻险境。最凶险不过的就属“下油锅”了。惯用语“下油锅”喻指受熬煎,受酷刑。旧时迷信说法,人在生前造了孽,死后到阴间要受下油锅的酷刑。梁实秋先生曾说,“下油锅”乃是阳间之人所能想像的阴间里最酷的酷刑。“下油锅”与“上刀山”“下火海”一样,都是置于险地的代名词。汉语涉“油锅”的歇后语有:
  滚油锅里捡金子——难下手
  滚油锅里撒盐巴——炸了;炸起来了
  滚油锅里炸油条——翻来覆去
  冷水浇进了热油锅——炸了锅了
  锅里的炸油条——翻来覆去
  臭豆腐下油锅——有点香
  啄木鸟下油锅——嘴硬骨头酥
  以“油锅”为题的俗语有“油锅内添上一把柴”,比喻使事情更加恶化。
  油助燃,与火有着内在的关联。晋张华《博物志》卷四说:“积油满万石,则自然生火。”①“火上浇油”就反映了油能生火,油助火燃,火见油旺的特性。“火上浇油”大概是妇孺皆知的汉语成语,比喻于矛盾中增加激化因素,使人更加恼怒,或使事态更加严重。也作“火上添油”“火上加油”“往火上倒油”“撩火加油”“泼油救火”。
  柴米油盐酱醋茶既可单说,也可连用,表义呈关联性、系统性。“添油加醋”,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添油加醋”有时作“添醋加油”“添盐着醋”和“加油添酱”。“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是指多种味儿混杂在一起,用以比喻心里不是滋味,不自在。“打油钱不买醋”,指专款专用。“卖油的不打盐”,喻不管闲(咸)事。“隔年的黄豆”,喻不进油盐。
  
  三
  
  日常生活中,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认为饭菜中所含的脂肪多,就叫油水大,反过来就叫油水少或没油水。因此,人们习惯把意外的物质收获、额外的好处或不正当的收入都叫“油水”,反之,则是没油水或油水不大。围绕“油水”,汉语产生了一些歇后语:“狗嘴里的骨头——没多大油水,苞谷面糊——油水不大,臭虫咬胖子——沾油水,耗子啃骆驼——大有油水可捞,青菜煮豆腐——没什么油水”。另外,还产生了“讨油水”“沾油水”“挤油水”“榨油水”“捞油水”等惯用语。
  “讨油水”比喻捞些好处。“沾油水”比喻从旁捞到一些好处。“挤油水”比喻施加压力、榨取非分收入。“榨油水”比喻用敲诈欺压的手段搜括、榨取他人的钱财。“捞油水”比喻用不正当手段或适逢其会,获得好处。
  油是极黏的东西,油与他人接触,总是被他人揩了些去,“揩油”“揩油水”比喻占了便宜,也多指风月场所男人对女人的轻佻行为。魯迅在《准风月谈》中曾经对“揩油”作出这样的描述:“‘揩油’,是说明着奴才的品行全部的。这不是‘取回扣’或‘取佣钱’,因为这是一种秘密;但也不是偷窃,因为在原则上,所取的实在是微乎其微。因此也不能说是‘分肥’;至多,或者可以谓之‘舞弊’罢。然而这又是光明正大的‘舞
  弊’,因为所取的是豪家,富翁,阔人,洋商的东西,而且所取又不过一点点,恰如从油水汪洋的处所,揩了一下,于人无损,于揩者却有益的,并且也不失为损富济贫的正道。设法向妇女调笑几句,或乘机摸一下,也谓之‘揩油’,这虽然不及对于金钱的名正言顺,但无大损于被揩者则一也。”②
  后来,“揩油”喻指一切占小便宜的行为。“揩油”,有时作“揩白油”。上海话有“有揩伐(不)揩猪头三”的说法,反映了一些人典型的贪小心态。
  语言中的词有其广泛的概括作用,这种概括是以其所表示的事物的最根本、最突出的特征为基础的。“油”的一个特性是滑,以此为基础,“油”就有了油滑之义。如果用“油”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办事,那就是浮滑,不诚实。成语“油腔滑调”,指的是说话或写文章轻浮油滑,不踏实,不严肃。“粉面油头”或“油头粉面”,形容人打扮得妖艳粗俗。“油头滑脑”,形容人狡猾轻浮,也作“油头滑面”“油头滑脸”。“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耍嘴皮子。《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母对凤姐说:“这猴儿惯的也不得了,拿着我也取起笑儿来了!恨的我撕你那油嘴!”这里的“油嘴”说的是凤姐嘴上像抹了油,说话浮华,不诚实。
  成语“油嘴滑舌”有时作“油嘴花脣”“油嘴油舌”。表示此义的惯用语有:“油嘴子”,指惯于耍嘴皮子的人。“小油嘴儿”,指说话油嘴滑舌的年轻人。“油花嘴”,指说话轻浮油滑的人。
  表示油滑意义的谚语有:“任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
  表示油滑意义的歇后语有:“皮球掉在油缸里——又圆又滑,掉在油缸里的老鼠——滑头滑脑,吃麻油唱曲子——油腔滑调,吃着油条唱歌——油腔滑调,小耗子钻油篓——油嘴滑舌,手板脚板都是油——滑手滑脚,肉墩子——油透了”。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汉语形成了一大批像“万金油”“老油条”“挂油瓶”这样的惯用语。这些惯用语内容精练丰富,概括性强,且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万金油”,清凉油的旧称,应用范围很广,但不能治大病,用这种说法来喻指什么都能做,但什么都不擅长的人。“老油子”指十分世故油滑的人。“老油条”本是在油锅里炸得过了火的油条,这种油条咬起来爽口,吃起来却有点苦味,常用来比喻集圆滑、世故、练达、狡黠等品质于一身的人,也指“你说你的,我行我素”老毛病总是改不掉的人。有时也用“油条”比喻老于世故的油滑的人。“吃油炒饭”,方言指说不规则的女子。“吃油饼”,义同“揩油”。“兵油子”即“兵痞”,指在旧军队里呆得时间较长,沾染恶习,油头滑脑的士兵。“膏药油子”,指阅历多,熟悉情况而狡猾的人。“抹油嘴”,指白吃别人的酒食。“拖油瓶”,指再嫁的妇女带前夫儿女到后夫家去,也作“带渡儿”。“京油子”,旧时称北京的浮浪子弟,现指某些油头滑脑的北京人。“油花和尚”,油头滑脑不守清规戒律的和尚。“油炸鬼”,比喻十恶不赦的坏人。相传南宋之后,老百姓对奸臣秦桧恨之入骨,用面粉绾制成长条,投入油锅炸烩而食,名油炸烩,即油炸桧,又名油炸鬼。“油瓶头”,妇女重嫁时带往男家的前夫所生子女。“油博士”,方言中形容浑身弄到油迹的人。“油渣子”,喻指废物、没用的东西,用作骂人语。“挂油瓶”,嘴上挂油瓶,形容不如意时嘴皮翘得很高的样子。“搭麻油”,人前说讨好话,捧抬人家,义近“拍马屁”而语气较轻。“一撞三斗油”,喻人鲁莽冒失,到处闯祸。“哪有耗子不偷油”,喻人有贪欲,多指好色。“鞋底上抹油”或“脚底上抹油”,谓悄悄溜走,快走。“卖油娘子水梳头”,油留着卖,自己不能搽,意即为他人服务,自己不能享受。
语林趣话:说“油”
  
  四
  
  一些含油熟语具有很强的民俗性。例如,人们习惯用“油老鼠”这个惯用语指从事偷窃、倒卖食油的人,即“油耗子”,用“落缸的老鼠——怕出也费劲”比喻陷入困境难脱身。之所以这样指称,有很深的民俗基础。在民间,“老鼠偷油”是一个富有民俗情趣的话题。“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这是中国儿童都喜欢吟唱的经典童谣。此外还有老鼠偷油的民间故事和游戏。当然,惯用语“油老鼠”已失去了幽默的色彩。
  鲁迅先生有一首著名的《自嘲》诗,跋语曰:“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略)。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添成一律以请之。”鲁迅这里说的打油即指“打油诗”。什么是“打油诗”呢?传说唐朝有一个名叫张打油的人,他曾经以“雪”为题,写过一首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意思是:下雪了,天上地下统统全是白色,只有水井是白雪覆盖不住的,在地上留下一个黑窟窿。雪覆盖在黄狗身上,黄狗变成了白狗,雪覆盖在白狗身上,增加了白色的厚度,白狗变得更加臃肿。全诗都用口语,通俗滑稽,所用的比喻也非常形象,读来让人发笑。后来人们就把那些通俗滑稽的诗叫做“打油诗”。“打油诗”虽非熟语,但与油有关,值得一提。
  “春雨贵如油”是有民俗意味的汉语俗语。我国华北地区春旱较为严重,春雨占全年降水量的10%,再加上春季气温回升快,风天多,蒸发强烈,往往易形成连续干旱。同时,这时正是农作物播种成苗的好时期,也要求充足的水分,因而春旱显得突出。此时,若能有雨水降临,自然就显得特别宝贵,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除说明春雨的可贵外,也说明了“油”可贵。中国古代油很缺乏,也很贵,所以,也才有了用“油”来比春雨一说。此外,套用这种表达法,有时人们还说“滴水贵如油”“吃水贵如油”“饮水贵如油”“淡水贵如油”“人情贵如油”“香烟贵如油”之说。可见“油”的价值非同一般。
  “加油”从源头上来说是一个有外来文化意味的俗语,但早已本土化了。“加油”的“油”并非柴米油盐的油。《汉语大词典》对“加油”的解释是:1.指在汽车、飞机、拖拉机等的油箱里添加油类燃料,或在机械的轴承部分施加润滑油。2.比喻进一步努力。为什么鼓励别人进一步努力要喊“加油!”呢?有一说是历史上第一次汽车拉力赛,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观众热情高涨,对即将产生的冠军拭目以待。跑在最前面的意大利法拉力车队的5号车离冠军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突然熄火,观众的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上。这时,被誉为“赛车之父”的意大利人恩佐·法拉利先生大叫:“你们……加油……”四周的观众们一听,以为这是恩佐·法拉利先生对自己车队的车手的一种鼓励方式,于是也跟着大叫:“加油!加油……”自此以后,“加油”便成了赛场上对运动员的一种独特的鼓励方式。后来,随着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关注与重视,为赛车手和运动员“加油”的这种独特方式渐渐成为观众为他人呐喊助威的最有普遍性最有鼓动性和最流行的方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53130.html

更多阅读

诗坛趣话:史上最牛模仿诗作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据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记述,李白年轻的时候第一次游历至黄鹤楼,大诗人游此名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胜景,心潮澎湃,诗性大发,自然想留下一首佳作,可惜前辈诗人崔颢已然题诗《黄鹤楼》在前,且蜚声寰宇,为歌咏黄鹤楼诸诗中之千古绝唱,李白这样的

转载 转载 韩寒的韩三篇原文:说民主

韩寒的看法倒是比政治学者通俗深入公知形象原文地址:(转载)韩寒的韩三篇原文:说民主作者:草藤说民主  问:革命不一定是暴力革命,天鹅绒革命就是完美的典范。

林瑞阳:高情逸态

林瑞阳:高情逸态[2008-11-23 15:32:44]文/朱梅靓 包建平九年影帝、金牌制作、明星娇妻……地产圈谁是头牌红星?当数台湾林瑞阳。披荆斩棘、视域宽广、专业制胜……演艺圈谁是商界精英?当数新吉阳林瑞阳。最初,林瑞阳用

声明:《语林趣话:说“油”》为网友红颜祸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