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的事情就简单了,岳飞以抗金为重,将材难得,不计个人恩怨,慨然为之松绑,劝其“以忠义报国”。杨再兴大为感动,从此追随岳飞。杨再兴传奇故事的高潮发生在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7月上旬,金兀术(完颜富弼)率1.5万骑直袭郾城,拉开了郾城大战的序幕。郾城大战,是岳家军与金兵进行的一场最大规模的决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和战役的惨烈程度都是空前的。岳飞亲自披挂上阵,一帮手下自然死命前冲。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杨再兴竟然单骑冲阵,要生擒金兀术,在上万人中冲杀一气,找了半天没找到金兀术,郁闷之下,撂倒几个百个金兵,负伤50多处,杀了回来。此役杨再兴一战成名,也让骄横的金军彻底崩溃了,他们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大概五天后,7月中旬,金兀术又率兵进逼临颍,岳飞督军迎战。杨再兴率领300骑兵在小商河巡逻,发现金兵,巨兴奋的冲杀过去,数千金兵一触即溃,杨再兴领兵追击,待他们越过一片丘陵时候,眼前是黑压压的金兵主力。
宋史平淡的描述了杨再兴他们看到的情景:“兀术愤甚,并力复来,顿兵十二万于临颍”。
犹如斯巴达的300勇士,杨再兴和跟他一样彪悍无比的手下,毫不迟疑的冲杀上去,这300只猛虎在12万金军主力中横冲直撞,纵横捭阖,宋史记载,这帮爷们杀敌2000,击毙万户长撒八孛堇,干掉了100多个千户长。
金兵矢如雨下,杨再兴每中一箭都随手折短箭杆再战,继续杀敌,尤如天人降世,神威凛然。一时间小商河上尸堆如山,杀的金军胆颤心惊。然而,战争毕竟不是神话故事,他杨再兴再神勇,也不是金刚之身,也是天公不作美,偏在此时突下大雨,小商河一片泥泞,杨再兴马陷小商河,被乱箭穿身,以身殉国,时年37岁。后来金兵焚烧他的尸身,竟烧出铁箭头二升有余。>(杨再兴入阵图)
中国英雄多为悲剧的主角,自身多带有“防御”的性格。与杨再兴同时代的岳飞、韩世忠、辛弃疾、陆游、文天祥,每一位都名垂千古。然而,这些闪光的名字背后,我们读到的是“屈辱”和“愚忠”,除却大汉族主义的成分,我们的英雄总是被动的,带防御性的,忠君的,他们不是被奸佞陷害,就是被当权者压制。
中国的官僚主义体系,既要管理约束亿万农民,又要对付森林地带和草原地带的少数民族,更缺乏一个健全的中层机构对社会财富和资源进行高效率的调配和管理,结果只能是注重数量而无法提高效率,以道德代理法律,用儒家的教条来充当社会准则,——加之从赵匡胤开始,赵宋王朝就重文抑武——如此诸多的因素叠加,长此以往,导致两宋军威不震。
岳飞和韩世忠之所以成为名将,正是因为他们不受官僚主义的束缚,以战养战,才彻底扭转了军队的局面,正因为如此,他们最终都为秦桧之流所不容。铺陈历史往事,在于检讨发生的事情,得出一些东西,正如张学友唱的,"从历史中学每一课/到今天该如何/过去的事不能再从头如果/未来却不能错"。罗嗦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说明,在12世纪上半叶风雨飘摇大环境下,岳飞的岳家军为一个异数,杨再兴是这个异数中的翘楚。我们怀念英雄,更多的是怀念一种精神——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精神让我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石头,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出口。杨再兴的彪悍,勇猛,也是我们精神上失缺的——这也是梁启超在上世纪初极力主张弘扬的中国的武士精神。小时候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最喜欢的一节就是小商河的故事,今天再把这故事拿来咀嚼一番,因为我们太缺少这种血性的英雄,他们张力四射而非悲剧人格,酣畅淋漓而非矫揉造作,快意人生而非沽名钓誉。郾城大捷后,宋军与金军在朱仙镇对峙,岳飞被12道金牌诏回时,宋军为了掩护民众的撤退,发出消息说要渡河进攻,金军立刻从汴梁一撤200里。大金的精锐之师的胆已经被以杨再兴为代表的岳家军彻底吓破了。(杨再兴墓)
杨再兴殉国后,岳飞悲痛欲绝,于小商桥哭祭,全军举哀,把杨的骨灰葬于商河北岸(临颍县黄帝庙乡小商桥村东)。此后的八百年里,由于敬重他的忠勇爱国精神,历代都以修陵建祠的方式表达对英雄的敬慕之情。清康熙四十九年,临颍知县沈近思重修将军墓,道光二十五年,临颍县知县王焕辰召集群众捐地20亩,再次重修陵园。他的故事也一再出现在戏曲中,继续演绎着小商河一战的悲壮。这是对一代悍将最隆重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