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夫外孙女的跌宕人生 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郭红敏 卫红春

18岁时受周总理接见

1945年12月6日,在雪花飘舞的古城南京,陈梅月诞生了。看着冬日里傲雪怒放的梅花,母亲触景生情,让女儿随自己姓并取名“梅月”,寓意她能够像梅花一样清新高雅。

陈梅月的外公陈果夫在国民党政府中历任要职,1928年任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副院长,1932年任导淮委员会副委员长,1933年任江苏省政府主席,1938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1939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处主任。抗战胜利后,陈果夫先后担任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中央合作金库理事长、土地开发公司理事长、中央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合称中国四大家族。他1949年去台湾,1951年8月25日病逝于台北。

陈果夫膝下仅有一女,名为陈泽宝。1943年,陈泽宝与一位中共地下党负责人结了婚,陈梅月是一脉单传。按照常理,名门的后代往往都过着锦衣玉食的优越生活,然而,她却饱尝了比常人更多的凄风苦雨。父亲在革命斗争中不幸牺牲后,中共方面历尽艰难将陈梅月救了出来,送到了一所孤儿院抚养。在孤儿院里她一直长到5岁,后来被一位近亲姨妈接到河南开封。

到了上学的年龄,陈梅月却不能和同龄人一样背起书包进学堂。一天,她天真地问姨妈:“有没有不要钱的学校?”姨妈叹了口气说:“只有学戏。”在当时,唱戏的社会地位很低,姨妈的一句话,在陈梅月幼小的心灵点燃了希望之火,引导她走上了这条艺术之路。

1953年秋,郑州一家豫剧团来开封招收学员,得知消息的陈梅月瞒着亲人前去报了名。她如愿以偿地被剧团录取了,进入河南省戏曲学校学习。那年,她才8岁。在戏校里,每天天不亮,陈梅月就起来吊嗓子,风雨岁月从未间断。

转眼间4年过去了,陈梅月在戏校里崭露头角。12岁那年,她被选入天津小百花豫剧团,起艺名“十二红”。到了15岁那年,陈梅月已是名满津门,传为梨园佳话。只要她一出场,几乎是场场爆满。热心观众赠送给她的纪念品,就装下了满满一纸箱。

1963年10月,小百花豫剧团进京演出,18岁的陈梅月领衔主演《十三妹盗刀》。舞台上,陈梅月将民间传说中行侠仗义的侠女十三妹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一时间轰动京城。演出结束后,刘少奇、周恩来亲切接见了陈梅月并合影留念。周恩来握着她的手,连声夸赞说:“你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十三妹!”这张照片至今仍被陈梅月珍藏着。

一生抚养23个孤儿

不久,一场政治风暴席卷全国。“造反派”得知颇有名气的“十二红”原来是陈果夫的嫡亲外孙女后,对陈梅月进行了无休止的批斗。

陈梅月所在的剧团里的美工刘师傅,在“文革”中也遭遇了噩运。“文革”伊始,这位师傅便被送往农村接受改造,没过几年就因疾病缠身而撒手人间,妻子也被迫跟他断绝了关系。在帮助料理刘师傅的后事时,陈梅月目睹了这样揪心的情景:刘师傅撇下了3个苦命的儿女,大儿子仅有11岁,二儿子只有8岁,小女儿刚满10个月。她不忍心看着自己幼年的凄惨经历又在这些孤儿们身上重演,她决定抚养这些可怜的孩子。

苦熬了一段时光之后,陈梅月找到了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她在江苏徐州等地农村找了几户忠厚善良的农民,不事声张地将这些孤儿们寄养在乡下,每月以母亲的身份按时寄去抚养费。后来,陈梅月先后把他们送进学校,一直抚养到大学毕业。

1969年年末一个寒冷的冬日里,陈梅月到河北邢台演出。在邢台火车站,看到两兄妹穿着单薄的衣服在乞讨,原来他们父母双亡,无家可归。

陈梅月辞掉当晚的演出,在火车站附近找了一户可靠的人家,把兄妹俩寄养下来,每月按时寄生活费。兄妹俩到了上学的年龄,她又把他们接走送到学校。兄妹俩大学毕业后,哥哥在郑州一家医院工作,妹妹旅居新加坡。

自从遭受批斗之后,陈梅月便失去了在剧团的工作。为了躲避各种政治风暴,她走乡串户,开始了黑人黑户盲流般的流浪艺人生涯。

为了让孩子们能安心学习,陈梅月不得不加倍劳动。一次,她去北京,在故宫门前,看到几位艺人在给游人的钢笔刻字。她灵机一动,买来刀具和颜料,也干了起来。按照当时的价格,每刻一个字是3分钱,再刻上故宫的图案,一支笔能挣一元多。这些钱她都寄给了孩子们。

在10年流浪的日子里,陈梅月一边承受着生活的磨难,一边播撒着无私的母爱。她没有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却先后供养了23个孤儿和两位孤寡老人。这些孤儿分别来自17个家庭,最大的11岁,最小的仅有8个月。为了这些孩子,几十年来,曾经是一代名伶的陈梅月节衣缩食,过着清贫的生活。陈梅月终于熬过来了,她抚养的孤儿中有11人是研究生,4人成为硕士,7人成为博士。美工刘师傅的大儿子刘志远、女儿刘小华,双双获得了博士学位。

1985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这天,23个孤儿从全国各地、异国他乡赶到陈梅月家过年。此时,他们都已成家立业,参加了工作。这天,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称陈梅月为“妈妈”!一声情真意切的“妈妈”,让陈梅月热泪横流。

中华纸塑脸谱第一人

1979年,陈梅月获平反了。因为身体原因,她告别了舞台生涯,被安排到郑州市动物园工作。陈梅月30多岁时才找到了自己的感情归宿,与一位转业干部结合了。

生活没有平静几年再起波澜,陈梅月多年来透支的身体渐渐垮了下来,她先后动了两次大手术,不得不提前退休了。

然而,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使她对戏曲人物的面部化妆技术谙熟于心,爱好工艺美术的她在演出之余,曾绘制了2万多个脸谱。退休后,陈梅月一门心思研究起脸谱和书法绘画艺术来。她开始尝试制作脸谱,每次实验所需的材料费要花去她和丈夫的大半工资。但是,丈夫没有怨言。

经历了一次一次艰难的实验后,陈梅月终于发明了纸塑戏剧脸谱。

1993年4月,陈梅月制作的数十幅形象逼真的戏曲脸谱在开封举办的河南省首届民间工艺博览会上刚一亮相,就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很快就轰动了古城,引起了海内外艺术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地的订货客商纷至沓来,陈梅月被誉为“中华纸塑脸谱第一人”。

纸塑脸谱每幅最高价值可达万元,有人认为陈梅月一定发大财了。陈梅月曾花费半年时间,用绘画和纸塑脸谱制作成28米长的锦帛《净圣百佛观音图》,外商要用20万美元高价买走,陈梅月却将其捐献给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世界妇女大会,这幅作品现已成为中国妇女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陈梅月近年来在书画艺术上也造诣颇深。她掌握了双手同时作画、写字的绝活,能用一双手同时画两只眼睛,令人叫绝。她创作的《山水》、《傲梅》、《牡丹》等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国际大奖。1995年,陈梅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同年,中国新闻社为她拍的专题片在美国播出。

此后,陈梅月应邀到美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举办了多次个人作品展,进行创作活动。

近年来,陈梅月看到很多下岗职工生活困难,便将自己的纸塑脸谱制作技术免费传授给下岗职工。如今,已有郑州、开封、焦作乃至安徽的100多名下岗职工在陈梅月这里学到了一技之长。陈梅月还利用自己的海外关系,积极为学员们联系,将他们制作的纸塑脸谱销售到海外。

发专函声讨陈水扁

改革开放以后,陈梅月不止一次前往台湾探亲访问。每次她都把自己在河南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告诉亲人们,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响。同时,她还利用书画家的身份经常和海外人士联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他们讲述祖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由于外公陈果夫去世较早,陈梅月联系较多的是叔外公陈立夫,直到他2001年去世。那时,她和叔外公每隔几十天就通一封信。在信中,叔外公很少谈及政治,但陈梅月仍能感受到老人希望早日回到祖国的强烈心愿。

现在,陈梅月不但是河南省华侨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世界陈氏联谊总会会长,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

陈梅月从5岁开始生活在河南,今年67岁的她亲眼目睹了祖国一步步走向富强,群众生活一天天提高的过程,所以当大洋彼岸的亲人邀她夫妇前往美国定居的时候,她反而劝他们回到祖国安享晚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52360.html

更多阅读

孤独心——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讲课笔记 复旦大学陈果视频

孤独心——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讲课笔记孤独跟寂寞不是同一回事,alone跟alonly不一样,它是自成世界的一种独处啊。它是自成体系的一种完整状态。孤独的人因为他自成世界,自成体系,所以他表现出一种圆融的高贵啊。圆融这个词本身就是高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经典语录 老师经典语录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经典语录关于朋友对方(真正的朋友)说的不是他自己的话,对方说的是你心里想说的却无从表达的话。朋友不是酒友,不是玩伴,是你寂寞的慰藉者,不是你精神的庇护所。朋友不是你为了任何的功利的原因搭建起来的人脉人桥,不是哄

盲人陈燕 盲人陈燕和她的的姥姥

陈燕出生于1973年7月9日。在她三个月的时候,父母发现陈燕眼睛看不见东西,到医院检查结果是先天性白内障,做完手术也是个盲人。父母想要个健康孩子,就商量着把陈燕扔到离家不远的河里。姥姥听说了这件事,在陈燕五个月大的时候抱到了姥姥家

复旦大学陈果 课堂视频全集 复旦大学陈果讲课视频

复旦大学思想课《关于爱情》陈果简介:当我的内心一次次受到冲击的时候,我就会看这段视频。爱是一种能力,当陷入爱情里面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要求被爱了?我不想太自我、要求太多。我想给你最好的疼爱,我希望我能经营、维护好,修复好我们的爱情

声明:《陈果夫外孙女的跌宕人生 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为网友浮光掠影转瞬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