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由外鼻、鼻腔和鼻窦3部分组成。
(1)外鼻由鼻骨、鼻软骨和软组织组成。外鼻突出于面部,容易受到外伤。鼻尖与鼻翼软组织与皮肤粘连甚紧,如果发炎则很疼痛,也是痤疮、酒渣鼻的好发部位。外鼻的静脉血汇流海绵窦,如炎症处理不当,可引起海绵窦血检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图2)
图2鼻子的结构
1、鼻根2、鼻梁3、鼻尖
4、前鼻孔5、鼻背
6、鼻唇沟7、鼻翼
(2)鼻腔的前部称鼻前庭,有鼻毛,并富有汗腺和皮脂腺,易生疖。鼻腔的顶部是颅前窝底部一部分,较薄,与硬脑膜相连甚紧,有嗅神经通过。鼻的内侧为鼻中隔,其下前方有丰富的血管网,鼻腔外侧壁表面不规则,有3个垂向下方的突出部,分别称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的下方的空隙称为鼻道,即上、中、下鼻道。鼻甲内侧与鼻中隔之间的空隙称总鼻道。在下鼻道有鼻泪管开口,在中鼻道有额窦、前筛窦及上颌窦开口,在上鼻道有后筛窦和蝶窦的开口。(图3 )
1-额窦2-上鼻甲3-上鼻道
4-中鼻道5-中鼻甲6-下鼻甲
7-下鼻道8-鼻前庭9-蝶窦
10-咽鼓管隆突11-咽鼓管咽口
图3
(3)鼻窦也称为副鼻窦,有4对,即额窦、筛窦、上颌窦及蝶窦。图4
①额窦:位于额骨的下部,后壁为一薄骨板与颅前窝相隔,底壁相当于眼眶的内上角,甚薄。发生急性额窦炎时,此处有明显的压痛。
②筛窦:位于眼眶与鼻腔外上方之间的筛骨内,由极薄的小骨板组成蜂窝状小气房,分前后组。其外侧面与眼眶的内侧面为纸样板,菲薄如纸,故筛窦或眼眶炎症可互相感染。
③上颌窦:居于上颌骨体内,为鼻窦最大的一对,其平均容量约13毫升。上颌窦的开口位置较高,不利于引流,故比其它的窦易发炎。
④蝶窦:位于鼻腔后上方蝶骨体内,其顶、外、后壁均借骨板与颅中窝及颅后窝相隔,与眶尖关系密切,故蝶窦炎时可引起视神经病变。
图4:1、下鼻道;2、鼻前庭;3、鼻阈;4、下鼻甲;5、鼻堤;6、额窦;7、最上鼻甲;
8、蝶筛隐窝;9、蝶窦口;10、蝶窦;11、上鼻甲;12、上鼻道;13、中鼻甲;
14、中鼻道;15、咽鼓管咽口;16、咽鼓管圆枕。
图5:鼻腔的额切
图5: 1、额窦;2、眼窝;3、筛窦;4、上颌窦;5、上鼻甲;6、中鼻甲; 7、下鼻甲;8、鼻中隔
图6:鼻腔的额切面
图6: 1、筛窦;2、上颌窦;3、上鼻甲;4、上鼻道;5、中鼻甲;6、中鼻道;7、下鼻甲;8、下鼻道;9、鼻中隔。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发是小儿而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分泌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的命名除分泌性中耳炎外,以往还称其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等。
分泌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由于急性炎症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反复发作。分泌性中耳炎多发生于冬、春季两季,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其中此病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应该得到家长的关注。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
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有关。
1.咽鼓管功能障碍 一般认为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
(1)机械性阻塞:如小儿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长期的鼻咽部填塞等。
(2)功能障碍:司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容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腭裂病人由于肌肉无中线附着点,失去收缩功能,故易患本病。
2.感染过去曾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无菌性炎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细菌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病变迁延慢性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3.免疫反应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可能也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中耳积液中有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等的存在,积液中也曾检出过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溶酶体酶的出现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一种由抗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对中耳粘膜的损害(III型变态反应)可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华北专家指出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表现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等,多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现象产生。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有关病情详细信息欢迎您在线咨询,华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专家在线为您解答。
根据不同原因引起的中耳炎,采用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一般都采取保守治疗,如心理治疗、掩蔽、药物、松弛疗法等。采用血管扩张来改善内耳循环,配合华北医院自行研制的名贵中成药物的综合治疗措施,疏风、宣肺、通窍肾虚耳鸣化痰降浊、和胃开窍,减低血液粘度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使耳蜗电位恢复正常,达到恢复听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