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九子
龙
“龙生九子,均为神兽,均不成龙,各有其才,各有所好”。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在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
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据说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1447-1516):“朕闻龙生九子,九子是何等名目?”李东阳仓卒间不能回答,退朝后向几名同僚询问,吏部员外郎刘绩回答:“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他们糅合民间传说,七拼八凑,才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八夏(都是虫字旁)、嘲风、睚眦、赑屃繁体字是贔屭(音:毕戏)、叔图(叔是虫字旁)、螭吻(螭音:chī)、蒲牢、狻猊、(音:酸泥suānní)、囚牛。
查《辞海》“龙生九子”条得知: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引李东阳《怀麓堂集》:“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凤,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好诉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负屭,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另外,在明杨慎所撰《升庵外集》中,亦载有“龙生九子”事,与上述《怀麓堂集》中所载蒲牢、狴犴、睚眦三者相同外;另有贔屭,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螭吻,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形似兽。饕餮,性好食,立於鼎画。八夏(都是虫字旁)性好水,立於桥柱。金猊,性好烟火,立於香炉,形似狮。叔图(叔是虫字旁),性好阑,立於门首,形似螺蚌。等六者异名。
另外民间还有貔貅是龙最小的儿子一说。
龙子传说还得从刘伯温说起
虽然有关龙子的说法不一,但有一点,龙子的数目是取得共识的,即龙有九个儿子,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这是自古以来众所周知的,但它们怎么会留在人间各司一职,就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了,这还要从刘伯温说起。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边的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另刘伯温下凡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物繁多。因此就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各怀绝技,神通广大。他们化为人形,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取了皇位。就当他们功成圆满,准备回天庭复命之时。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皇帝却想永远把这九子留在身边,依靠他们的力量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紫禁城的名义,拿了刘泊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
朱棣可能是被冲昏了头脑,龙子乃为神兽,一个人间帝王光靠一把剑就想控制他们,未免有些可笑。龙子们知道此事后大发雷霆,顿时呼风唤雨刹了朱棣的野心。朱棣一看这斩仙剑不起作用,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物,如果你能驮动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二话没说驮在了背上。可就是这么一驮,便把赑屃永远的压在了石碑的底下。一块人间石碑怎能压得住天上神兽?这是一块什么石碑呢?这块石碑是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公德的碑记,又有两代帝王玉玺印章的神功圣德碑,乃是功德无量的石碑。这块石碑被龙子老大赑屃压得是寸步难行,动探不得。其余八子眼看大哥被压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是发誓永不现身!朱棣虽然把九子留在了人间,但得到的却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知道此事后心灰意冷,便脱离肉身,返回天庭复命去了。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已经化成塑像的九子在人间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首先按照《辞海》的排列顺序,逐一介绍:
老大囚牛
囚牛,龙生九子之一,它好音乐,龙头蛇身,常立在琴頭上。这是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它的形象被雕刻在胡琴上。其它八子都是造福百姓,避免灾祸。可这囚牛好音乐,这音乐对百姓有什么用处呢?您想,这战乱过后,太平盛世之时,音乐可以放松人们的心情,消除紧张,给生活带来欢乐,百姓都喜欢上了听音乐,哪还有心思扰乱社会治安呢。
囚牛就是有这个神奇的本领,把它刻在胡琴的琴头上便是演奏出的音乐美妙动听,使人沉醉其中。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而蒙古的馬頭琴也可能是囚牛的变種。
老二睚眦(音:yázì牙字)亦称虭貀,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
睚眦,性好杀。据说在刘伯温带领九个龙子讨伐叛军的时候,睚眦杀人无数,血腥之极,睚眦的表情还极为恐怖,而且它是见人就杀,不分你我,老百姓也不放过。百姓们都怕它。民间有这么一句话叫“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报则不免腥杀。后来人们把睚眦的形象铸在了刽子手的大刀上,取意为震慑罪犯之用。这样,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老三嘲风(音:朝风cháofēng)
嘲风,龙生九子之一,嘲风是只兽形龙,样子有点像狗,它善于了望,故多安在殿角上。嘲风警惕性很强,可预知灾祸,威慑妖魔,并化险为夷。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规格严谨并富于变化,达到庄重而又生动和谐。嘲风是房顶上终于职守的看护者。
老四蒲牢(音:pǔ láo)
蒲牢,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好鸣叫,形象如龙,但比龙小,生活在海边。但它有一个天敌,就是鲸鱼。它每次受到鲸鱼的攻击时就大叫不止,其叫声如钟声,声传百里。根据这个典故,人们就把蒲牢当成大钟提梁的兽钮,把敲钟的“撞槌”做成了鲸鱼的形状。取意为:“蒲牢见到鲸鱼便大声名叫!声传百里”,这样铸出来的钟,其声音就会更洪亮,声音便传的更远。在大钟寺的大钟博物馆内的每一座大钟上都有蒲牢的形象,各个雕刻精美,神态威严。
又传,蒲牢长的最像龙,爱听音乐,所以它就爬到大钟上。
老五狻猊(音:酸泥suān ní)又称金猊、灵猊。
香炉腿上是狻猊
狻猊这位龙子的爱好可真是奇怪,它好坐。还只在寺院里居住,在寺院里煽风点火,很不安分。它身为狮形,其实它就是一头狮子,狮子是跟随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的,这不,也把它带了来,被寺院所供养。但它太不安分,总是到处放火吐烟。正当寺院的和尚没有办法的时候,天上观音菩萨现身,把这狻猊收为自己的坐骑。从此狻猊就成为观音菩萨的交通工具了,而且香炉上也出现它的形象,因为它还好烟,把它做在香炉上取意为让香火更旺盛。
五台山文殊菩萨的坐骑
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在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中均可见到。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上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为龙的五子,所以庙名为五爷庙,在当地影响颇大。
老六赑屃(音:毕喜)又名霸下、龟趺、填下
龙子赑屃,其特点是力大无穷,赑屃形似龟,好负重。在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它背驮石碑的样子。在龙子的各类说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它就是驮碑的大石龟。虽然是龟形但它却不是龟,因为它有牙齿,浑身鳞片。这是龟所没有的。它的形象就是当时那块神功圣德碑压在它身上的那一瞬间的姿势,看起来真是寸步难行。这块沉重的石碑一驮可就是几百年啊。赑屃的形象相信大家都见过,只是您可能不知道它是龙子之一。赑屃一般是寺庙和墓地前碑记的底座。如今在北京城您想看到赑屃有很多地方,要说保存完好,形象生动的我推荐您去十三陵,因为那是明朝的皇家陵园,有十三座陵,每一座前都有一个赑屃驮碑。形象生动,保存完好。这是墓地陵园里的。再给您推荐两座寺院,一个是潭柘寺一个是戒台寺,这两座寺庙都是明清两代皇家钟爱的寺庙,所以皇家的碑记就多。每一个碑下都是赑屃在驮着。看着“赑屃驼碑”的姿态就可以感觉到这公德无量的神功圣德碑之沉重。
太和殿露台上的赑屃
另外一个传说:赑屃在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通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赑屃到处撒野,便搬来一块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赑屃治水的功迹,叫赑屃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赑屃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赑屃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
赑屃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官员墓碑的基座都由赑屃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它。
老七狴犴(音:毕岸bì àn )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
山西洪洞县明代监狱
它平生好讼,且又有威力,明清时期在州县监狱大门上都画有“狴犴”图案。
另一说狴犴也叫“宪章”,“其形似兽,有威性,好囚,故立于狱门上”。这种图形的主要意图是为了震慑罪犯,增加恐怖感。如上图中的牢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狴犴常被装饰在死囚牢的门楣上,因其形状似虎,所以民间又有虎头牢的说法。
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
因为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装饰在官衙大堂上的“肃静”、“迴避”执事牌的上端,如下图。每当长官坐堂,它虎视眈眈地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老八负屃(音:fùxī)繁体字是负屭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赑屃(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老九螭吻/鸱吻/鸱尾
古代建筑屋顶上的螭吻
螭(音:痴)吻,又名大吻、鸱尾、鸱吻(音:吃吻)。龙形的吞脊兽,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螭吻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大吻,即殿宇顶上正脊两端的吻兽,一般是龙头形,张大口衔住脊端,故又称“吞脊兽”。目前我国最大的吞脊兽,在故宫太和殿的殿顶上。太和殿的大吻,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宫殿正脊吻的典型作品。
其它说法:
《辞源》龙生九子条:俗谓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之说。其名目:
一说为:一曰蒲牢,好鸣,为钟上钮鼻;二曰囚牛,好音,为胡琴头刻兽;三曰睚眦,好杀,为刀剑上吞口;四曰嘲风,好险,为殿阁走兽;五曰狻猊,好坐,为佛座骑象;六曰霸下,好负重,为碑碣石趺;七曰狴犴,好讼,为狱户首镇压;八曰屃赑,好文,为碑两旁蜿蜒;九曰螭吻,好吞,为殿脊兽头。再一说为:一曰宪章(即狴犴),好囚;二曰饕餮,好水;三曰蜥蜴,好腥;四曰:虫蛮虫全(螭吻)其形似龙,性好风雨,故用于殿脊上;五曰螭虎,好文;六曰金猊,好烟;七曰叔图,好闭口;八曰虭多(屃赑),好立险;九曰鳌鱼,好吞火。
《诸神由来》一书说《升庵外集》记载龙之九子是:赑屃,形似龟好负重,即碑下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盖;虫八虫夏(读:八夏),好立,站桥柱;虫叔图,似螺蚌,性好闭,立于门首;金猊,形似狮,好烟火,立于香炉;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眦三个,恰为龙之九子。
另有说法为:老大赑屃,老二螭吻/鸱尾,老三蒲牢,老四狴犴,老五饕餮(tāotiè),老六八夏(都是虫字旁),老七睚眦,老八狻猊,老九叔图。
下面来介绍一些传说中其它龙的后裔:
饕餮(音:滔帖tāotiè)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
饕餮是贪欲的象征。人们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
叔图(叔是虫字旁)读作:叔图
龙生九子之一,形状像螺蚌,好闭口,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它像螺蚌一样,每逢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大门或箱子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又有一说:叔图又名兽吻。每到夜间便精神抖擞,故负责看守门户,所以民间百姓的大门上口衔铁环的神兽便是叔图。
八夏(都是虫字旁)
聊城古运河桥头的八夏
在我国古代,镇水兽是较常见的,人们除了把它当作一种装饰外,也有防止水患、避免水害的意思。
八夏是镇水兽的一种,传说八夏是龙子之一,性喜水,能消水灾,降祥瑞。在北京的什刹海的后门桥桥下就有它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龙爪中抓着两团水花,细看其龙头却有几分狮虎相,龙身很短,带龙鳞的尾巴也很像虎尾,整个形象乍看就像只大老虎。它趴在河沿边的石块上,歪着头看侧下方的龙珠和玩伴,一反龙高高在上、威猛唬人的样子,显得憨态可掬,顽皮淘气,十分可爱。
通州运河公园的八夏
螭首(音:chī首)
螭(音:chī)首,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螭首多用在大型殿宇的基
座排水设施的装饰上,因为在神话中螭是一种吐水的怪兽。器物、工艺品上也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
螭首流水口
犼(朝天犼/望天吼)
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传说是龙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观音菩萨的坐骑为犼,即为“朝天吼”
貔貅
南京的标志媲貅
貔貅的传说
神话中说貔貅是龙王的九太子,龙头、马身、麒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它的主食是金银珠宝,浑身宝气,有二十六种造型,七七四十九个化身,其口大,腹大,无肛门,只吃不拉,象征揽八方之财,只进不出,同时可以镇宅辟邪,专为主人聚财掌权,因此深得玉皇大帝与龙王的宠爱。由于天庭外面的金银珠宝不够它吃了,有一天它跑到玉帝的仓库里,把整个仓库里的金银珠宝吃去了一大半,惹玉皇大帝生气了,一巴掌打下去, 结果打到屁股 , 屁眼就被封了起来。从此,金银珠宝只能进不能出。这个典故传开来之后,貔貅就被视为招财进宝的祥兽了。
相传貔貅为讨主人开心,会咬过路人的钱,因此成为民间最常用、最有效的催财风水用品。貔貅也有公母之分,民间传说公的貔貅代表财运,而母的貔貅则代表财库,有财要有库才能守得住,因此收藏貔貅大多都一次收藏一对,才能够真正的招财进宝。但如果要戴在身上,还是一只就好,以免打架。
貔貅喜欢睡觉,每天最好把他拿起来摸一摸,玩一玩,好像是叫醒他一样,财运就会跟着来。
貔貅与麒麟有所不同,貔貅是凶狠的瑞兽,并且保护主人之心特强,有镇宅辟邪的作用。古代还用它来镇墓,是墓穴的守护兽,多数古墓的墓前都可以看到,可知其杀气非同一般。
貔貅的传说及记载:
貔貅(读音:皮休、取辟邪的谐音)与麒麟、龙都是存在于传说中的神兽。貔貅实际上在中国的南北二京是非常著名的,北京叫貔貅,南京叫避邪,在南京,这可是南京市的城标。南京牌香烟的商标图案,南京日报的社标。
在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便是貔貅了。
史记还追述了一个故事:四千多年前,黄帝指挥驯养过虎豹、熊、罴、貔貅等猛兽的部落,在坂泉(河北涿鹿县)打败了另一个部落的首领蚩尤。由于板泉之战比较著名,所以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将它加以记载。除了《史记》外,中国第一部追述古代事迹的《尚书》,在《牧誓》篇中也曾叙述,距今3000多年前,周武王的部队“如虎如貔”,在牧野大败商纣王的军队,又在《封神榜》故事中也看到过,一直到后代,还用貔貅比喻勇猛的军士,战无不胜。所以有这样一首诗叫做“行军司马智怯勇,十四万众有虎貔”。
在道教“请神宝诰”文中,谓有一神只名讳为:“先天辖落灵官王天君”,在上天除负有雷神之职,更统有百万“貔貅神将”,负责天上巡视工作,类似人间纠察工作,飞腾云雾,号令雷霆,降雨开睛,穿山破石捉妖精,收瘟、摄毒、伏群魔,防备妖魔鬼怪、瘟疫、鬼魅扰乱天庭。在佛教中,貔貅还被用为地藏菩萨的坐骑,但是被称为“谛听”,但是从造型上看与貔貅无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貔貅用在生意上的人越来越多,因为貔貅可以招财,特别是偏门的生意,所谓偏门就是不靠工资吃饭的。也就是有外财的人。或者想有外财的人。“马无夜早不肥,人无横财不富”所以求财的人,如果配带貔貅或家中摆放貔貅,可以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貔貅像在民间一直流行,带点宗教色彩,故在玄空大卦的正神日贵神时或鸟兔太阳吉时,开光的貔貅催财力量是最强的,不论工作属于正行或偏行。但有一点要留意,作奸犯科的人,貔貅未必有催财之力,这便是灵兽的特性。据说:在澳门赌场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许人携带貔貅入场,而供奉貔貅每一天必需点一卷盘香给牠闻,或者在它旁边摆一杯水也可以。如此貔貅才有力气为主人找钱。
貔貅与风水
辟邪(南京甘家巷小学内萧秀墓)
貔貅形态有点像鹿,一般是短翼、双角、卷尾、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突眼,长獠牙。现在常见到的貔貅多是独角。长尾巴。
貔貅,粤音读作“皮休”。相传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而这种猛兽分有雌性及雄性,雄性名为“貔”,雌性名为“貅”,但现在流传下来都没有分为雌雄的了。
在古时这种瑞兽是分为一角或两角的,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后来再没有分一角或两角,多以一角造型为主。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至于“天禄”则很少人用它称呼这类瑞兽,还有些人将它称为“怪兽”或“四不像”等。
中国传统是有“貔貅”的习俗,和龙狮一样,有将这地方的邪气赶走、带来欢东及好运的作用。
貔貅的造型很多,难以细分。较为流行的形状是头上有一角,全身有长鬃卷起,有些是有双翼的,尾毛卷须。
貔貅与麒麟有所不同,貔貅是凶狠的瑞兽,有镇宅辟邪的作用,古代还用它来镇墓,是墓穴的守护兽,一般古墓的墓前都可以看到,可知其杀气的勇猛。
相传当年毛主席他老人家下令拆北京城的城墙,拆城门,本来内城的九座城门也是要统拆的,正阳门由于是“龙头”而保留了下来,而德胜门,由于里面供奉着北京城里的第三大神兽貔貅,主席怕那个德胜门的城门一拆,里面的貔貅也得挪下来,恐怕会断了北京百姓的财路,故而德胜门得以保存。
在十三陵之一的定陵的棂星门上端也立着貔貅。一般招财貔貅均是嘴巴张大的(嘴巴越大越能招财),而定陵那两只貔貅嘴巴却是闭的。为什么呢?定陵作为一个陵墓,当然不需要招财,而是要守财。总所周知,皇帝下葬,必然有非常多的珍宝陪葬,这两只貔貅,就是要来守着这些财的。据说,这两只貔貅守财非常得力,在众多皇家陵墓当中,定陵是少有的没被人盗走里面财宝的。
传说北京城地下有条龙,北京城的设计落坐在龙脉之上。古代帝王的大殿在正中,现今的太和殿就是北京城的正中。属“木位”因为木是权利。整座北京则是按照五行分布。最末端是如今北京的钟鼓楼,那里属“水”位。水是财。皇帝在那里安放了3只貔貅镇守。所以要求貔貅的人一般都会去那里。如今的北京以今非昔比。但不管北京怎么建设开发。而钟鼓楼以北,以至附近都还是四合院,谁都知道那里动不得。现在一些大规模的公司门前安置的并非狮子,你仔细看看,那其实就是貔貅。
鳌鱼相传其首如龙,其身如鲤,古代有龙生九子的传说,而鳌鱼便是龙的九子之一。鳌鱼与龙、凤、麒麟一样,都是吉祥瑞庆的象征。古时候,人们称状元及第为“独占鳌头”。
独占鳌头
“鳌头”指我国古时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古代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独占鳌头”意为占据“第一”。
“鳌”又叫“龙头鱼”,常见的是一只仙鹤站在一只鳌身上,这就叫独占鳌头。
相传在远古时代,金、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但是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称之谓鳌鱼。雄性鳌鱼金鳞葫芦尾,雌性鳌鱼银鳞芙蓉尾,终日熬游大海嬉戏。
鳌长寿、吉祥的动物,传说鳌是龙的第九个儿子。鳌是中华文化中神圣、喜庆的象征。也有的说: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说大鳖)。
还有的说法还把麒麟也列入龙子之一。
麒麟
麒麟-怀柔青龙峡
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雄的名麒,雌的名麟。麒麟生有龙头、鹿角、马蹄、牛尾、狼额,身上披五彩鳞甲。人们视麒麟为吉祥物,传说中凡麒麟踩过的地方,都会给那里的人们带来好运,故有“麒麟吉祥”。在传统文化中,麒麟是祥瑞的象征,古来就有“盛世出麒麟”的说法,同时民间也笃信麒麟是消灾解难,驱除邪魔,镇宅避煞,催财升迁的吉兽。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不畏火焰,被用做避火神兽,放在重要建筑门前。
颐和园麒麟
民间也视麒麟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在江南地区,每逢春节,人们便抬着用竹骨纸扎的麒麟,配上锣鼓伴奏,依次到各家门前演唱,以示祝贺,俗叫“麒麟唱”。其内容大都为祝贺新年,也可唱生产农事,也可咏叹古人,也可以讲唱故事。被贺人家都欢欣地认为是麒麟给他们带来了吉样。
但最普遍的是所谓“麒麟送子”的习俗。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古代有位画师,老而无子。画师偏爱画麒麟,屋里挂满他所画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麒麟。有天晚上,他突然看到一匹金光闪闪的麒麟,身上驮着一个小孩子,朝着他走来。画师一高兴,笑醒了,原来是场梦。第二年,他老伴便得一“老来子”,生下后,聪明绝顶,六岁就能赋诗作画,人们称这孩子为“麒麟童”。
麒麟在官员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时,一品武官的“补子”为麒麟,其地位仅次于龙。
一品武官胸前的补子
獬豸
獬豸(xièzhì)也称解廌或解豸,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头上长着一只角,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獬豸-明孝陵
御花园天一门前的鎏金铜獬豸
传说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在北京故宫的御花园。把守在天一门两侧有一对鎏金獬豸,传说中是一种能辨忠奸的神兽。如果进来的是一个忠臣的话,它就会放他进去;如果进来的是一个奸臣的话,它就会毫不留情的把他推出去。
汉杨孚《异物志》:“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向被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它怒目圆睁,能够辨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自古以来被认为是驱害辟邪的吉祥瑞物。
开封府门前的照壁-獬豸
开封府大门前面有一座照壁,照壁绘有獬豸图,獬豸是传说中神兽的名字,一只角,能辨别是非曲直,善恶忠奸,见人争斗,触其不直者,戒示开封府官员要秉公执法,依法行政。
獬豸影壁
《论衡》记下有关传说: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故皋陶敬羊”。皋陶决狱明白,执法公正。遇到曲直难断的情况,便放出独角神羊,獬豸顶触的,一准是有罪之人。
问案决狱的衙门里,墙上画着獬豸,长官戴着獬冠,——在古代的公堂上,异兽神羊真是出尽了风头。
高文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