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音乐周报》】半个月来熬夜看欧洲杯,最后打进决赛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其本国联赛也是“外援”最多,水平最高的,国家队水平也始终保持超一流。正巧国内也正为中超联赛“外援”名额扩充的问题吵成一团,占优势的观点是:外国球员占据了各个球队的关键主力位置,会造成国内球员缺少实战锻炼机会,不利于青少年球员的培养,进而影响国家队的人才输送。其实球员的成长和音乐人才的培养一样,周围环境水平的高度通常决定了人才成长的高度,也就是说:你身边的人是什么水平,一般决定了你的水平,这也是一种“物以类聚”。
适应环境是动物的本能,人也不例外。在一个群体内每个人都不愿成为“落后”者,即便没什么野心和理想的人,也不愿被周围的同类视为“弱者”而被排斥和淘汰,这从哺乳动物开始统治地球以来就是普遍规律。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能够长期在一个群体内稳定工作的人,一定是和群体中其它人能力水平差不多的,否则不是另谋高就,就是另寻生路。在音乐学院里有一个人所共知的现象:人才是“一拨一拨”出现的,通常每隔几届,会有一个“才子班”,而在两个“波峰”之间,“波谷”也是有规律的。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和家长都想尽办法把孩子往“重点学校”送一样:身边都是“高手”,你想“手低”都难。“高手”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促进,在竞争中高效率的学习提高,必然会形成一个整体性的人才群体。相反,如果周围的竞争和合作者水平不高,就算“鹤立鸡群”也是“鸡中鹤立”,和“鹤立鹤群”无法相提并论,“矬子里的将军”可能还不如“将军里的矬子”高。
其实日本足球的崛起是个很好的例子:90年代初日本J联赛引进大批高水平“外援”,使得国内球员有大量机会和世界最好的球星过招、配合,十几年后,日本足球在亚洲鹤立鸡群了。所以如果是在正常情况下,引进“外援”的水平越高,越能尽快提高国家队的水平。但是中国足球引进外援也十几年了,国家队水平的确不升反降,也难怪很多人对“引进外援”的成果提出质疑。有两点“国情”造成了这种现状:首先,很多国内球员很“团结”,每当有真本事的“外援”来“抢饭碗”,他们就会高度默契的抵制排挤。在足球这种高度依赖集体配合的项目中,想要“做掉”一个人很容易:场上不给他传球,场下让他“训练意外受伤”就行了。一些在国内被斥为“水货”而被裁掉,甚至“试训”都没能通过的“外援”,离开中国后纷纷在欧洲高水平联赛甚至世界杯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而国内相关决策人仅一句“水土不服”就为自己当初的“走宝”解释的圆圆满满。其次,中国汉族文化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历史上曾数次同化了用武力征服自己的异族文化,这在足球方面也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不少“外援”无法带动队友的技术水平,也感染不了他们的敬业精神,没过两年自己反而被同化,真正“融入”到中国足球的氛围和潜规则之中了。
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很感慨的对我说起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外国演奏家:这位在本国就位列青年才俊的演奏家,刚来到国内开音乐会的时候,我的朋友“看他就像看一个王子一样”,不仅琴艺高超,气质也高贵迷人。后来在日常工作的接触中,也觉得他是一位具有绅士风度、礼貌甚至腼腆的人。十年后,还是这位曾经的“王子”,以一种非常“中国特色”的“痞子”行径引发众怒,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被迫离开了中国。十年足够把“王子”改造成“青蛙”,但为什么“青蛙”就没办法蜕变成“王子”呢?
在足球界,所谓“外援”的“水土不服”,关键不在“水土”,而在“不服”:能跟着国内老大混的就能融入“水土”;不能适应潜规则,“不服”管理的自然就按“水货”处理。国内音乐界相对足球界还是清净很多,很多有真才实学的外籍专家为提高国内音乐专业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所谓“良好的学术氛围”其实就是能够营造出一个和“高手”切磋的环境,让高水平的人才能够保持高水平,慢慢的自然就能起到“类聚”的效果,带动提升本专业的整体水平。一个专业领域并不怕个别人“鹤立鸡群”,只要环境能够允许“鹤”一直立着,而不是逼着它蹲下和“鸡”看齐。
20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