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颜剑明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11月,桐乡、崇德相继沦陷,从此,两县人民进入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为了鼓舞抗日斗志、宣传和动员民族团结抗战,同时了解前方战况、反映战后人民心声,活跃在两县的抗日游击部队、隐蔽于偏远农村的政府机关以及当地的进步青年先后创办了一批流动性小报。这些报纸形式不一,有日报、期刊,有油印有铅印,存在时间长则几年短则几个月,发行数量均不多,范围也不广。惜因时间距今较远和其他原因,这些小报存世极少,现在多数只知其名而不见其物。笔者查阅了一些档案资料,对这些小报的主办者、存在时间、发行区域和主编者等情况作了简单梳理,统计如下:
《无线电新闻》。1938年1月,洲泉进步青年金文楚、吴立三等利用无线收音机收听上海大美电台,收集抗战新闻,油印《无线电台新闻》,分发给附近群众,后来发展为小报,取名《后盾报》。这是崇德县第一张抗日报纸,同年4月停刊。
《火花报》。1938年2月,第三战区游击区“乌镇青年服务团”成立,在乌镇卢家祠堂出版油印小报《火花报》,主编郑启新。该刊新闻来源系收听当时在武汉的“中央广播电台”新闻摘要,前后共出版了200多期。
《抵抗日报》。1938年5月10日创刊,28军79师主办,社长张性白,主编周纵横。社址在洲泉,出版两个月后即停刊。
《民舌报》。1938年6月,第三战区第一游击区保甲编整委员会在乌镇耶稣教堂出刊油印小报《民舌报》,主编朱半侯,每期发行1000余份,前后出刊一百余期。
《铁血日报》、《锄奸报》。1938年8月,东南铁血救国团政治部编印的油印小报,主办人为曹哲民,发行于南日、史桥、灵安一带农村。
《啸报》。1938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七周年,海宁进步青年吴曼华等人筹办了一张日报,取名《啸报》,报社流动于海宁路仲、桐乡屠甸一带,发行于崇德、桐乡、海宁、嘉兴等地。次年夏,转移至洲泉。冬,洲泉《后盾报》并入,改名为《浙西导报》,辟副刊《后盾》。此报是浙西敌后唯一一张铅印日报,影响颇大,刊头系当时浙江省主席黄绍竑题写。
《战号日报》。1939年2月创刊,崇德县抗敌自卫后援会主办,总编辑沈昌均,8开2版,日出200份,社址先在洲泉,后迁石门,同年冬停刊。
《国魂》。1939年4月,屠甸“国魂社”编印的刊物,主编杨靖。
《桐乡抗卫》。1939年3月,桐乡县动员会(后改名为抗日自卫委员会)在安兴乡浜东庵编印的综合性半月刊,6月停刊,发行仅五期,每期200至500份不等。
《桐乡民报》。1940年4月,国民党桐乡县党部在乌镇和尚浜出版,社长吴文祺。
《塘南半月刊》。1940年冬创刊,塘南文化社主办,社址在史桥,社长郑启新(又名郑平),副社长商守先、孙英杰,出19期后停刊。1944年9月15日复刊,为16开油印。同年10月24日,日伪军包围塘南文化社,郑启新遇难。后,沈昌闾继任社长,主编吴友堂。1945年11月又停刊。1947年11月再次复刊。
《民族新报》。1941年创刊,4开2版,三日刊,铅印,社长钱万镒,社址洲泉。
《崇德民报》。1942年10月,在八泉乡发行,报为八开四版,三日刊,主编金智周。
这些小报虽然存在时间长短不一,且由于环境恶劣、条件简陋,绝大多数为油印,只有少数为铅印,质量参差不齐,但它们有力地鼓舞了崇、桐两县广大军民的抗日斗志,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不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