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基上校进行曲
香如故介绍《波基上校进行曲》的目地:是为了满足博友的审美需求,让更多的博友感受口哨艺术的魅力,领略口哨艺术的精华,提升我们的艺术品位,陶冶我们的情操。
英国作曲家奥尔福德作于1914年的铜管乐曲《波基上校进行曲》,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而在40多年后才因获1957年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桂河大桥》用为插曲,因而广为流传,为大家所熟知,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流行曲,因此这首曲子也被称为《桂河大桥进行曲》,因电影《桂河大桥》采用口哨吹奏主旋律,故在此后演奏时,大都在管弦乐基础上加以口哨声。
乐曲一开始呈示的主旋律,常用口哨吹出,C大调,2/4拍。开头的切分节奏和六度跳进具有很强的跳跃感,使乐曲充满了活泼而诙谐的气氛。接着,乐曲转为小调色彩,再现开头部分的主旋律,然后在轻松的气氛中结束。全曲演奏时间约为3分钟。
这种曲式源自欧洲民间的轮舞曲,十八世纪初叶法国古钢琴曲多用之,以一再反复的基本主题与若干各不相同的“插段”交替出现为原则。由于其欢腾、热烈、形式感强的特征,回旋曲式几乎可以被看作欧洲古典主义的代表。
管弦乐改编曲,回旋曲式,以原曲主旋律为回旋主题,生动活泼的插部主题与回旋主题相互辉映,进一步加强了原曲的动感和活力,使这首幽默的进行曲更具有迷人的魅力。
桂河大桥影片简介:
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尼克森上校和他的属下成为日军的俘虏,被命令修建泰国西部地区的桂河大桥。身为英国绅士的尼克森上校,纵然被俘也维持着一贯理念,因对日军的对待不满,他拒绝执行修桥任务,而被日军首领斋藤他关了禁闭。
然而,由于其他战俘消极怠工。斋腾只好释放了尼克森,并答应了他改善战俘待遇的要求。尼克尔森的带领下,战俘们用三个月就完成了,然而,此刻先前逃出的战俘希尔兹少校找到了英军,并接受了炸毁桂河大桥的任务。
辛苦修建好大桥的尼克尔森上校不愿桥被炸掉,与斋藤一起去检查大桥,日军因发生情况异常而开枪射击,尼克尔森、斋藤、希尔兹等人在混乱之中均饮弹而邙,尼克尔森倒下时正好撞上了炸药的引爆装置,飞驶到桥上的第一辆日军火车与桥一同被炸毁了。
"
"
电影《桂河大桥》以“二战”时期以日本征服南洋为背景,以修建桂河大桥为中心事件,描写了日本一个战俘营的故事。全剧围绕着英、美、日三国军官之间的纠葛与对立而展开。这部撼人腑肺的反战题材与艺术质量较高的影片,令人痛苦而雄辩地阐述了战争的荒谬性及破坏力,它堪称电影史上最曲折、最深刻的战争题材电影。
奥尔夫德作曲《波基上校进行曲》又名《桂河大桥进行曲》
奥尔夫德作曲《桂河大桥》电影片头.《波基上校进行曲》
电影《桂河大桥》开头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俘的英国军人衣衫褴褛走入俘虏营广场,却排着整齐的队伍用口哨吹着充满活力的乐曲《波基上校进行曲》,向日本守军显示了不屈的斗志。曲子轻松有力,庄严又不失欢快。
奥尔夫德作曲《波基上校进行曲》美国军乐
《波基上校进行曲》也是2010年姜文执导的《让子弹飞》片中的插曲。该曲在突出影片的传奇性、幽默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到了特殊作用。
【注】肯耐·约翰·奥尔福德 (Keneth JohnAlford,1881-1945),英国作曲家。早年在军乐团吹短号并弹奏钢琴和管风琴,后任乐团领队,同时创作进行曲。代表作品有著名的《博基上校》,《在甲板上》和《达尼丁》等。其本人被称为“英国的苏萨”,即英国的进行曲之王。此外还作有圆舞曲,幻想曲,狂想曲以及多首木琴独奏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