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冯骥才作品赏读原创 冯骥才的作品珍珠鸟

小学语文教材中冯骥才作品赏读(原创) 冯骥才的作品珍珠鸟

小学语文教材中冯骥才作品赏读

李竹平

立意新奇 笔法独到

——《花的勇气》赏读

冯骥才的散文数量并不多,但每一篇都具有平实细腻,纯朴自然,思想隽永的特色。入篇常以情绪鲜明的词句吸引读者,使读者于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文字所描述的境与情里,和作者一同经历,一同体验,一同思索。

《花的勇气》就是这样一篇情绪饱满,语言细致生动的散文,读来回味无穷。课文虽然是节选自他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但独立成篇,一点也不失其完整自然。“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情绪如此鲜明的落笔,任谁读了都会产生疑问,阅读兴趣大增,非探个究竟不可。循着作者的情感线索一口气读完此文,我们也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个波澜起伏的情感历程,最后在震撼中唏嘘、感叹——是呀,“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它们分明是在启示每一个人: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作者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的思想火花就这样自自然然地绽放于读者的眼前,读者的心中。

课文一波三折的情感体验如同小说伏笔和蓄势的手法,为最后的点睛之笔,即文章主题的揭示做足了铺垫,蓄足了心理期待之势。课文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写起,及至小吕领着见到满满一层花儿藏身于草下,作者的惊讶之情溢于言表。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写自己惊讶之情,而将这种情绪蕴含于对花儿的描写当中:“我用手拨开一看,原来青草下面藏着满满的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这分明是在惊叹嘛!此时此刻,这“满满一层小花”带来的欣喜与期待已经盈满了作者的心房吧。然而,天公不作美,连日里冷雨伴着凉风,使作者心中满满的期待渐渐变成了有点不甘的遗憾。怎么也意想不到的,就是在这凉风冷雨里,“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面对眼前的情景,作者无法掩饰的惊喜之情便通过饱蘸情感的文字自自然然地流露出来:“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最后,因为这经历,因为眼前的“全新的色彩”,念想之间,“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作者的心被有“如此气魄”的小小的花儿深深地震撼了。作为读者,在同样被震撼之余,还会有一份豁然——原来,作者如此真诚地叙说他的这次寻花经历,是想和我们分享他从中得到的感悟,让我们也明白——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作者立意之新奇,匠心之独运,令人叫绝。

仔细阅读课文,我们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且不说作者所描绘的就是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之一,他用文字定格画面的功力或许与他的画家身份也有着紧密的关系。细细品味,《花的勇气》中的画面是有层次感的。“我用手拨开一看,原来青草下面藏着满满的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这幅画面的背景是绿色连着绿色的大片大片的草地,主体是下边藏着的满满一层小花。花儿虽藏着,在大片大片绿色的衬托下是这么耀眼,这么鲜亮,也“这么辽阔”。再看描写凉风冷雨中花儿全冒了出来的画面:“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画面中,远处朦胧的背景把脚下的小花衬托得更加鲜明夺目,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观其景。王维是诗人,也是画家,而且诗画均有造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同样两者皆有成就,就《花的勇气》这样的文字而言,说其“文中有画”,一点也不为过。

课文中这些文字描绘的画面,都浸润着作者具体心态下的不同感受,也便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情感体验,使读者的心跟随作者一起失望,一起惊讶,一起期待,一起遗憾,也一起为花的勇气所震撼,并油然生出深深的敬意来。

从上述解读可以看出,引导学生阅读此文,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品味那一个个浸润了作者细腻情感的画面,文字之美,画面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便会洋溢在学生的心中。而作者根据自己的心情,运用饱含情感色彩的文字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同样环境的表达手法,也值得学生细心体会,学习借鉴。

信赖,真好!

——《珍珠鸟》赏读

读冯骥才的散文,不是被其细腻真挚的情感所感染,就是被其细致生动的描写所吸引,而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他那总在结尾处自自然然又匠心独运地揭示主题的艺术手法。《珍珠鸟》可谓其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其散文的主要特色。

一、美丽的文字,美好的境界。

《珍珠鸟》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叙事状物散文。课文以清新明快、亲切细腻的语言写出了小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对鸟儿真诚、细腻的爱,从而让我们看到了鸟儿和人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为作者用真诚创造出的美好境界而感动。

经典的文章总是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完美结合的产物,本文语言亲切自然,仿佛浑然天成般与文章的意境融为一体,细细品味,口齿生津。“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一落笔,便送来一股清新宜人的风,一首节奏明快的曲,可以想见,后面的文字该是怎样的充满诗情画意。果然,因为“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我”便精心地为它们布置了一个幽静的居室,使得“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当然,这般情境下,心头轻松自在的更有作者本人。作者为珍珠鸟布置如此宜居的环境,不仅让人读出了他对鸟儿的喜爱,还读出了他对鸟儿的尊重——“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更美的意境,更和谐的乐章是小珍珠鸟出世以后的部分。因为不忍心打扰珍珠鸟的生活,它们有了雏儿,“我”还是通过绿蔓里发出的“尖细又娇嫩的鸣叫声”猜到的。若不是作者每天都关心着它们,对它们的叫声十分熟悉,又怎么会马上猜到呢?一挨这小珍珠鸟儿露了面,从作者笔端流泻的文字便平添了一丝甜蜜的柔情——

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

......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

待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银灰色的眼脸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小家伙”,多么亲切的称呼,字字句句都是发自心底的怜爱。在作者的眼中、心中,这哪只是一只小鸟,分明是一个唯恐亲近不够的小顽童、好朋友。这一个个令人感动、羡慕的画面中,洋溢着小珍珠鸟的天真可爱、活泼快乐,也流淌着作者的柔情关爱和惬意的幸福。

教学中,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在这些美好细腻的文字间徜徉,美美地读,细细地品,读出美好的意境,读懂文字的美丽,该是一种难得的快乐幸福的语文学习的体验吧!

二、点睛之笔,升华主题。

画家张僧繇的画龙点睛之笔令人叫绝。同样有画家身份的冯骥才,他的散文也有点睛之笔,而且,这点睛之笔多在文章结尾处,《珍珠鸟》《花的勇气》《挑山工》等都是。不仅是他的散文,他的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中的每一篇结尾处,都有一句升华主题的、富有哲思的感言,常常会令读者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当我们读完课文描写的一个个人与鸟儿和谐相处的画面,以为作者就是要和我们一起分享他的这些独特而难得的生活细节和经历时,他突然笔尖一抖,道出了他于珍珠鸟相处的经历中悟出的生活真谛——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往往,散文在结尾处直接点明主旨,是一种很危险的做法,极易破坏散文含蓄蕴藉之美,落得狗尾续貂之嫌。而冯骥才能“险中求胜”,得益于他高超的艺术手法——娓娓道来,情真意切,把读者的身心都浸润于他的文字所营造的情与境中,当读者流连其中时,他又一笔将你点醒、开悟,认识的境界一下子得到了升华。的确,他的点睛之笔就是为了揭示文章的要旨,升华文章的主题,使他的散文于感性美中结出一枚令人回味无穷的智性之果来。这大大提升了他散文的艺术价值。《珍珠鸟》一文如果少了这结尾处的点睛之笔,其文本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是呀,正是信赖结成的纽带才使人、鸟共处的生活如此美好。如果没有这份真诚的信赖,也就没有这美好的境界,也就没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图景。

当然,没有必要要求学生也能从写作手法上明了这点睛之笔的妙处,但结合文本所叙的人与鸟的关系之变化、相处之和谐,引导学生体会“信赖”之美,文本主题在学生心中的升华,是很自然的了。

是小说,亦是散文

——《刷子李》赏读

《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俗世奇人》展现的是一幅幅当时天津卫市井生活画卷,描写的是一个个形象鲜明的底层人物,此谓“俗世”;至于“奇人”,皆因为这些人物都具有“凡人”所不及的过硬本事,且加上他们行事言语皆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讲了19个奇人奇事,从故事和语言的角度来说,可以看成是津味小说;而从笔法上来论,将其看成散文亦无不可。课文《刷子李》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

一、盯住故事,扣人心弦。

冯骥才善于讲故事,而且讲得高明、精彩,线条清晰,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把读者的胃口都给调动了,吊足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把故事写绝了是古人的第一能耐。故而我始终盯住故事。”首先是故事,其次是人物,再加上他最擅长的从叙事中提炼的寓意,颇得小说的古法。作者写刷子李,开篇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如此之奇人,当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择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来写,却将刷子李的手艺之绝,为人之特立独行写得风生水起,引人入胜。首先是一波三折的叙事,将刷子李之奇渲染得令人唏嘘。曹小三应该是慕名拜师,却对师傅的神奇传说半信半疑,所以一定要“亲自瞧瞧”。师傅果然派头十足,规矩多,讲究也特别,刷的是白粉墙,穿的却是一身黑。但大半天下来,这黑衣上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然而,正当他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了一个白点”,且有“黄豆大小”,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在他心中“轰然倒去”。故事峰回路转,更精彩的接踵而至——却不料,刷子李不紧不慢地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是一个被烟灰烧出的洞!故事到这儿,莫说曹小三发怔发傻,读者也有些发傻发怔了。这就是冯骥才紧盯住的故事,娓娓道来,却满是精彩。

其次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刷子李不仅手艺高超,而且个性鲜明。文章主要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同时也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刷子李独特的行头——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流畅的动作,揭示白点秘密时不紧不慢、形神兼备的言行等,诸如此般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刷子李这位俗世奇人写绝了,写神了。再加上曹小三这个小徒弟寻白点时的神情动态、心理活动的刻画,在对比中进一步烘托出刷子李的超凡“脱俗”——我们不难看出,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说出的那句“好好学本事吧”,是有一定的精神境界的。或许,像刷子李这样的奇人,虽混迹于俗世,他们的精神追求却是“脱俗”了的。读读《俗世奇人》中的其他故事,这一点便可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二、散文笔法,耐人寻味。

再说《刷子李》的散文笔法。冯骥才在《俗世奇人》序中说:“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很明显,因为是“随想随记”,其中的每一篇,也就不单单是在讲故事,讲故事的同时,也在表达作者的“随想”。《刷子李》中,也有《花的勇气》《珍珠鸟》等散文的点睛笔法,不同的是,这些散文的点睛之笔都是直接通过作者之口表达出来的,而且比较明朗,而《刷子李》中的点睛之笔是借助主人公刷子李之口,比较含蓄地、意味深长地道出的:“好好学本事吧!”他在教育徒弟要好好学本事,同时也在告诉徒弟手艺人必须有本事,本事是不断磨练的结果,有了本事才有真正的尊严。所以作者以这样一句看似平实,实则内涵丰富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作者举重若轻的“随想”,却值得读者掩卷沉思。其二,从行文上来看,虽然课文具有小说三要素中的情节和人物两大鲜明的要素,但作者似乎没有着意去安排和刻画(其实是极具匠心的),只是娓娓道来,让人觉得浑然天成,情趣盎然。细读之下,我们还会发现,作者选择的这件表现刷子李大本领、大智慧的小事,是围绕课文开头的这两句展开的:“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课文的这些特质,足以让我们将它当成散文来读。

谈到冯骥才《俗世奇人》的“津味”,《刷子李》便可作为典范之一。课文中运用了极具韵味的天津方言,语言朴素,文笔诙谐,极富表现力;而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与描写,都毫不拖泥带水,简洁凝练,又生动传神。这是值得在阅读中细细品味的。要更深切地领会冯骥才这类作品的特色,拓展阅读《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章或整本书,是极好的选择。

意味深长

——《挑山工》文本细读

大多数人知道冯骥才这个名字,大概都是从小学课本开始的,而且更多的是从《挑山工》这篇课文开始的。虽然冯骥才创作《挑山工》是1981年,但已有几代人在小学课本上读到过这篇文章,它实属经典的老课文了。

钟情《挑山工》这篇课文的理由很多,可以信手拈来。

课文语言平实自然,起笔便如话家常,像一个老朋友坐在我们对面,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聊起他登泰山的见闻。当然,作者是一位高明的讲述者,他先细致地描述了挑山工担重物上山攀登石阶的情景,自然而然得道出了让人觉得“奇怪”的现象:挑着重物走了多一倍路程的挑山工怎么走到游人前头去了呢?描述挑山工攀登石阶的文字条理清晰,干净利落,既在读者脑子里勾画出了挑山工上山的路线,又让人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第二自然段提出疑问,仿佛有点罗嗦,其实不然。它有画面感,并且设身处地,从“你”的视角叙述心中的疑惑,极自然地引起我们对这一疑问的共鸣。接下来的讲述更见作者的匠心。按常理,有了疑问,读者期待的是直接的答案,作者却不紧不慢地跟我们谈起他相关的一次经历来。因为作者心中十分清楚,如果没有了亲身经历的“故事”,即使将道理和盘托出,也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有了具体的情节和人物,事中寓理,理又因事而显,必然很容易触动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是一篇叙事说理的散文,作者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对一个朴实勤劳、快乐达观的挑山工形象的细腻刻画,借助挑山工朴实的话语,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干什么事都应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课文叙事从容细腻,议论不着痕迹,与叙事融为一体。作者就是在亲切自然地跟我们聊他的这次登山经历,但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挑山工形象的刻画却细致入微,外貌、语言、神情、动作都呼之欲出,活泛在读者眼前。尤其是对挑山工外貌的描写,长相、打扮都真实贴切,且让人体会到特有的美感:“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洁白的牙齿”......这样的眼光和描写应该与作者同时是一位画家有关——艺术在美的表现上总是相通的。“理儿”是从挑山工比较随意而又不失真诚的朴素的话语中道出来的,却格外使先前心存疑惑的作者心悦诚服。而为了使读者也心悦诚服,作者又用自己进一步的真实见闻强化了挑山工讲的道理:“我还没来得及细想体味,他就担起挑儿启程了。在前面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流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我们又碰见了他,我已经能够在那里卸下担子交货了。”三个“又”和“几次”“总是”的连用,反复印证,让你不得不心悦诚服了。

冯骥才的散文善于从司空见惯或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并揭示生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其实,他的独特视角,都是来自于他对生活的热情和用心。课文中说,他这次登泰山,为的是同几个画友去写生,并非专门为观察挑山工而来,但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他,却发现了平凡的挑山工的不平凡之处,从他们身上感悟出了“意味深长的哲理”。正如冯骥才在总结他四次登泰山的不同感受时所说的:“我和泰山有缘,泰山给了我很多的人生启示。青年时期,泰山给了我巨大的激励,并贯穿我的一生......”

当然,《挑山工》与冯骥才的其他散文一样,也有一个令人回味沉吟的结尾。文章结尾写道:“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这个倒装的因果复句在平淡中见深刻。“我需要它”,“它”指的是这幅画,画上画的是那位勤勉而乐观的挑山工;“它”更指的是一个道理,一种精神——朝着明确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脚踏实地地前进。冯骥才说自己需要“它”,也的的确确在践行着“它”,正因如此,他才能在许多方面取得重要的成绩。作为一篇供读者阅读的文章,课文这样“意味深长”的结尾,更值得细细体味。

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欣赏《挑山工》这篇散文,上面解读的几点,都值得引导学生细心体悟,交流分享。

不仅是一束花

——《献你一束花》文本细读

一、文本细读:悟笔法之劲道,赏立意之匠心

《献你一束花》在冯骥才的叙事散文中,是情绪色彩最鲜明的篇章之一。这与文章描写的特定对象有关——一个曾经取得成功现在却铩羽而归的女运动员形象。课文以第三人称“她”的口吻叙事,将“她”失败前后进行对比,运用准确、生动、细腻的表情、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描写,把她失败后的愧疚与沮丧写得真切感人。不过,课文的立足点并不在这位女运动员身上,而是在给她送花的机场女服务员身上。当然,与冯骥才的其他散文一样,叙事并非目的,通过叙事来揭示深刻的道理才是作者的目的所在。细读课文,作者笔法之劲道,立意之匠心,令人叹服。

关于课文的主旨。鲜花应该献给谁?这一问题的答案便是文章的主旨。从女运动员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鲜花不只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更应该献给暗淡无光的失败者。如何在揭示这一主旨的同时使其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深度共鸣,课文渗透着作者叙事说理的智慧。说教式的议论,居高临下的分析,难以令人信服;信手拈来的事例,平淡随意的叙述,无法拨动读者的心弦。为了使文章的主旨深入读者的心灵,课文至少在三个方面表现出了作者的精心安排和精巧构思。

其一是首尾呼应的启思之问。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用了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问句。开头提出问题:“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暗淡无光的失败者?”结尾写道:“怎么?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暗淡无光的失败者?”开头的问题,既是一般的疑问,也暗含这样常识性的答案:鲜花当然应该呈送给凯旋的英雄,而不是暗淡无光的失败者。既然是常识,作者却开篇就提出这样的疑问,读者当然会质疑:为什么要提这么简单的问题呢?带着疑问往下读,才会读得细致用心。读完女运动员失败而归,沮丧之极时得到女服务员呈献的鲜花的故事,开头一问的答案其实已经在读者心中悄然改变了。此时,作者再次提出问题,并且用“怎么?”使得问题更加突出,目的已十分明朗。作者是在给出肯定的答案,同时启发读者回味女服务员的态度,设身处地地领悟“鲜花也要献给暗淡无光的失败者”的道理。的确,“锦上添花的人总比雪中送炭的多”,女服务员的“雪中送炭”便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我们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女服务员此时此刻的献花,女运动员可能会因为这次的失败以及人们的冷落从此消沉,一蹶不振;这束鲜花,是宽容,是信任,是激励,“浓郁的香气化作一股神奇的力量”注入了女运动员的身体。

其二是对女运动员心理的细腻刻画和变化的描写。令失败归来的她愧疚沮丧的不仅是来自自己内心的压力,还有人们对她的态度与以往的截然不同。她一出场,作者连用了四个“怕”字,将她的失落、愧疚、沮丧刻画得十分逼真。想起胜利时人们空前热烈的欢迎和追捧,对比眼前人们的冷落,她的痛苦和茫然有些令人心酸。就在她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之时,女服务员及时给她送上真诚的微笑和激励的话语,并向她捧出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让她“重新抬起头来”,“顿时热泪满面”。女运动员和女服务员的形象因此而深入人心,课文的主旨自然为读者所领悟,思想境界也得到提升。

其三是启人深思的题目。“献你一束花”,初读或许没什么,细读课文之后再来品味,我们就会发现,文章讲的是“她”,为什么题目却用第二人称的“你”呢?改成“献她一束花”是不是更契合文意文旨?细细品读,便会豁然开朗,“你”才是真正契合文本主旨的。课文中写的是女服务员献花给失败归国的女运动员,从女服务员的角度讲“献她一束花”自然没有问题。但从作者开篇之问和结尾之问来看,文中献花的故事其实就是用来告诉读者:鲜花也要献给暗淡无光的失败者。题目中的“你”是从作者立意的角度提出的,“你”指的是每一个如女运动员一样的失败者,其中也包括“我们”,包括每一位读者;送花者呢?当然是每一个面对失败者的人。是呀,谁没有经历过失败?谁在经历失败时不希望有这样的“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面前?

关于“一束花”。“一束花”在课文中具有十分鲜明而丰富的象征意义。“献你一束花”,实际上是启发人们应该怎样对待失败和失败者,“一束花”就是“花语”,代表的是献花者的心意。这束花献给成功者,是对成功者的肯定、赞美和敬仰;这束花献给失败者,是对失败者的宽容、信任、激励,同时也是对失败者付出的努力的肯定。

鲜花和献花,在首尾的议论中出现,在背景与回忆的插叙中出现,在女运动员沮丧失意时出现......课文中,鲜花在不同的背景下献给女运动员,其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女运动员来说,成功时,鲜花是对她的肯定,给予了她荣耀;同时,每次比赛时对鲜花的期待又成为她的动力和压力,这次的失败,也可以说是“鲜花”惹的祸。而机场女服务员献给她的这束鲜花,却不是一般的鲜花,这是一束代表着信任、激励,也代表着“肯定”的温馨的鲜花。此时的鲜花,是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不知可贵多少倍,正是这束雪中送炭的鲜花,将“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了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使她“重新抬起头来”。

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花语”有很多,有的是通过作者的议论道出的,有的是借献花的女服务员之口讲出来的。如:“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谁都不能避免失败。”“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成为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作者笔端流泻的这些智性的“花语”,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思索、感悟和总结,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关于插叙。作为选编入教材的课文,这是学段目标要求关注的内容,也是课文本身表达上的一大特色。课文叙事在顺叙中反复插入过去的事情,目的很显然。女运动员走入机场,“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她“怕”,“怕”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怕”?答案就在插叙中。插叙的内容不仅补充了故事的背景资料,使行文内容充实,结构曲折有致,而且与女运动员的情绪思想合拍,并对此时的心理产生了对比衬托和强化的作用,将女运动员失败归国、内心失落而痛苦的样子淋漓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课文的插叙内容有好几处,却一点也不混乱,插而有序,因为作者将时间转换的交待做到了清晰明了(四天前;两年前;两年来;这次)。这对读者,尤其是学习表达的高年级学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教学建议:聚焦核心问题,悟主旨习表达

这样的一个文本,蕴含着哪些教学价值呢?也就是说,要通过这个“例子”实现哪些语文学习的目标呢?根据学段教学目标,结合文本自身的特色,撇开一些常规性学习目标不谈,最适切的学习目标应该是:“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什么是插叙并体会插叙的作用”;“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理解课文中论述如何对待失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将这几个重点学习目标和相关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过程流畅、高效,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经过对文本的反复琢磨和推敲,结合学生实际,一个能够统领课堂,将内容理解与语言积累、表达方法习得等充分整合的核心问题渐渐明朗起来。无论从课题入手,还是从文本的行文线索来看,“献花”是关键。对于“她”来说,成功时,鲜花是对“她”的肯定,给予了“她”荣耀;同时,每次比赛时对鲜花的期待又成为“她”的动力和压力,这次的失败,也可以说是“鲜花”惹的祸。而机场女服务员献给“她”的这束鲜花,却不是一般的鲜花,这是一束代表着信任、激励,也代表着“肯定”的温馨的鲜花。鲜花和献花,在首尾的议论中出现,在背景与回忆的插叙中出现,在“现在进行时”出现。因此,核心问题便围绕献给体操运动员的鲜花被提了出来:与女运动员以往收到的鲜花比较,机场女服务员献给她的这束鲜花有什么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细读整篇课文,要到插叙的内容中去理解“她”以往收到的鲜花包含的意义,从而感悟女服务员献给“她”的这束鲜花的意义;要对比体会“她”失败后尤其是走入机场大厅时与收到机场女服务员的鲜花时的心理活动;要思考女服务员对“她”说的每一句话,感悟女服务员一言一行......进而悟出:作者要引导读者聚焦的,不仅是“一束花”。

从学段教学目标和文本的特性出发,以下教学步骤可供参考:

一、缘题质疑,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读题,学生缘题质疑。

预设:献给谁一束花?为什么要献给她一束花?这束花有什么特殊之处?

2、谈话导入。

在课文的开头,有一个反问句,大家来看一下。(课件出示: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谁能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看看它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而不是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你同意这句话的说法吗?为什么?(学生进行简短的自由讨论。)作者是不是这个意思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刚才同学们对鲜花到底送给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会给我们一个怎样的答案。
  2、学生自读。要求自主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指名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再自读课文,练习画情节曲线。提示:主要事件是机场献花;在小括号里标出插叙内容。
 5、提出自己的读书疑问,梳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提炼核心问题:与女运动员以往收到的鲜花比较,机场女服务员献给她的这束鲜花有什么不同?
三、细读感悟,对话交流。

1、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充分自读自悟,边读书边思考边批注。

2、组织对话交流。

(1)畅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进一步思考讨论:

课文为什么插叙女运动员这次世界性比赛的失利和“她”两年前第一次比赛的胜利及两年来的多次比赛?

自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找出这次回国,机场迎接的景象跟以往有什么不同。画出相关的语句。
  第三自然段是插叙的内容,请大家默读思考,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对哪些句子体会很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越赢就越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还沉重”和“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精神的压力”这两句话的含义,感受女运动员的心理。

‚在遇到机场女服务员前后,女运动员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ƒ女服务员献给女运动员的这束鲜花的“神奇的力量”到底来自哪里?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时引导理解女服务员的话:“你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想,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然后反复朗读,抄写,内化。

(3)对比理解课文首尾的议论。

四、练笔拓展,内化提升。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理解练笔:《不一样的鲜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51212.html

更多阅读

小学童话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童话,是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其艺术形态,主要读者是儿童。上好童话课对学生有很大的意义和帮助,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童话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及案例分析试题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一、填空题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2、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3、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张彦彬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启发学生、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

声明:《小学语文教材中冯骥才作品赏读原创 冯骥才的作品珍珠鸟》为网友笑风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