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译林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的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
书的译后记称,这部初版于1943的小说之所以在五十多年后再次受人关注,成为美国多家媒体共同推荐的好书,其原因大概是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山姆大叔开始束紧裤腰带过日子,人们希望从《愤怒的葡萄》、《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样的反映艰难时代的作品中汲取应对艰难时世的力量。
这本小说讲的是主人公弗兰西的成长历程,因而被归类为“成长小说”。小说的内容并不复杂,甚至略显平淡。近430页的长卷中没有波澜壮阔和跌宕起伏,讲述的只是弗兰西一家是如何一分一厘地在困境中求生存。喜欢热闹的读者势必难以看下去,而喜欢在字里行间体味人生的读者势必将其看成是难以割舍的枕边书。
故事梗概很简单:弗兰西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户极端贫穷的移民家庭,父亲生性善良、潇洒倜傥,但却缺乏持家之道,在严峻的现实生活面前选择了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在家里即将揭不开锅之际,妻子再次怀孕的消息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年仅34岁的他在酒后冻死在布鲁克林的街头。父亲死后,坚韧的母亲顽强地拉扯着弗兰西、儿子尼雷还有刚出生的遗腹子。她们不吃嗟来之食,靠着自己辛勤的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长期以来点点滴滴积累下来的知识慢慢摆脱了困境。在故事的结尾,弗兰西考上了大学,成为诺兰家有史以来第一个大学生。
小说的情节虽然简单,但人物的刻画非常成功,几乎每一个出现在故事中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特点,称得上栩栩如生。父亲约翰尼虽然让人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并不遭人憎恶。相反,他英俊潇洒,歌舞俱佳,总能带给周边的人以快乐。他虽然靠酗酒来逃避生活,却从不逃避做父亲的责任,对弗兰西充满了关爱。约翰尼去世以后,弗兰西初中毕业了。按照学校的传统,毕业这天,学生会收到家长赠送的鲜花。弗兰西心情低落,因为她知道没有人会给她送花。然而,当她走进教室低头来到自己的课桌旁时,却万分惊讶地发现面前摆放着两打玫瑰,送花人竟是死去的父亲。原来,约翰尼担心自己哪一天酗酒耽误了弗兰西的毕业典礼,便事先写好了贺卡,连同买花的钱一并交给孩子的姨妈,请她在必要的时候代劳。捧着父亲亲笔书写的卡片,弗兰西百感交集,泪如雨下。
母亲凯蒂是一个果敢、坚强的女人。她本身并没有多少文化,但坚信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于是便要求孩子们在尚不知莎士比亚为何物的时候每天朗读一页他的作品。搬入新家后,她发现屋子里摆放着前一个住户因为没钱搬走而不得不留下的一架钢琴,于是便萌生了让自己和孩子们共同学琴的念头。因为付不起足够的学费,她便和老师讨价还价,用为她们做家务的方式抵消一部分学费,并且在自己学琴的时候让两个孩子坐在旁边佯装玩耍,企图用一个人的学费供三个人学琴。她就是这样精打细算地维持着这个家。看完整部小说并不觉得这是一位特别可爱的母亲。她严谨有余,轻松不足,但或许这是艰苦的生活使然。
整部小说的基调是沉重的。不过,凯蒂的妹妹茜茜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这个热心肠的女人经常好心办坏事。她十二岁的时候就开始和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谈恋爱,最终在十四岁上嫁给了一个二十五岁的消防员,怀孕后还在街上和别的孩子一起跳猴皮筋,全然不顾鼓鼓的肚皮里有个孩子,看得邻居们心惊肉跳。
主人公弗兰西的身上有作者贝蒂·史密斯的影子。史密斯也来自贫穷的德国移民家庭,书中描绘的布鲁克林就是她从小到大生长的地方。弗兰西长大后所去的第一所大学也是史密斯最先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
这部小说曾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和音乐剧,并且获得过奥斯卡奖。
希望以后有机会看看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