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绔子弟少伟男吗?
“自古英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这句话,不知激励着多少身处逆境的贫寒之士执着地狂奔,同时也让多少父母长辈一代接一代地把这种价值取向薪火相传。于是“纨绔子弟”成为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享乐、不求进取寄生虫式生活的代名词,其背后给人留下的最直接注解就是“不可救药”。
应该说“自古英才多磨难”这句话是没有任何挑剔的。真正的英才或者说成功者是一定要经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般的锤炼与考验的。他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战胜了失败,征服了挫折,闯过了逆境,在各种打击的夹缝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而捕捉到了成功的机会。我们承认在被称为英才、伟男的这个特殊群体中,贫寒之士通过不懈的奋斗为后人留下光辉榜样的,的确是不少,可我总是认为“纨绔子弟”在这个集合里所占的比例应该更大。
如果我们细心一点会发现,在历代开国皇帝和贤臣名相以及风云人物中,尤其是我们一直称道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外加成吉思汗与康熙,这些为中华文明留下深深痕迹的英才们,有几个不是出身于豪门世族的“纨绔子弟”。应该说,“纨绔子弟”并不少伟男。那么我们诋毁“纨绔子弟”倒底能说明什么问题呢?也许有人会说是因为“纨绔子弟”意志薄弱,不能吃苦吧!如果是这样,那么又如何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呢?
我觉得所谓“纨绔子弟”不过就是能穿得起高档名牌服饰的“富家子弟”而矣。“富家子弟”在成长中最大的隐忧就是容易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贪图享乐,玩世不恭,进而失去奋斗的动力,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但我们却往往忽略了“纨绔子弟”所独占的“天赋”。这种“天赋”由以下几种因素构成:实力雄厚的经济后盾;优势超人的教育资源;权势显赫的社交圈子;高层次的思想熏陶;高水平的生活起点;高频率的机遇选择和高质量的信息获取能力。出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就如同高起点的鉴赏家,从学习鉴赏开始就接触精品,虽然不能分出精品的差异,但绝对能分出哪些不是精品。那为什么还是出现了“败家子”呢?我认为这跟管教方法有关。虽然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穷人的孩子如果不加管教,仍然也会出“败家子”。其可恨程度甚至要超过“富家子弟”的“败家子”。我们最厌恶的就是那种“小姐身子丫头命”还非要做小姐的一类人。我们有理由有能力想像到,相对于“富家子弟”穷人孩子该有多么辛苦,所有“纨绔子弟”拥有的基础条件,他们都要通过自身的血汗去获得,大多数人拼搏一生所到达的成功终点其实也许就是“纨绔子弟”奋斗的起点。
说到这里必须要声明,而且是郑重声明,我并不是为“纨绔子弟”翻案、平反,我更同情平民孩子,我本人也出身平民家庭,之所以要这么说,是因为我眼前的事实胜过了雄辩,我不知见过多少个平民孩子因为没钱而放弃了学业,因为没有背景而在光明的路上选择了平庸,在他们的面前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生存。我更不知见过多少个“纨绔子弟”因富有而能不断深造,因有靠山而在仕途的阶梯上休闲式升迁。在他们的面前也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超越。因此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出现了:农村的孩子有英才是少数,多数走向了平庸,城里的孩子有庸才也是少数,多数走向了优异;小城市的孩子有英才是少数,多数走向了平庸,大城市的孩子有庸才也是少数,多数走向了优异;平民的孩子有英才是少数,多数走向了平庸,富家子弟有庸才也是少数,多数走向了优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有理由认为“纨绔子弟”比“平民孩子”获得成功的概率要高得多。
结论是什么?
一、英才、伟男不在于出身,而在于教导。
二、无论何种出身的英才都需要磨难。
三、“纨绔子弟”比“平民孩子”更容易成功。
四、出身于“纨绔子弟”的伟男多于出身“平民孩子”的英才。
20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