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有点模糊了,但是有一点还十分清晰。我们村有一家院子里有一棵槐树,不算老,也不算十分高大。在到处都是枣树的村子里,它显得很特别。槐树的花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给我留下印象的是它的果实——一种像豆角一样的东西。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学。我们几个孩子把那种槐树角捡来,用瓦片砸碎,再把它团成一个球,等干了以后,变得非常坚硬。我们就玩那个球。现在想来真是可笑,那时候已经有了玻璃球,这种球有什么好玩的呢?然而这就是孩子的乐趣。
槐树花的清晰印象是我到了大同之后。我们工厂的生活区主干道两侧是两排槐树,每到五月中旬,它们便开花了,一早一晚,小区里都洋溢着槐树花的芳香。到了六月初,槐花陆续凋谢,满地的落花随风游走,恰似“卷起千堆雪”,不免叫人产生几分惆怅。好在“年年岁岁花相似”,明年此时又是满树繁花,倒也用不着过于悲观。
槐树别名又叫槐蕊、豆槐、白槐、细叶槐、金药材、护房树、家槐、六年香、中槐、土槐,是北京、西安、大连、泰安、天水等城市的市树。植物学家们给它的分类叫我特别吃惊。原来它是一种豆科植物,与我们吃的蔬菜中的许多豆角是一个家族。这叫我很想不通。为什么要把那么高大的乔木与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放到一起去呢?难道仅仅因为它们也长了“豆角”吗?
关于槐树名称的来源,颇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特点。据百度网上的资料说:“槐树一名源自‘晦暗’。‘槐’字与‘晦’字读音相近,‘槐树’就是‘晦树’,表示树冠晦暗的一类树。正因为槐树的这个特点,人们喜欢在槐阴下乘凉聚会。汉代有人因此认为‘槐,就是望怀的意思,人们站在槐树下怀念远方来人,想与来人共谋事情’。这实际是因为仅仅注意到人们喜欢在槐阴乘凉的现象而对槐树得名的一种人文解释。由于适宜人们乘荫纳凉,槐树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周礼·秋官》记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站在槐树下面。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后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成为三公宰辅官位的象征,槐树因此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树种。”
由于槐树在中国文化中的这种特殊意义,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常常被诗人们提起。有一位网友搜集了一些写到槐花的诗词,其中白居易一个人就有14首。然而真正专门写槐花的作品我只读过唐代罗邺的《槐花》、郑谷的《槐花》和吴融的《岐下寓居见槐花落因寄从事》。这其中我比较喜欢罗邺的《槐花》。它写到的情景很像我们小区,叫我似曾相识;也与我们小区有很大的不同,留给我一个疑问。他的《槐花》诗如下:
行宫门外陌铜驼,两畔分栽此最多。
欲到清秋近时节,争开金蕊向关河。
层楼寄恨飘珠箔,骏马怜香撼玉珂。
愁杀江湖随计者,年年为尔剩奔波。
这里的“行宫门外陌铜驼,两畔分栽此最多”,是说路的两边栽了许多槐树。这与我们小区是一样的。看来槐树作为街道绿化的树种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可是诗中“欲到清秋近时节,争开金蕊向关河”似乎是在说开花的季节在“近秋”则与我们小区的槐花不同。难道唐代的槐花和桂花差不多吗?罗邺逼得我不得不去查看槐树的品种。结果是:目前我们常见的槐树大体有三种:一种是国槐,每年4—5月开花,花期10—15天;另一种是洋槐,原产北美,19世纪才引入中国,花期4—5月;第三种是香花槐,原产西班牙,90年代中期从朝鲜传入我国。在北方一年可以开两次花,第一次在5月,第二次在7—8月。如果是在南方,可以开三、四次花。5月可开30天,7月可开20天,8月可开15天,9月可开10天。按照罗邺诗中“清秋近”的时间来推论,他说的只能是香槐花。可是本世纪90年代才引进的香槐花,他怎么能够一睹尊容呢?
在槐树的品种中还有一个龙爪槐,是国槐的一个变种,说起来历史也很悠久了。从资料上来看,它其实并非自然长成龙爪的形状,而是需要园艺师们的加工。这种技术在宋代传入日本,然后再传入欧洲和美洲。可是我一见龙爪槐就想起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喜欢不起来。人类的创造性其实可以用在许多方面,为什么非要扭曲自然呢?正是以扭曲为美,才使中国的女人裹了上千年的小脚。这难道不是一个惨痛的代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