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思考题答案41-50 入行论133思考题答案

第41节课

354、有些人明明知道贪心、嗔心不好,但遇到对境时仍然无法克制,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对治?

答:是由于烦恼在作怪。

不管用显宗还是密宗的智慧来进行观察,烦恼实际上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来去住等等,它的本体就像虚空中的阳焰一样,完全是一种虚伪不实的法。显宗中有一些如梦如幻的观修方法,生起烦恼的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对治;而密宗大圆满的本来清净中,可以用虚空般的见解来摄持,以此断除自相续的恶分别念,令所有的烦恼消于虚空,一点一滴也找不到了。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应经常观察自相续中的烦恼,尽量做到不放逸。

355、我们修忍辱的时候,什么是该忍的,什么千万不能忍?为什么?平时你做到了吗?

答:众生对自己的损害、修行过程中的苦行都是该忍的,而相续中的烦恼怨敌是千万不能忍的。

因为烦恼一直隐住在我们心中,恣意以各种痛苦来伤害我们,如果我们看清了这个仇敌后,还要一声不响甘心忍受,不对它发奋斗争,这种态度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丝毫利益,反而让烦恼凶敌更加得意猖狂,这种忍受是可耻的懦弱!

第42节课

356、在讲课之前,上师强调了哪两件事情?你做到没有?如果没有的话,你今后打算怎么办?

答:第一件事情,现在这部论典的前几品已经讲完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没有讲,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大家不要中途放松下去。

第二件事情,现在这种听法的机会来之不易,需要借助很多人的帮助,一方面要感谢他们的支持,同时要将自己听闻的一切善根回向给众生。另外,大家在学习辅导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最好能通过考试、辩论、研讨、辅导等各种方式来深入法义。

357、有些人认为非典、禽流感非常可怕,有些人认为恐怖分子非常可怕,烦恼对我们的损害是否与之相同?为什么?请从危害程度和危害时间方面具体分析。

答:不相同。1)从危害程度而言:非典、禽流感或恐怖分子的危害,最多是夺取我们今生的生命,除此以外也不可能将我们投入地狱等三恶趣中,生生世世都感受痛苦。而烦恼的危害与之不同,烦恼一旦发作起来,在一刹那间便可造下重罪,如杀人、五无间罪、诽谤密乘金刚上师等,导致无数劫地狱之苦,而地狱中最轻微的痛苦,也是人间难以想象的。

2)从危害时间而言:非典、禽流感或恐怖分子的危害,时间并不长,最多只是一生一世。而烦恼对我们的危害,并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或者一生一世,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它始终都在害我们,它不仅仅无始以来一直害我们,现在也是正在害,如果现在害了,过段时间不害也不要紧,但是在未来漫长的轮回时日中,只要没有斩草除根,它就会不断地挥舞魔爪,将我们一次次推入恶趣的深渊。

由此可见,烦恼对我们的危害是超胜一切的。

358、有些初学者听说大圆满、大手印非常殊胜,就马上依止一位上师,要求给自己传这些无上密法,自己要迅速获得成就。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这种现象正说明了此人对佛法的孤陋寡闻。要知道,假如小学、中学、高中都没有读,一开始就要得大学文凭,要当一个大学教授,恐怕除了非常利根的人以外,这是根本不现实的。学佛应该一步一步来,尽管大圆满、大手印非常殊胜,但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那就会像空中楼阁一样,不可能在相续中生起这些功德。

359、随顺敌人我们最终都可能获得利益,那为什么不能随顺烦恼呢?

答:烦恼这个凶险恶毒的敌人,与世间怨敌还有点不同。人世间的仇敌,即使双方有血海深仇,世代为敌,只要我们对他言听是从,用各种方法来取悦他,对方毕竟是人,很有可能改变心态,从此不但不害我,反而为我带来各种利益和安乐。但烦恼绝对不会这样,如果我们随顺它,任其摆布,它也不会对我们有丝毫友善,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伤害。烦恼就像毒蛇一样,越接近它、越依止它,自己的处境就越危险,它没有任何慈悲可言,不管你怎么承侍它,它都会突然咬你一口,让你中毒身亡。

第43节课

360、有些人坐的是高级轿车,住的是星级宾馆,吃的是人间美味;而有些人幕天席地,以山洞为家,以山泉野果为食,天天修持佛法精要,这两种生活哪种快乐?为什么?

答:后一种快乐。虽然表面上看来,前一种人享受的生活非常美好,几乎跟天人没有差别,但如果真正去亲近他、了解他,就会发现他的内心十分空虚无奈,贪欲随外境而不断增长,整天考虑的就是感情、工作、生意,在他们的烦恼病没有消除之前,始终都得不到真实的快乐。而住在山间的修行人,尽管吃穿非常简朴,但他们天天与甘露妙法为伴,相续中的烦恼日趋减少,这种内心的快乐,远远超过了世间上的富贵人。

361、地狱中的阎罗狱卒以及各种刑具、动物等都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

答:这些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地狱里各种各样的显现,其实都是我们心不清净的自现形象,是烦恼的一种显相,如果因烦恼深重而堕入地狱,自相续中的烦恼就变成各种形象的地狱狱卒,拿着非常可怖的兵器,以各种刑罚来折磨我们。

362、什么才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对无始来严重残害自己的烦恼敌,报仇雪耻、彻底铲除,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因为无始以来到现在,不管是时间上也好,范围上也好,烦恼一直不断地加害我们,它的危害程度是世间敌人远远所不及的。世间人对自己作伤害,即使这种伤害不是那么严重,自己也会生起极大嗔恨心,千方百计地去报复铲除对方,那么真正有智慧、有志气的人,面对烦恼这一不共戴天之仇人,面对它无始以来恣肆残害自己之耻辱,必须要将其彻底消灭,洗清耻辱。

第44节课

363、在这节课当中,寂天菩萨怎样运用战争的比喻,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我们应当不懈怠地对治烦恼?

答:1)将士们列阵在战场上激烈地交锋,奋力地想消灭他们的敌人,然而这些敌人最终都要自然死亡,并且他们还被各种业力烦恼所逼迫,没有自主、极其可怜。尽管如此,将士们毫不顾虑被敌军箭矛所中伤身体之苦,未达到胜利目的之前,绝不向后逃跑。

何况我现在决志要精进地去消灭无始以来一切痛苦的制造者——恒常与我为仇的烦恼怨敌,这些敌人若没有努力消灭,是不会自然离去灭尽的。所以虽然遭到百般违缘痛苦,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丧失斗志,懒散懈怠。

入行论思考题答案(41-50) 入行论133思考题答案

2)世人为了微小的利益,与敌作战而在身上留下了创伤,战后他们以此当作勋章而炫耀。

现在我为究竟成佛的大利而精勤修行,就算修行过程中遇到挫折、痛苦,这也是修行人的庄严。

364、如果在求法修行的过程中,你没有吃的穿的,处处遭人歧视诽谤,做任何事情都不顺利,这时候你会怎样对待?

答:既然世人为了微小的利益,都将痛苦当作最光荣的事情来炫耀,那我们现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精修佛法,暂时遇到一点点困难痛苦,又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在与烦恼作战的过程中,假如缺衣少食,三餐不济,或者遇到挫折违缘,这就是真正英雄的标志。

或者思维恶趣之苦,要比如今修行之苦剧烈无数倍,并且忍受修行的苦是离苦的方便,此苦是有限期的。

或者思维此乃自己往昔造恶业的果报,从而对因果生起诚信,极力修善断恶。

……

总之,根据个人的根基和意乐,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精进修持对治法。

第45节课

365、和世间人相比,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为什么需要忍耐和精进呢?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答:渔夫、屠户及农牧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仅仅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计,尚且能忍受寒热疲困等诸般艰苦。那么为了成办一切有情的安乐,我们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更应该忍受修行中的苦难了。

366、自己若未断除烦恼,是否能真正帮助别人?请以教证、理证具体分析。

答:不能。1)教证:佛经中说:“己未度脱,岂能度众。自如盲人,岂能带路。”律藏当中也说:“自己未能调化,而去度化众生,无有是处。”龙树菩萨说:“如果自己没有得到解脱,而去度化众生,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要真实地度化众生,先必须精进地调伏自己的烦恼。”

2)理证:要成办自他二利事业,得有一定程序。这个步骤,首先是自己从烦恼迷惑中解脱出来,如果自己不去勤求解除烦恼束缚,这样的行为既不能成全他利,亦不能圆满自利。自己尚未解脱烦恼束缚,随着烦恼无有自在,还说要去解除别人的烦恼,完全是狂妄之语。

367、有些人说:“当初我不知道守持菩提心这么难,戒条又有这么多,前段时间我错了,我现在不发心了。”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从两方面分析。

答:假如你现在要退,一方面生生世世中都得不到善趣的快乐,这个道理前面也讲过。另一方面,你没有必要退,前辈的高僧大德都是依靠菩提心而成就的。虽然表面上看来度无量众生确实困难,但这种发心的力量非常强大。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发愿:“地狱没有空的话,我的发心不退失,我要度尽一切浊世众生。”但这些众生还没有度完的时候,佛陀早已经成就了,这就是由于发心的力量非常强大。无垢光尊者在有些教言中也说:“大乘显宗中虽然说要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和行持菩萨道,但对发心力量强大的人而言,一瞬间便能积累无量劫的资粮,故不需要那么漫长的时日。”有了这样强大的发愿力,在短暂的时间中即可圆满资粮。因此为了灭除烦恼,我们应当持之以恒,不能退失菩提心。

368、经论中云:嗔恨心一刹那能毁坏百千劫的福德资粮。那对烦恼生嗔恨心不也是一样吗?为什么对这种烦恼就可以网开一面,不会使我们堕入地狱?

答:不一样。因为“似嗔此道心,唯能灭烦恼”。对付烦恼敌的嗔恨心,表面上看与自相嗔心烦恼相似。但实际上,我们对烦恼生嗔恨心,不会成为堕入恶趣之因,反而是趣入安乐之因。我们对众生起嗔心,这种烦恼是堕入恶趣之正因,二者表面相似,实质上完全不同。这种对烦恼敌的嗔心是相似烦恼,是自相烦恼的有效对治。如同《圆觉经》中所言:“以橛出橛”、“两木相因”,以相似烦恼对治自相烦恼,二者暂时为能断所断,最后都消融于法界。所以我们对治烦恼敌的这种相似烦恼,是断除轮回的殊胜智慧与方便。

第46节课

369、有些人说大乘菩萨要证到第八地才是不动地,七地以下都有退转的危险。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因为大乘行人证悟胜义登初地后,便“灭彼一切恶趣道,此异生地悉永尽”,彻断恶趣因果,永除堕入凡夫的业缘;而且“生于如来家族中,永断一切三种结”,此时佛子已经断除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及三见引发的微细烦恼,所证境与佛所证境相似,已成不退转的真佛子。

370、为什么说烦恼一断永断,不会卷土重来?请以教证、理证加以分析。

答:1)教证: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说:“犹如植物的种子在火里烧焦后不会发芽一样,自相续中的烦恼种子断完以后,就再也不会产生了。”

2)理证:因为烦恼是颠倒因生,是我们的颠倒认识,如果用空性智慧的火眼金睛将烦恼识破后,它也就连根断除,消融于法界了,再也没有可以生起的机缘。此处,我们也可用事实来说明这点。本师释迦牟尼佛证道时,断除了一切无明烦恼,佛陀在此之后,是否还有生过烦恼的经历呢?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世尊不会有烦恼;还有舍利弗、大迦叶尊者,他们断除人我执烦恼,证得阿罗汉果后,再也没有生起过人我执烦恼;同样,佛教史上众多已稳固断证功德的高僧大德,有没有“旧病复发”,重新受到烦恼系缚呢?这是没有过的事。我们对烦恼的战斗,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性将它收拾干净后,它绝不会再纠缠不休,重新反攻。我们也就可以获得永恒的安乐,无需再担心烦恼迫害、缠缚。

371、怎样以胜义谛、世俗谛分别观察烦恼的本体不存在?

答:1)胜义谛:烦恼不是住在外境上,也不是住在根身里,也非住在外境与根身的中间,除此以外的地方也没有,所以它根本不存在,不可能真正伤害众生。

2)世俗谛:虽然在世俗中烦恼还会显现,而且由于无始串习,我们仍会对它的出现生执著、畏惧。但烦恼显现也只是如梦如幻的虚妄相,根本不用对它起执著,生起畏惧之心。《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372、前几天说烦恼无始以来住在我们的心里,现在又说烦恼里里外外都不存在,这两句话会不会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答:不矛盾。前面是从世俗的角度而言,能害的烦恼也有,所害的我也有,烦恼作害的对境也有,世俗谛当中全部都有。而通过胜义谛的智慧进行观察时,一切决定是没有的,《入中论》云:“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在没有觉悟之前,作者、对境和所做的事这三者全部都有,而觉悟证得佛果以后,三者都是不存在的。所以现在我们正在做梦,在梦中三者都是存在的,而醒了以后一切的一切均不存在。

373、诸法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这是由什么引起的?应该如何对治?

答:是由我执而引起的。我执的本体虽然像云雾一样不存在,但在没有认识到心的本性之前,它在众生面前是无欺显现且一直不灭的。

应当努力闻思中观方面的经论,为证悟空性智慧而勤奋精进,尽量认识到心的本性,否则即使精通三藏十二部也没有多大意义,五祖说:“不识心性,学法无益。”

374、学习了这品以后,你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

答:请自己发挥。

第五品思考题答案

(注:问题中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

第47节课

375、正知与正念有什么差别?为什么要有正知正念?

答: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正知就是经常用智慧来观察三门行持善法。以前高僧大德们常将自心比喻成马,正念喻为拴马之索,正知喻为马的主人,经常看护马。

因为正知正念是修行成功的两个必备条件。有了正知,才会时时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三门是否如法,只要发现有不如法的地方,正念重新将心系于善法上。如此修学,则相续不会被烦恼染污,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376、我们为什么要护持自己的心?请从未护心的过患、护心的功德两方面加以阐述。

答:1)未护心的过患:如果放纵自心去造作种种恶业,则一切善法功德都将失去,自己死后必定堕入无间地狱受苦。即使是尚未驯服的大狂象,为害程度也不至于那样严重。

2)护心的功德:若以正知正念护持自心,则世间中所有的恐怖,如三恶趣的痛苦、地水火风的灾难都将烟消云散,暂时的增上生和究竟的决定胜等一切善妙功德会自然呈现、纷至沓来。

377、从哪两方面理解,调伏心能遣除一切怖畏?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答:1)一切万法是心所显现,心也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光明自然本体,如果认识到这一点,而安住在自己光明空性的心性本体中,则一切怖畏都会消失无踪。

2)如果调伏了自己自私粗暴的心,具有一颗无我利他的悲心,那么以这种大慈大悲心就能感化恶人、非人以及毒蛇老虎等猛兽,令其转变成具有慈悲心态者。

第48节课

378、为什么说一切怖畏以及无量痛苦都是由心所生?请以地狱为例具体分析。

答:有情世间的无量恐怖痛苦唯心所生。比如在地狱之中,有无数种不同的刑具和兵器,其数量多得无法计算,这些刑具是何人制造出来的呢?地狱中有无量地狱有情,每一个有情前有百数狱卒天天用刑具拷打、杀害他们,这些狱卒是从何处来的呢?八热地狱中烈火熊熊炽热的红铁板地,其面积大得不可思议,这么多铁是哪一个钢铁公司制造的?又是如何烧热的呢?那些破戒律毁坏梵行的人,堕于铁柱山地狱中,有可怖的铁女抓住它们,将头纳入口中咀嚼。这种女人是从哪里来的呢?从各方面去推理,完全可以得出结论:一切唯心造,地狱中各种现象都是有情业力所感而幻现。如果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狱,那无论从哪个方面去观察,都不能成立。

大乘经典《楞严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等都承认:众生以自己的业力所感,显现出地狱,也即自心造出这些情景。《金刚藏经》中云:“文殊师利菩萨,实无有地狱,凡夫颠倒分别意识所生也。”这些经典中讲得很清楚,地狱痛苦都是众生自心分别所造,并无有一个实体的存在,只是基于众生恶业而现前的幻相。

379、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地狱位于南赡部洲之下,饿鬼的根本住处是王舍城。这种说法了义吗?为什么?

答:不了义,这只是佛陀暂时在个别众生面前有密意而说的。按照《大乘阿毗达磨》和唯识中观的观点,不仅仅是地狱,三界轮回全部是众生的心造出来的。造业众生无论死于何处,以业力当下现前地狱,并由之感受痛苦。如《入中论》云:“有情世界器世界,种种显现由心造。”

380、有些人认为,圆满布施度就是要消除所有众生的贫困,所以需要赚大钱来达到这个目的。对此你怎么看待?

答:这种想法不正确。在《百业经》中可以看到,佛在世时也有很多的穷人,虽然佛陀六度万行皆已圆满,但穷人依然存在,这正说明了圆满布施度是从内心上安立,而不是将外在的贫困者全部遣除。

佛陀说过:一切功德皆是由心所生,如是内心愿意将自己所有的财产、身心性命、功德善果,毫无保留地施舍给众生,生起这种无伪的意乐,就圆满了布施波罗蜜多。在《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说:“将自己的一切施舍众生,此无伪舍心名布施波罗蜜。”所以圆满布施度并不是从外面物质上安立的,而应该是从内心上安立。

381、如果布施只是从心上安立,是否就不需要布施财物身体了?为什么?

答:不是。如果你心上能舍,那身体和财物也会舍得的。《释迦牟尼佛广传》中处处都讲到,世尊在行持布施波罗蜜多时,舍弃身体及妻子儿女的现象比比皆是。并且布施是四摄法之一,也是将来成就佛陀色身之因,所以自己有能力时,应精勤布施,积累福德资粮。

382、有些人认为:“佛陀既然是万能的,又有无边的大悲心,就应该把所有众生都度成佛。”这种想法合理吗?请具体分析。

答:不合理,不能因为众生没有都成佛而否定佛的功德,就像无根之草,天雨再多也无法令其获益,同样,众生没有一一成佛,是由于根基的差别,不是佛的过失。

《现观庄严论》的讲义中说:佛陀度化众生有清净、圆满、成熟三种方式。所谓“清净”,是指断除最后有者相续中细微的无明种子,令其彻悟一切万法的真相,获得圆满的无学道佛果;所谓“圆满”,就是把众生安置于道上,圆满一地到十地的诸种功德;所谓“成熟”,是把众生安置于道的所依(包括资粮道和加行道),即有些众生由于因缘没有成熟,暂时不能得到有学道的果位,但在他们相续中种下善根,使其在佛的教法下成熟,今后获得解脱。

以此三种方式,将有缘者分别安置于果上、道上、道的所依上,因此,佛的度生事业是周遍、恒常、不间断的。

第49节课

383、有些人点油灯供佛时,无意中杀害了很多小虫,这是否意味着犯了杀生戒?请以教证、理证、公案进行说明。

答:不是。真正的持戒是在心上安立的,而不是在外境上安立的。不损恼其他有情的断恶之心,就是持戒,而并不是在外境断离一切可能会犯戒的对境。由于自己在点油灯供佛时没有杀害小虫之心,故不犯杀生戒。经中云:“何为戒律度?断除害他之心。”但点灯时,用灯罩罩上是最好的。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负责清洁浴室的比丘打扫浴室,发现浴池里有许多小虫,便向佛陀请教,该如何处理。佛陀当时回答比丘去打扫干净。比丘说他害怕犯杀戒,所以不敢贸然去清扫,而佛陀对比丘说:“我们是为了清扫浴室,不是去杀生的。”

384、究竟而言,戒的本体是一种断恶之心,那是否持清净戒律跟外境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

答:不是。对于初学者而言,阿底峡尊者说,选择清净的环境相当重要。因为凡夫人在没有登地之前一定会受环境的影响,所以为了守持戒律而住在寂静的地方、选择清净之地很有必要。

但从最究竟的角度而言,永远都住在寂静地方,也不一定能圆满持戒度。

385、假如有人无端打你、骂你,甚至想要杀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答:佛经中说:“若息嗔心,外敌灭尽,反则增怨。”故我们应当摧伏自相续中的嗔恚心,对各种损害痛苦如如不动,坦然忍耐。若不在内心下功夫,而要去荡平外境违缘、怨敌,将自己生嗔心的对境全部消灭,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应像阿底峡尊者所说:“如果有人要杀自己,应该观想这是偿还宿债的机会,不管什么环境中,都应精进修持安忍波罗蜜。”

386、精进的体相是什么?有些人一天念几万遍佛号,或者磕几千个大头,这是否就意味着很精进?请具体分析。

答:“进即喜于善”,精进的体相就是对善法的一种欢喜心。

身体和语言虽然很精进,但如果自心对行持善法散漫无力,则只能得到微劣善果,远不及一念有力的善心所得之果。所以,精进关键在于内心,如果特别专注,没有散乱到外境上面,这才叫做真正的精进,也才能成就很大的善根功德。

第50节课

387、佛陀在经中说倘若自己的心外散,苦行念诵皆无果。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平时散心念佛持咒磕头,是否一点功德都没有?为什么?

答:并不是一点功德都没有。

经中之义是说,若心外散,身语行善的功德远不如心专注所作的功德,要微劣很多。“皆无果”是从低劣加否定词的角度说的,比如一个人胆子很小,可以称他为没有胆子。如果没有这样理解,就与佛经中说的以散乱心“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完全相违了。华杰施主前世就是一只小虫,它在无记的心态下转绕佛塔,最后也成了解脱之因。倘若除了心以外身语没有任何功德,这个公案是没办法解释的。所以,身语的造善造恶和心的造善造恶,只不过是大小上分的,并不是说只有心才有善和恶,其他身体和语言一点关系都没有。

388、现在有个别假活佛到处欺骗信众,有的人供养完以后才发现上当受骗,那这种供养是否没有功德?请以公案进行分析。

答:如果当时发心很清净,只要没有产生后悔心,应该是有功德的。佛经中记载,有个人把一个凡夫误认为阿罗汉来供养,由于他当时发心清净,后来获得了供养阿罗汉的功德。贫女把狗牙看成释迦牟尼佛的佛牙来一心祈祷,后来也是成佛了。所以只要心清净,有些善根也能获得。

389、根据《俱舍论》和《毗奈耶经》的观点,业因果有哪四种分类?请举例说明。

答:1)“作而积累业”,这种业是做也做了,积也积了,就像故意杀害众生、邪淫、偷盗等;

2)“作而不积业”,虽然你是造了,但实际上没有积业,就像无意中踩死小虫等;

3)“积而不作业”,虽然你没有亲自做,但在阿赖耶上已经积了业,譬如自己很想杀生或者偷盗,有了这种发心,但由于某种原因,后来没有做成;

4)“未作未积”,这个业你既没有造,也没有积,就像走路、睡觉等无记业。

390、寂天菩萨一再强调除了护心以外,其他的善行意义不大,这是否意味着受持别解脱戒没有用?为什么?

答:不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任何一条戒律,都为了护心而制。别解脱戒的戒条全都为护心而制,是护心的一种助缘。在《宝蕴经》中说:“心净则身净,身净未必心净,故心清净,则称之为梵净行。”梵净行的标准,完全依心而定,如果内心不清净,那发之于心的身语不可能合于净戒。

391、在闻思《入行论》的过程中,如果有人劝你不要学这些,而应该实修或者如何如何,这种行为为什么叫做魔业?请以教证、理证分析。

答:1)教证:《华严经》中说:“凡坏菩提心,造它善法者,亦为魔事业。”

2)理证:《入行论》全文均是围绕“菩提心”而宣说,若对此不加重视,反去另觅蹊径,显然是心已被魔加持。因为脱离菩提心的所作所为,皆与大乘背道而驰,或者说只是一种形象上的善法。

392、我们在污浊恶劣的红尘中,怎样护持这颗菩提心?请用比喻进行说明。

答:比如受伤者身处拥挤混乱的人群中,他会特别留意自己的伤口,生怕被别人碰到而增加痛苦,因此全神贯注地照顾着伤口,挡开外来的一切伤害。

同样,我们置身于五浊恶世中,也要以正知正念小心谨慎守护这颗珍贵的菩提心,如果没有好好护持,心随外境而转,一直跟着它造恶业,那生生世世会在三恶趣中受苦,永远都没有解脱的机会。所以,应竭尽全力保护这颗菩提心,千万不要让它受到任何损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50740.html

更多阅读

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 多情损梵行

来到拉萨第二天,闲逛布达拉宫旁边的大昭寺。300多年前西藏的达赖六世仓央加措邂逅了玛吉阿米的地方赫然在目。其实很多时候,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自古才子佳人多薄命,那些与生俱来比别人能力强的人注定要经受比别人更多的痛苦煎熬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试卷

一、学生基本情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能力发展、学习心理)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为57.83分,最高分95,最低分8分,有29人几格,及格率为50%,全乡前10名有4人;全乡11-20名有3人;21-30名有2人;31-40名有5人;41-50有5人;51-60有5人,总体

乘一法师讲解《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1 教育和尚 寂静法师

【本篇堪称祖师禅中的宝典,其内容直指佛法的心要,其语言简练、准确、犀利,读之振聋发聩,其文学优美,字字珠玑,更有观赏价值,实属不宜错过之名篇;而乘一法师的讲解亦属独家风光,常有纵横捭阖的甚深议论,以及与心法弟子们的高级答问,将你似懂非懂

论侮辱、诽谤罪的出刑入民 侮辱罪与诽谤罪

论侮辱、诽谤罪的出刑入民专业:法学姓名:刘飞指导教师:祁全明摘要侮辱、诽谤类案件作为自诉案件是法律常识。近几年不断出现本该由当事人自行提起自诉的侮辱、诽谤案,公安司法机关由于某些原因滥用公诉权对该类案件提起公诉,不尊重公民

声明:《入行论思考题答案41-50 入行论133思考题答案》为网友并肩行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