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的记忆
——关于电影《四月的某时》
张全民
电影《四月的某时》海报
窗外,江南的雨季又已来临。
雨时停时歇,时骤时缓。风中有时会有雨滴斜飘过来,打在窗玻璃上,稍一停顿,便又瞬时滑了下来,变成了一道长长的痕迹,像是一段久远的记忆,在一个人的心中,忽而闪现,却又飘逝了。
雨季,总是一个记忆的时节。但只是,并不是所有的记忆都是美好的,有些记忆,会让人窒息。对于影片《四月的某时》的男主人公奥古斯丁来说,每年卢旺达四月的雨季来临,是对他的一种折磨。在淅沥的雨声中,他不得不重新面对痛苦的记忆,想起1994年4月雨季发生的那一场胡图族人杀戮图西族人的种族大屠杀,想起在屠杀中死难的他的妻子、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从历史溯源到时事背景,影片的导入有点长。真正的故事是在雨声中,是在奥古斯丁的内心独白中开始的:“每年四月的每一天,空虚萦绕心头,使人低落。每年在四月,我都记起生命如此快速地流逝;每年在四月,我都记得我多么幸运能活着。”
主人公奥古斯丁是军队里的下级军官,他是胡图族人,而他美丽的妻子是图西族人。在种族屠杀中,他无力保护他的妻子和孩子,他只好把妻子和两个儿子交给他的弟弟帮助逃亡。他的弟弟在电台工作,而这个电台为胡图族极端组织煽动仇恨和组织屠杀服务,因而有能力来通融关系,来帮助自己的嫂嫂和侄子逃跑。奥古斯丁的大女儿则在远方的法国教会学校读书,生死未卜,但他想他的女儿应该会受到法国人的保护。
事实上,在极端组织煽动起的莫名的仇恨和残酷的屠杀中,奥古斯丁连自己都没法保护,他因为娶了图西族的妻子也成了胡图族的敌人,最后被迫逃亡。
极度的恐怖和混乱中,奥古斯丁在逃亡的同时,踏上了寻找妻子和孩子的一条漫长而痛苦的路,从那刻起,影片一直让人揪着心,让人在交希望和绝望的交织中煎熬。
问题是这部影片反映的是曾经的历史事实,没有通过想象和虚构有着任何挽回的余地。影片呈现的最后结果使得向来对影片结尾的逆转充满期待的观众大大失望,他的女儿死了,法国人只是带走了白种人的孩子;他的两个儿子死了,他的妻子被胡图族士兵凌辱后也死了,他的神通广大的弟弟最后也无能为力。最后,他的弟弟也因为煽动仇杀在屠杀结束后的国际审判中被判有罪,关在坦桑尼亚的监狱里服刑。
看完影片之后的很多日子里,我很消沉。因为直到现在,我都找不到原本相亲相爱的邻里同胞刀刃相向的原因,有人说,因为历史,因为土地,因为殖民者。这些我都觉得是,又不觉得都是。
总之,在很长的时间里,你会无法说服自己去坦然接受其中的一种理由,你会无法掩饰自己对人性的绝望,纵然这世间同时也有着很多的美好。但我们的内心里会明白的是,人性之中的恶一旦被释放出来,它的面目该有多么狰狞。
在很长的时间里,这部影片刚开始时字幕上呈现出的马丁·路德·金的那句话时而会浮上我的心头:
最终,我们会渐渐遗忘敌人的言行,却会慢慢回忆起朋友的冷漠。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发生的时候,我刚好大学毕业,在一所偏远的乡村中学教书。我和我的学生对此事件一无所知,因为,那时,我们从来不关心这些,也无需知道这些。
雨又在风中斜飘过来,打在窗玻璃上,稍一停顿,便又瞬时滑了下来,变成了一道长长的痕迹。
窗外,江南的雨季又已来临。
(发表于《电影画刊》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