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蔡文姬: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曹操与蔡文姬: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1/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那么,在这里,我认为还应该添上一条,读蔡琰的《悲愤诗》而不哭者,其人必然不怎么善良与厚道!

蔡琰,其实就是蔡文姬,蔡文姬本名昭姬,到了晋朝,为了避晋文帝司马昭的讳,这才给人改成了文姬,并且将错就错,一传至今。

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一直有将蔡文姬与卓文君,李清照,班昭,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说。而关于蔡文姬的故事,就连《三字经》里都有传唱: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只可惜,就是这么一位国色天香的女诗人,虽说家学渊源,诗书满腹,奈何天妒红颜,一生命途多舛,实在是遭际坎坷。

几乎每一次一提到她,一想起蔡文姬三个字,我的脑海里总会不自主的勾勒出一幅苍凉的幕景:大漠,落日,昏鸦,一声声,一拍拍,摧肝裂胆的胡笳。。。。嘶马,烈风,汉节,悲怆妇人,还有她的那两个哭得撕心裂肺的胡娃。

这不是我的,多情的虚墨与勾勒,这真的就是蔡文姬在历史上,最悲惨的定格!

但蔡文姬却不是一生下来就如此不幸的。蔡文姬生于东汉末年一个有名的书香世家。蔡文姬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一代硕儒蔡邕。蔡邕博学多才,乃我国东汉时期文化界的一代宗师,也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关于蔡邕的文化传说有很多很多,比如与音乐有关的焦尾琴,《广陵散》;比如与书法有关的《曹娥碑》;比如与历史有关的《后汉书》。

蔡文姬出生在这样的簪缨世家,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使蔡文姬自幼就受到了熏陶,蔡文姬不仅博学强记,而且长于才辨,又妙于音律。在文姬还很小的时候,她就能够通过隔墙听音,辩识琴音。有一次,蔡邕雅兴大发,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弹琴,文姬那时候还小,大概才六岁,文姬跟小伙伴们在隔壁玩耍。蔡邕弹着弹着,突然琴弦断了,这时,正在隔壁玩耍的文姬跟小伙伴们悄悄叹道:“哎,爹爹的第二根弦断了。”蔡邕讶异至极,跟着又把一根弦故意弹断,只听文姬又在隔壁准确的指出:“糟,第四弦也断了。”蔡邕深感此女天资聪慧,从此,开始教女儿学琴,两年之后,文姬琴艺便成,还赢得父亲最珍爱的焦尾琴。12岁,蔡文姬的书法已得蔡邕真传,既稳重端庄,又灵秀飘逸,传说正是由于文姬的传承,蔡邕的书法技艺,这才在钟繇,王羲之等人身上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当然,这还不算,文姬更惊人的“才艺表演”还在后头。那年,蔡邕因为董卓的关系被打进了大牢,文姬前往曹操处求情,曹操早年曾师承于蔡邕门下,算是蔡邕的半个学生。文姬去求他,希望他能看在往日师恩的份上出面搭救。谁知道曹操一直对蔡邕的藏书觑觎日久,见师妹前来求情,曹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曹操捧着文姬默出的文稿,高兴得不得了,赶忙答应了文姬的请求。“

只可惜,曹操的搭救还是姗姗去迟,蔡邕为报董卓知遇之恩,终究受到株连,死在牢中。蔡邕之死,成了当时最轰动的头条新闻。同时,蔡邕之死,也成了蔡文姬一生遭际的分水岭。

事实上,蔡邕死前,文姬正守新寡。文姬十六岁那年,嫁了一户姓卫的人家,丈夫名叫卫仲道。婚后不到一年,夫君便咯血死去。公公婆婆嫌弃文姬克死夫君,夫家呆不下去了,文姬只好回到娘家。好在那个年代的贵族女子回娘家守寡,并不怎么稀奇,比如司马相如的爱人卓文君就曾经这样,卓文君也是十六岁嫁去夫家,丈夫不幸早夭,娘家生活富裕,索性搬回娘家,然后终于寻到了机会再嫁。可是,蔡文姬远不及卓文君好命,卓文君不仅等到了大才子司马相如,而且卓文君又生在了四百年大汉王朝之中几乎是最好的一段年华。

蔡文姬生于汉朝最乱的一段末世,皇室势微,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民生凋敝,祸乱迭起。文姬死了丈夫,没多久,家道中落,父亲也遭祸跟着死去。很快,一代才女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成了乱世中无依无靠的飘萍柳絮。

殊不知,生命象个诅咒,苦到这个程度,都远没结束,因为很快,就有更加可怕的不幸灾难,在她身上降临。

2/

初平三年,董卓被诛以后,他的部将李傕等人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各路枭雄风起云涌,中原大地再起干戈,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孤苦伶仃的蔡文姬随着颠沛流离的乱民,被一群南来作乱的匈奴兵掠掳去了大漠。那时节的匈奴人,虽然与中原文明打了数百年的交道,却依然保持着其野蛮凶残的本性。美丽端庄的蔡文姬,不幸落入这样一群野蛮的兵痞手中,她作为一个战俘,作为一个女人,能遭受到的创伤与凌辱,实在是可想而知!

被掳这年,文姬不到二十三岁。那是一段痛不欲生的经历,那也是中原子民最惨痛的一段历史,那段苦难的历史,最终被饱经风霜的蔡琰写进了她的泣血长诗,《悲愤诗》——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这是诗吗?!这哪是诗啊,这根本就是一首血泪斑斑的控诉!这根本就是一曲摧肝裂胆的乱世悲歌!我每一次读到这首诗,几乎都会情不自禁颤栗。


文姬被掳,一去十几年。作为战俘的她,十几年里,远离家园,远离故土,饱受摧残,饱经蹂躏。最终只因如花似玉的美貌,加上知书达礼的娴雅气质,她被匈奴人当成最珍贵的战利品,几经辗转,献到了匈奴左贤王的手上。左贤王对她一见倾心,纳为王妃,当然不是唯一的妃,只是众多妃子中的一个,几年以后,文姬给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

可是,就算苦难的日子因为左贤王,因为两亲生儿子,得到了稍事喘息,但文姬悲伤的心情,依然不减毫分。毕竟文姬不是别人,不是普通的民女,不是普通的战俘和奴隶!她是中原大文豪蔡邕的女儿,她也是一代才女蔡文姬。离乡别井的孤零,俗殊礼异的痛苦,毫无感情,又只能同床异梦的野蛮夫君,所有这一切的一切,就象是一把把尖刀,时时刻刻刈割着她那颗饱经创伤的心灵。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这是她写在《胡笳十八拍》里的断肠句。她不是贪生怕死,也不是不知廉耻与气节,她不能让自己死在异国他乡,她想回家,想要带着孤魂枯骨归去故里——也正是这种强烈的乡情,一路行来,几乎支撑着她的整个生命。

可是,除了纤纤玉腕之下的这一把暗哑的胡笳,大漠荒凉,黄沙涛涛,谁,又能真正懂她,谁,又愿意去怜悯她孤独苦涩的心?

《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最著名的作品,《胡笳十八拍》共有一千二百九十七字,在这首长篇骚体叙事诗中,基本上从第四拍到第十一拍,一共用了七个章节,一直不断反复描述着的便是这种撕心裂肺的绝望乡情。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合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青。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第八拍: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真是闻者恸容,听者落泪!

宁为盛世狗,莫为乱世人!拂去历史的滚滚尘烟,通过这曲如慕如怨、如泣如诉的千古绝唱,我们是否能够听见,能够看见?两千年来,有多少这样的汉家女,她们痛失家园,她们惨遭掳掠,她们在那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曾经遭受着怎样惨绝人寰的痛苦与伤心!

3/

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异国的风沙,吹干了她的眼泪,戈壁的残照吞没了她美丽的青春。。。她的长长的秀发开始象枯凋的野草一样染满霜雪,她那沧桑而又绝望的心田里几乎再也燃不起一星半点的希翼!

终于,就在这个时候,大漠边塞的关隘缓缓的打开了,在那条旷古清冷的马道上,终于响起了为她而来的汉室的马蹄之声。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踏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二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谁具陈。”

望眼欲穿,望穿秋水的十几年之后,她果然等到了故国的消息,故国的使者,故乡的亲人,他们是来赎她的,是曹丞相的使者携黄金千两,白壁一双,前来赎她。

这一年乃汉建安五年,离文姬遭掳入胡,刚好十二年整。

就在这一年,多事之秋的神州大地发生过好多大事。其中最大的一件事,那便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胜利。此战奠定了白马枭雄孟德先生一统中国北方的基础,从此北地,再也无人可与曹操抗衡。

也正是经此战役,天下三分,雏形初定。野心勃勃的曹操可以腾下空来,外定武功,内修文学,力图政治。因此,很多书上认定,曹操之所以选在这个时候突发善心,派人去塞外苦寒之地赎回老师的女儿,一来,以偿师恩;二来,这何尝不是得意洋洋的曹孟德,借机向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炫耀实力的政治面子工程。当然,基本上还有一说,说是曹操见统一大业指日可待,忙以重金赎回文姬,旨在让她完成其父亲遗下的《续后汉书》。

然则,这样的说法于我,一直并不十分相信!

其实,对于曹操这个人,我个人的观感一直很复杂,都说文吐心声,文如其人,我坚信能写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样慷慨沉郁之诗的孟德先生,绝不会是《三国演义》中,我们所看到的那位处心积虑的白面奸臣。因而在文姬归汉这件事情上,就算我撒回女儿气,自作多“情”好了,我一直固执的以为,曹操之所以如此劳心费神的赎回文姬,一切缘于他内心之中,一直与文姬葆有一种高贵的纯粹的知己之情。

这份高贵纯粹的友谊里面,大概也含括了一个文韬武略的大英雄,在深谙乱世的苦与生命的苍凉之后,对一个旷世才女最莫大的欣赏,怜悯,及体恤。这或者就是胡兰成口中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吧?!至于这是不是一种“爱”,我也无法说得清。但姑不论怎样,如此厚重的“懂得”与“慈悲”,放在什么样的人身上,它大概都是一种高贵的闪光的真情?!

红尘渺渺,所谓弱水三千,而知己,大概就是那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瓢了?!只可惜,大多数人,穷尽一生都不曾遇上!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文姬归汉,这一曲唱不尽的千古绝唱吧。文姬归汉,很显然,它应该是喜剧,可是,事实上,它却又成了另一曲催人泪下,令人肝肠寸断的人伦惨剧。

曹操与蔡文姬: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十二年前,文姬作为一名女俘被掳至匈,那时候的她,孤家寡人,唯一牵挂的也只有故国的河山,也只有那融入血液融入骨髓深处的桑梓之情。可是,十二年之后,文姬归汉,她要割舍的不止是相伴十二年的夫君,同时,还有自己生下来的,两个亲生儿子。十几年里,就算俗殊礼异,嗜欲不同,她与左贤王难有深厚的夫妻之情,可是,孩子终归是她生的,这世上,哪有真正可以割舍得掉的母子亲情?!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

一哭三叹!百转千回,愁肠百结。。。

呵——

我敲不下去了,这是怎样摧肝裂胆的悲情故事啊!

身在异国想故乡,回到故乡,想胡儿。在那样莽荒的时代,山也迢迢,水也迢迢,那一别,无论是母子,还是夫妻,那样的别,是生别,是死别,也是诀别,永别!

4/

但是文姬还是选择了归来!从一个悲剧,归来另一个悲剧里。这是她的命,这也是她无法做主的!因为,她想家,想了十几年,无时无刻,痛断肝肠,望穿秋水。

可是,归来之后,依然是举目无亲,满目荒凉,残垣断壁。所幸,她还有他,因为有他,她并不是一无所有的一个人,他懂她,怜她,惜她,同时他是那么傲岸不群,能量惊人。

感怜文姬十几年前就已经父老夫死,如今归来,满门萧瑟,孤苦一人。曹操于百忙之中,亲自出来指婚,他成了她的娘家人,做了她的强大后盾。他把她嫁给了风流倜傥的名门才子董祀。董祀多才,多艺,人帅,多金,还门楣光荣,家世清白。

他没有把文姬留给自己,没有象“霸占”其他人的媳妇那样,以世俗的名义占有她,然后,一旦“圣眷”衰宠,任由她如宫里的众多妃嫔一样,孤独的萎去。他没有那样做,因为他们是精神领域的知音人,他们敬仰着彼此皮囊深处那份傲人的才华与优雅的人格魅力,只有真正懂得“知音”二字的人,方才懂得,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早已超越世间混浊之一切,超越了富贵荣华,超越了生与死,甚至也超越了世俗的男女关系。

文姬再嫁这年三十五岁,而董祀才二十几岁。

不出意料,这是一场不怎么幸福的婚姻,至少这段婚姻一开始并不顺利。文姬的坎坷遭遇,显然无法得到董祀作为丈夫,能给予的怜悯。这其实很正常,试想想,一个风华正茂的华贵公子,忽然被“皇帝”这么一指婚,娶进来一个整天哭哭啼啼的中年妇女,而这个妇女不仅人老珠黄,按世俗的说法,失过节,失过身,还跟别人生过混血儿子。。。虽说那个年代风气开化,尚不曾过分强调女人的贞操德行,但是搁在谁的身上,这种事儿,多少都会起心结。

可是,不久之后,这个新组成的家庭出了一桩大事,董祀犯案了,究竟什么罪,至今我也没弄明白,反正一拎上来,董祀就直接给曹操判了一个死刑。问斩来得实在仓促,仓促得以至于深居闺中的蔡文姬几乎惊慌失措,完全顾不上体面。蓬着头,垢着面,光着两个大脚丫,就赶紧跑到丞相府,哭天呛地的为夫求情。。。

呵,可怜的文姬,她哪里知道,这正是她的孟德兄,想要见到地“最惨状”啊!

这出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极明显,这是曹操为她量身定做的苦肉计嘛,他知道她过得并不好,饱受夫家冷落,白眼,刁难。。。你叫他情何以堪,于心何忍?所以,他设了这么一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就是要姓董的年轻人记住她的恩,欠下她的情。果然,经此一吓,董祀有感于夫人的救命之恩,从此性情大变,再不肯怠慢文姬,更与文姬举案齐眉,白首不离,恩爱至死。

大才女蔡文姬颠沛流离的苦难一生,到了这里苦尽甘来,终成善果。敲到这里,基本上她的故事当以终结,可是,此时此刻,却仍然有好多好多的思绪积于脑海,浮浮沉沉。

其实所有这些思绪都是关于曹操的,说真的,文姬一生,何其不幸,又何其有幸,之所以说她有幸,是因为在她生命的百转千回之后,终究不曾错过这么一个男人。虽然他们没有结成伉俪,没能红袖添香,没能执手成说,成为千千万万怨侣中的一对,但是,却仍然于纷繁磋砣的乱世红尘,幸运的相遇,不早也不迟,而她许了他一个知己,他许了她一段安平的余生,谁说这不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缘份?!

多少年以后,一生戎马倥偬的孟德先生,在终于鼎定河川,平分天下以后,他大概也老了,疲倦了,忽然想起了她。她,早已看淡红尘不问世事,只与夫君溯洛水而上,在一处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隐居。他再次为她策马前往,她闻讯,忙出迎接。

一千多年以后的我经常总在畅想,那一日,故人重逢,琴音诗韵之中,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他会对她讲他的江山,他的王权呢?还是静静的听她为他弹上一支,唯有他才能听得懂的新曲?

也许,我是说或者也许,就象《康熙王朝》里的康熙皇帝,与由尽灯枯的苏麻喇姑一样,数十年峥嵘岁月,一生一世相惜相怜,各自的心意早已经于静默无语的岁月之中悄悄的融入了彼此,其实,又何须说些什么呢?语言根本多余!能够于微温的夕阳中,彼此见上一面,能够在淡淡的微笑之中,看对方的身影渐渐由思念的模糊中变得清晰-----

“你好吗?”

“我很好。。。。”

如此,足矣!!  

2011。03。22于广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39652.html

更多阅读

6-11、子曰:贤哉,回也!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凿 [集解]孔曰:“箪,笥也。颜回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皇疏]美其樂道情篤,故始末言賢也。所樂則謂道也。[邢疏]言回居处又在隘陋之巷,他人见之

蔡文姬的《悲愤诗》 悲愤诗 蔡琰

蔡文姬的《悲愤诗》悲愤诗(一)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

蔡琰的《悲愤诗》 蔡文姬悲愤诗

摘要:遥看悠久中国文学史,在群星璀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女诗人脱颖而出——蔡琰。虽然说她所留作品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但是她的是个永远在耀眼夺目的文学艺术群星中夺人眼球,博得众人赞赏。在此,我将细品蔡琰的《悲愤诗》,感同身受

蔡文姬及作品 蔡文姬作品

蔡琰(约177-?):即蔡文姬,汉末著名琴家,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父亲蔡邕是曹操的挚友。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

声明:《曹操与蔡文姬: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为网友胯下承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