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的母亲胡适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理清思路。
2、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情况,识记重点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一、导入。
提一个问题:中国谁取得的学位最多──就是博士、硕士之类?胡适。35个,博士学位。中国第一,世界范围内也没听说谁有这么多──也许老师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当然大多数是各国名牌大学赠送的“名誉博士”。胡适这个人是中国近代有争议的文化人。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个人物。胡适(1891~1962)字适之,现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和李大钊、陈独秀主办《新青年》,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影响极大。1938年出任驻美国大使,抗日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1957年旅居美国,因为大陆解放了,共产党不喜欢他,50年代还组织过对“胡适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批判。当然他也不喜欢共产党,大陆是不能呆的。国民党也不喜欢他,他也不喜欢国民党──他提倡个性自由,主张民主啊、人权啊,结果两党都不喜欢他,只好旅居美国。1958年任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长──他影响太大了,蒋介石想利用他。1962年病逝于台湾。胡适一生著述宏富,在多方面有巨大成就。1917发表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论文《文学改良刍议》;1920年出版中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最早的话剧《终身大事》──这是三个第一呀!他在《红楼梦》研究中创立了新的学说,被称为“新红学”的代表。后40回不是曹雪芹所作,就是他第一个发现的──四个第一了。他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著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等。曾写过这样的话: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有一句名言──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以断定,胡适这位大师的身后,一定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下面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本文是作者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
二、整体感知。
1、课文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给你总的印象怎样?
我、母亲、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五叔。
大哥:败家子。大嫂: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五叔:搬弄是非的人。
2、主要事件就是围绕这几个人物展开的。换句话说课文写了:母亲与我之间的一些事,母亲与大哥之间的一些事,母亲与两位嫂子之间的一些事,母亲与五叔之间的一些事。母亲与我之间的一些事。现在我们把这些事概括出来,并说说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
对我的管教:“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1895年7月病死。这时胡适只有3岁8个月。在这种情况下,胡适的母亲担起了“慈母兼任严父”的双重责任。
(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轻薄话,她重重责罚、舔病眼──教之严慈爱。
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1)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
(2)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
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
3、写作本文时,母亲已经去世。我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作本文的?从哪里可看出?
怀念,感激。最后一段。
4、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是否离题?
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5、理清课文结构。
回忆童年 ―― 回忆母亲―― 感谢母亲
结束语: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同学们,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永不受污;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热爱我们的母亲吧!
板书设计:回忆童年 ―― 回忆母亲―― 感谢母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品味饱含感情,讲究分寸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胡适的母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她们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日夜劳碌,为家人做无尽的奉献。本节课我们来体会作者的语言。
二、讲析前三自然段。
1、第一段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其中表示自己性格特点的句子是哪一句?
总是文绉绉的。追问:“文绉绉”是什么意思?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这一性格的主要成因是哪两点?作者自己的解释是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自身的原因);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母亲的原因)。为什么叫他“穈先生”?因为胡适小名嗣穈,又“像个先生样子”,所以叫他“穈先生”。
2、第2段,写了自己儿时“最活泼”的游戏,作者写到“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 这一段流露出对儿童游戏生活的什么感情?
追念和惋惜。
3、第3段写作者三年中失去了两次“发展的机会”。用自己的话概述:是哪两次“发展的机会”?
一是由于族长们的反对失掉了学音乐的机会;二是由于先生的“大骂”和“撕毁”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三、阅读4~7自然段。
1、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但这九年的生活……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恩师”改为“老师”,“慈母”改为“母亲”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恩师”强调有恩、影响大;“慈母”强调慈爱。两词都饱含感激之情。
2、“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我一顿。”“责罚”能改为“惩罚”“处罚”吗,为什么?
“责罚”是责备加惩罚。“惩罚”和“处罚”不含责备的意思。处罚,是单位、组织的惩罚性处理。
3、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写这些意图何在?
烘托母亲宽容、善良、温和的性格。
四、讲析最后一段。
1、概括结尾一段的大意。这段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侧面描写。
2、作者当时已是大学者、大名人,却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这合适吗?
谦逊的说法。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连用三个“如果”,起什么作用?
谦虚的说法。“如果”表示假设关系;用“如果”做关联词的复句叫假设复句。“如果”说明后面的“好脾气”之类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品德,体现了作者谦虚、不溢美、不自夸的美德。“一丝一毫”“一点点”也体现谦虚美德。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和气”“宽恕人”“体谅人”有口皆碑。
结束语:本文写的是“我的母亲”,这是能够引起我们共鸣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赤子曾讴歌过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尽管时代不同,“母亲”的形象会发生很大变化,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每个时代都相通的。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受母爱,用实际行动报答母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