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舞曲简介
圆舞曲(Waltz),有时音译为“华尔兹”,是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曲,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它采用3/4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伴奏中每小节仅用一个和弦,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
圆舞曲
溯源追根,圆舞曲的前身是奥地利民间的“兰得勒舞曲”,这也是一种农村舞曲。圆舞曲在“兰得勒舞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这些特点决定了圆舞曲的体裁特征:速度较快,拍或拍,这些特点,配合上环绕支点音旋转的音调,便生动地产生旋转打圈的动作感。圆舞曲的体裁特征,更鲜明地体现在它的伴奏音型中。典型的圆舞曲伴奏音型是强弱分明的三个均匀的四分音符(在拍则是八分音符),每小节一个和弦,第一拍是强拍,奏和弦的低音。第二、三拍是弱拍,在较高音区奏其它和弦音。 圆舞曲出现以前,在欧洲宫廷中流行的都是四平八稳,温文典雅,配合着上层社会小姐,太太拎着裙子屈膝行礼等动作的呆板的舞曲。圆舞曲的出现,它的热情奔放、感情充沛的音乐给城市中的舞曲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和活跃的气氛。所以很快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便传遍全欧洲,代替其它舞曲,成为一百多年来最流行的舞曲体裁;并且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供伴舞用的实用性圆舞曲和供音乐会演奏用的艺术性圆舞曲两种类型。一分钟圆舞曲
《一分钟圆舞曲》是肖邦《降D大调圆舞曲》(作品六十四第一首)的别名。因其篇幅短小、简练而被后人名以此名。作品演奏的时间,实际上已超过一分钟。这首圆舞曲的主题是一段快速的旋转式音型,据说是描写一只爱着咬自己尾巴急速打转玩耍的小狗。因此,该曲也被后人称为《小狗圆舞曲》。 圆舞曲分为三段,其中前后两段遥相呼应,构成作品的主要形象。 第一段的速度极快,音乐流畅、旋转,而且活泼可爱。它包括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曲调简单、节奏明快,象一只天真烂漫的小狗在旋转作嬉。第二主题的音乐性质与第一主题完全一样,但它比第一主题更有生气。就象是描写小狗在旋转的同时做着各种滑稽的动作。 第二段是一个抒情的乐段。从它的音乐发展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深情而富有歌唱性,好像是一支短小的抒情曲,清新爽朗。沁人心脾。第二阶段是一个经过性的段落,虽然只有四小节,但音乐性格鲜明,表现力丰富。第三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发展变化。它主要通过装饰音来加强旋律的表现力,使原来的歌唱性的音乐更加谐谑、生动。 《一分钟圆舞曲》虽然短小、通俗,但它包含的音乐形象却十分丰富。它不仅有小狗作嬉的外在形象,而且也包含着温柔、文雅的内在表情。这一点恰恰是肖邦音乐的独到之处,它能以简练的音响来表现细致的音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