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教育现状:困境与出路

2005年我在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应邀在英语系作了一个题为“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Education inChina: How to Find a Way out of theDifficulties”的讲座。回来后将其整理为中文,原准备投给某一家期刊,但又觉得像这样一篇对现行教育体制充满批判意见文章在国内是没有发表希望的,因此就压了下来,这一压就是5年。现在借《科学网》这个平台把它挂出来,欢迎大家批评。我在文中的观点和建议不一定正确,但是中国英语教育制度中的问题却是客观存在的。希望有心的网友能提出更好的方案来。文章篇幅有点长,其中的数据还是5年前的,在当时身在国外的条件下,也不完全准确。如有不当之处,烦请各位指出。

中国英语教育现状:困境与出路(克拉根福讲稿)

2005年9

目录:

1. 中国英语教育的规模与社会需求

2. 中国英语教育的困境

2.1周期长,效果差

2.2地区发展差距悬殊

2.3大学、中小学英语教育严重脱节

2.4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2.5应试教学主导英语教育

3. 中国英语教育认识上的误区

3.1外语学习越早越好吗?——关于外语学习中的“关键期假设”(The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3.2外语学习周期越长越好吗?——“水箱阀门原理假设”(Water tankvalve principle hypothesis)

4. 结论:怎样走出困境

1. 中国英语教育的规模与社会需求

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事业,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近20年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尤为显著。自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学校已连续7年扩大招生,到2005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人数已经达到16,250,000人,是1999年在校生人数的4倍(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04年,中国全国普通初中以上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已达到114,788,000人,其中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为13,335,000人(表2)。

17年来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一览表

年份

招生人数

递增人数

递增幅度

在校生人数

递增人数

1999

1,600,000

610,000

47.6%

4,130,000

720,000

2000

2,210,000

470,000

38.1%

5,560,000

1,430,000

2001

2,680,000

470,000

21.3%

7,190,000

1,630,000

2002

3,210,000

530,000

19.8%

9,030,000

1,840,000

2003

3,820,000

610,000

19%

11,086,000

2,056,000

2004

4,470,300

650,000

17.1%

13,335,000

2,249,000

2005

4,750,000

280,000

6.2%

16,250,000

2,915,000

表22004年中国初中以上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统计

研究生

普通高校

本、专科学生

中等职业

学校学生

普通高中

学生

初中学生

初中以上各级、各类

学校在学总人数

820,000

13,335,000

13,679,000

22,204,000

64,750,000

114,788,000

由于所有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外语课,其中90%为英语课,所以中国在校英语学习者的人数就有100,000,000多;如果再加上学习英语课程的小学生和成人,以及在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中学习英语的人,其总人数估计将大大超过200,000,000人。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拥有将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人口的国家。

中国英语教育现状:困境与出路

一般来说,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这一层次的外语人才需求可分为两类:对专门外语人才的需求和对一般外语人才的需求。由于历史的原因,针对这两种社会需求,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被分为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由于近几年一些涉外单位和企业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用人单位从英语专业毕业生中招聘员工。人才市场的这一趋向更促使中国的许多原来没有英语专业大学纷纷开办英语专业,招生规模也连年扩大。根据教育部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英语专业2003年招收本科生87808人,2004年招收102388人,排在所有专业中第一位。2004年的毕业人数为53466人,伴随高校扩招规模,不难推断2005年毕业人数将持续攀高。

中国高校近年来连续地大幅度扩大招生,使得毕业生人数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发生了矛盾,人才市场出现了求大于供的现象。来源于人事部人才市场的一项2005年高校毕业生需求情况分析数据显示,2005年外语类人才总需求人数仅23269人,其中本科生14948人,这无疑注定了大量外语类毕业生不甚平坦的求职之旅。有专家分析,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及近几年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交流频繁,这些均在客观上造成外语类专业过热的繁华景象,但一味忽视市场吸纳能力与实际需求,最终必然导致外语类人才消费的泡沫现象出现。(外语专业毕业生自知冷暖www.XINHUANET.com 2005年06月29日10:56:53)

英语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也导致了学生数量与教学质量之间产生了矛盾,从而使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成为热点问题。据统计,今年参加英语八级考试的院校451所,人数约104165人,与2004年相比,院校和人数分别增加了10.8%和32.7%;今年报考四级考试的院校575所,报考考生201187人,院校和人数比2004年分别增加了11.9%和23.5%。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戴炜栋教授指出,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规模的快速发展,但也随之带来了师资匮乏、教材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质量堪忧等一系列问题。有些英语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底甚至连高中生都不如。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建设英语专业教材、深化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确保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中国英语教育的困境

中国的英语教育在近二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尤其在制定大纲、编写教材、英语水平测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应该看到,中国的英语教育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思想观念上的偏见还有待澄清。

2.1周期长,效果差。

中国的英语教育,如果从目前的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算起,经过小学的4年、中学(初中和高中)的6年、到大学本科毕业,一个人一般要经过12—14年的英语教育(在大学本科阶段,一般要求学生必须接受2年的英语教育,但现在许多学校已开始要求学生不同程度地接受4年的英语教育)。如果按正常的教学计划(实际上各级学校为追求较高的及格率,都不同程度地在计划外增加教学时数),每个学生在大学本科毕业时须经过2000多课时的英语教育(表3),英语课的总教学时数远远超出任何其他课程,成为每个完成大学学历的人一生中周期最长,课时数最多,负担最重的一门课程。

表3中国学生在大学本科毕业时接受英语教育的时间统计

学校类别

课程年限

周数

课时数/周

总课时数

小学

4

136

4

544

初中

3

102

5

510

高中

3

102

5

510

大学基础阶段

2

68

5

340

大学提高阶段

2

68

2

136

总计

14

476

2040

虽然英语课程在中国一直受到特别重视,但绝大多数人在学习十几年外语之后,其实际外语能力仍很低。很多人听不懂英语,不能开口说英语,更不会写自己的履历和简单的信件。许多大学毕业生(包括研究生)在走上社会后还要自己花钱去补习英语。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要受到学者们和社会舆论的质疑,其中有的言辞颇为尖锐:

几乎可以公认,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持续时间最长、投入力量最大的外(英)语教育是在相当程度上是失败的,有教授把它说成是″摧毁中国素质教育的一把利剑″(《文摘报》2004.8.22)。与时间成本、费用成本、机会成本相比,外语教育得不偿失。(顾海兵:学不致用:中国公共外语教育反思《南方周末》2004/09/24)

2.2地区发展差距悬殊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西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有直接联系。在那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由于缺乏教育资金的投入而导致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学设施陈旧而简陋,教师资源匮乏。落后的条件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的外语(英语)教育,个别地区外语(英语)教育甚至为空白状态。外语(英语)教育的失衡不仅表现在地区(省与省)之间的差异,即使在省内也存在着城镇与乡村的差别,甚至在城市内,城市居民子女与民工子女所受到的外语(英语)教育也存在很大差别。

2.3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中国的英语教育承受着数量庞大的人口压力,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和大学,都普遍面临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困境。据上海外国语大学最近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80%以上的小学英语教师每周课时在10节以上,60%以上的教师,其授课班级的人数超过50人;50%以上的中学教师(其中许多人在担任班主任或教受其他课程外)每周授课超过8学时,90%的教师其所教班级的人数超过40人;70%以上的大学教师每周课时在12节以上,绝大部分的班级人数在40人左右。(梅德明等:《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师资力量缺乏的直接后果是:(1)影响了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大多数教师缺少进修的机会,同时也没有精力和能力来从事科学研究;(2)因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而造成教学班级过大,有40到50个学生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英语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4大学、中小学英语教育严重脱节

中国英语教育的另一问题是大学、中学和小学的英语教学严重脱节,这也是产生重复劳动,挫伤学生积极性,费时低效的原因之一。

首先,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协调各级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评估。其次,由于各地区和各学校学生学习英语的起始年龄不同,但在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时,往往与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而学校为了照顾到程度低的学生,课程设置往往从低起点开始,这就造成了低层次的重复。

目前,一些地区正在开展“外语一条龙”的实验。但考虑到当前中国英语教育的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实施大、中、小学统一连贯的教学方案也存在诸多实际困难。因此,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而不是把英语学习的时间延长至小学,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2.5应试教学主导英语教育

英语教学是一个过程,考试不过是用以评价教学的一种手段,并且不是评价的唯一手段。现在的情况完全被弄颠倒了。相当多的学生把通过考试当作自己学习的目的。不唯独学生是这样,上自学校领导,下自教师、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能否通过某种形式考试上。当前中国实行着三个不同教育阶段的英语统一考试(或称标准化考试),即在初中结束时学生要参加地区或市一级统一的“中考”,以决定其升入哪一类高中;在高中结束时要参加全国统一的“高考”,以决定其最终能尽入哪一类大学就读;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时要通过全国统一的“英语四级”考试,有的学校还要求学生继续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在英语专业则有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四、八级全国统一考试)许多学校甚至把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规定为“学位课程”,学生在毕业时若没能通过该项考试,既不能获得学士学位。因此学生们都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60分(现在是425分)当作获取学位证书的“生死线”。

除了学生要长期承受考试的压力外,教师、医生、律师、科技人员、企事业技术人员、和国家公务员都必须通过某种形式外语(英语)考试以获取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国家劳动人事部甚至还专门设立了“国家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ublicEnglish Test System,简称PETS),作为各行业专业知识、技术人员晋级的硬性条件,无论一位教师或科学家专业水平有多高,只要他没能通过相应的英语等级考试,就不可能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工资、医疗和住房等条件不可能得到改善。所以在中国,外语(英语)考试已经与每个人的前途和经济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成为每一个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中国人必须跨越的门槛。

应试教学主导英语教育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扭曲了正常的英语教学。学生主要以背单词、做习题,通过模拟考试掌握了一些考试技巧为目的,而不愿看英语教材,不爱读英语名著,却对速成英语、应试英语等市面上的“速成教材”情有独钟。虽然考试成绩会有所提高,但却不具备最基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当前,一股要求对英语考试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诸多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发表谈话,历数所谓“标准化考试”的种种弊端。一些学校已经表态或正在考虑与英语四、六级考试脱钩,但应试教学的总体情况,尤其在中学,却没有任何改观。

3. 中国英语教育认识上的误区

当前关于中国英语教育存在着多种错误认识,例如:认为英语是教会的;外语课是一门知识课;学习英语有捷径可走;交际能力就是说话能力等等。这些错误的认识主要存在于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中,虽有一定影响,但还不至于左右整个中国英语教育的全局。当前对中国英语教育产生全局性影响的两个主要误区是:(1)学外语年龄越小越好;(2)学外语时间越长越好。这两种错误认识不仅具有社会的普遍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存在于某些领导人和国家职能机构的观念中,成为我国制定英语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中国英语教育的主要弊端盖出于此。

3.1外语学习越早越好吗?——关于外语学习中的“关键期假设”(Thecritical periodhypothesis

中国的英语教育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早倾向。上海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大面积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1998年率先在部分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2001年,上海市教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实施意见(试行)》中又提出,到2003年,上海将从小学一年级起全面开设英语课。2001年2月,教育部也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正式要求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从小学三年级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开始,在乡镇所在地从小学三年级逐步开设英语课程。这样,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年龄普遍提早了四至六年。

认为外语学习的年龄越早越好的观点,其理论根据是Lenneberg在1967年提出的“语言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语言关键期的假说首先是针对母语习得而提出来的。按照Lenneberg的说法,在青春期后学习语言会变得困难,因为大脑已失去适应能力。他认为,这时在大脑的特定部位,大脑的语言功能已经确立,大脑的“侧化”已经出现。Lenneberg将语言关键期的年龄定在12到13岁左右,是由人的生理发育所决定的。(JackC. Richards et al.,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pplied Linguistics, p.115)

至于外语学习到底有没有一个“关键期”,目前在学术界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论题。在Birdsong(1999)编辑出版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期假说》(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CriticalPeriodHypothesis)一书中,部分论文作者支持“关键期”假说,而另一部分论文作者则对“关键期”的存在表示怀疑。虽然他们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同,但对以下问题似乎取得了共识: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在学习外语上各有优势和弱势。在自然环境中,儿童习得外语比成年人有优势,尤其在语音方面;在课堂环境中,年纪较长的学习者比年幼的学习者能更好地利用认知策略进行学习,尤其在习得语法方面占有优势。(Stern:1983;Ellis:1994)但是,即使我们承认外语学习有所谓“关键期”,它与母语习得“关键期”在年龄段和所需的环境和条件等方面也是有差别的,如果处理不当,将产生严重的负面效果。诚如MarianneNikolov在其Issues in EnglishLanguage Education一书中所说:

Other negativeoutcomes in child SLA in the classroom may result from inadequateconditions. Among these conditions the most crucial ones arerelated to the following areas: (1) social factors, among themattitudes towards the target language, its speakers and languagelearning in general; (2) educational factors, such as the contentand methodology of the programmes, physical surroundings,continuity, scheduling, frequency, and last but not least, theteacher. Unfortunately, it is common practice that the younger thelearners are, the least educated the teacher maybe…

If any of therequirements are missing,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should notbegin at an early age: a negative experience may adversely affectchildren’s attitud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o language learningin general. (Marianne Nikolov, Issues in English LanguageEducation, Bern: Peter Lang AG, European Academic Publishers,2002, p. 54)

MarianneNikolov在此发出的警告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当前中国英语教育并不具备从小学低年级开设英语课的必要条件(社会条件和教学条件)。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在师资、教学大纲、和教材等方面都极其匮乏,而且就汉语和英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特性来说,也不是年幼的小学生可以同时学好的(这与欧洲学生学习英语完全不同)。对中国学生来说,作为母语的汉语有其自身的难度,中国学生经过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的正规训练,尚不能完全熟练驾驭,到了大学阶段,还有必要再补上一年的“大学语文”。而英语与汉语的语言距离遥远,其音位、词汇、和语法系统与汉语迥异,如果没有理想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条件(其中包括学习两种完全不同语言所必需的一定的认知能力),要想同时学习两种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学生越早学习英语越好不仅缺乏理论根据,而且在实践中也被证明是无效的。早在1985年中国国家教委就组织了一次对全国15个省和直辖市的139所中学高三和初三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较晚开始学英语的学生在学了3、5年后,其英语程度与那些较早开始学英语的学生不相上下,有的甚至还超过了那些学了较长时间英语的学生。2002年,束定芳等对上海同济大学德语强化班学生学习德语效果的调查也表明,正常年轻人在过了青春期后学习外语同样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外语学习不仅不存在“关键期”,而且可以从任何年龄开始。学习外语成功的关键不在年龄,而在教师,学习的环境和个人努力的程度。(束定芳,2004:83)

3.2外语学习周期越长越好吗?——“水箱阀门原理假设”(Watertank valve principlehypothesis

由外语学习“越早越好”的错误观点必然导致认为外语学习周期“越长越好”。最近几年和未来的几年,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已经并即将延长4至6年,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学生在大学本科结束时,一般要经过14至16年的英语教育,这也许是世界上年限最长英语教育制度。外语学习果真越长越好吗?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理论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教育经济学的问题。

任何一种学习总是伴随着遗忘,外语学习尤其如此。我在此提出一个关于“水箱阀门原理”的假设,用以说明外语学习中的效率问题。

水箱阀门原理假设

我们把外语学习中的记忆效果比作一个不断漏水的水箱。外语学习中的记忆效果可以用水箱阀门原理加以解释。

水箱阀门原理:卫生间里抽水马桶水箱底部的阀门是一个有豁口的橡皮球。当它倒扣在排水口时,水箱中水的压力作用在橡皮塞上,橡皮塞就牢牢地堵住了排水口。

但是我们设想的是一个有瑕疵的橡皮塞。当水箱中的水不够满时,由于没有形成足够的水压,橡皮塞就堵不紧,水就会不断地往外漏。只有当水箱里的水满到一定程度时,在强大水压的作用下,橡皮塞才能把排水口堵紧,水就不再往外漏了。

外语学习的过程就好比是这样一个带有阀门的水箱装置。我们每天接收到的外语信息,无论是技能性的,还是知识性的,就好像不断的注入水箱中的水。但是我们说过,这是一个漏水的水箱,即是说我们每天接收到的这些新信息中总有一部分是要被遗忘掉的。按照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正常人学到的信息在一天后将遗忘掉67%。这个遗忘率好比往水箱中所注入的水有三分之二都漏掉了。实际上,外语学习中的遗忘率要比这高得多。

然而外语学习中的遗忘率是有变化的。就词汇而言,初学时的遗忘率最高,随着学习者习得外语的程度不断提高,词汇的遗忘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当学习者词汇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比如8000——10000词汇量),其遗忘率也就减弱到最小程度。就好比水箱中的水满到一定程度时,形成足够的水压将阀门最终封闭,水箱也就不再漏水了。

水箱阀门原理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水箱的注水量和漏水量正好成反比。水箱的注水量越大,漏水量就越小;水箱的注水量越小,漏掉的水就越多;当水箱的注水量大于漏水量时,水箱里的水就会渐渐满起来,且注水量越大,注满水箱的时间就越少,漏掉的水也就越少;当水箱的注水量等于漏水量时,水箱就永远是空的,水箱的功能也就丧失了。

当我们在讨论外语学习的效率时,水箱阀门原理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理论解释。根据我们前面的统计,中国学生在大学毕业时要经过2040个课时的外语教育。其总学时数并不算少,但这2040个学时是分散在14学年的476周当中,平均算来,每周仅有4.28学时,这对于学习一门外语来说是非常小的输入量,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外语学习环境和条件(如教师的素质,大班级上课,应试教学等),中国学生每周所能接收到的有效外语信息极其有限。中国英语教育的这种“细水长流”的学制,正是造成中国学生英语水平低,无法满足最起码的交际需要的最主要原因,就好比水箱的注水量过小,水箱永远装不满。

中国英语教育学制过长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违背科学的学习规律的问题,它还违背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大了我国本来就十分稀缺的教育资源的负担,在经济学上也是不可取的。

举例来说,上海这样的地方尚缺2000名小学教师。全国至少却30000名。如果每个小学教师的月工资平均按1000元计算,每个月国家就要拨出3000万元的财政开支,一年就是3.6亿元。这就意味着我们国家在现有的基础上,每年要增加4亿元人民币的财政开支来确保小学英语教师的工资。这只是保守的估计;如果另外再加上在职培训的费用,加上学生和家长在这方面的投入,数目就更可观了。我们的巨大投入能获得预期的产出和回报吗?(束定芳:86)

4. 结论:怎样走出困境

当前,在中国要求改革英语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专家、学者围绕着怎样改革中国英语教育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设性的建议。要改革中国英语教育中的种种弊端,必须首先纠正思想认识上的错误,从外语学习“越早越好”、外语学习周期“越长越好”的误区中走出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广泛听取有关专家、学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对英语教育改革的意见,在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对我国的英语教育政策给以重新定位,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以及改变现行的考试制度等方面做出重大举措。

中国英语教育改革的根本方案是:缩短学制,优化资源,改革考试制度。具体措施如下:

(1)缩短学制。将英语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基础阶段集中在中学完成。基础阶段又可分为初级和高级,分别对应初中和高中。缩短学制绝不意味着减少学时,相反,却要大幅度增加基础阶段英语课的学时数(6年中达到2000学时),以保证学生在修完基础阶段的英语课程后能具备基本的英语交际技能。提高阶段在大学完成。提高阶段又可分为英语专业(以英语为专业)和专业英语(以英语为专业工具,即ESP),取消现行的公共英语体系(因为它已没有存在的必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需要来选择英语课程。这样既满足了国家对高级英语专门人才的需要,也保证了有关行业对高知识、高技术人员英语水平的需要。

(2)优化资源。最主要的是优化教师的资源。首先应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充实基础阶段(即中学阶段)英语教师力量。由于缩短了学制,不再实行和鼓励在小学阶段开设外语课,就可以将这一部分资源和经费投入到中学去,增加中学英语教师的数量,尽量实行英语课的小班教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资待遇,编写新教材和改善教学设施等等。所有这一切,只有在取消小学英语课程,压缩大学英语规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一旦我们把中学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抓上去了,目前大学里的那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彻底改革现行的英语考试制度。中国现行的英语考试名目繁多,已经达到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从“剑桥英语等级考试”到“中考”、“高考”,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到“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TEM),从“硕士研究生英语考试”到“博士研究生英语考试”,再从“职称英语考试”到“国家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等等,几乎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有所谓的英语标准考试。一个想要得到最高技术职称的人几乎大半生都用在了通过各种级别的英语考试上,所消耗的精力简直无法计算。改革英语考试制度并不是完全取消英语考试。现行的英语考试,如中考和高考中英语考试还应保留,但必须改革考试方法,缩小英语考试所占的总分比例。其余的各类英语考试应归并为一种考试。如果说标准化考试还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那么这个“标准”就应该是“唯一”的。现在存在着多种考试,各有一套自己的标准,而多种标准等于没有标准。因此建议国家设立一个独立的英语等级考试制度。这里特别要强调英语考试制度的独立性,它不依附于任何一个政府职能部门,因为只有独立才能做到公正。要坚决纠正现在英语考试各立山头的现象,说穿了,这是一种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腐败现象,其合法性应首先受到质疑。有报道说,“英语教育市场的年产值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一个较发达的中等城市的年产值。在英语教育市场中,收入最稳定的是各类考试的主办者。以职称英语考试为例,每年的报名考试费、教材、参考书等加起来按200元算,400多万报考者,费用就可达数十亿。”“英语考试已经形成一个年达几百亿的产业,可以与三峡工程相抗衡。”(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2003年10月)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要坚决改变英语考试的“一票否决权”,人事部门更不应该将英语考试作为评审职称的一条“硬杠子”。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依靠现代技术手段,就可以解决诸如师资紧缺,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2003年10月9日在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须知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语言的学习也只能是通过人际间的交流来实现。如果认为学生只要通过计算机软件就能学会用外语与人交流,这个想法未免过于天真。用机器代替教师可能是目前中国英语教育的另一个思想误区。中国英语教育的病根在体制上,这绝不是多添置几台电脑,搞几个教学软件就可以解决的。

中国的教育问题如此之大,以至于有人把它与农民问题、经济问题并列为中国当今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英语教育反映出来的问题又尤为突出。这些问题不从宏观上去把握,仅靠局部改革是难以奏效的。“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是政校分开,教育部把办学自主权交给学校”。(孙复初,标准化考试可以休矣《南方周末》,2005年2月24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39464.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英语教育是严重的浪费 中国教育功利化严重

2012-10-051977年以来,我国已有3亿多人接受了高中以上教育,如果不改变中国当今的教育制度,以后每年必有1000多万人要继续接受高中以上的英语教育。然而,在这3亿多已经辛辛苦苦学习了高中以上英语的学子中,无论如何统计,真正在他们的工作中

法律翻译研究:问题与出路屈文生

法律翻译研究:问题与出路屈文生近年来,从事“法律翻译研究”的学者逐渐多了起来,学者们陆续发表了众多科研成果,其中不乏诸多高水平的著作、教材与学术论文。但是总体来看,特别是将法律翻译与文学翻译、语言学、教学法等传统较发达的研

声明:《中国英语教育现状:困境与出路》为网友为未来加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