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初期,这五等不同的爵位等级,直接代表了其受封的封地大小。如公、侯各封有方圆百里之地,伯各封有方圆方七十里之地,子、男两级各封有方圆五十里之地。

西周初期的封爵目的,主要是为了平衡王室亲族跟诸候间的权力、分化殷商王朝的旧有势力、封赏功巨。和开发土地。
到了东周的春秋时代,由于诸候的土地和势力已变得比共主的周天子强大,各诸候国中另有专为封赏王族近亲而设的君和公子。
东周末期的战国时代群雄并起纷纷称王、称霸,与东周王朝平起平坐,各诸候国更开始自封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
自秦、汉两朝统一天下以来,皇帝成为了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后,除了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外,还有内封王子、王女、公主、郡王、郡主、夫人,外封藩王、左贤王等诸候爵位制度。
从这时期开始,汉族皇帝以受命于天或禅禳来继袭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的位置,非汉族的部落首领都均自称为汗和单于。
及至唐、宋亦有以官位分封藩属邦族等制度,及至辽、金、元、清等非汉族政权也沿用之。
而清朝更将公、侯、伯、子、男,这五个爵位再细分为等级品位,以作为封赏军功之用。
中国的贵族封制的承袭,主要是由各爵位的嗣亲系族中选一位儿子承继,再由皇帝及政府以敕令文书和信物确立,而其它儿子则被庶出,女儿无承继权。
中国的女性爵位,如:王女、公主、郡主、夫人等,亦都没有承袭的制度,完全由皇帝的个人喜好而封赏,并以敕令文书和信物确立。
另外明、清两朝的官吏升迁时,亦可伸报妻妾的名位,以得到诰命的衔头,其衣饰的配制却受到严格的限制,以表明其夫家的官位身份。
西周初年的诸候国约有200多个,如卫国,鲁国,齐国,宋国,燕国,晋国,陈国,杞国等。
春秋时期,诸候国日益强大。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候国灭亡,留下了最强大的“战国七雄”,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