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学从北京过来,谈论的话题自然离不开北京。
北京的行政区划要进行改革了,东城、崇文并为东城区,西城、宣武并为西城区。
对于区划的改革,我们并无多少兴趣,倒是地名的变化引得议论纷纷。
“并了之后还不如叫崇文区、宣武区,比东城西城强多了。”我说。
没想到我的这个观点得到了众人的广泛认同。
东城西城这两个名字有两个不好:
第一,缺乏辨识度,北京可以有东城西城、西安可以有东城西城,杭州也可以有。是城市,总有东南西北,有东南西北总有东城西城。只不过它没这么叫罢了。但是崇文、宣武,只属于北京。
第二,毫无文化内涵,单纯的方位命名,虽然简单,却一笔抹杀了北京上千年的历史,何其可惜!
地名如同人名,在历史的推移中,一个城市的位置可能会偏移,规模可能增减,人物更注定不能永恒,但惟独地名是一个城市的身份标识,在历史中牢不可变。即便是有所更改,在历史家的研究之中,终要究出今时之地对应的古名。
所以,一个地名的来与去,不可马虎,也不可断裂历史。
但问题在于,统治者们(而且不独是中国的统治者们)总乐于对地名动手动脚。因为这是让他们的作为进入历史,为后世记忆的最便捷方式。但是这样的作为往往会暴露一个领导者的苍白与浅薄。各位不妨统计一下,中国有多少解放路、建国路、人民路、青年路、美食街?又有多少国贸、世贸、新区、开发区?
如此命名或许还算是不错的。更有甚者直接以数字代之。比如济南有经一路、经二路、纬三路、纬四路……杭州有一号大街、二号大街、三号大街……再比如我们已经见怪不怪的一中、二中、三中、十五中、二十中……如果你是一中的学生,恐怕你在中国的任何地方,都能找到你的“母校”,只不过,前面对应的行政区域名称不同罢了。
现在各地许多地方都热衷改名。而改名最大的动力,显然是出于经济的考虑。有的是为发展旅游,诸如安徽徽州市更名为黄山市,四川灌县更名为都江堰市,湖南大庸更名为张家界市,福建崇安更名为武夷山市,云南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有的是为了推广特产,如思茅市改作了普洱市。
当然,这些都是好的,毕竟都有来由。有的纯粹是把路名当成了广告牌来销售。比如某地(这个某地甚至是多个城市)有联通路、将军路、华辰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问题。但真正的历史基因却是文化。汉唐引领世界的经济固然耀人,但留存至今,为民族所骄傲的,却是《史记》、汉赋、唐诗……
没有经济的支撑,文化断不会繁荣。但若扼杀文化,只以经济挂帅,毋论经济或者文化,都将化作烟火,绽放时看似绚烂,一旦流逝便空无一物。
我们曾经成功阻住了苏联以领袖命名的歪风,如今能否刹住钞票污染地名的沉沦?
从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的争论,谈到此处,有些扯远了。只希望,决策者在更换地名时,慎之,慎之,再慎之,能不换,尽量不换。在新取地名时,勿忘祖宗,勿忘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