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周边地形
贝加尔湖,名称源于古肃慎语“贝海儿湖”,汉代称为“北海”,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是世界最古老的湖泊,亚洲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第七大湖。曾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活动地区,汉代苏武牧羊之地,湖中动植物资源丰富。该湖湖水质好,透明度深达40.5米,被誉为“西伯利亚的明眸”。俄东部地区最大的疗养胜地。1996年被列入世界人类文化和自然保护名录。
【地理环境】
贝加尔湖呈新月形,湖泊位于盆地地形中,周围有山脉及丘陵环绕,湖泊南北长680千米,东西宽度40至50千米(最宽处达80千米),面积31494平方公里,世纪是亚洲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第七大湖。属于断层湖,沿岸地震频繁、多温泉,流域面积560000平方公里,有多达336条河流注入,其中最大的河为色楞格河,而其外流河为叶尼塞河的支流安加拉河,其出水口位于西南侧,往北流入北极海,另外在湖的西侧尚有另一条大河勒拿河的源头,距湖仅7公里,不过被高达1640米的贝加尔山脉中部所阻隔,湖中有22岛,最大的奥尔洪岛长达72公里,湖面每年1月至5月结冰。
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最深处1637米,最大水深为1634至1741米,平均深度758米,为世界上平均深度最深的湖泊,湖面海拔456米,最深处湖床海拔-1181米,水深达1642米。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总蓄水量达23600立方公里,占全球流动的河川、淡水湖总水量的17%至20%,比整个北美洲五大湖(22560立方公里)或北欧波罗的海(21000立方公里)的水量还多,但只有里海(78200立方公里)的三分之一。
贝加尔湖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湖泊,据研究,它已经在地球上存在超过2500万年,同时贝加尔湖也是世界上最清澈的湖泊之一。
【地形】
贝加尔湖是世界最古老的湖泊之一,位于欧亚板块内部,由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贝加尔湖深处特有的动物残遗种约形成于三千万年前到两千万年前。
贝加尔湖位於一很深的构造山谷地带,四周高山围绕,有的高出湖面2000米。湖底沉积层厚达6100米。岸边有死火山遗址。地壳运动尚在继续,偶尔发生强烈地震。
湖底谷地两岸地形不对称,西岸为陡坡,东岸坡势较缓。8%的湖底很浅,只有50米深。曲折的湖岸线总长2100千米,在巴尔古津湾、奇维尔库斯基(Chivyrkuysky)湾和普罗瓦尔湾,以及阿亚亚(Ayaya)小港和弗罗里哈(Frolikha)小港等处有很大的凹入处。东岸有一半岛伸入湖中,名圣角(Svyatoy Nos)半岛。湖中有27个岛屿,最大的岛屿是奥利洪达岛(长71.7千米,最宽15千米,面积约为730平方千米)。大乌什卡尼(BolshoyUshkany)岛面积8平方千米。
【气候】
贝加尔湖位于欧亚大陆内陆,属柯本气候分类的大陆性气候,湖面1月至5月结冰,冰层厚度约70-115厘米,冬季时,可于湖面行驶汽车至奥尔洪岛。贝加尔湖东侧地区冬季最低温可达−19℃,夏季最高温则可达14℃。
【自然资源】
(一)淡水资源
贝加尔湖的水足够50亿人饮用半个世纪。假如它的湖盆中不增加一滴水,唯一一条发源于贝加尔湖的安加拉河需要400年才能把这里的水排尽;假如贝加尔湖完全干涸,即使全世界的河流无一例外地注入贝加尔湖,也需要300多天才能把它填满。
贝加尔湖储存了世界淡水资源的20%,仅这一湖淡水就价值连城。贝加尔湖被誉为“世界之井”,不仅水量丰富,而且水质上乘,可以直接饮用,不必担心水中有病原体,因为湖中的“清洁工”专门为湖水过滤消毒。贝加尔湖特产的端足类虾每天可以把湖面以下50米深的湖水过滤七八次,所以湖水相当“纯净”。
(二)矿产资源
湖底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蓝蓝的湖水下面更是珍宝无数,据考察,贝加尔湖湖底埋藏着丰富的贵金属矿。不仅如此,还在湖底罕见地发现了冻结的沼气和天然气。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铁、云母等矿产资源
(三)生物资源
贝加尔湖形成年代久远和人迹罕至,使她成为拥有世界上种类最多和最稀有淡水动物群的地区之一,而这一动物群对于进化科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贝加尔湖有品种多样的本地动物和植物,成为世界上最具生物学变化的湖泊之一。
湖中有植物600种,水生动物1200种,在水面或接近水面有约600种植物,其中四分之三为贝加尔湖特有的,从而形成了其独一无二的生物种群,如全身透明的凹目白鲑和银灰色的著名珍稀动物贝加尔海豹等,各种软体动物、海绵生物以及海豹等珍稀动物。贝加尔湖中有约50种鱼类,分属7科,最多的是杜文鱼科的25种杜文鱼。大马哈鱼、苗鱼、鲱型白鲑和鲟鱼也很多。最值得一提的是一种贝加尔湖特产湖鱼,名胎生贝湖鱼。属胎生贝湖鱼科,由母鱼直接产下仔鱼。因而被称为“神圣的西伯利亚湖”。唯一的哺乳动物是贝加尔海豹。
贝加尔湖沿岸生长着松、云杉、白桦和白杨等组成的密林,当地基本保持了自然状态。植物种类达600多种,其中3/4是贝加尔湖特有的品种。贝加尔湖西岸是针叶林覆盖的连绵不断的群山,有很多悬崖峭壁;东岸多为平原。由于两岸气候的差异,自然景观也就迥然不同。在这里,可以看到被称为贝加尔湖自然奇观之一的高跷树。树的根从地表拱生着,成年人可以自由地从根下穿来穿去。它们生长在沙土山坡上,大风从树根下刮走了土壤,而树根为了使树生存下来,却越来越深地扎入贫脊的土壤中。
(四)旅游资源
贝加尔湖地区阳光充沛,雨量稀少,冬暖夏凉,有矿泉300多处,是俄罗斯东部地区最大的疗养中心和旅游胜地。西伯利亚第二条大铁路——贝阿大铁路,西起贝加尔的乌斯季库特,东抵阿穆尔的共青城。铁路沿湖东行,沿途峭壁高耸,怪石林立,穿行隧道约50处,时而飞渡天桥,时而穿峰过峡,奇险而壮美。贝加尔湖大量的温水海湾和异域风情的奥利洪岛吸引大量游客到这里来旅游参观。再加上这里相对适宜的气候、美丽的风景、大量的自然和考古古迹、不同种类的生物群、清新的空气、原生态环境以及独特的休闲资源使得贝加尔湖拥有超高的旅游休闲潜力。奥利洪岛是6-10世纪古文化的最大文化中心,被认为是萨满教的宗教中心。这里的民族传统、习俗以及独特的民族特征都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湖呈长椭圆形,似一镰弯月镶嵌在西伯利亚南缘,景色奇丽,令人流连忘返。俄国大作家契诃夫曾描写道:“湖水清澈透明,透过水面就像透过空气一样,一切都历历在目,温柔碧绿的水色令人赏心悦目……”
【名称起源】
贝加尔湖的寓意,有三个各不相同的答案:《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情景写真地图版》 的解释是“富饶的湖泊”;《彩图版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则这样记叙:当地的布里亚特人称之为“贝加尔—达拉伊”,意思是“天然之海”;而《世界奇景探胜录》的文字却是:“贝加尔”之名据说是大约1300年前住在这里的库里堪人起的,意思是“大量的水”。
贝加尔湖一词来源于古肃慎语(满语)“贝海儿湖”,中国汉朝时候称其为“北海”,英文“baykal”一词为汉语音译,俄语称之为“baukaji”源出蒙古语,是由“saii”(富饶的)加“kyji”(湖泊)转化而来,意为“富饶的湖泊”,因湖中盛产多种鱼类而得名。根据布里亚特人的传说,贝加尔湖称为“贝加尔达拉伊”意为“自然的海”。
贝加尔湖最早出现在书面记载中是在公元前110年前,中国汉代的一个官员在其札记中称贝加尔湖为“北海”,这可能是贝加尔湖汉语名称的起源。关于贝加尔湖名称来源还有一种简单解释:突厥人称贝加尔湖为“富裕之湖”,突厥族语“富裕之湖”逐渐演化成俄语的“贝加尔湖”。中国汉代称之为“柏海”,元代称之为“菊海”,18世纪初的《异域录》称之为“柏海儿湖”,《大清一统志》称为“白哈儿湖”。蒙古人称之为“达赖诺尔”,意为“海一样的湖”,早期沙俄殖民者亦称之为“圣海”。
【谜语般的贝加尔湖】
(一)是湖还是海
贝加尔湖虽然宽度只有25~79.5千米,但长度从东北向西南延伸达636千米,湖面面积31500平方千米,最深处达1620米,比许多大海还要深!两侧还有1000~2000米的断崖悬壁包围着,蓄水量达到23000立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淡水库。因此,有人把它称作“淡水的海洋”。
贝加尔湖中一共有600种植物和1200种动物,世界上任何一个淡水湖里都没有这么多。其中有1083种还是独一无二的特有品种。最使科学家感兴趣的是生物的古老性。许多淡水生物在西伯利亚的其他江河湖泊里已找不到踪迹,只有在几千万年前甚至几亿年前的地层里才有它的化石。更令人奇怪的是,很多生物要到相隔甚远的地方才能找到。湖里有一种藓虫,它的近亲生活在印度的湖泊里;还有一种水蛭,只能在中国南方淡水湖里才有幸能见到;长臂虾则在北美洲有它的同伴;一种蛤子仅出现在巴尔干半岛的奥克里德湖。
此外,贝加尔湖的湖水一点咸味也没有,可湖里却生活着道道地地的海洋生物:海豹、海螺、海绵、龙虾等。贝加尔湖底有一种1~15米高,长成浓密的丛林似的海绵,在任何湖泊里是找不到的。数不清的怪模怪样的龙虾,就躲藏在这个丛林里。著名的贝加尔鲨鱼,白色无鳞,太而透明的鱼鳍像蜻蜓的翅膀,专吃小虾,不产卵。能直接产下小鲨鱼来。贝加尔海豹从前特别多,喜欢成群结队活动,现在每年仍然可以捕获约5000头。一般的鲟鱼都生活在沿海,而贝加尔鲟鱼已经完全变成了淡水鱼类。春天,它们溯江而上,到河里去产卵,然后仍然回到冰凉的贝加尔湖里来。它们从来也不游到海里去,这片宽广的水域已经代替了它的故乡。
(二)令人困惑的海洋生物
1928年,前苏联科学家成立了贝加尔湖考察站,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活动。科学家们认为,在几百万年以前,像贝加尔湖中的许多特殊的淡水生物,在世界各地都有,但经过漫长的岁月和大自然的严酷袭击,它们差不侈郁被无情地淘汰灭绝了。今天,我们只能在地球上某些环境条件较好的角落里,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贝加尔湖就是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它没有受过第四纪冰川的袭击,成为第三纪淡水动物的天然避难所,并且还发展了许多新的品种。
那么,那些典型的海洋生物,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和在什么时候悄悄进入贝加尔湖的呢?过去的学者认为,贝加尔湖在古代不是海洋,而是与海相通的海湾。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在湖岸以东地区,发现了中生代(7000万年以前)的海洋沉积物。他们断定,当时在那里曾有过一个外贝加尔海。后来由于地壳变动,造成海退,但还是留下了宽广的内陆蓄水池。因为雨水不断加入,湖水渐渐由咸变淡,并且步步向西移动,到达现在的贝加尔湖地区,分散成一系列由河流连结起来的湖泊,贝加尔湖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湖里的海洋生物,是千万年前来不及撤退的老祖宗繁殖出来的子孙后代。
少数科学家认为,贝加尔湖里的海洋生物来自地中海。古地中海比目前的地中海宽广得多,曾把北部欧亚大陆同时南部分离开来,后来发生了地壳运动,古地中海东段都变成了山,仅在中亚细亚地区还剩下少数湖泊,如里海、咸海等。
确实这些由古代海洋变成的咸水湖里,至今还有不少海洋生物。他们说,尽管贝加尔湖海豹同北冰洋里有环纹的海豹是亲属,但却和遥远的里海海豹更相似,这说明贝加尔湖可能是在古地中海消退之后生成的。
这些争论,都不可避免地归结到贝加尔湖的起源,它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形成的?而要了解它的过去,就必须研究沉积在湖底的岩石标本,才能精确地推断湖盆的年龄和历史。
但是,打开这谜语的钥匙,科学家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因为贝加尔湖的湖水深不可测,要把古代湖底的沉积物取到湖面上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三)岩芯揭开的秘密
80年代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钻井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科学家在贝加尔湖滨打了几个很深的钻井。在取上来的岩芯样品中,没有发现任何中生代的沉积岩层,而只有新生代的岩层。
科学家根据这些资料,再结合邻近地区在地质、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的材料,证实贝加尔湖地区在中生代时既没有被海水淹没过,也不存在湖泊,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陆地。贝加尔湖的地质史告诉人们,它还是一个“新生儿”,大约诞生于2500万年前的新生代。当时由于强烈的地壳断裂活动,围绕贝加尔湖的山脉急剧升高,湖盆迅速地陷落下降,形成了一条狭长深陷的谷盆,从而诞生了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淡水湖泊。
这个结论无情地否定了贝加尔湖起源于海洋的猜测。于是,一些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假说,他们认为海洋生物是从北冰洋沿着河流进入贝加尔湖的。有的说,这些“外来者”的捷径先是叶尼塞河,然后上溯到支流安加拉河,再直达湖中。也有人说迁移路线是沿勒拿河、维蒂姆河到达贝加尔湖的。但是不管走什么路线,这种大规模的迁徙都发生在比较近的地质时期。
有人对此表示怀疑,理由是这些海洋生物为什么不在老家呆着,而要兴师动众搬到贝加尔湖来居住呢?他们认为,这些所谓的“海洋生物”是贝加尔湖中土生土长的。当一般的淡水生物进入加尔湖浩瀚的、像海一样深的新环境以后,争取生存的斗争,使它们产生了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身上慢慢出现与海洋生物类似的典型标志。
不过,有人反对说,有些生物的海洋特性,不可能是后来在淡水湖中获得的。于是许多人就采取了折衷的看法:少数生物如海豹等,是从北冰洋游进来的“不速之客”,而其他一些所谓的“海洋生物”,则是贝加尔湖特定环境之中生成的。贝尔湖特有生物起源问题的争议,至今没有结束。这个谜就像贝加尔湖本身一样,变幻不定,莫测深奥。
【历史变迁】
最早生活在湖边的居民是距今七千年前的肃慎族系先民,后人从他们留下的壁画等物来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在湖岸的萨甘扎巴悬崖壁上刻着海东青、天鹅、鹿、狩猎台、跳舞的萨满巫师等图画,这些图画在1881年被发现。另外,在湖岸上,沿着路边还建有许多石祭台。这些图画和祭台可能是早期居民的生活见证。
公元前6~前5世纪,突厥族库雷坎人从东方迁移至贝加尔湖边,他们在这里遇到了土著居民埃文基人(中国称鄂温克人)。埃文基人以捕鱼、采集野果和养鹿为生。
在西汉时期,“贝加尔湖”是在匈奴的控制范围之内,名曰“北海”,苏武被匈奴王单于流放到“北海”去牧羊。苏武在北海边艰难熬过19年,最后回到汉都长安。在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贝加尔湖”是在鲜卑的控制范围之内,名亦曰“北海”;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贝加尔湖”改称为“于巳尼大水”;南北朝时期,“贝加尔湖”先被柔然控制,后又被突厥控制,名仍称为“于巳尼大水”。
隋朝时期,“贝加尔湖”被东突厥控制,复改称“北海”;
唐朝前期,“贝加尔湖”成为大唐帝国版图的一部分,归关内道骨利干属,“贝加尔湖”也改称为“小海”;后东突厥(史称后突厥)复国,“贝加尔湖”复归突厥,后又归回鹘所辖,仍称“小海”;宋朝,“贝加尔湖”被蒙古八剌(音là)忽部控制。
13世纪,蒙古后裔布里亚特人也来到贝加尔湖地区。无论是突厥人还是布里亚特人都没能改变埃文基人的生活方式。蒙元时期,“贝加尔湖”又划入蒙古帝国版图,属“岭北行省”。
14世纪晚期的1388年,明军在贝加尔湖之战中打败北元军队,随即北元后主脱古思帖木儿被也速迭儿刺杀,之后裂解为鞑靼和瓦剌;贝加尔湖直到1620年代之前都属于瓦剌的领土。
1628年,沙皇俄国的探索队扩张贝加尔湖一带,为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的一部分。
1643年,叶尼塞哥萨克库尔巴特·伊万诺夫带领第一支到达贝加尔湖的探险队。库尔巴特绘制了贝加尔湖及注入河流的平面图,这是历史上对贝加尔湖的第一次直观描述。大司祭阿瓦库姆在生活记录中也描述了贝加尔湖,1655年,他在流放途中经过了贝加尔湖的一些地方。
1729年,彼得大帝派德国人达·梅塞施米特考察西伯利亚,他对贝加尔湖进行了第一次科学考察。
1697年(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和1757年(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喀尔喀蒙古和准噶尔蒙古分别先后被清军控制或征服。不过之前在清俄《尼布楚条约》中,属于布里亚特蒙古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被康熙皇帝划归俄罗斯帝国,清世宗雍正帝在位期间划分清俄中段边界的《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标志着中原王朝最终与贝加尔湖彻底隔离。
1908年6月30日,在湖西北方800千米处发生了通古斯大爆炸,部分影响了湖附近的森林。
1977年,苏联学者使用深水考察仪“派西斯”对贝加尔湖进行了考察,湖里的许多秘密在考察仪的探照灯下“曝光”了,此前一些被怀疑存在的东西也从黑暗的湖里“走”了出来,这件事当时轰动一时。迄今为止,没有仪器能探测贝加尔湖湖底,湖的最深处并不是1637米,现还无法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