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原名朱耷,中国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年)著名画家,清代早期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的名号。他出生于公元1626年,死于公元1705年,是明朝(公元1368——公元1644年)皇族后代。19岁时国破家亡,心情悲愤的他便装哑扮傻,不和任何人说话,23岁出家当了和尚。八大的身世使他内心非常痛苦,然而他又不能将心情宣泄给外人,于是他将它转化,最终以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八大的画古怪,气氛冷漠,大多数是隐喻画,主要传达一种心绪。这种心绪隐喻画与有所指的政治隐喻画有所不同,它更富有美学意义。八大喜欢写诗,他的诗常题在画上,八大有一次画画题诗:“墨点无多泪点多”,这句话正是他对自己隐喻画的美学概括。八大将中国绘画美学中重写神、重写意、重文学趣味的传统发挥到了极限,使隐喻画真正成为中国一个新的画种。
他的山水画主要是水墨作品,他学习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但有自己的特色。八大山人的用墨与董其昌不同,使用干笔能画出滋润的效果。他的花鸟画成就特别突出,也最具个性,他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他的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当僧人时属于早期,主要画蔬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画面比较精细工致;50岁到65岁是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欢画鱼、鸟、动物形象,用笔挺劲有力;65岁以后是晚期、艺术逐渐成熟,造型比例夸张。他画的鸟有些显得很倔强,一副受欺压不屈服的情态,这些形象塑造,无疑是画家自我的写照。
八大山人的画在清代早期影响并不太大,但他对后来画坛影响是深远的。他的艺术成就,没有俗套,自有创造。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大师,都深受他影响。
八大山人石鼓文——也是河水一担值三文
《为新安汪孝妇赋》①
男儿一念初与转②,初为人生转何忝③。
翁姑在堂夫驱车④,割肉还翁尝何如⑤。
吁嗟人生不丈夫⑥,丈夫不特还肌肤⑦。
望夫之山冰玉壶⑧,如今富贵天下无⑨。
①该诗是八大山人为汪天与之母而作。收录在汪天与所辑的《萱圃录》中。据民国二十五年全椒石国柱依道光六年所修《歙县志》卷十人物志三十八页介绍:“汪天与,字苍孚,号畏斋。松明山人籍。仪徵,官户部山西司员外郎、刑部福建司郎中,极为赵忠毅公所倚重,后以事罢归,幼工诗,兼善楷,法王文简,蚕尾续集,有题天与五世。读书堂诗革《沐青楼集》。”
②男儿:男人,指汪天与。此诗为汪母所作,故用男儿。一念:一动念。南朝梁·沈约《却出东西门行》:“一念起关山,千里顾丘窟”。又指极短促的时间里。初与转:初,当初,从前。转,转支国。有一日复一日之转,岁月如梭转至今的意思。
③何忝:何,什么。忝,羞辱,有愧于。《诗·小雅·小宛》:“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书·尧典》:“否典,忝帝位”。后多用作自谦之词。如《后汉书·杨赐传》上疏:“臣受恩偏特,忝任师付,不敢自同凡臣。囊避咎”。
④翁姑:夫之父。此指汪孝妇的公公。汪天与的你你。在堂:指母亲健在。《左传·哀二年》:“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君命抵辱”。此亦是指汪天与的母亲。夫:她,指汪孝妇。该诗是颂扬汪孝妇,有为有褒其大丈夫之意。
⑤割肉还翁:据吴嘉纪、屈大均诗记载,汪孝妇前后两次封股以疗其翁姑,此“割肉还翁”当为记此事。尝:原指辨味。此指试探,试试看。如何:怎样。
⑥吁嗟:吁,感叹、惊异。嗟,亦表示赞叹。曹植《洛神赋》:“嗟佳人之信,羌习礼而明诗。”此“吁嗟”放置在一起,有加重语气的成份。
⑦不特:特,原指公牛,此指雄性。男人气。不特,没有男人气。肌肤:肌肉与皮肤。有喻亲近,亲密。
⑧望夫山:望夫山。原指有多处。一指安徽当涂西北。一指江西德安县西北。传说昔有人服役未回,其妻登山而望,每次登山,必用箱盛土,使山渐益高峻。另还有指山西黎城县西北。其故事各有不一,但均为望夫所归而得名。冰玉壶:“冰玉”与“冰壶”的概称,或源于“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喻指清润,洁白。南宋·鲍明远《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唐·李周翰注:“玉壶冰,取其洁净也”。
说明:
这是八大山人为颂扬汪天与母亲孝道而专写的一首七古颂诗。汪母前后两将封股以疗其翁姑,被世人传为美谈。吴嘉纪、屈大均等先后有诗纪其事。汪母殁。汪天与便辑各家所题诗文为《萱圃录》。汪天与曾任刑部郎中,在北京住过,又常往来于歙县与扬州之间,因得与石涛为友。汪天与是否到过南昌,拜会过八大山人尚待考证,但由于亲友的联系,八大山人虽远在南昌,却对于汪母的孝义之事,颇为了解,因此题写了这首平实得体的七古。诗说:男人一辈子从小到老只是一瞬间的事(感叹人生之短),从初为人世到今天已长大成人,是否有过羞愧,有愧于人的事(反省自身之过)。诗人开头二句,即在用男人(自己)的感叹来相比说:从小到大作为一个男人来说,虽然没有什么有愧于人的事情,但比较起汪母来说,实在又是有愧在前的。这样一说,便一下子衬托和提高了汪母作为女人其品行和德操的高洁了。于是诗人开始举例,先说汪母的公爹、婆婆在世时侍候的情景。诗人用“驱车”负载这样一个词汇来形容,用大丈夫的“夫”字来比喻。接下来便说汪母最最值得歌颂的二度封股以疗其翁姑的孝举。颂词的高低,不是盲目的陈词滥调,这经取决于事实是否能让后人信服和是否值得称颂。诗人于是设问,象是对汪母而言,又象是对后世的读者而言,“割肉还翁”的味道你可曾试过?你也试试?在这里,诗人又用“还翁”一词,充分地说出了汪母作为女子反哺父母的行为,是后面一再感叹的理由。慨叹汪母虽不是男人汉、大丈夫的女人,但却做出了如此大丈夫的事情来;感叹(我们)这些虽是男人,却没有像汪母那样,拥有一份大丈夫的气概和还报父母的亲情。最后两句,作为收尾,诗人的颂扬达到了高潮,耿耿的为夫之情,犹若那执拗的望夫高山,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啊。作为结尾,诗人用“富贵天下无”来形容汪母所做的一切和所获得的崇高荣举与地位。这种颂扬,都是基于汪天与官拜刑部郎中,有皇糖吃,有俸禄得而发出的。当然也是诗人为汪母所作的一种盖棺定论的结论。从这首古风的吟颂当中,我们不难看出,不以僧侣面目出现在后人眼中的八大山人,其诗文风格的体现和写作思维的路数,是与平常人没有什么区别的。
《题鱼雀图轴》
目尽南天日又斜①,对人莫向此图夸②。
是鱼是雀兼鸲鹆③,午饭夺钟共若耶④。
见载:汪子豆编《八大山人诗钞》第50页。
①目:指眼睛。作动词用,又指看。尽:指远处,天际的尽头,目光的消失点。又指尽收眼底之“尽”。南天:泛指。这里表明诗人正背北面南而坐,因能“目尽南天”,故又知诗人坐于窗前。日:指太阳。南昌方言称太阳多为“日头”,简称“日”。
②时人:指同时代的人,时下的人。泛指大家,别人,或寓指朋友。
③兼:此处之意为“或”、“或者”。有“还兼有”、“还有”之意。鸲鹆:鸲鹆,即八哥鸟,是八大山人的常绘之物。
④午饭晨钟:此指时间。该处诗人因要合韵,故用倒装法活用。若耶:若耶有二解。一指浙江绍兴市南的若耶溪,北流入运河,溪旁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曾浣纱于此,故一名浣纱溪。其二,即江西宜丰县的若耶。《舆地纪胜》:若耶溪“在新昌县,一名盐溪。”新昌即今之宜丰,明清之际均称“新昌”。八大山人之友胡亦堂于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四年(1675)在新昌任县令,八大山人亦于康熙十一年赴新昌看望胡迹堂之媚裘琏,并在新昌逗留约半年余。
说明:
这是一首八大山人晚年回忆往事的诗。诗的一开始即点明了当时的时间和地点:上午至中午的这一段。地点:坐在靠南面的窗户前。坐在窗前干什么呢?诗人在诗中很明确告诉读者:我坐在西南背北的窗户前(作画),极目远望,南天的景色尽收眼底(已许久),因为这日头(太阳)都已西斜了。(你们)今天千万别夸(我上午)画的这张画,为什么呢?诗人在后面两句中告知读者道:“因为这张图所画的是鱼?是雀?还是八哥(鸲鹆),连我都说不清楚。诗人用揶揄的方式在诗中与自己对话,也在与朋友们对话。为了说明这一点,于是诗人在第四句诗中便将自己所处的环境背景画龙点睛般地点了出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八大山人作此诗时已是60多岁安居南昌城的时候。八大山人一生未走出过江西,更没有去过浙江的绍兴。而新昌,则是给八大山人一生留下美好记忆,值得怀念真挚友情的地方。这一点,从裘琏曾邀八大山人安居宜丰的诗中也足以证明这一点。(详见拙著《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123页注①、12页注①、126页注②。)特别是该诗的第四句中的一个“共”字,一语道破了诗人要写该诗的全部意境,是诗人该诗点题的诗眼。
《题清供图》,又名《芝兰清供图》、《竹兰灵芝图》
春酒提携雨雪时①,瓶瓶钵钵尽施为②。
还思竹里还丫髻③,画插兰金两道眉④。
款识:丙寅雪在上元,仝羽昭先生,舫2居方丈,澹雪和上⑤,道经山竹子为画兼正。八大山人
印章:八大山人 (扁圆形白印)性灵(起首印)。
见载:美国耶鲁大学《荷园主人——八大山人及其艺术》65页。李叶霜《八大山人与北兰澹雪》。
①春酒:冬天所酿至春始熟的酒。一说春天所酿的酒,冬始熟。《诗·幽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毛传:“春酒,冻醑也”。马瑞辰通释:“周制盖以冬酿,经春始成,因名春酒。《文选·张衡<东京赋>》:“因体力以息勤,致欢忻于春酒。”李善注:“春酒,谓春时作,至冬始熟也。”陶潜《读山海经》诗:“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八大山人此处“春酒”用法,其意与陶潜同。提携:提,提拿,提契。带领。携,携带。用手提着,携着。雨雪时,下雨、下雪的时候。诗后款中注明为“上元”时,即元宵佳节日。江西所属地区此日子十有九九是非雨即雪,故民间有谚云:“云盖中秋月,雨打上元灯”。“雨雪时”是诗人对上元佳节出游当日的描写。
②瓶瓶钵钵:瓶,容器。此指盛着春酒的酒瓶。钵,原指钵孟之类的盛器,是和尚所用的饭碗。此指喝酒用的盛器。诗人言钵而不言“杯”或“碗”,是因为诗人的释家出身及还俗后继续修行净土的原因。尽施为:尽,达到极端,尽量、尽情、尽兴。施为:施行,实施。为,指行为。
③还思:还,返回原来的地方。思,想。回忆过去的地方。竹里:指竹林里面。丫髻:丫,《正字通·1部》:“凡物叉分者皆曰丫。”髻,挽束在头顶的头发,发髻、头髻。中国古代的发髻形式,明代的儿童亦袭之,头顶束两个小髻,这种打扮随着清朝统治的发,而从此消失。
④画插兰金:画插,指画中所绘插在古并中的兰花。兰金,“金兰”的倒置用法。谓友情契合深交。语出《易·系辞上》:“二人用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又如《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画插兰金,指画在画面里,插在古瓶内的兰花,是为有金兰之好的羽昭先生,舫居方丈和澹雪和尚所画。两道眉:一指画中所画兰花左右一撇,形若两道眉。二指童年回忆中自己涂鸦习画时的情影。
⑤丙寅:为1686年。上元:元宵节,江西称元宵之日为上元。仝:“同”的异体字。羽昭先生:不详。待考。航居方丈:不详。待考。澹:澹指澹雪,杭州人。南昌北兰寺住持,亦工书能诗,喜与文干交,是诗人的至交。据光绪版《江西通志》卷178页180·529页介绍:“澹雪,临济派也,康熙丁已自浙西业,见北兰让禅师道场,鞠为茂草,乃结茅其地,经营数载,殿宇斋堂,方丈禅室及秋屏阁,列岫亭,皆二次第重建,遂为江西名胜之冠。”其它文献及诗文中亦常见有提及。和上:《小知录》:以和合故,以和为上,亦曰和上。是释家“和尚”的别称和别写。
说明:
该诗是诗人还欲定居南昌后,仍与释门频繁往来,与二三好友出游所写的叙事感怀诗。诗写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诗人61岁,其诗后款署中的“羽昭先生、舫居方丈、澹(雪)和上,均为方外人氏,尤以澹雪为是,乃诗人经常涉足的南昌北兰寺住持。二人的交往史载亦见多处,可见诗中郊游,是为好友相聚后,因游历的地方和众人游历的情绪触使诗人有此一段记载。”
诗说:在农历上元节的雨雪中,我与二三知已提着春酒,出来郊游。因兴致高,不仅带着酒,还带着杯盘之类的东西,可见是一次有计划的郊游行动。因为江西有农谚说:“云盖中秋月,雨打上元灯”。这上元之月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江西人亦称“大年”。是整个春节从初一至十五闹无宵、跳傩舞、打龙类,最热闹的高潮。而这天却又必定是会下雨的。诗人深知个中道理,但仍有出游,可见是有计划的回避节日渲闹的行为。诗的第二句在叙述郊游的情景时说:在郊游的时候,大家都狂放“施为”饮尽情酒,以至有些失态。“尽施为”与“瓶瓶钵钵”结合在一起,有瓶钵相互碰撞之意。由此,可见诗人的目的,是要在诗中表明与友人的感情和尽兴的程度。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分别是:“还思竹里还丫髻,画插兰金两道眉”,使人了解到诗人与友人所郊游的,长着很多竹子的住所,不仅是诗人少时做五孙时经常来游玩的地方,而且使人隐约地感觉到可能就是王府旧宅。因为诗人在此由竹叶的丫叉而想到少年时的丫髻,由少年的回忆,又想到画兰、画竹时的涂鸦趣事,那少年画兰的左一撇、右一撇,形若“两道眉”毛的兰叶;那种即稚拙,又天真的况味,便全部浮现在了眼前,因之画面里古瓶内的两支兰叶,便随着诗人的情感,亦是左、右两撇,如初之辙了。
《题崇义县聂都乡罗汉洞内壁诗》①
甲申冬②,佛蜡之辰游仙踪③。
空即色,色即空④,天瞻云澹同⑤。
浮生如春梦⑥,转迅即成空⑦。
有人识得真空相⑧,便是长生不老翁⑨。
款识:八大山人题。
见载:《江西画报》1992年3月第38页。《江西日报》1992年3月1日星期刊。
①该诗出处详见拙著《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321页及注②,诗题为鸿鸣所加。
②甲申冬:即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甲申。
③佛蜡之辰:即七月十五日之夏满日早晨。佛蜡日,亦称佛腊日。腊者,指岁末之称,佛家以一夏九旬安居之竟为岁末,故称此日为佛之腊日。《僧史略》下:“所言腊者,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岁,则七月十五日是腊除也。比丘出俗,不以俗生为计,乃数夏腊耳。经律又谓十五日显佛腊日也。”仙踪:指江西赣南崇义县聂都山罗汉岩。
④空即色,色即空:语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空即色,色即是空。“色,梵文的音译。按照佛家的概念,“色”指的是有形之物,即物质现象,但又并非全指物质现象。《俱舍论》卷一:“变故名为色。”指一切能变坏并且有质之事。《百法明门论忠疏》:“质名色”。唯指具有不可人性之事物。在《心经》里,色指受(感受)、想(表象)、行(意志)等精神作用。空,亦为梵文音译。指事物虚幻不实或指理体之空寂明净。谓世界的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刹那生灭,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故谓谓之“空”。
⑤天瞻云澹:天瞻,往上看。瞻,指望、看。云澹。云淡。□□同:□□此二字阙,从前后句连贯和所要表达的意来看,可视作“一般同”或“处处同”。
⑥浮生:指人生。老庄以人生存世,虚浮无定,故称,“共生若浮,其死若休”。后世多有沿用。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砍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春梦:春日之梦。此指世事无常,繁华易逝。如刘禹锡《春日书怀》:“眼前名利同春梦,醉里风情敌少年。”
⑦转迅:即转瞬之间。形容时间短促。
⑧有人识得:如果有人知道。真空:佛门术语。指小乘中的涅般。非伪云“真”,离相谓“空”。《行宗记一》上:“真空者,即灭谛涅,非伪故真,离相故空”。真如之理性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故云真空。真空观念在华严宗中说:对于非有之有为妙有,为有非空之空曰真空。真空观是大乘至极之真之真空。相:相,指面貌。本质、本相。
⑨长生不老翁:佛说;生老病死,本来空寂,何来老死之有?故佛又说:“闻妙经者,得不老不死。《法华经·药王品》曰:“众人有病,得闻是经(指法华经),病即消失,不老不死。”诗人借《法华经》之语说前句知其色空真相者,即为永生也。
说明:
八大山人晚年常见有浓重的释门偈语诗存世。在这首近年来新发现的偈语诗中,诗人对自己已近耆耋之年的人生颇有感触。作为曾是“竖拂称宗师”的老人来说,佛理的开悟不是在对自己而言,而是在对世人论道。象是普渡众生的菩萨;又象是老生长谈的大智慧;而绝不是陈词滥调。佛门的魅3力便在此,理仍然是那么一个理,道只是那么一条道,然而却总是常谈常新,使人渐悟,使人顿悟。但是世俗的欲望和执着,却又总让多少人开不了悟,悟不透彻,这便又是佛门一直感到悲哀的地方。诗人立足于佛的大道理。面对大自然,游历之余,即举将这一千古不变的大道理题赋于岩壁,是庆幸自己得首的心声,亦又是哀告世人的真谛。在这里,许多读者对于“色空”二字常有接触,但是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本质的意义,却不甚深解。为此,借八大山人之论在此略述一二。
所谓“色空空色”的理论和言辞,是佛教对于人世间一切存在之物所发出的冷峻判断语。是至真不误的一个命题。这个命题的确立,都是建立在为解脱世人在获得了物质享受之后,又不得不面临巨大的死亡恐惧而得出的。因此“色空”关系的辨明目的,便是解决恐惧的根本。
“色空空色”的原话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本出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该经汉译本多采用唐玄藏所藏的本子。经中说观世音菩萨悲(慈悲)智双运,对世间的一切存在作了深刻的观察和思维。从而得出了“五蕴体性悉皆是空”的结论。所为有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色”是世间存在的物质方面的总称。从《般若心经》的字面意思来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的“色”指的便是色蕴。色蕴是什么呢?“蕴”的意思是堆积,积聚,也就是聚合为一类的意思。用现在的哲学语言说,便是指范畴。至于“色”,顾名思义,当然有“颜色”的意义,但在佛教中,“色”兼有“颜色”与“形色”两者。“色”有两大特征,一是触对变化,二是方所示现。方所示现,即是颜色形大辩论位置等;触对变化,指任何物质均有一定质量,也就有一定的体积,这样才可成为感觉官能的
“色蕴”为四大种及四大种所构造成。四大种,依据印度哲学,指“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称地水火风四界。界就是范畴或类。
诗人在诗中省略了这些佛门的大道理,只用“天瞻云澹□□”(“一般”或“处处”)同的诗的语言来概括,因为诗人已是年近八十的老人,对于色空的转瞬理更有体会,更加深刻,因此便说“如春梦”一切空。
由于佛门面对的命题是无法用往生(死亡)的经验来说明这一命题,许多始终对死亡这一恐惧感无法消除的世人,当然也包括僧侣,佛门中便称之为“不悟”。世人则从此转入佛门。在这一观念仍然得不到改变的同时,便对佛的理论失去了信心,从而悲叹哀怨这一不可挽回的事实。而弘扬佛法以求解世人人于苦难之中的做法,则是佛门孜孜以求,始终不渝的伟大之处。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诗人在最后两句诗中便说,如果真的懂得了“色”与“空”这个本质性的道理,那便是获得了佛的最高境界。这个最高境界,当然就是不惧死亡的境界。从真正意义上“不惧死亡”境界的获得,当然是永生的。
来源:八大山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