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早晨6点,天下着小雨,然后转为中雨。
接到孔子后裔联谊会通知的部分孔子后裔,冒雨在孔庙神道南端等候。三孔旅游服务公司的演出团队,着祭祀古装也提前来到这里。
6点半钟,一辆警车前面带路,随后一辆大巴车紧跟,车停下以后,从车上走下一位下身着蓝色长袍、上身穿黑色中式上衣的男士,带着眼睛,眉毛浓黑,头发略短,文雅稳重,他就是从台湾来的孔子第七十九代奉祀官孔垂长,原孔子第七十七代、奉祀官、台湾考试院院长孔德成先生的长孙,1974年出生在台湾,孔子第79代嫡孙,末代衍圣公、台湾前“考试院长”孔德成之长孙。2009年9月在台湾举行的“中枢祭孔大典”仪式上,接替孔德成担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随同孔垂长来曲阜祭孔和省乡的还有他的妈妈、夫人、孩子、舅舅和有关人员20多人。
自1947年孔德成离开曲阜,然后辗转到了台湾以后,迄今为止,是在台湾的衍圣公(又称奉祀官)首次回到曲阜,祭祀至圣先师孔子。两岸不同的政治背景和与政治有关的种种原因,孔德成先生一直未能如愿再次踏上故土,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这次,孔垂长先生回乡,对九泉之下的孔德成先生,也是一种安慰。
在司仪人员的引领下,孔垂长先生深情凝重,缓步沿孔庙神道向明故城南门和孔庙正门走去,随行人员和孔子后裔代表紧跟其后。雨越下越大,两侧的千年古柏挂满了雨滴,明故城墙和孔庙掩映在薄薄的雨雾之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孔子故里迎游子,天公落泪祭素王。
孔垂长一行走到宏伟壮丽的大成殿前停下,祭孔表演队伍位列两侧,随行人员和孔子后裔代表排列其后,引贊开始恭颂祭孔子文,悠扬悲壮的祭乐响起,孔垂长入大成殿内向先祖孔子行九鞠躬礼,代表传统祭祀中的三拜九叩大礼。全体人员行三鞠躬礼。然后,孔垂长一家人分别合影,与陪同祭祀的孔子后裔代表合影。根据安排,孔垂长一行还要去孔林(孔子墓地)去向孔子墓、二世祖孔鲤墓、三世祖孔伋墓、中兴祖孔仁玉墓、第七十四代衍圣公孔繁灏墓、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墓、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墓行礼祭祀。此后,还要到孔子的父母葬地梁公林、孔子诞生地尼山拜祭。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
祭孔大典
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至直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
祭祀孔子的典礼,称为“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最初祭孔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二次。后来,人们又在阴历八月二十七日(相传为孔子诞辰)举行大祭。这一天的祭孔仪式隆重,连在私塾念书和在学堂里学习的学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敬重。参加祭孔的人员,最初只限于孔氏直系子孙。祭孔被当作国家的大典后,"家祭"仍照常进行。国祭多由皇帝专门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自己亲至阙里孔庙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