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小本自导自演的影片《逃离德黑兰》,根据1979年伊朗人质事件改编,是一部政治惊悚片,整个影片没有惊心动魄的救援场面,但结构紧凑,气氛诡秘,让人看得手心出汗,直到被营救的六人所乘坐的飞机飞离德黑兰机场,才令人长长地呼出一口气,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不错的影片,目前已经获得金球奖的三项提名,估计在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中也会榜上有名。
1979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愤怒的伊朗民众占领,多名美国人质被扣押,要求美国政府遣返当时正在美国治病的伊朗国王巴列维。6名美国使馆人员在占领过程中趁乱出逃,躲在加拿大驻伊朗大使的家中。美国中情局想方设法要把这6个人转移出伊朗。特工门德兹设计行动方案,自己假冒是拍摄一部名为“Argo”的科幻影片的加拿大电影制片人,到德黑兰选景,让这六个人也使用假加拿大护照,冒充电影制作团队成员,一同乘飞机离开德黑兰。这部影片紧张的剧情令人捏着冷汗,幽默的台词庄谐并重,一张一弛控制了故事的节奏,再配合优秀的剧本和演员,还有美工展現出七八十年代的风貌,令电影有很强的可看性。
不过话说回来,美国电影中的伊朗和伊朗人,总带有那么些疯狂,恐怖,极端,令人厌恶,这部影片中的很多场景,比如伊斯兰文化指导部办公室,德黑兰大巴扎,德黑兰机场,街道,都是那么阴暗恐怖,气氛紧张压抑;里面的伊朗人,攻占美国大使馆的学生,大巴扎里的商人,机场安检人员,革命卫队队员,伊朗安全局人员,都是满脸杀气,满眼疯狂,让人望而生畏,伊朗的老百姓则是满脸愁苦和恐惧,在政治和历史的狭缝中战战兢兢地生活。
我想起刚来伊朗时看过的另一部美国电影《不能没有我的女儿》,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妇女,嫁给了一位在美国行医的伊朗人,有一个女儿,三个人在美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这位伊朗医生觉得有必要回到祖国参加革命,就欺骗妻子说是要回伊朗探亲,并手持古兰经发誓会带她们回美国生活,可是到了伊朗,他像变了个人,成为狂热的宗教信徒,将妻子软禁在家,告诉她他们将一辈子留在伊朗了。妻子在经历了这个晴天霹雳之后,开始寻找逃离伊朗的途径,最后在一些伊朗人的帮助下,带着女儿偷渡土耳其国境,经美国驻土耳其大使馆的帮助,回到了美国。这部影片也是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改编,但我记得其中有个情节,就是妻子未经丈夫允许出门,在公共场合被丈夫追打;还有妻子刚到德黑兰,头巾被怀中的女儿往后掳了一下,露出了头发,马上有持枪穿黑袍的女兵上前威胁训斥,当时老侯就指出这些都是不真实的描述,是对伊朗的歪曲,我还觉得他是在为伊朗辩护,后来在伊朗生活了这么长时间,这些电影中的情形在现实生活里从来没有出现过。
还看过美国的一部奥斯卡获奖片《撞车》,里面一个伊朗人,开着一家超市,因为对来换锁的锁匠不满,竟开枪向他射击,幸亏他买到的子弹是假的,才没有酿成悲剧;还有一部影片,片名不记得了,讲的是一个伊朗国王时代的军官,在伊斯兰革命时移民到美国,强行霸占了一位年轻的美国姑娘的房子,在纠纷中唯一的儿子被美国警察枪杀,妻子服毒自杀,他自己最后也受不了离乡背井,妻离子散的结局,服下毒药,穿上当年国王护卫队军服,和妻子的尸体躺在了一起。这些美国影片中的伊朗人,都是那么的疯狂,精神不正常。
去年美国还拍了一部关于伊朗的影片,叫《家庭环境》,描写了当代伊朗年轻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抗争,我认为这部影片还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的,好像导演是伊朗人,里面所描写的那个伊朗富裕家庭中一儿一女的世界观,宗教观和生活理念上的冲突,代表了当代伊朗年轻人的思想和生活现状,可惜这部影片看过的人不多。
《逃离德黑兰》将33年前的历史再现,在伊朗核问题悬而未决,西方国家对伊朗制裁加剧,战争的威胁愈演愈烈的当下,这部影片肯定对人们会有一定的误导,对伊朗原本反感的人会更加痛恨伊朗,对伊朗原本不了解的人会觉得伊朗恐怖,极端,我希望大家回想一下美国影片里对中国人的描写,那些穿着中山服或军装,带着红领章的或愚蠢,或凶残,或可笑的形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