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色彩的魔术师,他被视作印象派的先驱,他是英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英国风景画派的杰出领袖。他就是约瑟夫·透纳。约瑟夫·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Turner,1775-1851年)生于伦敦的一个理发师家庭,自幼酷爱美术并显露出非凡的艺术天赋,13岁师从地形图水彩画家托马斯·马尔顿,14岁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两年后参见学院画展并获奖,这使得画家开始在英国的画坛崭露头角。透纳早期的创作多为水彩画,画风精确写实,尚带有地形图的痕迹,1797年油画处女作的成功使他转向风景油画的创作。1802年年仅27岁的透纳当选皇家美术学院院士。一名风景画家能获得这一殊荣可以说是极为罕见的。这一年,画家首度赴欧洲大陆写生,参观,阿尔卑斯山的雄伟险峻激发了他的浪漫情怀,巴黎罗浮宫珍藏的前辈大师的传世杰作更使他眼界大开,回国后其画风开始转向浪漫主义。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RA (baptised 14 May 1775 – 19December 1851) was a British Romantic landscape painter,water-colourist, and printmaker. Turner was considered acontroversial figure in his day, but is now regarded as the artistwho elevated landscape painting to an eminence rivalling historypainting. Although renowned for his oil paintings, Turner is alsoone of the greatest masters of British watercolour landscapepainting. He is commonly known as "the painter of light" and hiswork is regarded as a Romantic preface to Impressionism. Some ofhis works also are cited as examples of Abstract Art existing priorto recognition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作品赏析部分】【 1.《遇难船》1805年(58.6×81.3cm)油画 [英]伦敦泰特美术馆 藏 】【 Shipwreck,1805 】《遇难船》是透纳私人画廊开幕时展出的一件作品。当时的英国每年有5000人葬身鱼腹,海难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甚至超过战争。在这里画家展示了一幕自然生活的悲剧;巨浪滔天,倾斜的船只即将颠覆,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人们挣扎着与自然作殊死搏斗。汹涌的黑浪,翻滚的乌云、刺目的闪电与倾斜的桅帆、惊恐的人群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恰到好处地渲染出场面的阴森恐怖,岌岌可危。画家在这里借鉴了鲁伊斯达尔等荷兰风景画家的风格,同时更加入了自己的强烈内心感受,从而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2.《战舰特米雷勒号的最后一次归航》1838年(91×122cm)油画 [英] 伦敦国家画廊 藏 】【 The Fighting Temeraire tugged to her last berth to be brokenup,1838 】该画描绘了曾在对拿破仑海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著名战舰被一艘小火轮拖往船舶解体场的伤感画面,身经百战的战舰虽然依旧挺拔伟岸但却不得不退出历史的舞台,不禁使人油然而生一种英雄暮年的悲壮凄凉之感;小火轮虽远不如战舰那样雄伟壮观,但却体现着工业革命的新成果,因而象征着新的历史力量;黄昏的大海上风平浪静,异样的静寂使得一切显得分外悲凉疲惫,如血的残阳更为画面增添了几分如泣如诉的感伤气息。透纳善于从前辈大师那里汲取营养,英国风景画之父威尔逊、法国古典风景画大师洛兰、普桑以及伦勃朗、鲁伊斯达尔等荷兰画家都对他画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雷诺兹作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和当时英国至高无上的艺术权威,其艺术理论使透纳深受启发。雷诺兹根据题材的不同将绘画分成多个等级,其中历史画处于最高位置,而风景画则是无足轻重的。透纳虽然不同意他的理论,但在其一生的创作实践中却力图证明风景画与历史画一样,同样可以表现哲理性的主题,同样可以给人以深刻的教益。为了体现古典主义所崇尚的崇高风格,透纳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喜欢描绘具有悲剧色彩的毁灭性主题。和很多其他的浪漫主义画家一样,雪崩、雷雨、暴风雪、火宅、洪水、海滩等自然灾害是他偏爱的题材,通过此类场景的描绘,画家力图表现大自然压倒一切的伟大力量,用人类的微不足道,不堪一击来反衬出自然的主宰地位。不仅如此,透纳还力图在作品中反映出更为复杂的隐喻与哲理,他创作了很多历史风景画来达到借古喻今的目的。此类作品有《埃及的第十次瘟疫》、《所多姆城的毁灭》、《米江军队在沙漠中的覆灭》、《暴风雪,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迦太基帝国的最后一次日落》等,通过这些宗教传说与历史故事,画家提醒人们从古代文明的毁灭与古代帝国的崩溃中汲取教训,告诫人们切勿因自私、贪婪、暴虐而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战舰特米雷勒号的最后一次归航》就是这种具有历史悲剧色彩的作品。【3.《雨、蒸汽、速度——大西方铁路》1842年(91×122cm)油画 [英] 伦敦国家画廊 藏 】【 Rain, Steam and Speed —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 painted,1842】作为一个观察敏锐的画家,透纳偏爱新生事物。当其他风景画家对当代生活场景不屑一顾之时,慧眼独具的透纳却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新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雨、蒸汽、速度——大西方铁路》一画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画家用他那生花妙笔生动地再现了现代生活中的速度美。据说为了创作该画,画家将头伸出火车窗外,在倾盆大雨中一动不动地观察着雨雾迷蒙的风景。不仅是表现题材、观察方法令人称奇,而且作品的构图与手法也让人耳目一新。英国作家萨克雷曾分析说:该画上的雨是用刮刀涂在画布上的污浊色斑来表现的,昏暗的阳光是从厚而灰的铬黄色块下透视出来的,阴影是用微冷的茜红与深沉的朱砂色来表现的,机车锅炉中的火光则以深青色、豌豆色绘成。尽管画面轮廓模糊、色调暗淡,但阴雨天的气氛却让人感到扑面而来。透纳是一名极为勤奋的画家,他一生创作了两万多件作品,其中包括油画、水彩、素描、速写以及版画。他的创作虽然显示出强烈的幻想色彩与浪漫气息,但却是深入观察生活、研究自然的结果。为了寻找创作素材与艺术灵感,他走遍了欧洲各国,特别是先后四次意大利之行不仅使他眼界大开,更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创作源泉。他在观察自然中的废寝忘食、忘我投入曾传为美谈。1834年伦敦国会大厦失火,当人们忙于天火之际,他抓紧这一难得的时机,一鼓作气完成了9幅水彩写生画稿。为了捕捉大自然的真实面貌,他甘冒生命的危险。为了描绘海上风暴的真实景象,时年67岁的透纳让水手将自己绑在桅杆之上长达四个小时,以便在暴风骤雨中亲身体会与狂风恶浪的搏斗。【 4.《暴风雪》1842年(88×118cm)油画 [英] 伦敦泰特画廊藏 】【 Snowstorm,1842 】《暴风雪》一画作为画家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他那别具一格的绘画风格。画面上的景物无论是海浪还是搁浅的船只,都不再有清晰可辨的轮廓,剩下的只是色彩与笔触形成的漩涡。在这里画家追求的不是对自然作亦步亦趋的机械描绘,而是在感觉真实的基础上表现光、色、空间留给人的印象。以动荡不安的戏剧性、令人目眩神迷的奇光异彩以及绚烂之极的金色梦幻取代了古典主义的单纯、宁静、庄重与和谐。他善于将光与影、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并以其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油画中色彩语言的表现力,因而被人们称为色彩的魔术师。透纳的艺术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早在印象派形成之前50年,他就提出绘画应该描绘视觉印象,由于他对自然中光、色、空气微妙变化的深入研究,而被印象派画家视作先驱。【 透纳 —— 艺术与名望 】 伊恩·沃瑞尔 名望鞭策明澈之士…… 不屑享乐,日无暇晷,勤劳有加。 ——弥尔顿,《莱西达斯》 1851年12月,透纳在伦敦一僻静之处安然去世。在大多数公众的心目中,他依然是那代人中最伟大的画家,但七十六岁的透纳已是病痛缠身,感觉大限已近,他无奈地说:“我将不复存在,是不是?”这话显然表明他内心深处渴望得到承认,害怕默默无闻。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这种念头一直在推动、支撑着他。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既有如潮的好评和滚滚而来的财富,也有指摘争论和苛责谩骂。在他之前或之后,还没有哪位英国艺术家在其有生之年得到如此褒贬不一的评价,死后又不断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虽然透纳从来不缺狂热的支持者,称他为“无可争议的欧洲首席风景画家”,但是他的作品开始时也经常引起不安和敌意。早在1833年,W. H.派恩(W.H.Pyne)就注意到这种情况,他写道:“透纳的天才不允许他的欣赏者持折中的态度,他们要么完全喜欢他,要么完全讨厌他。” 透纳的锋芒个性以及不惜一切获得成功的决心,也使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两极分化。在摄政时期伦敦的上流社会看来,透纳毫不遮拦地把艺术当作生意,自然是庸俗不堪。透纳就好像简·奥斯汀(JaneAusten)小说中的粗人,在践踏温文尔雅的社交礼仪。然而这位具有精明经济头脑的艺术家,虽然常常被指责为可恶的贪财奴,实际上却是一位慷慨大方的朋友,肯为他所认同的计划牺牲自己的利益。他的同代人并没有都认识到,透纳的卓尔不群之处就在于他对自己价值的认识不仅来自于他的艺术抱负,还来自于他打造真正意义上的英国画派的爱国理想。劳伦斯·高英曾简明扼要地指出:“透纳把从事绘画的三种传统动机——名望、金钱以及对艺术的热爱——调和得如此完美,无人能及”。 虽然透纳有着无可争议的艺术天分,但想要在英国艺术圈占踞一席之地,并不容易,这就好比一个人,大家都觉得他不适合做领导,他却硬要当。当时,诸如“颅相学”(颅相学常被用来支持某些阶级偏见)等甚是风行,就连透纳的密友也曾说“个头不高、形象猥琐,这是透纳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有人说“他只能因其作品受人爱戴,因为他是那么其貌不扬”。无独有偶,1820年代末时,德拉克罗瓦(1798-1863)带着法国人的傲慢认为透纳看起来更像农民而非画家。在他一生中,无论他的仰慕者还是诋毁者,都想在他不出众的外貌与杰出的画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不过,也有人能抛开自己的先入之见,发现了透纳更有趣味的一面。例如,约翰·康斯泰勃尔(1776-1837)虽也坦言透纳的确如他所料,“粗俗无礼”,但他的思想无比丰富。 像这样的反差和矛盾在透纳身上很典型,他似乎刻意追求一种神秘感,使人无法清楚直白地阐释他的艺术。他似乎乐于将水火不容的对立两极集于一身:既有前卫独立的艺术追求,又能忠于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机构;明明是艺术虚构,他却能表现得如纪实文学般真实;他既能不断地探索新的主题和风格,也能模仿、弘扬既往的艺术精髓。除了这些明显的两面性,透纳在艺术上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正在兴起的英国画派的活力和进步,该画派最终吸收了透纳的巨大贡献,而透纳也成为该画派的代表。从威廉·霍格斯到乔舒亚·雷诺兹,透纳完全可能从这些前辈所取得的成就中意识到,艺术能给他社会地位和利益,从而名垂青史。 从透纳的这些抱负来看,他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他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在透纳生活的年代,社会正经历巨大变革,社会各阶层流动性很大,很久之后才逐渐稳定下来。透纳于1775年出生于伦敦市中心,他父亲是一位理发师和假发工匠,日子虽过得体面,却也不够宽裕。透纳的全名为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小时候大家都叫他威廉。他家在考文特花园(CoventGarden)附近,离皇家美术学院不远,他对这所学院的向往和钟情长达六十多年。从1780年起,皇家美术学院每年春季都在萨默塞特宫特设的展厅举办展览。据早期的逸事记载,老透纳的顾客中就有皇家美术学院的会员,他们来店里理发时,发现摆在橱窗里的水彩画很有功底,不像出自少年之手。不过,老透纳比较实际,他希望儿子去做建筑绘图师,因为这似乎更容易谋生。尽管如此,小透纳还是在快满15岁的时候,考入了皇家美术学院。从此,他的雄心壮志便直冲霄汉,他宣称要创立一个独具英国特色的画派。 接着,透纳就要琢磨:天分到底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养成的?从他自身的经历来看,学院的课程对于绘画技巧的提高没有多大用处(学院并不教授具体的“技艺”,即如何在纸上或画布上运用颜色)。在这方面,他似乎从乔舒亚·雷诺兹爵士(1723-1792)那里获得了更多的教益。雷诺兹是第一任院长,他鼓励学生观摩前辈艺术家的作品,分析他们的绘画技巧,学习他们的画面意象。凭着勤奋和持之以恒,透纳很快取得了令同辈瞩目的进步。1805年,爱德华·戴耶斯(1763-1804)就以透纳为例,称“勤奋加自制,没有老师也能突飞猛进”。几年后,透纳也意识到他成长中的特色之处,他在日记中坦言:“仅仅有天分是不够的,必须刻苦勤奋,多加实践。年轻人要是做不到这一点,趁早换个职业。”对于透纳来说,仅靠灵光一现显然不切实际,他主张刻苦练习并坚持不懈。许久以后,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他说:“秘诀只有一个,勤奋再勤奋。” 还在学院的时候,透纳就开始向每年的春季展览呈送作品。该展览是伦敦艺术界最重要的舞台,画家能借此扬名,获得资助。他从1790年开始向展览呈送画艺精湛的水彩画,可他很快就意识到,要想获得他所期盼的那种成功,还得精通油画。于是,1796年,他展出了自己的第一幅油画。然而,最能显示他雄心的,是同年他在另一展览中展出的作品,一幅威斯敏特教堂内景的水彩画。该教堂还是最重要的国家陵园。透纳在画面前景的墓碑上赫然刻上了自己的姓名及出生日期,暗示自己将来也会在这里有一席之地。事实证明,这份大胆自信并非虚妄,他的确功成名就,只是猜错了地点:他最终安息在圣保罗大教堂的墓地,与其他艺术家和民族英雄安葬在一起,其中就有纳尔逊将军。 立志留名皇家美术学院的透纳,连续数年吸取风景画及海洋画的既有风格。在1800年之前,这类题材的绘画在学界的档次要比历史题材低很多,但透纳总是乐于打破严格的门类界定,他把含意丰富的叙事引入风景画中,赋予风景画独特的气氛和戏剧性效果,发展了自成一派的历史风景绘画。接着,他在J.R.科森斯(1752-1797)、R.韦斯托(1765-1836)等同时代画家的水彩画成就基础上,使用了对比强烈的色调,运用了一系列大胆新颖的技法及大幅尺寸,挑战水彩画不如油画有表现力的观点。这种全线进攻,加上对J.法林顿(1747-1821)等权威评论家的挑战,使透纳成为年轻一代中一颗耀眼的新星。回报是实实在在的,1799年末,他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的准会员;1802年初成为正式会员,成为获此殊荣的最年轻的艺术家。他在皇家美术学院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自然引得许多爱好艺术的贵族前来委托他作画,他也就获得了出入上流社会的入场券,并由此接触到了英国最好的艺术藏品,因为英国在1824年之前没有国家美术馆,藏品均在私人手中。 透纳展出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尽管与当时英国的前卫艺术(抛弃了来自于法国的光滑的画面风格)异曲同工,但在19世纪初的几年里,保守的声音开始指责他的风格对他所绘的景象没有什么提高。有批评家在1801年的《箭猪》上撰文,指责其风格模糊不清,是在“掩饰其轻率”,此后对透纳展出作品的评价也主要以此类诋毁为主。同样重要的是同行们私下对他的非议,很多人都认为他的画法缺乏完整性。例如,约翰·霍普那(1758~1810)看了透纳根据1802年首次欧陆之旅所作的作品,对这些作品的粗糙和缺乏润饰很是惊讶,“要猜想的东西太多了,那感觉就像在盯着燃烧的煤火或一堵旧墙,毫无定形,难以揣摩”。其他如康斯泰勃尔、J.诺斯科特(1746~1831)等,则认为透纳的作品“越来越浮夸,离自然越来越远”。 透纳似乎很在意这些评论,因为在1800年代中期,他着手掀起了一场在泰晤士河沿岸进行户外自然光中(pleinair)作画的运动,直接感受大自然的原貌,重新思考如何在画中再现这一原貌。当时,英国很多青年艺术家都在尝试户外写生。他们认识到,早前的风景画家,如法国的克洛德·洛兰(约1604/5-1682)和尼古拉斯·普桑(1594-1665)都是先在罗马乡间写生,再带着这些习作“片段”,回到画室中进行再创作。透纳认为,洛兰的作品远胜于其法国同胞普桑的作品,是风景画的典范,也许就是风景画的精髓。洛兰作品构图优雅,尽管现在看来有些刻板,却再现了古典社会的和谐图景,场景与叙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1790年代,透纳第一次见到洛兰的作品,深受震撼,洛兰对光线的微妙把握令透纳折服,坦言“无法模仿”。不过,透纳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毫不讳言地要超越他的榜样,这成了他历史题材绘画的中心任务。洛兰被鉴赏家们视为声望最高的风景画家,大量作品成为英国藏家的藏品,这无疑影响了透纳的奋斗目标。虽然透纳明显在迎合英国藏家的口味和钱袋,却并不满足于仅仅模仿洛兰的作品,而是加入了显著的英国主题,将想象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他1805年后创作的以泰晤士河速写为素材的绘画中,能看出他在用洛兰式的视角来审视本土风光。在《惠桥的泰晤士河》(约1806年,PetworthHouse, B&J 204)、《温莎的泰晤士河》(约1806年,Petworth House, B&J64)及《里士满山与桥》(1808年,Tate, B&J73)等绘画中,透纳在现实的视角和主题中很自然地寄托了田园牧歌式的怀旧情绪。 实际上,透纳所专注的河岸风光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怀古幽思,整个18世纪一直都有诗人墨客在赋诗兴咏。《汤姆森的风弦琴》是透纳所作最有洛兰绘画神韵的作品,由里士满山鸟瞰泰晤士河特威肯翰河段,并引用了两位诗人的作品。这两位诗人是亚历山大·蒲柏(1688-1744)和詹姆斯·汤姆森(1700-1748),都曾寓居此地。在早期的一些画展中,透纳在皇家美术学院的展览目录中为自己的作品添上了摘引自文学作品的标题,其中许多来自汤姆森的诗作。有时,他也会加上自己写的诗句,从而使作品意义更为丰富,就像这幅创作于1809年的《汤姆森的风弦琴》。此后的40年中,他一直沿用这一方法,只是引用最多的诗人变成了拜伦(1788-1824),偶尔也会从自己正在创作但一直没有发表的史诗《希望的谬误》中引摘诗句。如此强烈地寻找一种辅助的表达手段,以弥补单纯的视觉表达,很值得关注,尤其是透纳,常被认为是不善言辞的人。我们或许可以从透纳布满诗稿的日记中猜度他这样做的意图,他力图区分诗人与画家的不同角色。在他所梳理的观点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画家只能描绘他的所见,而诗人的想象却是广袤无界的。然而,这样简洁的区分满足不了透纳的艺术目标,正如E.乔尔1979年所说,透纳“希望让所有艺术作品都高于自然”,这就需要根据经验和智慧重新整合画面的基本元素。 透纳开始涉足诗歌创作的同时,也从理论上探索风景画的范畴。后者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他受洛兰影响所作的铜版画系列作品,即《钻研之书》(LiberStudiorum),可视为其艺术理想的宣言;其次是他担任皇家美术学院的透视法教授(他在1807年到1837年间担任此职,但只是到1828年后才偶尔授课)。尽管学生们对他独特的示例图表印象深刻,但对于他的讲授,大多数学生认为(如果他们听了的话)不过是对早期透视法的论著进行了一番剪切拼凑而已。他最成功的演讲是“背景”在绘画中的重要性,这成为风景画艺术史上最激情昂扬的一课。这些教学活动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最终巩固了他在这门艺术中的领袖地位。另一个巩固他地位的因素,就是他于1804年4月在哈利大街开设了个人画廊。他之所以要开如此,也许是因为皇家美术学院内部曾一度有过重大分歧。而更重要的是,自立门户以后可以自由地安排展出作品,能够展出一些在公共画展中可能被视为过于激进的作品。时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的美国人本杰明·韦斯特(1738-1820)就曾指出,透纳在学院展出的泰晤士河风景画只是些“丑陋的污点”,“没有比这更恶劣的了”。 这一时期,国内的贬斥声音渐具声势,尤以心胸狭隘的乔治·博蒙特爵士(1753-1827)为首。这位富有的贵族代表了当时鉴赏力的权威,自己也进行艺术创作,但他的绘画理念非常保守。从1806年开始,他就把透纳及A.W.考尔科特(1779-1844)、J.克洛姆(1768-1821)等艺术家贬为“白色画家”,对他们画面上鲜亮的银光极为不屑。透纳画面中新出现的这种色彩浅淡变化,源自他抛弃了以深色打底构图的传统手法,转而在白底上作画,这更像用水彩在光亮的表面上作画。这种手法在再现空气的微妙变化时格外有效,比如,在透纳的《霜晨》中,英国冬日的刺骨寒冷似乎从画中扑面而来,在再现光和风景的技法上,透纳的这幅画大胆地突破了传统,在其死后赢得了莫奈的崇仰,莫奈说这幅画是“睁着眼睛画出的”。然而在当时,仍有人难以接受这种前卫的画法。就在《霜晨》面世三年后,散文家威廉·哈兹利特(1778-1830)对透纳的风景画做了一番评论,他可能考虑到了这幅作品及1812年的《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认为从透纳的风景画中可以看出,“由于所画的对象是空荡无物的,更加反衬出画家的知识是何等丰富,画笔是何等有力。整幅画画的就是空气、泥土和水”。他的如椽大笔继而总结道:“艺术家乐于回到创世之初的混沌状态,回归到水陆、日夜刚刚分离的时刻,当时地球上还没有生物,也没有硕果累累的树木,空荡荡的一片。有人说他的风景画‘画的就是空无’,我认为恰如其分。” 在《霜晨》画面上,小路左边有一辆迎面而来的马车,这是透纳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情景。从少年时代起,他便常常旅行,每年夏天都到英国不同的地方写生,行程长达数百英里。在常年旅行的日子里,他画了大量的速写,积累了宝贵的视觉资料,这成为他从水彩转入油画及铜版画的切入点,也成为他拓展城市以外的受众的最重要手段。通过不断的练习,他历练了自己的眼光,写生时几乎不用当场涂色,只需寥寥数笔勾勒出轮廓,过后就能转化为色彩丰富的水彩佳作,还能配上很多富有当地特色的细节。他曾宣称,画一张水彩的功夫,他能画15到16张铅笔速写。透纳水彩画比其油画更加淋漓尽致地再现了英国风光,包括其丰富的地貌,多变的天气以及日益城市化的景象。这些巨大的成就离不开他的速写本,从中可以看出他探本究源的兴趣,他对所见事物不断的反思和界定,诚如A.维尔顿所言:“其速写就是其思想活动的化身。” 1819年初,透纳很多最具创造性的水彩画(也包括一部分油画)被反奴隶制的辉格党贵族W.福克斯(1769-1825)购得。福克斯住在约克郡里兹附近的法恩利邸宅(FarnleyHall),从1808年开始,福克斯便经常邀请透纳来做客,让他参与一些项目,如收集鸟类标本,使他融入到家庭中来,并委托他描画宅邸和庄园。福克斯一直在密切关注透纳画风的嬗变,因而比绝大多数人更能接受和欣赏透纳的大胆创新,并寻找各种机会收藏其新作,如1817年的莱茵河景色系列以及慵懒的、蜜糖色调的《多德雷赫特风光》等。1819年4月到6月,福克斯在其伦敦宅邸中展示其收藏精品,最受好评的无疑是透纳1802年首次阿尔卑斯山之旅所创作的二十来张水彩画,无论从表现力还是从技法上,均可与油画相媲美。福克斯此次举办展览的时机非常适宜,当时滑铁卢战役已经结束,正是爱国主义情绪高涨的时代,水彩画被视为英伦独创的艺术,而透纳就是这门艺术的头号代表人物,其声望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各媒体异口同声地赞美透纳的成就,称他为美术界的魔术大师。这可是不多见的。 倾听着评论界的欢呼,透纳开始了他的首次意大利之旅,这次旅行实现了他多年的心愿,事后来看,也是向新艺术方向的过渡。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参观罗马。在那里,透纳曾被误会为宫廷画师,要为摄政王作一批画(但实际上,透纳为皇室作画仅有一次,是在他返回伦敦后不久,创作了一幅描绘特拉法尔加海战的宏伟作品,但未获赏识,现藏格林威治国家海洋博物馆)。在透纳以及当时的很多人心中,对于罗马的认识离不开洛兰的绘画。不过,早在他1819启程前往罗马之前,他的朋友托马斯·劳伦斯爵士就已经指出,透纳是当时唯一能像洛兰那样深刻领会意大利特色的艺术家:“像意大利这样的风光,很适合透纳尽情地展现其雅致的趣味和创造力。这里的和谐氛围,将一切都笼罩在牛奶般的甜美之中……在我看来,只有透纳的优美色调能够表达这种氛围。”劳伦斯所期待的东西,可以在大幅油画《从梵蒂冈远眺罗马》中看到。1820年透纳回到伦敦后不久,就展出了该画。画面前景略显零乱,但整片风景散发着“纯洁……宁静、优美、祥和”的气氛,在透纳看来,这就是洛兰绘画的精髓。 虽然意大利之旅常被视为透纳画风的分水岭,但实际上,他在1820年代的许多转变,早在他离开英国之前就已经在酝酿,而与意大利的首次邂逅便成了催化剂。例如,作于1818年的《多特或多德雷赫特》就已经暗示了向明快色调转变的倾向。同样,他后期作品中对纯色的大胆运用,早在他1810年代具有实验性质的水彩速写中就已显端倪,即便是专门描绘意大利主题的绘画作品,也没有与过去一刀两断(见《贝亚湾,阿波罗与女先知》,1823,泰特博物馆; B&J230)。不过,从罗马归来后的十年,毫无疑问是一段不平静的时期,只是由于他不知疲倦地参与种种出版项目,才没有表现得太明显。 这段时期,透纳的名望达到了巅峰,他的成就有目共睹,他的声望名副其实。不过,他的油画不如画在纸上的作品受欢迎。尽管有评论家开始认识到,他展出的油画是在力图表现一种诗意的风景,但其虚邈的主题和灰白的色调仍令很多观众困惑不已。在他的家乡伦敦尚且如此(这里的观众至少对其风格嬗变已经有所了解),在其它地方引起更大争议,也就可想而知了。1828年,他第二次在罗马小住,展出了三幅油画,结果被当成是无法理解的涂鸦,画面中的黄颜色也受到了嘲讽。据说,有位罗马商人曾造访透纳后挖苦说:“有人是在卖芥末,也有人是在画芥末。”只有英国人才会把他的画客气地描述为“出自一位诗人之手” 。 透纳步入五十岁后,以一种不同于1820年代中期的新策略来保持自己在伦敦公开展览中的优势地位,尤其是在皇家美术学院的年展。竞争异常激烈,大展厅里里外外挂满了画作,争夺着众人的眼球。乔治·斯卡福对1828年年展的描述生动地说明了透纳作品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厅北墙正中直面观众的位置挂的是透纳的巨作《狄多指挥着她的舰队》(藏于泰特博物馆,B&J241),而右面墙上还有透纳一幅稍小的作品,光芒压过了周围所有作品,吸引了多数的观众。这幅稍小的作品是描绘考斯划船比赛场景的两幅作品之一(斯卡福右手身后悬挂的正是此画)。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一幅画可以对其周围的画产生很大的影响。透纳有时很大度,据说他曾主动减弱《科隆》的色调(1826年,FrickCollection,纽约:B&J232),以免令该画两边由劳伦斯所绘的肖像黯然失色。不过,在这些野史逸事中,讲的更多的是他如何抢风头。有时是开玩笑,比如和乔治·琼斯(1786-1869)等一班朋友之间;有时则不怀好意,比如他故意摆出寥寥数笔的作品,令康斯泰勃尔宏大厚重的《滑铁卢桥开放》(1832年,泰特美术馆)显得很笨拙。康斯泰勃尔只好自认倒霉,伤心地说:透纳来了,还“开了一枪”。 此后,透纳经常使自己的绘画在同侪的绘画中脱颖而出。他的办法是呈送实际尚未完成的绘画,因为当时有一个传统,在画展向公众开放之前,有三天或三天多点的时间,画家们可以再对自己的作品略加修正。透纳便利用这最后的机会,对作品进行大改,淡描浓抹,添色增彩,以达到最极致的呈现。整个过程在其同侪看来,就像是一场表演。 拿捏如此到位的演技更让人们觉得他的确是一位炼金术士,得心应手地运用材料。不过还有一点也应该注意,他的习作具有开放性,有时空而未成,有时含混不清,从中可以看出油画与水彩这两种不同媒介之间的关联。实际上,他从无拘无束的水彩画试验中获得的经验,对他油画创作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1810年代他尝试在纸上同时画好几幅画,随后十年的油画创作似乎也在使用这个办法。除此以外,20世纪还发现了一批晚期未完成的油画作品,都是透纳在创作风景画时的习作,它们可与数百幅“色彩的开端”水彩画相媲美。其中有一张关于对泰晤士河上汽轮的习作,似乎是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旖旎风光》所作的习作,具有典型的示意图和悬而未决的特点,提供了多种选择,每种在他看来似乎都有进一步润色的可能。这些习作的可扩充性,从他艺术生涯最后二十年的最终完成作品中仍可窥见,而这些习作的含混模棱也成了后来评论家最感兴趣的话题。 奇怪的是,尽管后人认为透纳成熟之作中富有表现力的画法及简化了的画面是其最精华的特质,但他同时代的人似乎更愿意购买经过翻印的黑白版画。表面上看,制做版画时,由于要用精确、细腻的线条进行雕刻,原作中的生气和变动会有所减弱,但透纳似乎认为,他的水彩画只是一个过渡,只有在刻成版画后,通过细腻的明暗对比,才能得出作品的最终形式。他同时代的人对这些版画很感兴趣并不足为奇,因为他刻版印刷的作品非常多,涉及800多个主题,在文学艺术印刷品中经常会见到他的名字。这些黑白版画题材多样,透纳对雕版质量也严格把关,这对巩固他的名望至关重要,但至今尚未得到深刻全面的研究。透纳一生都在与出版商合作,有效地弥补了艺术理念与艺术现实之间的鸿沟,也使他的画能被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些版画在伦敦问世后,很快就能传播到巴黎、柏林和费城,例如他所画的法国河岸风光。当时的人拿到配有透纳插图的新书会非常兴奋,这在图像可以全球同步传播的今天是不可想象的。1830年后,人们对透纳的版画作品更加趋之若鹜,这得归因于他为塞缪尔·罗杰斯的诗作《意大利》所做插画的巨大成功。事实上,它们甚至会喧宾夺主,光芒压过诗作。沃尔特·司格特就是一例。他在1820年代早期曾请透纳为其作品配图,后因透纳风头过于强大,只好与他分道扬镳。然而,到了1831年,出版商在策划推出司格特新版作品时,执意邀透纳加盟,“有了透纳先生的插画,我能保证诗作的销量超过8000册,否则连3000册都卖不出去”。这一年,这位英国小说家、诗人不得不妥协,再一次邀请透纳到他家,当时透纳正在西海岸的浪漫小岛斯塔法岛写生。 正是在《斯塔法岛的芬格尔岩洞》(1832年,耶鲁英国艺术中心,NewHaven;B&J347)等作品中,通过描绘汽轮迎着涌起的暴风云前进,透纳再现了独特的现代生活图景,不仅在于他描绘了新兴蒸汽时代的发明,还在于他暗示这些新发明具有一种崇高的英雄主义气概。透纳常常在其水彩画中加入工业时代的景象,最著名的如《里兹》和《达德利》,他还经常在画面中加入引发变革的机器本身,这在时人看来是丑陋不雅的东西。这一主题在《雨、蒸汽和速度——大西部铁路》中达到了极致,画中一辆疾驰的蒸汽火车,似要冲出画面,直冲观众而来。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绘画作品直到大约三十年前才得到应有的关注,因为约翰·罗斯金的五卷本《现代画家》(1843-1860)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透纳研究著作,却基本上排除了这类作品。罗斯金见透纳在1830年代末和1840年代初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嘲讽,感到有必要为透纳辩护。透纳在这段时期受到的最多非议,是所描绘的事物与表达方式之间缺乏明确的关联,因此,罗斯金把辩护的重点放在了什么才是绘画中最忠实于自然的地方。有鉴于此,罗斯金的论述可能会有所侧重,而不是面面俱到。不过,罗斯金的著作极受大西洋两岸读者的追捧,他们对透纳的作品也更为宽容。尽管有罗斯金竭力为之申辩,许多人还是觉得透纳晚期的作品是晦涩的,把它们视为“梦境、挑战、理论、实验以及谬论”。 1843年,罗斯金《现代画家》第一卷面世,也从经济上帮助了透纳,它重新唤起了买家对透纳未售出画作的兴趣。不过,许多逸事表明,透纳对于这位年轻的崇拜者试图解读他毕生的作品感到有些不安。实际上,他过了很久才对罗斯金表示感谢,可能是因为他很自信,觉得自己用不着别人费力地去推介。由于长年不断地遭受非议,他似乎已经习惯了批评家们的嘲讽,聪明地承认所有批评,无论多么可怕,都有其用。不过,他仍渴望得到赏识,这是他年少时奋斗的动力,而罗斯金的著作又再度使他备受崇敬,心中难免会有一丝满足感。 艺术家在世时可能会渐渐失宠,等其过世后,作品又再度为人所爱,这是很常见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透纳早在1820年代就已经开始为这样的宿命做准备了——他此时第一次发现自己的作品销售有困难,他起草了自己的第一份遗嘱,明确表示希望能将自己的两幅绘画挂在新的国家美术馆中,并且是在洛兰最著名的那两件作品的旁边。这表明他希望自己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是能被看作17世纪最伟大的风景画家洛兰的继承者,与洛兰并置,也能彰显他继往开来的新成就。除了这份自豪感,老年的透纳在回顾其成就时,还常与年轻时代的自己进行比较。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他在1840年代初最后一次创作了瑞士系列风景画,这些作品在技术上已经炉火纯青,与二三十年前为福克斯作画时的水平相比毫不逊色,进一步巩固了他作为最伟大的水彩画家的名望。 水彩能被视为大胆刺激的绘画媒介,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透纳和他那一代画家,但奇怪的是,这一形式在19世纪后很快就式微了。然而,透纳在油画上的大胆尝试及其所取得的成功却无法磨灭。他拒不向观众妥协的做法,使他成为现代运动的英雄。从1906年开始,泰特美术馆整理并展出了150来张未被记录在册的透纳作品,极大地巩固了这位浪漫的反叛者的形象。虽然这些油画都是没有最终完成的作品,但也日渐被看作已经完成了使命,并为西方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1966年,劳伦斯·格英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次里程碑式的展览,其核心便是透纳的这类作品,总共39幅展品,只有16幅在透纳看来是可以展出的“完成了的”作品。格英为此辩护道:“我们没打算要展示透纳的全部”。实际上,格英的目的就是要说明,这些未完成作品很难理解,以呼应当时的抽象艺术。虽然展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观众对透纳的卓越技巧更为关注,反而影响了对画面原初功能和含义的正确理解。不过,格英也许总结得很对,当时还没有能力欣赏透纳的所有成就(展览中的部分作品此前一直存放在国家美术馆的地下室中,放了大约有二十年,一直没人在意它们)。 然而,从1960年代晚期开始,学术界掀起了一股重新评价透纳及其作品的浪潮,对透纳的研究更加全面,展现了一个更为复杂的透纳,他不再被看作是一个横空出世的人物,而是认为他与当时的思想和艺术潮流密不可分。大量的研究都侧重解读透纳的意象在当时的含义,而不是用20世纪的眼光来加以衡量。这些研究非但没有消减透纳艺术革命性的特征,还把这些特征还原到当时的背景,将反叛的青年透纳与前现代的成熟透纳联系起来。透纳的一生中充满了这种革命性的特征,时至今日,激进派对他的作品趋之若鹜也就罢了,保守派居然也爱上了他的作品,真是令人费解。一方面,英国的遗产保护界借用他的作品来保护风景;另一方面,泰特美术馆从1984年开始,借用透纳的名字来命名一年一度的现代艺术奖(即透纳奖)。透纳自己是否同意用他的名字来襄助这些事情,已不得而知,但这至少说明,透纳想使自己的名字永驻人间的愿望已经实现了。不管人们是否喜欢,他的油画和水彩画都留在了我们身边,不断地让我们惊讶,让我们愉悦,让我们振奋,当然,也让他的名字永远留驻。【 《商船遇难》1810年(173×241cm)油画 [葡萄牙]里斯本古伯金汉基金会博物馆 藏 】【 《The Wreck of a Transport Ship》Calouste Gulbenkian FoundationMuseum,(Lisbon, Portugal) 】“透纳不喜欢描绘静态物体,他喜欢用前人未曾用过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紧张和沉重的画面气氛。为了创造这些人们无法目睹,或者目睹后又无法表现的某些震撼人心的场面,他都设法去亲自观察体验,尔后再加入自己的想象创造。他在这幅《商船遇难》中描绘了海难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这是透纳描绘海上风景最完美的一幅。画家在这狂风大作之夜正在“水精号”轮船上,这艘船是从加维奇开出来的。画家自己说:“我画它并不是为了让人理解它,我只不过是想表现与此情景相似的现象。我曾请求水手们把我绑在桅杆上去进行观察,被绑了四个小时,我本来不指望能保住性命,但是,假如我还活着的话,我有责任把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描绘出来。”画中的惊涛骇浪似张着大口的恶魔,将要吞食一切,可怜的人类在大自然的暴怒下,顽强不屈地挣扎着,这是一个英勇悲壮的场面。画家用充满激情、狂放的笔触挥洒画面。人物虽然显得渺小,但动态十分鲜明,他们奋不顾身地与风暴进行殊死搏斗。这是一幅情景交融、光色迷离的描绘悲壮境界的杰作”。【 《狄多建设迦太基》1815年 油画 [英] 伦敦国家画廊 藏】【 《Dido Building Carthage》National Gallery (London, United Kingdom)】【 《燃烧的古堡》1834年 油画 [美] 费城美术馆 藏 】【 《The Burning of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Philadelphia Museum ofArt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nited States)】【 《月光下的煤港》1835年 油画 [美]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藏】【 《Keelman Heaving in Coals by Night》National Gallery of Art(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如果说法国画家莫奈画过《印象·日出》,那么1835年英国画家透纳画的这幅《月光下的煤港》,可称之为《印象·月出》,它们之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透纳本人在印象主义产生前30多年就曾说过,他的绘画是他的视觉经验的准确体现。他还对一位学画的人说过:“你应当画你的印象。”所以透纳的画就是凭他自己对大自然直接观察描绘出来的,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受。画家凭感觉和印象作画,是绘画观念和画法的一次突破”。【 《威尼斯大运河》1835年 油画 [美]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The Grand Canal, Venice》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透纳十分注重对自然景色微妙变化关系的入微观察。他1795年游历了威尔士和苏格兰,1802年去瑞士,1819年和1828年访问了意大利,1826年又去比利时和法国,通过广游博览,深入观察不同地区的大自然变幻奥秘。1838-1845年还在意大利威尼斯作过逗留,这一系列的旅行开阔了他的眼界,特别是水都威尼斯的纵横运河,傍水街景和云霭烟雾都使他流连忘返。《威尼斯大运河》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蓝天的云映照在河面上,往来的船只在运河面上缓慢而行,河岸两边耸立着整齐的古典建筑,向人们展现出它过去的辉煌,令观者向往。”【 《奴隶船 / 海难 》1840年(91×138cm)油画 [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藏 】【 《Slave Ship(Slavers Throwing Overboard the Dead and Dying -Typhoon Coming On)》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透纳的一位朋友给他读一本关于贩卖奴隶的书,书中描绘了当时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外掠夺贩卖奴隶的黑幕。画家用形象揭露了这个罪恶。画面上所展现的是汹涌澎湃的大海,晨曦在旭日映衬下反射到海面格外刺目。近景的海浪冲击着一组飘浮物,死鱼和奴隶的尸体混杂在一起随波逐流,运奴隶的船已逐渐远去。但是透纳在画中所特意强调的是阳光与水汽,画家对不可征服的自然力的表现有特殊偏爱。他想从中感悟某种自然的真谛,即光和色的变化奥妙。在这幅画中画家有意将触目惊心的事件与海上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构成他所表达的浪漫主义的激情。橘红、柠檬黄、玫红和紫色交织成这幅画的色彩交响,画家同时代的评论家罗斯金在谈到透纳的风景画时曾说:“如果只用一幅画去证明透纳的艺术是不朽的话,那么应选择的就是这幅《奴隶船》。”【《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内部》1802-1805年(66×50.8cm)水彩画 】【 《维苏威火山爆发》1817年(28.6×39.7cm)水彩画[美] 康涅狄格州·纽黑文·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 藏 】【《尤利西斯嘲弄波吕斐摩斯》1829年(132.5×203cm)油画 】【 透纳生平年表】 17754月23日约瑟·马洛德·威廉·透纳诞生于伦敦科芬园的麦登大道21号。父亲经营理发业。 17761岁。(约翰·康斯太布尔诞生。) 17794岁。(西班牙向英国宣战。) 17827岁。理查德·威尔生(1714年生)逝世。透纳因他的作品而尊崇仿效克劳德。 178712岁。透纳首次在他的素描作品上签名并记上年代。在此之前,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其他画家的仿作。 178813岁。(乔治三世首次神经性疾病发作。) 178914岁。透纳在夏天拜访住在牛津附近的伯父。透纳在为几位建筑家工作之后,被托马斯·弥尔顿雇用(1748~1804)。12月11日,实习结束后,获准入学皇家艺术学院的附属学校。(法国革命爆发。) 179015岁。于皇家艺术学院首次发表水彩作品。 179116岁。9月,透纳和他父亲的友人约翰·纳拉威去布鲁斯特旅行。在此次旅行中,透纳绘制了自画像(伦敦国家肖像画廊藏),并赠送给纳拉威。 179217岁。6月,透纳进入皇家艺术学院,学习人体素描课程。在那儿遇见了约翰·颂(1753~1837)及罗伯特·卡·波塔(1777~1842)。透过波塔的介绍,透纳认识了水彩风景画家威廉·佛雷第里克·威尔斯(约1762~1836),并维持了一段漫长的友谊。夏天,首次去威尔士南部旅行,足迹遍布维溪谷与布拉克山脉。 179318岁。3月27日,透纳以他的风景素描获得王室艺术协会的奖赏。秋天,前往肯特和萨瑟克斯旅行。他结识了托马斯·梦罗医生(1759~1833)。(路易十六世被判刑,恐怖政治开始。法国罗浮宫美术馆成立。) 179419岁。透纳于皇家艺术学院发表的作品首次受到出版媒体的批评。夏天,去威尔士北部及英国中部旅行。这时首次将所绘的水彩制成版画并发表于《铜版画杂志》。开始在梦罗医生的家中和托马斯·葛亭(1775~1802)一起工作。 179520岁。夏天,去威尔士南部旅行,足迹遍布卫特岛。接受理查德·考特·侯尔爵士订购的水彩连作。 179621岁。首次在皇家艺术学院发表油画作品《海上渔家》(泰德美术馆藏)。 179722岁。首次游遍英国北部。 179823岁。4月,和罗伯特·尼克森(1750~1837)及史帝芬·法兰西斯·理果(1777~1861)去肯特作速写旅行。皇家艺术学院开始准许画家在展览目录的作品标题中引用诗词。透纳首次引用了弥尔顿的《失乐园》及汤姆森的《四季》。夏天,从布里斯托旅行至威尔士南部及北部。11月,决定不再接受素描的学习课程。 179924岁。获得艾尔金爵士的邀请去安地斯旅行。但透纳因为合约时间的问题无法解决而作罢。为《牛津年鉴》所绘的素描首次出版,之后的1801年至1811年间也多次再版。8月~9月,为准备威廉·贝克佛德(1760~1844)所委任作品的绘画题材而驻留丰特希尔豪宅。9月~10月,前往约克夏的威尔士北部旅行。10月,为了拜访朋友而前往肯特并制作了一系列的室外油彩习作。11月4日,获选皇家艺术学院的候补会员。 180025岁。12月27日,透纳的母亲因精神性疾病入院。托马斯·梦罗医生是此院的专任医生。夏,再度驻留丰特希尔豪宅。 180126岁。6月~8月,去苏格兰旅行。经过湖水地带返回伦敦。 180227岁。2月12日,被选为皇家艺术学院的正式会员。7月15日~10月中,首次到法国和瑞士旅行。除了在巴黎罗浮宫研究绘画外,还拜访了皮耶·纳鲁西斯·杰兰(1774~1833)及杰克·路易·大卫(1748~1825)的画室。11月11日,参加在科芬园的圣保罗教堂举行的托马斯·葛亭的葬礼。 180328岁。约翰·布里顿首次在《英国邮报》(5月9日)中发表透纳作品的正式评论。在皇家艺术学院展出的一件作品被瓦特·福克斯(1769~1825)购藏,这是从透纳那儿购得多项作品中的首件。(英法战争再度展开。) 180429岁。4月15日,透纳的母亲去世。4月18日,透纳在哈雷街的画廊开幕,并展出自己的二三十件作品。(西班牙向英国宣战。) 180530岁。5月,透纳首次拜访艾兹鲁瓦斯的赛翁·菲力家族,之后经常去那儿小住。前年创立的水彩画家协会首次举办展览会。(托拉法加战役爆发。) 180631岁。在与皇家艺术学院对立的英国协会的首次展览会中发表两件油画。夏天和威尔斯在肯特小住,并受到威尔斯的鼓励去接受《研钻之书》的委任制作。 180732岁。6月11日,《研钻之书》出版。11月2日,被皇家艺术学院选为远近法教授。在图依柯南买地,想建立自己的新家。 180833岁。夏天,前往约翰·雷斯塔爵士位于伽西亚的塔布里的家暂住。之后,经由约克夏前往瓦特·福克斯的芳丽邸宅,并初次在那儿停留小住。至福克斯于1825年去世前,透纳经常拜访芳丽邸宅。 180934岁。3月27日,担任约翰·颂的建筑课程的助理。夏天,为了素描的委任制作,拜访艾格蒙伯爵三世(1751~1837)位于萨克斯州佩特沃斯的家。另外,为了其他作品委任的材料收集,而拜访坎巴岛的柯卡茅斯城。 181035岁。因为接受杰克·福拉的水彩系列委任制作,而拜访萨克斯。 181136岁。1月,开始远近法教学的第一堂课。 181237岁。透纳在皇家艺术学院的展览目录中,将自己的诗集《虚伪的希望》的一部分引用于《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穿越阿尔卑斯山》(泰德美术馆藏)作品中。这本诗集是透纳为了强调展出作品的标题而作。诗集的精华也在几年内被陆续出版。 181337岁。5月,由自己设计在图依柯南建设的家落成。在皇家艺术学院的餐会中和康斯太布尔谈话,他深深为透纳悠然自得的心灵感动。夏天,和席尔斯·雷定、查尔斯·洛可·依斯特雷克去迪帆旅行。 181439岁。2月,英国协会的理事们决定提供奖金给能够匹敌克劳德或普桑,并且能够适当地表现主题与手法的最优秀作品。而透纳这延迟发表的仿克劳德的作品可以说是对此种奖赏束缚的挑战。 181540岁。在皇家艺术学院发表的数件作品中的《建设卡鲁塔哥的黛朵》或称《卡鲁塔哥帝国的兴隆》(伦敦国立美术馆藏),是透纳确定要遗赠给国家的作品之一。8月,驻留芳丽邸宅。11月,安东尼奥·卡诺巴(1757~1822)拜访透纳画廊并且认同透纳为“伟大的天才”。 181641岁。7月~9月,以芳丽邸宅为根据,透纳为了收集惠特艾加的《理其蒙德夏的历史》的插画素材而前往约克夏及英格兰北部旅行。 181742岁。8月10日~9月15日,前往滑铁卢战场、比利时、荷兰等地旅行。从旅行回来之后,画了五十幅左右莱茵河景观的水彩作品。这些都被瓦特·福克斯购买。 181843岁。10月~11月,为瓦特·司各特的《苏格兰地方古谣集》插画,拜访艾金巴拉。11月,在苏格兰的归途中停留芳丽邸宅,并以其景观画了多幅水彩。开始建设属于自己的新画廊,并于1822年开幕。 181944岁。4月~5月,瓦特·福克斯所典藏的六十件以上透纳的水彩作品,被展示于伦敦的福克斯家。8月~翌年2月,初次旅行意大利。大部分时间都停留罗马。11月24日,因卡诺巴的赞助,成为圣路加公会的罗马学院荣誉会员。 182045岁。意大利的旅行经验都集结于为纪念拉斐尔逝世三百周年而画的《从梵蒂冈眺望罗马》。 182146岁。夏,去巴黎及法国北部旅行。完成为瓦特·司各特所作的《苏格兰地方古谣集》插画。 182247岁。2月~8月,在苏活的W.B.柯克画廊展出透纳二十件以上的水彩作品。4月,透纳的新画廊开幕,展示一些卖剩下的作品。8月,为了用油彩记录一系列的乔治四世的公开访问过程,前往艾金巴拉旅行。 182348岁。为了乔治四世的委任订购,开始制作为装饰圣詹姆斯宫殿的作品《托拉法加的海战》。出版最初的系列版画作品“英国的河流”。 182449岁。8月~9月,前往姆兹河及摩赛尔河旅行。秋天,为了寻找新的材料,循着英格兰东部的海岸向北方旅行。前往芳丽邸宅作最后的访问。 182550岁。8月,去荷兰旅行。完成了为制作“英国及威尔士的美丽景观”而画的最初四件水彩作品。10月25日,瓦特·福克斯逝世。 182651岁。4月,发表“英国的港口”系列作品。8月,旅游布尔塔纽及罗亚尔。撒姆尔·罗杰(1763~1855)为了诗集《意大利》的插画而委托透纳。直到此时,透纳认识了影响他后半生最深的艺术赞助者修·安德鲁·约翰斯顿·梦罗(?~1865)。 182752岁。7月~8月,暂住建筑家约翰·纳许位于卫特岛的考兹城堡的邸宅。从那儿经由佩特沃斯返回伦敦。至1837年止,透纳多次反复进行这样的旅行。 182853岁。1月,讲解远近法的最后课程。8月~翌年2月,罗马的第二次旅行。途中拜访巴黎、里昂、阿维尼翁及佛罗伦萨。12月18日,在罗马举办近作的展览会,受到多方的责难和批评。 182954岁。2月,返回英国。6月~7月,出版业者查理·西斯(1785~1848)在皮加得立的埃及厅展出透纳的“英格兰与威尔士”等三十六幅水彩作品。8月~9月,前往查奈尔群岛、诺曼底及巴黎旅行。9月21日,透纳的父亲去世。 183055岁。罗杰的《意大利》诗集出版。6月24日,乔治四世逝世。8月~9月,前往英格兰中部旅行。 183156岁。7月~9月,为了收集司各特的《诗集》插画的资料,前往苏格兰旅行并且顺便拜访司各特。 183257岁。3月,为司各特所绘的十二件插画于保罗·摩尔画廊展出。10月,为了《塞纳河散集》及司各特的《拿破仑的生涯》的采访,前往巴黎旅行。 183358岁。“透纳的年次旅行”的第一部《罗亚尔河散集》出版。9月,前往林兹、萨尔茨堡、茵斯布鲁克等地旅行。(英国废止奴隶制。) 183459岁。罗杰的《诗集》及“透纳的年次旅行”的第二部《塞纳河散集》出版。透纳的插画在可纳其画廊展出。 183560岁。包括塞纳河景观续集的“透纳的年次旅行”的最后一部终于出版。夏天,为了在柏林及德累斯顿的美术馆中学习绘画,前往德国及东欧旅行。 183661岁。夏天,和梦罗一起去法国、瑞士及阿欧斯塔溪谷旅行。约翰·罗斯金发表评论文章支持透纳绘画艺术。 183762岁。7月~8月,到巴黎及布鲁塞尔旅行。11月11日,艾格蒙伯爵逝世。12月28日,辞去远近法教授的职位。 183863岁。出版《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最后图版。伦敦的国立美术馆开幕。 183964岁。在皇家艺术学院发表《于最后停泊地卸航的铁梅雷尔号战舰》,深获好评。8月,第二次旅行姆兹河及摩赛尔河,留下多幅描写卢森堡的习作。 184065岁。6月22日,透纳与罗斯金初次见面。8月~10月,经由莱茵河前往威尼斯,再经过慕尼黑及可堡归国。盖提的《色彩论》的翻译本出版。透纳受到此书的影响,于1843年画了《光与色彩:大洪水之后——写《创世记》的摩西》(泰德美术馆藏)。 184166岁。7月~10月,前往瑞士旅行。冬天,向经纪人托马斯·葛里费斯展示描绘瑞士景观的样本,并获得以此样本为基础的水彩完成作订制。 184267岁。8月~10月,经由比利时再度拜访瑞士。完成第一批订制的水彩画。 184368岁。虽然被提议制作十件一组的水彩画,却只接受并完成其中的六件。8月~11月,前往智力尔地方及意大利北部旅行。以拥护透纳为目的,罗斯金的《现代画家》第一卷出版。 184469岁。于皇家艺术学院发表《雨、蒸汽、速度》(伦敦国立美术馆藏)。8月~10月,瑞士的最后旅行,经由海德堡及莱茵河归国。 184570岁。再度制作以瑞士为主题的水彩画作。5月,去布罗纽做短期旅行。7月14日,在皇家艺术学院院长生病疗养期间,透纳以最年长的学院会员身份担任临时院长。计划去威尼斯旅行。欧洲艺术会议为纪念慕尼黑的艺术及产业馆的开馆,委托透纳绘制画作。但是他所画的《瓦尔哈拉的开设》(泰德美术馆藏)却以“未能正确地将被描绘场所的特征表现出来”为理由受到极大的嘲弄。 184873岁。雇用法兰西斯·喜莱尔为画室助手。 184974岁。以“今年特别不适时”的理由,回绝了艺术协会所委托的回顾展览请求。 185075岁。在皇家艺术学院发表最后的油画新作。但是仍旧继续绘制水彩。 185176岁。12月19日,在乔尔西的私宅逝世。遗体于12月30日的圣保罗教堂埋葬。(伦敦万国博览会开幕。)【 《舒兹伯利的威尔士桥》水彩画】【 《多塞特郡·韦茅斯海滩》水彩画】【 《古罗马斗兽场》水彩画】【 《瑞士图恩湖》】【 《德国海德堡风景》】【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william turner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35015.html
《诗经·蒹葭》注释及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诗经·蒹葭》注释及赏析(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3。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4。蒹葭萋萋,白露未晞5。所谓伊人,在水之湄6。溯洄从之,道阻且跻7。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8.蒹葭采采,白露未已9。
明商喜绘画作品欣赏 中外绘画作品欣赏明-商喜绘画作品欣赏商喜(约活动於十五世纪中期),字惟吉,一作恒吉,濮阳(今河南濮阳)人,一作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宣宗宣德(一四二六-一四三五)间供奉内廷,授锦衣卫指挥。精於绘事,尤善长历史画。【名称】明商喜关羽擒将图【年代】明代【简介】绢本
[旅美画家]--邢东绘画作品 邢东画家多福老人欢迎您http://qwp43.360doc.com*国外油画 *国内油画 *精致工笔 *风景人物 *雕塑奇石 工艺精品 视频电影 学习笔记 [旅美画家]--邢东绘画作品2011-11-29《复兴之光》邢东旅美画家在美国艺术品市场的活跃度和知名度要远远高于大陆
幼儿绘画作品欣赏-全是幼儿园小朋友画的哦 徐悲鸿绘画作品欣赏幼儿园小朋友画的幼儿绘画作品欣赏,包括了幼儿园小班绘画作品,幼儿园中班绘画作品,幼儿园大班绘画作品等幼儿绘画作品大全,是小朋友学画画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能激发小朋友们画画的兴趣,希望每一位小朋友都能画出这么漂亮的画!幼儿园绘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