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疆,天山北麓的吉木萨尔县,那里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千佛洞。去过敦煌莫高窟、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的人都知道,千佛洞一般都是顺应山体而建,开凿于山崖上的佛教洞窟,先不论其一系列的雕塑、绘画艺术有何不同,只说那些洞窟,便是很有气势的,一个连接着一个,再在洞里分别塑上不同的佛像,壁画更是精美万分,因缘故事、本生故事展现在小小的菱格图中,道不出的神秘,画不尽的优美。
若你未见到吉木萨尔的千佛洞,便以为这个千佛洞也是如此,那就错了。来到这里,会让你吃惊。因为这个千佛洞,没有很多个洞窟,也没有想像中可能会见到的残存的壁画。这里,有一座建造在千佛洞之上的庙宇,而这更让信佛的人们相信,这座寺庙的存在,真的只是为了守护真正的秘藏于地下的千佛洞。
所以,真的来到千佛洞,一个现代的人,终于会明白什么叫做叹息和无奈。这是一个金碧辉煌的现代寺院,呈东西向的长方形,东面为山门,正殿为土质,坐西朝东。正殿为一有斗拱的硬山顶建筑,分前、中、后堂三部分。前堂塑有一尊一丈多高的释加佛像,中堂内增三间,绘有佛说法图,18罗汉等塑像;后堂塑有一尊卧佛身长一丈六尺,他席地而卧,一只手托着腮部,似是假寐初醒,又似在深思,眼神里充满了慈悲和伤感。这或许是久远之后,千佛洞留给后人惟一的念想和真迹。
这个千佛洞开凿于何年何月,无从查证。也有一个民间的传说--据千佛洞已毁寺志记载:该寺原建于北庭回鹘王朝时代,即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间,直到北庭察合台汗国据有时改称“别失八里”后,其最后一任汗王立伊斯兰教为国教,一夜之间强制所有子民改信伊斯兰教,该寺才渐渐走向衰败。
这也是佛教中说的“劫”吧,在这个可预知的劫难--灭法来临之前,这寺院的僧众们便在主持的带领下,将千佛洞所有的精品佛像封存于寺院之下的山体之中。但这劫后重生的重任,却交给了一名柴夫来担当。
编撰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的新疆方志《三州辑略》就曾提到,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有一柴夫患目疾,一日入山,以山下泉水洗之即愈。乃上山瞥见土石断裂处,粉垣半露,隐约有洞。急下山告村人,掏开洞门,以炬照之,洞形如半月,见一卧佛长六尺,金面洗足,逐甚感佛恩,誓削发为僧,住此山,募款修建多年,甚为壮丽。
柴夫因为佛的指点,治好了眼疾,因感激而为僧并募款修建寺院,才使得卧佛得已重见天日,寺院相火再起。这个新疆地方志记载的是有趣的传说故事?还是真有其事?总之,这个柴夫的确是发现了秘藏的佛像,因为在后来的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首任乌鲁木齐都统索诺木策凌曾利用巡阅营伍之便,亲临此洞,并将洞中发现的铜佛九尊作为贡品(公元866年)进献北京。
后来这个重建后的宏大的寺庙又分别经历了三次毁灭,彻底的损毁使得再建它,成为了当地人们的心愿,这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千佛洞。那寺院中前堂和中堂所看到的佛像和壁画,都是今人所为,而非当初那个震惊当世的千佛洞了。面对这四毁四建的千佛洞,不知这样称呼它是否牵强,可是这又分明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也是佛教劫后重生的完美体现,曾经沉睡和见证了所有盛世、风雨和残败的卧佛,它的美充满了无法形容的悲悯……或许洞中那些颜色鲜艳的壁画,不过是人们对佛重新的敬仰。而那些逝去的曾经记录地过佛祖真迹破损的壁画,正如释迦自己所言,真正达到了“无色无象”的境界。或许,这也是始终见不到洞窟的千佛洞最大的秘密。